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古代科舉知識

     clz6198 2012-06-19

    陳江彬

    發貼時間:2006-4-25 10:30:29

    選士  科舉制度建立以前的選舉取士制度。西周選士,統屬于學校。“國學”、“鄉學”為統治階級培養人材,擇優而任以官爵。自漢代至南北朝,選士之法,學校與選舉并行。中央的太學以及“鴻都門學”和“四姓小侯學”的學生,學成后可得相當的官職。但其范圍狹,數量少,所以又另有選舉辦法以調劑輔助。漢高祖和漢文帝時期有詔舉,漢武帝時期又規定了察舉的辦法,其科目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舉孝廉、秀才(茂才)者等。此外,還有“征辟”之制,三公九卿都可征布衣之士為自己的幕僚。魏晉南北朝,除沿漢制察舉外,還推行九品官人法。晉代則對察舉的孝廉、秀才一律加以考試,“孝廉試經,秀才試策”,影響了隋唐科舉取士制度的產生。

    貢舉   指古代官吏向皇帝薦舉人材。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下詔郡國求賢;文帝二年(前178年)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詢問政事得失,中者即授以官職。賢良方正為科目,即從此始。隋唐以后,制舉中也常設賢良方正科。

    賢良   文學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漢武帝,簡稱賢良或文學。《漢書?東方朔傳》:“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書言得失。”西漢后期,儒生往往藉此取得出身。

    察舉   漢代的一種選拔官吏制度。《漢書?董仲舒傳》載董仲舒建議:“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二人以給宿衛;且以觀大臣之能。”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元光元年(前134年)命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為了察舉制度的推行,武帝還規定二千石如“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舉廉,不勝任也,當免。”漢代的察舉制度因此正式確立起來。其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秀才等。歲貢之士入京以后還得行一定的考試手續。西漢時,由皇帝親自問策,即所謂“舉賢良對策”;東漢時,“諸生試家法,文吏試箋奏,無異于后世科舉之法”(《東漢會要?選舉》)。得中者授以官職。尤其孝廉一科,為士大夫仕進之主要途徑。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始于董仲舒向漢武帝的奏請。本來是兩種科目,孝是孝子,廉是廉潔之士,后來才合稱為孝廉。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郡國歲舉孝廉的制度從此確立。武帝以后,孝廉成為士夫仕進的主要途徑,被舉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職,由郎升遷為尚書、侍中、侍御史,或外遷縣令、丞尉、再遷刺史、太守。漢朝以后的各代也常由地方舉孝廉,隋唐只舉秀才而不舉孝廉。明清俗稱舉人為廉。

    征辟   漢代征集賢士為官的一種方法。也稱“公府辟士”。朝廷招聘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入仕為辟。漢代風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羅致天下名士,充當自己的幕僚為榮,而世間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奮區勉,作為出身捷徑。這種選舉取士方法,始于西漢,盛于東漢。

    舉主   與門生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征辟入仕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守稱為舉主;主持征辟(公府辟士)的公卿稱為府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后來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

    九品中正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東漢末年,曹操當權,提倡“唯才是舉”,凡“有治國用兵之術”以及“高才異質”者予拔用。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繼為魏王,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建立了“九品官人法”,把唯才是舉的選官原則制度化。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有識鑒”的官員,兼任本郡的“中正”官,負責察訪與他們同籍的散在各地的士人,評列為從上上到下下九品(等),每十萬人推舉一人,作為吏部任官的依據。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基本上掌握在聲望較高的中正官手中,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以定品第。曹芳時,司馬懿當政,于各州設大中正,由世族豪門擔任,取士原則以“家業”為重。從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成為為世族地主操縱政治的工具。隋文帝時,廢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制。

