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1、浙江嵊州小黃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簡介: 小黃山遺址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鎮上杜山村,遺址面積50000多平方米,是目前長江中下游地區眶今9000年前后規模最大的聚落遺址。 遺址出土的夾砂紅衣陶器群、用于加工食物的石磨盤、磨石和儲藏坑是小黃山遺存最主要最鮮明的文化特征,文化內涵不同于跨湖橋、河姆渡、馬家浜文化;結合其”c測定年代,是浙江乃至東南沿海地區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填補了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偏早階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 小黃山遺址B區Ⅱ期遺存文化內涵中存在不少蕭山跨湖橋文化因素;A區Ⅱ期遺存繩紋圓底釜、雙鼻平底罐與河姆渡文化同類陶器可能具有內在的聯系;小黃山遺址發掘“盤活”了浙江省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布格局。小黃山遺址兼有跨湖橋、河姆渡兩支文化因素,三者關系的結論為時尚早,但為三者關系的探討,提供了新的平臺和重要線索。 遺址低山丘陵的地形環境,接近生土的堆積特征,對探索長江下游地區早期新石器文化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及重大的學術價值。 該遺址發掘對完整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認識長江下游新石器文化區系類型都具有重要意義。
| |||||||||
![]() | |||||||||
2、湖南洪江高廟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領隊:賀剛 簡介: 高廟遺址位于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巖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臺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除此之外讓人更驚奇的發現是,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具距今約7400多年的女性人體骨架。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賀剛介紹,這具骨架保存完好,呈"側身屈肢"姿勢,右手托著右腮、下巴,左手自然地夾在向后彎曲的兩腿之間。骨架的盆骨較大,骨骼纖細,牙齒磨損較大,因此可初步斷定該骨架系成年女性。骨架的長度是153厘米,專家估計此人生前的身高應該在160厘米左右。 高廟下層遺存出土的祭祀場所不僅年代早、規模大、且可明確判別其作為祭祀場所的諸多設施,為我國現知同期史前遺存中所罕見。它生動地再現了當時居民祭儀活動的真實狀況。它面對河流并呈南北中軸線布局,對后來祭壇的布局和結構產生了先導性的影響,對追溯我國宗教祭儀活動的起源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系,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交互擴張和影響。
| |||||||||
![]() | |||||||||
3、河南鶴壁劉莊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簡介: 遺址位于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市大賚店鎮劉莊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南水北調中線干渠662公里處。遺址面積30余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計劃占壓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7700平方米,發現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及大規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于東西110米、南北55米的范圍之內,布局清楚,排列規律,隨葬品400余件 (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為主體特征的先商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合、吸取周邊地區多元文化因素的歷史特點。 在這次考古發掘中,一座與眾不同的石棺墓引起了專家的特別注意,石棺由13塊自然片石組成,長2.25米、寬0.45米到0.5米,上部平蓋著3塊片石,象征棺蓋,但在墓主身下考古工作者并沒有見到石塊。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壯,應為男性,隨葬陶鬲一件。另外,還發現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頭腳兩端各放置一塊或多塊石頭的現象,考古工作者推測,這種現象很可能是石棺的簡化形式。 夏代中原地區,如此規模公共墓地的發現目前尚屬首次,為先商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填補了一項空白,對研究其葬俗葬制、社會結構、商人淵源、夏商關系等長期以來為歷史、考古學界關注的重要學術課題將會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這一時期的石棺墓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是前所未見,石棺及其簡化形式墓葬的發現亦或為我們提供了探討商族起源的新線索。
