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沒有答案的就是對的,錯的在題目下方就有錯誤的原因。 判斷以下說法的正誤,對的打√,錯的打×。 1. 第進士,指考中進士。'進士'是科舉時代對殿試考取之人的稱謂。 2. 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3. 甲科,原指科舉考試的科目,明清后通稱進士為甲科。 4.進士,古代官名。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目。明清制度中,殿試及第者稱為進士。 答:“進士”不是官名,開始是一種考試科目,明清時期則是對通過了殿試的人的稱呼。 5.出閣,即出閣讀書,皇太子出閣造明朝培養太子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出閣有隆重的講學儀式。 6.鄉試是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考生以舉人身份參加,一般在春天舉行,又叫“春闈”或“禮闈”。 答: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凡獲秀才身份的府、州、縣學生員、監生、貢生均可參加。 通常在八月舉行,又叫“秋闈”。 7.諸生,古代經過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的生員,“今諸生學于太學”(《送東陽馬生序》)里面“諸生”即為此意。 答:諸生指古代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包括太學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癝生、例生等,統稱諸生。 8.秀才,漢代為了選拔人才,有察舉制度,考察和推舉人才。秀才自漢代成立以來又稱茂才,秀才就是文才優秀的意思。 答:“秀才”改為“茂才”是為了避東漢光武帝諱,所以是東漢光武帝時改的。 9.“秀才”與“孝廉”并稱“秀孝”,是漢以來、隋唐以前薦舉人才的兩種科目。州舉秀才,郡舉孝廉。 10.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11.殿試,是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策問一場。 12.進士,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能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者,通稱為進士。 13.舉茂才,即推舉為秀才。茂者,美也,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西漢時,舉茂才只是特舉而非常科。東漢光武帝下詔茂才由特舉變成了歲舉常科,成為了僅次于孝廉的一種察舉科目。 14.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是考取貢士的考試,會試就是集中全國舉人會同考試之意。參加的人是舉人,在鄉試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闈”或“禮闈”。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15. 童子,指童子科考試。童子科是古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漢代已有,始以薦舉為主,后增加考試,只有通過考試的書生才稱童生。 答:根據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16. 在古代科舉考試制度中,'鄉試'不是一個鄉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考試;明清時候一般三年一次,在秋天舉行。 17. 古代科舉制度中,在戶部主持的殿試中獲得“進士第一”者,經皇帝欽點即成為萬眾矚目的狀元。 答:殿試是皇帝主持的 18. '諸生',是古代中國對讀書人的一種稱呼,明清后又指經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答: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19.舉子即舉人,授予通過鄉試者。鄉試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皇帝親派主考官,因在八月舉行故稱'秋闈',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 20.“舉子”即舉人,授予通過鄉試者。鄉試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親派主考官,因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 21. 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的稱號。 22.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考中的人稱舉人。 23.“詞科”是科舉名目之一,主要選拔學問淵博、文辭清麗、能草擬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24.出身,科舉考試考中者的身份資格,賜出身指賜給未考中者以相應的身份資格。 25. “進士”是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進士分為三甲:一甲3人,賜進士及第;二、三甲,分別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 26. 制舉,歷代臨時設置的考試科目,常見的有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等。 27. 殿試: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 28. 五經,指儒家經典《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從漢代起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科目。 答:擴大范圍,“從漢代起成為國家科舉考試的科目”的說法錯誤,漢代沒有科舉,科舉是從隋朝開始的。 29. 進士是清代科舉的最高功名。經會試殿試取中后,方能稱進士。 30. 一甲一名進士也就是俗稱的“狀元”。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一甲第一名稱為狀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別稱為榜眼和探花。 31. 登科:科舉時代應考人被錄取,也說登第。登科源于科舉制度,當時的科舉考試過后, 通過發科榜,即黃榜,來通知考生是否及第,所以登上科榜即表示錄用。 32. 從隋唐至明清,科舉考試科目屢有變化,但進士一科始終得以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視。 答:唐高宗武則天時代,開始最受重視。 33.同年:科舉時代稱同榜或同一年考中者。明、清鄉試、會試同榜登科者皆稱“同年”。 34.同年:科舉時代指同年考中的或是同年齡的人。 35.當第:指應當能考中科舉。第,科舉時代考試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功名。“及第”指科舉考中,“落第”“不第”指科舉沒考中。 36.“中嘉祐二年進士第”中“第”指科舉考試及格的等次,“進士”是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37.進士,指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唐設進士科,凡應試者謂之舉進士,中試者皆稱進士。 38.“廷試進士”中的“進士”是指在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殿試的人,可以進授爵位。科舉共分四級:鄉試、院試、會試和殿試,每級考中都可金榜題名。 答:考中進士才稱金榜題名。 39.進士甲科:唐宋時進士分甲乙科,明清時期通常稱舉人為乙科,進士為甲科。 40.登第,即登科。第,指科舉考試錄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時用于考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 41.經義,是古代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以經書中文句為題,讓應試者作文闡明其義理。 42.諸生,文中指的是在州府學習的學生。諸生本指眾有知識學問之士或在學讀書的學生,明清時期指經科舉考試考取秀才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 43.明經,唐代科舉中的一種主要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得名。 44.進士,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后一級考試者,稱為進士,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會試、鄉試、殿試。 答:古代科舉考試按照等級次序先后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45. 科舉時代稱會試考取后經過殿試的人為進士。 46. “進士第”是古代科舉時代考選進士,錄取時按成績排列的等第。“進士”是通過朝廷最后一級考試者,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 47. “秀才”與“孝廉”并稱“秀孝”,是漢以來、隋唐以前薦舉人才的兩種科目。州舉秀才,郡舉孝廉。 48. 古代科舉考試,通過殿試者稱為“進士”,分為三甲。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第二名榜眼,賜進士出身:第三名探花,賜同進士出身。 答:“進士”分三甲,一甲(狀元、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49. 恩科,始于宋代,明、清亦用此制。清代在于正常科舉外,逢皇帝即位或朝廷慶典,特地開科考試,也稱“恩科”。 陳步瀛是乾隆年間恩科會試的鼎元。 答:殿試應試者稱貢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