    科舉制度   從隋朝開始,歷代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兩晉時期,已對所舉孝廉、秀才采取一律考試的方法,所謂“孝廉試經,秀才試策”,是古代科舉之先聲。隋文帝廢除為世家大族所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正式設置“進士科”,實行以試策取士。其辦法是,由州郡策試于前,朝廷策試于后,錄取的標準重在策試而不重德望。唐代設科取士,分常舉與制舉(制科)兩種。常舉每年舉行考試,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目。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武則天親行殿試,增設武科。應考者有國子監和州縣學館的生徒,也有不在學中而向州、縣報名的“鄉貢”。地方的鄉貢須經州考合格,才舉送朝廷。應考者集中在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考試著重儒家經典的記誦,先“帖經”,后口試經問大義十條。進士著重詩賦和時務策。常舉是取得出身資格的考試,考中以后,還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官。制舉也稱制科或特科,由皇帝臨時定名目,下令考試。宋以后科舉均用經義取士。明清時期,以《四書》、《五經》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法》為準。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學校教育,廢除科舉。

    貢生   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禮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貢生這稱始于此。《后漢書?左雄傳》:“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自唐以來,朝廷取士,由學館出身的叫生徒,由州縣報名應試的叫鄉貢,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生,由州縣送京城參加會試。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生,殿試賜出身為進士。但習慣上會試考中者即稱為進士。

    鄉貢   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應試者先由州郡考試及可靠而后貢之于朝,稱為“鄉貢”。唐代科舉取士,出自學館的稱“生徒”,出自州縣的稱“鄉貢”。唐代科舉取士,出自學館的稱“生徒”,出自州縣的稱“鄉貢”。

    貢院   科舉考試貢生之所。據唐李肇《國史補》載:“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郎中李昂為士子所輕詆。天子以郎署權輕,移職吏部,始置貢院。”清代舉行鄉試、會試的場所稱貢院。其大堂之東西側為外簾,供管理人員居住。后為內簾,供考官居住。貢院兩旁建號舍,以供試者居住。貢院外墻鋪以荊棘,故亦稱棘闈。

    科目科舉制度   分科拔官的名目。據清顧炎武《日知錄?科目》載:“唐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經,有進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開元禮,有道舉,有童子;而明經之別有五經,有三經,有學究一經,有三禮,有三傳;有史科,此歲舉之常選也。其天子自詔曰制舉……見于兄者凡五十余科,故謂之科目。”宋沿唐制,分科舉士,但科目少于唐代,明清只設進士一科。

    制舉即制科或特科。由皇帝臨時定立科目,下令考選,因皇帝的命令稱“制”而得名。始于兩漢,歷漢、魏、六朝、唐、宋不改。制舉科目很多,據宋王應麟《玉海》載,唐代有五十九科,實則不止此數。比較重要的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文辭清麗科、博學通藝科、武足安邊科等。考中者,為官的升遷,無官職的由吏部優予官職。宋代制舉科目不多,廢置無常。元、明專用進士一科,不行制舉。清代沿設制舉,科目有:博學宏詞科、經濟特科、孝廉方正科。歷代制舉,實則等于薦賢,是封建王朝錄用人才的一條途徑。

    甲科漢代課士分甲、乙、丙三科。《漢書?儒林傳》:“平帝時……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二十人補文學掌故。”唐代明經有甲乙丙丁四科(等),進士有甲乙兩科(等)。明清稱進士為甲科,舉人為乙科。

    科甲   漢唐舉士考試都有甲乙丙等科,故后世因此而稱科舉為科甲,經科目考試錄取者叫做科甲出身。

    進士   原指可以進授爵祿之十。《禮記?王制》:“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以造于王而升諸司馬,曰時士。”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置進士科,作為取士的科目。唐制進士科與明經、明法科等并列,應試者謂舉時士,試時務策五道,帖一大經,經策全通為甲第,策通四,帖過四以上為乙第。試畢放榜合格的叫做成進士。凡試于禮部的,都叫做進士。宋代進士科試詩賦經義各一首,策五道,帖經《論語》十帖。宋以后,其科目多存虛名,進士科成為科舉中唯的科目。明清時,舉人會試中式,復行殿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通稱為進士。凡列銜時,都先寫賜進士及第或出身。

    明經   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科目之一。有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史科等名目。主要試其經義的記誦,考試方法先是帖經,然后口試經典大義十條,建中二年規定所答內容,錄于紙上謂之“墨義”,并答時務策三條,按成績列為甲乙丙丁四等。宋改以經義論策試進士,明經科廢。清代用明經來別稱貢士。

