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小佩
論證詩與畫的關系,歷來有“畫是有形詩,詩是無形畫”,“畫可融詩乃為奇,詩堪入畫方稱妙”等敘說。在一幅畫上,題上詩句,通過文字的抒寫,來補充和增強畫境的情意,二者互相倚重,互相映發,將詩畫的藝術性契合一體。
題畫詩既然有鮮明的形象性,它所被賦予的描繪特性,使形式和內容更緊密關聯;便有“畫寫物外形,詩傳畫中意”的更高的協調,以及更親切的交映成趣。
壯暮翁拋盡畢生心力于繪事,擅書畫,精鑒賞。一方面他是學富五車,喜用詩畫的形式來表現其性情;另一方面是為寄托與抒發他的思想精神。
“詩言志”,這是傳統的詩的主旨。所謂“窮者欲達其言,勞者須歌其事”,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性情的??v觀壯暮翁一系列題畫詩的先后行程之跡,大都是對其所畫的景物從形象到精神作高度的概括和提煉;或者是對古代畫學與技巧的感嘆和品評。其藝術思想清明獨立,發真實情狀于生動描繪;其作品筆精墨潤,是形神兼全的超妙高境。在其題詩氣盛而富有風骨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種清俊爽朗、超出塵表的質樸風調。
這里選了壯暮翁的幾首題畫詩并附圖來舉例加以分述:
◆ 冬雪圖
(作于甲申―1944年,35歲;題于甲寅五月―1974年,65歲)
群山相環抱,突兀潔白徹。隨宜愛景光,況此射眸雪。
用寫山真骨的風格來點染江山素裹,添其壯麗之色。這里的“環抱”呼應出“山”隨畫活的感覺,好像它們真的壓在面前一樣。“群山”的情態,相對“光”與“雪”的清冷空蒙,是勢狀雄峻。墨彩俊秀、渾然天成。畫山有北宋的筆法――以突出的主干線條來確定山的輪廓與凸凹的部分,而著色淺絳――即山的某些地方多點子、線條的皴筆,是體貌多樣的畫格。
▲ 題畫
(甲寅―1974年,65歲;庚申夏日1980年,71歲)
放筆婆娑水漾波,冥蒙破墨亂云窩。支離病體催衰白,剩有微茫屐印多。
以淋漓的水墨寫清潤平遠與蒼茫深重的自然景色,表現了一種內含清俊的意趣??v然是“病體”,但仍有“微茫”,是一片含蓄浩闊的情景。這里的“亂”暈染了“云”為詩留的畫外意境。
這是以“破墨”為表現形式的平淡趣高的老來手筆,骨體豪縱,筆跡勁爽。技法上并不突出以表現山的凹凸的主干線條,而是以光潤的水墨烘染為主。山頭明潔錯落的淡墨苔點迥然不同于巨然破筆濃墨錯落的苔點,描寫小樹木用或短或長的條子和墨點;可以追溯這是江南畫的異體,已自辟了門庭。
◆ 寫荷
(壬戌夏―1982年,73歲)
微風塘上夜如何,翠扇邀涼露幾多。正是蓮房消酒醒,為賒月色迓凌波。
通過這畫里的景物所組合而成的詩,體現的是“蓮房”的“風”、“露”清姿和“翠扇”的風神意態。強調了“夜”間“月色”的溫靜氣氛,是一種敦厚而秀美的風調。
此圖為壯暮翁后期之筆,采用以工兼寫的技法。圖上奇崛有勢的石體,法度嚴謹而氣勢縱放。用筆堅而凝厚,圓而略長的皴筆;秀潤的筆墨,使其格調老健中帶有溫潤輕淡。寫荷的風韻,柔媚清腴;寫荷的桿子,筆勢勁利,昭示了一種特殊的風貌和筆墨個性。
▲ 游棲霞山
(丙寅深秋―1986年 77歲)
石窟崢嶸歷劫灰,棲霞林密隱崔巍。秋意漸深風片厲,入山端為冷紅來。
這兒的首句和末句分別采用了李賀“秦王飲酒”中“劫灰”的詩典和“南山田中行”里的“冷紅”一詞。全詩由一個“冷紅”來點綴紅葉盛裝的深秋,又用“劫灰”喻災難后的遺跡。由情幽趨向興遠,是氣格高爽的風貌。畫技采北宋大家之長。寫側面的山勢,圓勁的點子皴,刻意地表達了山的質的一面,水墨淡彩的暈染,筆勢爛漫;寫樹擴展了江南畫的情性,是滲透了真景所產生的,是為真實所創的骨體,也是自然流露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