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名: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于北京。因患腎病并發展到尿毒癥,靠著每周3次透析維持生命。曾自稱說“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激勵了無數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 史鐵生生前數十年與疾病頑強抗爭,在病榻上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廣為人知的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禮拜日》、《舞臺效果》、《命若琴弦》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等。曾先后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以及多種全國文學刊物獎,一些作品被譯成英、法、日等文字,單篇或結集在海外出版。其著名散文《我與地壇》影響最大,感動了無數讀者,被公認為中國近50年來最優秀的散文之一。 第九名:張賢亮 張賢亮(1936年12月-2014年9月27日),男,國家一級作家、收藏家、書法家。1936年生于南京,祖籍江蘇盱眙縣。代表作:《靈與肉》、《綠化樹》、《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立體文學作品:鎮北堡西部影城、老銀川一條街。 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因發表詩歌《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押送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恢復名譽,重新執筆后創作小說、散文、評論、電影劇本,成為中國當代重要作家之一。2014年9月27日,張賢亮因病醫治無效去世,享年78歲。 第八名:陳忠實 陳忠實,男,漢族,1942年8月出生,陜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黨,1962年9月參加工作,高中學歷,文學創作一級。曾任中國作協第五屆全委會委員,陜西省作協主席、黨組成員?!栋茁乖肥瞧涑擅鳎渌碜饔卸唐≌f集《鄉村》、《到老白楊樹背后去》,以及文論集《創作感受談》。 中篇小說集《初夏》、《四妹子》,《陳忠實小說自選集》,《陳忠實文集》,散文集《告別白鴿》等。1997年獲茅盾文學獎。 《白鹿原》系陳忠實的代表作。該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現代50年變遷的雄奇史詩,一軸中國農村斑斕多彩、觸目驚心的長幅畫卷。小說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軒、鹿子霖、鹿三、朱先生這些具有深刻歷史文化內含的的典型形象,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鵬、鹿兆海、白靈等年輕一代性格各異、追求不同、極具時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方學者評價說,“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說的技巧來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陸當代最好的小說之一,比之那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并不遜色?!?br> 第七名:余華 余華,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現代作家。 1983年開始創作,同年進入浙江省海鹽縣文化館。 1984年開始發表小說,《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同時入選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響的十部作品。 1998年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2005年獲得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余華是“先鋒派”的代表作家,早年的小說帶有很強的實驗性,以極其冷酷的筆調揭示人性丑陋陰暗的角落,罪惡、暴力、死亡是他執著于描寫的對象,處處透著怪異奇特的氣息,又有非凡的想象力,客觀的敘述語言和跌宕恐怖的情節形成鮮明的對比,對生存的異化狀況有著特殊的敏感,給人以震撼。 第六名:路遙 路遙(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國當代作家,生于陜北榆林清澗縣一個世代農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現了改革時代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該作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后因肝病早逝。 小說《人生》獲全國第二屆優秀中篇小說獎; 小說《人生》改編成同名電影后,獲第八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在困難的日子里》獲《當代》文學中長篇小說獎; 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矛盾文學獎。 第五名: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出生于北京,先后當過知青、民辦教師、工人,197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1984年赴美匹茲堡大學東亞研究中心求學,2年后獲得碩士學位。在美留學期間,游歷了美國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歷了西歐諸國。1988年回國,先后在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任教。1992年9月辭去教職,做自由撰稿人。1980年王小波與李銀河結婚,同年發表處女作《地久天長》。他的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等,被譽為中國的喬伊斯兼卡夫卡。他的唯一一部電影劇本《東宮西宮》獲阿根廷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并且入圍1997年的戛納國際電影節。 王小波的文學創作獨特,富于想像力之余,卻不乏理性精神,特別是他的“時代三部曲”?!皶r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組成,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在整個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劇精神和幽默風格述說人類生存狀況的荒謬故事,并透過故事描寫權力對創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壓制。王小波最過人之處,無疑是隨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來的對話體敘述,并變換多種視角。 第四名:賈平凹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當代作家,全國人大代表。 1978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3年創作《廢都》。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賈平凹是我國當代文壇屈指可數的文學奇才,被譽為“鬼才”。他是當代中國一位最具叛逆性、創造精神和廣泛影響的作家,也是當代中國可以進入世界文學史冊的為數不多的著名文學家之一。(光明網評) 第三名: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原名查良鏞,生于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金庸武俠小說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無可比肩的暢銷書,其在征服了無數讀者的同時也掀起學術界對其進行研究的熱潮。金庸武俠小說之所以流行,主要原因是它對傳統武俠小說的升華和超越。其代表作品: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等。 第二名: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一名:錢鐘書 錢鐘書,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蘇無錫,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鐘書,字默存,號槐聚,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紀英國文學中的中國》一文獲牛津大學學士學位。 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鐘書開始寫作《管錐篇》。 1976年,由錢鐘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鐘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錢鐘書出身于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天資過人,青少年時就喜好古經典籍,故而練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學上是一個全才,既是一位大學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學貫東西,在中國古典詩詞,西方語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樹。是中國數千年文化傳統在一個風氣開通、歷史轉型時期的特殊結晶。 臺灣著名作家、詩人兼講座教授余光中分析當代中文時,常稱道:錢西學列于中國人之第一流,兩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時,亦多交許贊之。錢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話文皆精,可謂集古今中外學問之智慧熔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