    明法    唐宋科舉制度的科目之一。試應考者的法令知識。唐制,明法產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宋時試律令四十條,墨義兼經五十條,明清只行進士一科,明法與別科均廢。

    明字唐代科舉制度的科目之一。主要試小學、文學知識與能力。試《說文解字》、《字體》二十條,通十八條者為及格。

    明算   唐代科舉制度中的科目之一。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及格。又試《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為及格。

    帖經  也稱帖括。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主要方式。凡“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各科的經書課目多以帖經的方法來考試。《文獻通考、選舉二》:“凡舉司課試之法,帖經者,以所習之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即主考者任擇經書中一頁遮蓋左右兩邊,中間只開一行,另裁紙為帖,帖蓋數字,令被試者寫讀出來,寫讀被帖蓋字句正確者為合格。

    童子科   唐宋特設的考試科目。唐制十歲以下通一經,及《孝經》、《論語》的兒童可以加此科考試。能背通十卷的可以授官,通七者予以出身。宋制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者,應試后給予出身并授官。

    秀才   別稱茂才。本是才華優秀者的通稱。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代,秀才成為舉士科目,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令諸州歲各舉秀才一人。東漢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隋唐時,與明經、進士并立科目。秀才科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精分等,后漸廢此科。宋代凡應舉者都稱秀才。明清兩代秀才成為府、州、縣學的生員的專稱。

    舉人   原意為舉到之人,為應舉者的通稱。唐應進士試者亦稱之,又稱舉進士。“自本人言之,謂之舉進士;自朝廷言,謂之舉人,進士即舉人”(見《日知錄?舉人》)。《后漢書?章帝紀》載漢章帝建初元年(76年)詔:“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甽畝,不系閥。”以舉人為身份名稱,始見于此。唐、宋、金、元均為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宋舉人在解送禮部前,須經考試,略如后之鄉試。舉人在禮部應試落第者,仍須再應鄉舉。方可參加下科考試。金、元亦如此。明清專稱鄉試登第者為舉人。并作為一種出身資格。如應禮部試不中,以后再考,毋須再應鄉試。清末有法科舉人、理科舉人等。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考試回國留學生,最優者給予進士出身,優等及中等者給舉人出身,并各加某學科字樣。

    博學宏詞   科制舉的一種名目。《論語?雍也》:“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博學宏詞即為學問淵博,文辭清麗的秀士,唐宋不少社會名流,以此科及第入仕。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乾隆二年(1737年)二次舉行博學宏詞科的制科,乾隆三年又補試一次。

    禮部試   唐代進士考試本由吏部的考功員外郎主持。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考功員外郎李昂與進士李權言語沖突,朝廷以郎官地位較低,移于尚書省的禮部侍郎主持,通稱省試。歷代科舉遂為禮部專職,所以稱在京舉行的會試為禮部試,亦稱“禮闈”。

    武科   科舉制度中專為選拔武官而設的科目。唐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置武舉,為武科之始。由兵部員外郎一人主持,分為平射、武舉二科,其中須考步射、馬槍、馬射、負重等,也需試其語言、身材。宋亦有武舉、武選。明以前武科不定期舉行,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始設武科鄉試、會試。武舉六年一次。先策略,后弓馬。后改三年一試。崇禎四年(1631年)始舉行武科殿試。清制,武科考以學政主持,都分內外場。外場試馬、步射及弓、刀、石;內場試《武經》,須外場中式才能夠入內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

    試帖詩    詩體名,也叫“賦得體”。唐初考試都以策問為重,開耀元年(681年),加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試策。所謂雜文即一詩一賦。應試的詩叫做詩帖詩,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它的體裁既非律,又非絕,或五言,或七言,或六韻,或八韻,開頭的兩句見題,中間八句或十二句各相對,最后兩句作結。自宋熙寧后直至明代,科場中不試詩賦。清代科舉考試仍有“試帖詩”,排律格式限制尤嚴。

