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開放分類:中國作家中國各大學教師中國現代作家中國著名作家人物 編輯詞條分享 陳忠實,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陜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現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陜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一個厚積薄發的作家,1993年以長篇小說《白鹿原》一舉成名,該作品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 編輯摘要陳忠實 - 人物介紹1942年出生于西安霸橋區。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作家協會主席、黨組成員, ![]() 陳忠實青少年時期就喜歡讀書,熱愛文學藝術。早在初中二年級時,就在作文本上寫下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說《桃園風波》 。高中二年級時,在西安市三十四中學組織了《新芽》文學社。先后擔任過農村中小學教師,從事過基層文化工作,于1965年初發表散文處女作《夜過流沙河》1979年《信任》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鄉村》 。1992年報告文學《渭北高原,關于一個人的記憶》獲1990——1991年全國報告文學獎。 陳忠實創作的長篇小說《白鹿原》,集家庭史民族史于一體,以厚重的歷史感、豐富的文化意蘊和復雜的人物形象而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多得的杰作之一,被著名學者范曾譽為“陳忠實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書也。方之歐西,雖巴爾扎克、斯坦達爾,未肯輕讓。”,西方學者評價說 “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并不遜色。”,獲得1998年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迄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陳忠實文集》7卷、《陳忠實小說自選集》3卷、散文集《生命之雨》 、 《家之脈》和《原下集》等7種。有的作品本翻譯成英、日、韓、越等國文字出版,其中《白鹿原》已被改編成秦腔、連環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話劇、電視連續劇、電影正在籌備中。 2005年10月,陳忠實先生受聘西安工業學院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同時在西安工業學院成立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 陳忠實 - 發表作品第一次發表作品是1965年的春天,發表第一篇散文《夜過流沙河》,在《西安晚報》文藝副刊上。拿到報紙之后 ![]() 陳忠實 - 作品集散文
![]() 《鬼秧子樂》 現代小說《最后一次收獲》 《夭折》 《四妹子》 《白鹿原》 《鄉村》 《土地詩篇》 《初夏》 《康家小院》 《燈籠》 《害羞》 《橋》 《到老白楊樹背后去》 《兩個朋友》 《夜之隨想曲》 《失重》 《藍袍先生》 《丁字路口》 《初夏時節》 《珍珠》 《土地——母親》 《旅伴》 《田園》《綠地》 《蠶兒》 《霞光燦爛的早晨》 《征服》 陳忠實 - 《白鹿原》的創作如果要在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長篇小說中選一部作品作為標志和高峰之作,陳忠實的《白鹿原》當之無愧。這部小說不僅把陳忠實推到了中國長篇小說的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的領獎臺上,也讓他成為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1942年,陳忠實出生在陜西省西安市白鹿原南坡的一個小村子里,父母親都是地道的農民。1955年,靠賣樹為生 ![]() 1962年,陳忠實20歲時高中畢業。“大躍進”造成的大饑荒和經濟嚴重困難迫使高等學校大大減少了招生名額,成績在班上前三名的他名落孫山,這次打擊粉碎了陳忠實從大學中文系學生到職業作家的絢麗規劃,并將他拋擲回出生和成長的黃土高原。然而,也正是這40年的農村生活,為《白鹿原》的誕生提供了豐富生動的真實素材,根植了堅實厚重的文化底蘊。 當個農民又如何?高考結束后,陳忠實經歷了青春歲月中最痛苦的兩個月,少年陳忠實進入了六神無主的失重狀態。沉默寡言的父親的一句“考不上大學,再弄個精神病怎么辦?當個農民又如何,天底下多少農民不都活著嘛”驚醒夢中人,在無情的現實面前,20歲的陳忠實選擇了到村小學當老師。 進不了大學,他就通過自學來完成當作家的理想,大量的閱讀和造句練習為他的寫作打下了扎實的根基,在老屋顏色晦暗的墻上,陳忠實寫下了他的座右銘——不問收獲,但問耕耘。如今站在中國當前文學創作制高點上的陳忠實回眸過往歲月,他深切感受到,他在農村的歲月,其實對他以后的創作起了決定性的影響,他對中國農民、對中國農村的理解和了解,正是那些年完成的。 淡泊名利搬回鄉下早在《白鹿原》寫成之前,陳忠實已經是陜西頗有名氣的作家,1982年,陳忠實調入陜西省作家協會,正式成為一名專業作家。當時,陳忠實又做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決定,他搬回了鄉下的老家。“我想找一個能使人靜下來的地方,跟文壇能夠相對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要接受文壇的新的信息,而不要受到一些是是非非的影響。”身份的改變和漸漸嶄露頭角的聲名,對陳忠實來說,只改變了一樣東西———“就是捆桌子腿的繩子。我無非就是把它換成了一條更結實的繩。”陳忠實的“無非”里,有壯志滿心的豪情,更有淡泊功利的平和。 陳忠實 - 社會反響《白鹿原》一出世,評論界歡呼,新聞界驚嘆,讀者爭相購閱,一時“洛陽紙貴”。