| |||||||||
![]() | |||||||||
4、福建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 時代:商代 簡介: 遺址位于福建省浦城縣下洋村貓耳弄山,發掘面積250平方米,共發現商代窯爐6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早期窯爐中保存最為完整。其火膛、分焰柱、窯室、煙囪等基本保存,且分布密集,窯爐形式多樣,極為難得。 其中長條形窯爐估算其可一次燒成近百件陶器。窯尾設有煙囪,屬平焰窯,具備龍窯的一些基本要素,可視為早期龍窯,是迄今為止所知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龍窯。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發現有大量的夏商時期的黑衣陶器,尤其是閩浙贛地區數量最為集中。貓耳弄山商代窯群是首次發現的以生產黑衣陶器為主的窯群。它的發現,為研究“黑衣陶類型”的年代、分期、產地、窯爐構造、裝燒工藝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珍貴實物依據,學術界傳統上認為圓窯系統為北方技術傳統,龍窯系統才是南方的技術傳統,而貓耳弄山窯群發現有圓形、橢圓形、龍窯三種窯爐并存,證明南方商代窯爐多種多樣,已經發展出了自身獨立的窯業系統。特別是獨立地發展出燒成溫度更高、容量更大、技術更先進的龍窯,這種技術傳統是對中國窯業技術的重大貢獻。因此貓耳山窯群的發現為研究南方早期窯業技術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資料。 尤其重要的是,三種類型的窯爐之間,存在著疊壓關系。其中長條形龍窯壓著橢圓形窯、橢圓形窯壓著圓形窯,說明圓形窯、橢圓形窯、長條形龍窯之間存在著傳承、發展、演變的關系。該窯群遺址在我國是首次發現,為研究中國陶瓷史和早期窯業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龍窯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
| |||||||||
![]() | |||||||||
5、貴州威寧中水遺址 時代:商周 簡介: 中水位于貴州省威中縣與云南省昭通市交界處,發掘點都位于中水盆地內中河兩側的坡地和山梁上,包括吳家大坪、水果站、雞公山、營盤山和新街等幾個地點墓地。揭露面積近3000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灰坑、房址、溝等 200余處,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青銅器等文化遺物。 以雞公山遺址為代表的中水史前遺址群的發掘,使貴州第一次發掘出功能較為全面的山區史前聚落遺址,填補了貴州地區史前考古的許多空白。目前雖然沒有發現這數種古文化遺存間直接存在著地層疊壓關系,但根據陶器可以看出它們彼此之間既存在時間上的早晚關系,又存在著相互聯系。這些不同時期文化類型遺存的揭露,可初步建立起貴州西部乃至云南東北部新石器時代末期至早期鐵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發展系列。 有意思的是在雞公山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們還發現了大量水稻標本,據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合榮介紹,在雞公山遺址發掘的300多個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顆粒出土,這些稻米的存放方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稻草的形式捆在一起,另一種是把稻米做成熟飯團以后,在祭祀活動的時候,將其焚燒。除此之外,考古人員還發現,這些稻米顆粒短胖,而且特別矮小。比現在人們在水田種植的粳稻還短小,粳稻本身就比其他的稻種要短小。而這種稻米比粳稻還短小,不像是水田種植的,專家認為它很可能是旱稻;專家們認為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種稻米在云貴高原的環境下發生了變異的現象。但目前對這種稻米的確切說法還沒有一個很準確的答案。 雞公山遺址的發現,不僅填補了貴州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和聚落考古的空白,還為研究分布在貴州西北部與云南東北部地區的一種新考古學文化提供了典型器物組合,為探討貴州地區和完善西南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 此外,雞公山遺址中發現數量如此眾多的祭祀坑,在西南地區史前文化遺存中尚屬首次,在云貴高原發現以祭祀為主要功能的山頂遺址,為中國西南地區史前山地民族原始祭祀活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紅營盤和銀子壇兩墓地緊鄰,但器物、葬俗和葬制等卻有很大差異,這為探討當時該地的居民集團提供了重要資料。從兩墓地青銅兵器的情況看,該地文化曾分別受到過巴蜀文化和滇文化的影響,這又為貴州西北部在不同時期與巴、蜀、滇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資料。
![]() ![]()
|
|
來自: 公司總裁 > 《文史/檔案/條約/文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