    彌封   科舉考試,為了防止舞弊,考生試卷寫姓名處,由彌封官反轉折疊,用紙釘固糊名,上蓋關防(印章),稱為彌封。此制始于唐代武則天時,“武后以吏部選人多不實,乃令試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等”。宋真宗景德年間,彌封之法成為定制。清末廢科舉以前,一直沿用。鄉試、會試的試卷都采用彌封制,用《千字文》編“紅號”,另有謄錄將試卷(即墨卷)用朱筆謄寫,稱為“朱卷”,送考官評閱,取中者的朱卷按“紅號”調取墨卷,拆卷唱名寫榜。

    謄錄   科舉鄉試、會試的墨卷,必須用朱筆謄錄。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置謄錄院,鄉試、會試考生的試卷交彌封官封卷。宋仁宗時,為防止筆跡有弊,進一步規定試卷交謄錄所用朱筆謄寫,以謄本交考官評閱。歷代沿制。清代在方略館等機關內任繕寫者亦稱謄錄,以會試落選的舉人充選。

    經義   科舉考試所用的文體之一。自宋代始,以儒家經書文句為題,使考生論其意義,故稱為經義。明清論述經義時必須依照朱熹的《四書集注》并有一定的格式,形成八股文文體。

    墨義   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明經一科除口試經術大義之外,從唐德宗建中二(781年)起,規定所答內容,錄于紙上,“直書其義,不假文言”,叫做“墨義”。墨義的方法,只是主考者提出很簡單的問題,而由應試者筆答,無須過多的思考,僅需熟讀原文而已。

    策問   唐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方法。較帖經、墨義程度高而重要,各科的及格與否,全由最后策問的優劣而定。秀才科須試方略五道,明經科須試答時務策三道,進士科須試時務策五道,開元禮科、三傳科及史科須試策三道。答策的文體,在唐初,大體多重駢體文,其后漸用散文,一般士子在應試以前,往往把過去的策卷編綴而熟讀之,對古籍經典反而不為重視。

    及第   指科舉應試中選。宋高承《事物紀原?學校貢舉》:“漢之取士,其射策中者謂之‘高第’,隋唐以來,進士諸科遂有‘及第’,之目。”明清進士殿試,一甲三名都賜進士及第,其余的叫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不叫及第。

    落第   指科舉應試未中。也叫下第。

    狀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制,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而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以前常稱榜首,開寶八年定禮部復試之制,才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后,貢生須行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榜眼   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二名。其稱始于北宋初年,當時殿試第二、三名都稱為榜眼,意指榜中之雙眼。明清定制,專指殿試一甲第二名為榜眼。

    探花   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唐時進士在曲江杏園舉行“探花宴”,以少年俊秀者兩三人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遍游名園,折取名花。南宋以后,專指殿試一甲的第三名為探花。

    鼎甲   狀元、榜眼、探花的總稱。鼎有三足,一甲為三名,都賜進士及第,故有鼎甲之稱。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傳臚殿試后,宣讀皇帝詔命,即唱名。其制始于宋代,宣唱名次之日,進士于集英殿,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門傳接,轉傳于階下,衛士六七人皆齊聲傳名而高呼,稱為傳臚。至明清、繼狀元、榜眼、探花之后的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

    解元   唐制,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會元   科舉制度中鄉試中式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都得第一,被稱為連中三元。

    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考試。每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慶典加科為恩科。考期定為二、三月間。應試資格為:府、州、縣學的一員獲得歲科考及格者;儒子之未仕者;以及官之未入流者(九品十八級之外的官吏),由有關的官府選送應試。考試分三場,每場三日。考后正式發榜,叫做正榜,正榜聽取的是本科中式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另外,還取中副榜舉人若干名,為“副貢生”,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以后可不應歲科試而徑應鄉試。凡考中的舉人,應謁見薦卷的房師及主考的座師,自稱門生,拜主考為座主。