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贊賞歡迎的程度,可謂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所罕見。迄今人文社的累計印數( 含修訂本、精裝本和“茅盾文學獎獲獎書系”) 已達六十六萬一千冊,此外還收入他的“小說自選集”和“文集”,海外則有香港天地圖書公司版、臺灣新銳出版社版和韓文版、日文版先后面世。 《白鹿原》面世后確實出現了好評如潮,暢銷不衰,一時“洛陽紙貴”的盛況,卻也一直有不同的爭論、批評乃 ![]() 他——這個臉上已是溝溝壑壑、滿臉滄桑,卻有一雙炯炯有神大眼睛的五十六歲的漢子就是陳忠實。這個一九四二年誕生于南倚白鹿原北臨灞河的那個叫作西蔣村的孩子,幾十年前曾經穿著鞋底磨穿的舊布鞋,腳后跟淌著血從這不足百戶的小村子里走向灞橋,走向西安,如今卻堂堂正正地走向北京,走向世界,攀登上中國當代文學殿堂的高峰。《白鹿原》確如海外評論者梁亮所說,“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并不遜色。”( 《從〈白鹿原〉和〈廢都〉看大陸文學》,載《交流》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那么,我們說《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是當代中國作家群中的大家之一,也就不算夸張了——他畢竟以自己震驚中外文壇的非同凡響的佳作而達到了一般作家所難以企及的高度。 陳忠實 - 獲獎作品信任(短篇小說)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陳忠實 - 漫談創作《梆子老太》是陳忠實的中篇小說。主人公梆子老太是一個有點嫉妒心、又很單純的農村婦女。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從而犯下一系列錯誤。陳忠實先生認為這部作品是他寫的最好的中篇。我覺得比較而言,《康佳小院》和《十八歲的哥哥》寫得最好,真正達到了作者所說過的感情的介入。而陳忠實的大部分短中篇都有圖解政策的嫌疑。小說里出現最多的關鍵詞是“四清”、“文革”,創作題材的限制讓人感覺作家似乎江郎才盡了,這是86年之前的創作概況。當然其中也可以看得出作家在創作題材和手法上的變化和探索。 ![]() 很多評論家因為《藍袍先生》和《白鹿原》之間的傳承關系而推崇《藍》 ,我感覺藍還是前一時期創作和思索的繼續。陳忠實在80年代中期以前的創作在題材、技法上的單調和自我復制是讓人非常心和不忍卒讀的。如果沒有《白鹿原》的出世,陳忠實在陜西作家或者說在當代作家群中永遠只能是個二流作家。是《白》拯救了陳忠實。而《白》的獲獎在一定意義上則是滿足了評獎圈的特定時期的“宏大敘事”的需要。作品在思想上或許有那么一些難以言傳甚至作者都說不明白的所謂意義。 然而,自從《白》獲獎、陳忠實升為陜西作協主席之后,他的創作生涯就終結了。他忘記了作家是需要以作品名世的,在無聊的俗事中葬送了自己的文學生涯,而終不可成為一位本來很有希望名垂文史的大家。 最近,陳忠實終于從主席的位子上退下來了。寫了一些短篇小說,《李十三推磨》最近還獲得了“人民文學獎”。讀過之后既欣慰又失望。欣慰的是陳老終于不再大談“四清運動”和“平反”以及農村的模式化的斗爭,而是再次深入到歷史敘事的主題;失望的是并沒有從小說中看到作家的進步。小說給人的感覺是“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我們評論作品動不動就愛談思想多么深刻而往往忽略文學藝術性的探討。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這篇小說,我感覺算不上一篇佳作,“若不署上陳老的名字恐怕真的很難發表”。因為現在小說界在創作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陳忠實先生還駐留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創作水平上實在有點說不過去了。我建議陳忠實先生可以把《李十三推磨》擴展為一個長篇,相信會比賈平凹的《高興》讓讀者更加高興一點。否則,我害怕陳老會重復他的作品《夭折》眾所描繪的故事,令人扼腕不已。 陳忠實 - 文學觀點陳忠實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如果連文學都要死亡,那就等于說情人之間不再相愛,母親不要她的孩子,也沒有陽光了。”著名作家陳忠實對文學的前景充滿信心。 失望源于“玩文學”![]() 陳忠實認為,人們對當代文學之所以有諸如“死亡”諸如“不再神圣”的議論,大約是對某些浮泛文壇的玩文學的現象產生失望。“到美國坐地鐵坐汽車,站前的書攤上賣著各種流行雜志和流行小說。旅客花小錢買一本,看看熱鬧和離奇,下車時就扔到廢物箱里了。據說有一批專門寫作這種讀物的作家,寫得快出得快,收益頗豐,卻也不計較在文壇的排名。然而這并不妨礙一個又一個堪稱偉大的作家在美國出生。用一句話概括,不以文學為神圣而樂在玩中的作家盡可以繼續玩下去,還以文學為神圣的作家仍然在探索著藝術的新的途徑。”陳忠實說。 商業驅動形不成傾向而對于目前一些“身體寫作”“行走寫作”“零度寫作”等號稱“有以腐朽為美,有以殘酷為美,有以淫穢為美”的所謂文學,陳忠實說,只能熱炒熱鬧一陣兒便迅速冰鍋冷灶,形不成傾向。 他分析說,這些停息一波又起一波的寫作現象,主要是一個商業利益的驅使,出版方想以此謀利,寫作者也以此獲得厚酬。還有“名”的誘惑,不能正道出名就想絕招歪招。 文學還停在圈內在回答“文學還有多大力量”這個問題時,陳忠實這樣評價目前的文學作品:即使是一些被評論家叫好的作品,也僅僅只是在文學圈子里反響一陣兒,很難走向普通的非文學職業的讀者群里。這樣,這些被好評的作品的影響力,也只是局限在文學圈子里被評說的閣樓上,對社會生活各個階層的讀者完全陌生,更談不上影響力量的大小和有無了。 樂觀期待時日之所以確信未來文學前景的樂觀,陳忠實認為首先是時代的進步,思想的開放,信息的流通,年輕作家可以獲得諸多的思想啟示和藝術形式的參照借鑒。再教育的普及和作家文化素養的奠基,都比老一代作家雄厚得多了,藝術視野更開闊,起步會更高,思想力度會更具穿透的深度,優秀的作家和偉大作品,肯定會出現,只是一個時日長短的事。[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