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的五大安全標準之一:
股票收益率高于3A級債券一倍以上
李 劍
好價,也就是投資者的“安全空間”,是投資者的生命線。
說到“安全空間”,不得不首先談到格雷厄姆。因為在股票投資領域,這個偉大思想和具體詞匯就是他提出來的。并且以此為基礎,他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安全投資思想體系。他是證券分析(基本面分析)這一職業的開山祖師,也是價值投資的開山祖師。真正的投資者應該永遠學習繼承他的這一光輝思想。
格雷厄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是在做一件事情:告誡投資者在什么價位買進股票才安全。他在不同場合、不同時期提出的買入股票的安全標準,至今還給人以重大的啟發。當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可能考慮的太過周全,囿于時代和實踐的局限,他的安全標準在現在看來,有些地方難免經不起推敲,難免有些形而上學。必須把幾項標準結合起來使用,最好是結合他的學生------巴菲特對公司質地和未來成長的競爭優勢理論來使用。
格雷厄姆前前后后提出過五大安全標準(另有五項其實是財務健康標準)。讓我們一一列舉,并認真欣賞和深入思考。
格雷厄姆認為的第一大安全標準是:股票收益率必須高于3A級債券的收益率一倍以上,否則沒有安全空間,不值得投資。如果當時3A級債券的收益率是7%,那么你要等待股票價格下跌至收益率上升到14%以上才能買進。
由于收益率是市盈率的倒數,所以我們完全可以把格老的這一標準換成一種更加簡明易懂、更加大眾化的方式來表達:股票買入的市盈率必須在當時最高級別債券市盈率的一半以下。例如,格老當時和中國目前最高級別五年期限的國債收益率大約是年息7%,市盈率是14.3倍,那么按格老的規定目前買入中國A股的平均市盈率不應超過7.15倍。這正是格老著名的7倍市盈率以下買股票才安全的由來。
讓我們來欣賞這一標準的優點和意義。
首先,這個標準最具創新最穩健的地方,是把股票當作固定收息的債券看待,把股票有無投資價值同最高級別的債券相比較。這種思維能讓人養成追求最佳的風險回報比的好習慣。這個標準的提出與當時美國股市不規范,以及格老的第一份工作就給債券部當助手有很大關系。這個標準讓投資人變得穩健,會特別警惕股票的不確定收益的風險。
其次在實踐上,這種標準能讓投資者避免買入虧損或微利的企業。因為其他的某種標準(見我后面四篇文章)有可能讓人買到只能吸一口的煙蒂(垃圾股),但這個標準要好得多。
第三,我個人認為,這個標準的妙處還在于,與債券掛鉤可以動態地控制通脹風險。當通脹上升,最高等級債券收益率也上升,那么按照這一標準買入股票的市盈率就應該不斷下降,直至不買。例如,美國國債歷史上年利率曾到過20%以上,買股票的收益率就應該在40%以上,市盈率低于2.5倍,比較難買。其實,你完全可以在這個時候像林森池一樣,全買最可靠的高息國債,還買什么股票?
這個標準的意義非常重大,它影響了很多投資人的行為。例如,巴菲特好幾次購買優先股,要求的利率就是當時國債利率的二倍;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的折現估值方法推出后,很多保守的投資人用的折現率就是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二倍(關于這一點,我以后還會談到)。
這個標準的不足之處是,以市盈率的絕對值作標準,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考慮到企業的質地和未來的成長。國債的息率是固定的,而股票由于公司的質地不同,未來的成長差異巨大。一只股票的收益率現在是5%,可能明年是8%,也可能是3%,因為公司的收益率不穩定,更有利潤增長的高低之分。還有企業在行業和發展周期的不同。很多市盈率低于國債市盈率一半以上的股票仍然不值得買入。反之,很多市盈率高于國債市盈率一半以上的股票,由于成長性高和競爭優勢強大,仍然值得買入。所以必須研究公司的質地和未來。
說到這個標準,不免思緒萬千。實踐中面臨的問題是復雜的。如果以7倍市盈率劃線,則此時此刻,中國股市連跌快到五年,但滬深300指數的平均市盈率仍有11倍左右,上證指數平均市盈率仍有13倍左右,按照格老的標準,指數基金還遠遠不能買入,而中國的經濟成長世界最快,如何把握?如果以7倍市盈率劃線,則中國的優質的、穩定高速成長的消費類股票容易錯失。例如,貴州茅臺上市10年來股價從未跌到過7倍以下;但你也不能說遇到諸如三聚氰胺一類的突發性事件也不能買到。如果以7倍市盈率劃線,則中國目前大把的銀行股都符合標準,然而,它們可能幾年都不讓你賺錢,你還要擔心房地產、地方政府債、高鐵等基本建設債的好多靴子沒落地…….
但不管如何,格雷厄姆先生標準的精華永遠是第一位的:穩健、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