    秋闈   闈即考場。明清兩代科舉鄉試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考試。各省的舉人以及國子監的監生皆可應考。每逢辰、戌、丑、未年為正科。若鄉試有恩科,則次年舉行會試,叫做 會試恩科。主考官四人,叫做總裁,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員,由禮部提請派充。另有同考官。考試時的彌封、謄錄、核對、閱卷、填榜等手續與鄉試同。會試中式者為貢士,也叫中式進士,其名額以三百名為常,第一名稱會元。各省人數以到京應試人數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會試揭榜以后,中式進士須下月應殿試。

    春闈   唐代科舉禮部考試定在春夏之間舉行,叫做春闈。明清會試也在春季舉行,故稱會試為春闈。

    主考   明清科舉制度中主持鄉試、會試的官員。鄉試二人,明初兩京(南京、北京)鄉試選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則由教官充任。萬歷以后,由翰林或科,部官派往。會試四人,以進士出身的大學士、尚書以下副御史以上的官員,由禮部提派充,名曰總裁。其職務是總閱應試者的試卷,分別取去,核定名次,將其取中的舉人及其試卷奏報皇帝。

    貢闈   考試貢士之所,即貢院。

    闈墨   科舉試卷。明清時把鄉、會試中式卷編刻成書,明稱小錄,清稱闈墨,別稱“試錄”。

    殿試   亦名廷試。皇帝對會試錄取的貢士在殿廷上親發策問的考試。漢代皇帝親自策問各地賢良文學之士。可說是殿試之始。武則天時,曾策試貢士于洛城殿。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禮部試進士諸科三十八人,太祖召對講武殿,得進士二十二人,都賜及第。從此以后,省試之后進行殿試,遂為常制。宋太宗太平興國八擴(983年)開始,把進士分為五甲。元順帝時,把進士分為三甲,每甲只限三人。明清兩代,鄉試之后,集中于京師會試,會試中式的貢士再行殿試,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稱榜眼和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

    朝考   清代進士經過殿試,取得出身以后,由禮部按名次送翰林院掌院學士,奏請皇帝,再試保和殿,稱為朝考。按詩文四六各體出題,視其所能,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體皆作,悉聽其便。由特派大臣閱卷,結合殿試名次,由皇帝分別授職,前列者用為庶吉士,次者分別用為六部主事、內閣中書和知縣等職。此種進士朝考,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

    副榜   明清科舉制度取士分正、副榜。正式錄取的,名列正榜;在正榜之外,另取若干人,名列副榜。元至正八年(1348年),中書省奏,會試例取十八人之外,再取副榜二十人,這是最早出現的副榜名稱。明永樂中期,會試有副榜,給一些落第舉人有作官的機會,嘉靖中期又有鄉試副榜。清代只有鄉試副榜,每正榜五名取副榜一名,可以入國子監肄業,叫做副貢生。

    大比之年   明清的科舉每三年舉行一次,鄉試(省試)定為每逢子、午、卯、酉的年份,叫做大比之年。

    八股文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始于明代,盛于清朝,直到光緒末年才廢除。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句型也都有一定的規定。“破題”共兩句,說破題目的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的意義而加以說明。“起講”概說全體,是議論的開始。“入手”為起講后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的議論,其中“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在這四個段落中,每個段落又有兩股兩相排比對偶的文字,每股少則四句,多至二十句,合共八股,所以稱為“八股文”或“八比文”。八股文分“正格”(排比對偶為八股者)和“變格”(排比對偶不是八股,而是六股或十六股、十八股者)兩類。每篇字數在三百字至七百字之間。八股文出師,都在《四書》、《五經》之中。故也叫“四書文”。八股文的內容,只許“代圣人立言”,不許考生自由發揮,不許超出《四書》、《五經》的范圍。對經文的解釋,也必須遵照官方規定的朱熹《四書集注》等書。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毫無價值可言。它是選拔封建官吏的手段,只能起到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貢舉   考略書名。有關明清兩代科舉始末材料的輯錄。黃崇蘭、趙學增、陸熊祥輯。明清兩代科舉,凡歷科典試官、官階籍貫、首場題目、鄉、會試中式第一名,殿試一甲三名,無不備錄。黃崇蘭所輯,自明洪武三年(1370年),迄崇禎十六年(1643年);又自清順治二年(1645年)至乾隆十六年(1751年)止。趙學增所輯,自嘉慶元年(1751年)止。趙學增所輯,自嘉慶元年(1796年)至同治十三年(1894年),陸熊祥所輯,自光緒元年(1875年)至三十年(1904年)止。

