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關山度若飛

后(司)母戊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商朝青銅器代表作。后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紋飾華麗,工藝高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青銅器,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代表作。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出土,商王武丁兒子為祭祀母親鑄造。應是商王室重器。該鼎問世后歷經磨難,民國時藏于南京博物院,后躲過日本侵略者掠奪。
后母戊鼎堪稱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2011年國博改建落成后,作為國寶重器首次對外向公眾展出。

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的重器,因鑄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相傳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省郿縣。該鼎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鼎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亡國,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
銘文字體莊嚴凝重而美觀,成康時代金文成就以大盂鼎居首位。

商代最大圓鼎,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因器內壁近口緣處鑄于銘文子龍而得名。上世紀20年代河南輝縣出土。后流失日本,輾轉香港,2006年在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用資金支持下,花重金從香港購回。
該鼎形體巨大,造型雄偉,紋飾精細優美,與國寶司母戊方鼎一方一圓,合稱商代重器雙璧。銘文子龍也是目前帶有龍字最早的青銅器。

后母辛青銅觥,商后期的盛酒器,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由器蓋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底中部與器蓋內均鑄銘文“后母辛”,后母辛是婦好的廟號。整器為扁長體,前窄后寬,為一站立狀四足獸。首似馬,上有一對卷角,尾部作獸首鋬。器紋飾精美,通體以云雷紋為地,器蓋飾一龍,身尾較長,前胸兩側與腹前端兩側各飾一夔龍。此器造型奇特,寓意神秘。

蔡侯申豆,春秋時青銅器面,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器身半球狀,口緣下附四環耳,短校,圈鐙。器蓋扁圓,與器身相合成球狀,上置四環紐,器通體以銅嵌作獸紋。
蔡侯中鼎,春秋時期青銅器皿,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1955年安徽壽縣蔡昭侯墓出土, 器形碩大,附耳微侈,直口,方唇,腹深且寬,圜底,三蹄足。平蓋,頂有圓形矮支柱捉手。器頸、腹間鑄一周凸弦紋,上下均飾蟠螭紋,足上端飾饕餮紋。器蓋內鑄銘2行6字蔡侯申之食[鼎于]。

長思盉。用來調酒的器皿,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鑄于周代,1954年陜西長安普渡村長思墓出土 器形精美,敞口束頸,垂鼓腹三袋足,一足側附長直流。器蓋頂有一半環鈕,以鏈與獸首鋬相連。器頸部云雷紋為地,周飾窮曲紋,器流與鋬兩側袋足各斜飾兩道平行凸弦紋,向上相交成直角,體現高超工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