傳說,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擅長吹蘆笙,她以“樂”招親,嫁給了擅長吹簫的英俊少年簫史。二人成婚后,秦穆公特為夫妻二人建造鳳凰臺,供他們在臺上吹簫奏樂。從此,簫史、弄玉在鳳凰臺上笙簫齊鳴,有一天竟引來一對鳳凰從天而降,夫妻二人駕鳳升天。 美麗的傳說,為排簫注入了幾許神秘和浪漫色彩。近年來,排簫的出土,則讓人們見識到排簫的真實模樣。 1977年河南丹江楚墓出土的春秋時期的石排簫,以整塊石料精雕而成,外形如同鳳翼, 13根簫管按音律及長度依次遞減排列,管壁最薄處僅1毫米,是世界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石排簫。 此后一年,又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竹排簫,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竹排簫。這兩只竹排簫,管身上均飾有戰國時期的漆畫,看上去就像給排簫穿上了一件色彩絢爛的漆畫外衣。更有趣的是,它們還是一對雌雄排簫:兩者雖形制相同,但雄排簫管粗且長,音色渾厚豪邁;而雌排簫管細稍短,音色悠遠柔婉。二簫合奏,恰似傳說中簫史弄玉的夫妻二重唱。 ![]()
骨排簫的出土,石破天驚,一舉刷新了排簫的出土記錄,不僅是世界上最早的排簫,還是排簫出土最多的一次,有5件之多。在此之前,曾有專家認為,古代排簫一般由竹子制成,這五件骨排簫的出土,有力地說明了排簫最原始的形態應該為骨質,而非竹質。 這支骨排簫現藏于河南省博物院,造型輕靈,按音律編排,由13根長短遞減的骨管組成,其中的3根短管已經殘損,較完整的骨管最長一根為32.7厘米,最短一根為11.8厘米。這些骨管均由禽類的腿骨制成,出土時,色澤瑩潤,如玉似翠,骨管上尚有明顯的人字形帶束痕跡。專家由此推測,這些骨管當初由一根寬帶捆束而成。 這組骨排簫出土于河北省鹿邑長子口墓,與它一起出土的,還有其他四組骨排簫。每組骨器長短不等,粗細略有差異。其中保存最為完整、骨管數量也最多的一組,就是這組骨排簫。 那么,這組世界上最古老的排簫,到底有著多少歲的高齡?它的主人又是誰呢? 據專家考證,長子口墓為商末周初的大型墓葬,墓主人就是長子口,陪葬的骨排簫來自遙遠的商周時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比歐洲發現的最早的排簫烏克蘭排簫還早了1000多年,堪稱世界上最早的排簫。 專家對墓主人進行骨骼鑒定后,認為墓主人為60歲左右的男性,在商朝時是高級貴族,與商王朝關系密切,到周朝仍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是一地的封君。由于墓主人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陪葬器物非常齊全,不僅有青銅禮器、大量玉器、陶器、骨器,還有其他墓中少見的樂器。 中國古代樂器種類繁多,僅吹奏樂器就有塤、賈湖骨笛、骨哨和排簫,打擊樂器有鐘、磬、鼓,彈撥樂器有瑟、古琴和箏等等。 史書記載,排簫在夏朝就已盛行,是古代最常用的樂器之一,有著4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傳說虞舜時代的《韶》樂,就是用排簫來演奏的。漢代《釋名》解釋說:“簫,肅也,其聲肅肅而清也。”也就是說簫的聲音肅穆清悠,極為優雅。 有趣的是,除了五組骨排簫,長子口墓還出土了6件銅鐃和一件石磬等許多稀有的古代樂器。 銅鐃,也稱庸或執鐘,流行于商代晚期,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打擊樂器。多出土于安陽殷墟,此次在長子口墓發現的6件銅鐃,是目前銅鐃出土數量最多的一次。 從現有考古資料來看,銅鐃一般3件為一套,長子口墓出土的6件銅鐃應為兩套。銅鐃的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口朝上,上寬下窄,兩面浮雕獸面紋,寬額高鼻,嘴角外卷,兩側腮部有乳突。 出土時,柄口有朽木,由此可以推測,這套銅鐃原本是安裝在木柄上的。演奏時,器柄向下,發聲的鐃體向上,敲擊口部,便能發出宏亮悠長的聲音。 除了銅鐃,還有一個石磬。石為淺灰色,質地堅硬。器形大體呈三角形,上角中部單面鉆一圓孔,用以系掛,敲擊時,便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音樂。 把長子口墓出土的這些樂器組合起來,便可以組成一個至少8人的樂隊。事實上,在這些樂器周圍,還真的就發現了殉葬的年輕樂師。由此,專家推測,長子口墓中陪葬的,不只是簡單的幾件樂器,而是一個完整的樂隊。 五組排簫、6件銅鐃、一件石磬,一座墓中發現這么多樂器,在商周墓葬中還是第一次。它們的發現,為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尤其是五組骨排簫的出土,更是意義非凡,它不僅填補了我國商朝排簫只有甲骨文記載而無實物的空白,還把排簫的歷史提早了幾百年。 鐘鼓和鳴,渾厚深沉;排簫悠悠,曠遠縹緲。古人把鐘鼓笙簫之聲當作一件既神圣又吉利的大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是孔子聽到音樂時的感受。骨排簫、銅鐃和石磬等古代樂器的出土,不僅讓我們領略到《詩經?周頌》里周朝樂舞的美妙境界,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典雅莊重的禮樂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