    童生   試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無論年齡大小、均稱童生,或稱儒童、文童。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或直隸州、廳試)和院試三個階段。三年考試兩次,丑、未 、辰、戌年叫歲考,寅、申、巳、亥年叫科考。

    縣試  明清童生試第一階段的考試。應試童生到本禮房報名,填寫姓名、籍貫、年歲、三代履歷,并以同考五人互結,復請稟生作保。主持考試的為本縣縣官,試期多在二月。分四場或五場舉行。各場分別試八股文、試帖詩、經論、律賦等。場終后,出長案,依名次前后錄取,將其名單送縣儒學署備案,取得參加上一級府試的資格。

    府試   明清童生試第二階段的考試。經縣試錄取的童生得參加管轄該縣的府(或直隸州、廳)的考試。試期我在四月舉行。報名手續與縣試略同。考試錄取以后,取得參加院試的資格。

    院試   清代由各省政主持的考試,也是童生試的最高階段。因為主持考試的學政稱提督學院,所以叫做院試。又因為過去的學政叫提學道,所以也稱為道試。經府試錄取的童生可以參加院試。學政于其駐地考試就近各府的應試童生,其余的各府,則以次分期案臨考試。院試分為二場進行,一正試,二復試。揭曉名為出案,錄取者就是生員,叫做“秀才”。送入府、縣學叫做“進學”,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課與考校。

    歲考   明清時督學使者(學政)對所屬府、州、縣已入學生員的考試稱歲考,也叫歲試。考試生員三年二次,由各省學政巡回所屬縣、州、府進行考試,以考其文字優劣及有無進步,凡府、州、縣學的生員、廩生、增生、附生都必須參加考試。依其文字的優劣,定為六等黜陟法,一二三等者有賞四等以下有罰或黜革。

    科考   亦稱科試。清代每屆鄉試前一年,各省學政巡回所屬舉行的考試。凡科考一二等和三等前十名,準于參加本省鄉試。

    錄科   清代凡科考未錄取省鄉試者,或因故未參加科考者,或因故未參加者,還可在鄉試前再行補考一次,叫做錄遺,錄取者即可參加鄉試。

    廩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洪武二年(1369年)令府、州、縣設置學校,其額為:府學生員四十人,州學生員三十人,縣學生員二十人,每人給廩米六斗,以補助其生活。額內者為廩膳生員,即廩生。清沿明制,但須經歲科兩考前列一等者才能得廩生名義,成為資歷較深的生員。其名額和待遇,視府、州、縣大小而異。廩生可依次升入國子監肄業,稱歲貢。童生應試入學,須托廩生具保無身家不清或冒名頂替等情,稱廩保。

    增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代按府、州、縣學規定的生員名額,每月給廩膳,于正額之外,再入學者為增廣生員,即增生。清制,生員歲科兩試在一等前列者,方能補為增生或廩生,名額皆有一定。廩生有廩米,有具保童生入學的職責,而增生無,所以增生的地位次于廩生。

    附生   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明代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叫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后來增廣名額,叫做增廣生員,簡稱增生。上述二都有一定名額。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又額外增取,附于諸生之末,叫做附學生員,簡稱附生。

    生員   唐代國學汲州、縣學規定學生員額,故稱生員。明清時,凡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名生員,即習慣上所稱的秀才。經常須受本地方教官的監督和考核。也叫諸生。

    庠生  庠是古代學校之名。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的生員別稱庠生。

    貢生   明清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為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明清兩代,貢生有不同的名目。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和例貢。

    拔貢   清代科舉制度貢生之一。清初,每六年選拔府、州、縣學的生員入國子監讀書。乾隆七年(1742年)定制,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學政于府、州、縣學廩生中選拔文行優秀者,與督撫匯考核定,貢入京師,稱為拔貢生。先赴京會考,擇優者再行朝考。入選者一二等,引見錄用為官,三等入國子監肄業。更下者罷歸,謂之廢貢。

    優貢   清制,各省學政三年任滿,根據府、州、縣教官選定在學生員中文行俱優者的上報名額,會同總督、巡撫進行“三院會試”,按定額列名錄取優秀者入國子監學習,叫優貢。但學政考取后,還要到京廷試合格,方予認可。

    副貢   副榜錄取的貢生。明嘉靖年間,鄉試始行副榜,即在正取之外,另取若干名。名在副榜的,準作貢生,稱為副貢。不能和舉人同赴會試,但下科仍然可應鄉試。清沿明制,也有鄉試列于錄取名額以外的備取副榜,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肄業,叫做副貢。

    五貢   清代科舉制度中五種貢生的總稱。包括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和優貢。五貢都算正途出身資可靠。另有捐納取得的貢生,稱為例貢。

    歲貢   明清時,每年或二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肄業,稱為歲貢。因挨次升貢,又稱挨貢。

    恩貢   明清貢入國子監肄業的生員之一種。明清科舉制度規定,凡遇皇帝登極或其他慶典頒布“恩詔”這年,除歲貢之外,加選一次,稱為恩貢。清代特許“先賢”后人入國子監的,也叫恩貢。

    翻譯   科清代特定考試科目之一。應試者為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的旗員。以滿文譯漢文、并作滿文論文者為滿洲翻譯,試前初試馬、步射。以蒙文譯滿文者為蒙古翻譯(試前不試術科)。不考漢文。一般鄉試考一場,會試兩場。報考翻譯科人歷來不多,雖然名義上也是三年一考,但有時因人數不足而未舉行。始于順治時,只考取翻譯生員。雍正時始考取舉人,乾隆時始定會試中式后復試及格,賜進士出身,以六部主事用,蒙古則分理藩院任用。道光末年,復試優等者始以翰林院庶吉士用,但只一二名,無殿試分甲之例。生員、舉人、進士都加翻譯兩字,以別于一般文科。

    孝廉方正科   清代特設的制科之一。合漢代原有的孝廉和賢良方正科目而得名。雍正元年(1723年),詔各省每府州縣衛各舉孝廉方正,賜六品服備用。以后遇皇帝即位,即薦舉一次。乾隆五年(1740年),一薦舉后赴禮部驗看考試,授以知縣等官。

    經濟特科   清末特設選拔“洞達中外事務”人員的科目。戊戌變法時,由貴州學政嚴修請設,后因政變未及實行。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始詔令內外大臣薦舉。二十九年舉行,考試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略加獎敘。

    陳聽智聽智

    發貼時間:2011-3-18 16:25:23

    好資料,謝謝!

    竟陵游子

    發貼時間:2009-5-29 10:39:32

    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聯捷進士"說法。大致如下:

    1 中舉之后立即參加會試與殿試進而成"進士及第"或"賜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即可稱"聯捷",反之,初次會試或殿試失利,而在以后再次參加會試殿試成功,則不得稱"連捷"。通俗解釋,大致連捷者可理解為"應屆生",非連捷者可理解為"復讀生"。但應屆生的比例是很低的。"連中三元"則是聯捷中的翹楚。

    2 不同人并列在一起,一般是同一家族乃至兄弟,先后及第,亦稱其"聯捷"。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亚洲男女羞羞无遮挡久久丫|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天堂 | 色婷婷婷亚洲综合丁香五月|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久久| 桃花岛亚洲成在人线AV| 亚洲精品55夜色66夜色| 日韩在线视频线观看一区|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啪啪| 精品麻豆国产色欲色欲色欲WWW | 男人扒开女人腿桶到爽免费 |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AV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仑乱无码内谢|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免费观看 |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夜|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国产迷系列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AV无码区HD| 性欧美VIDEOFREE高清大喷水| 色屁屁WWW免费看欧美激情| 52熟女露脸国语对白视频|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日日摸夜夜添无码AVA片| 偷炮少妇宾馆半推半就激情| 亚洲综合成人av在线|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香蕉久久久久久久AV网站|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