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娃宮懷古》二首(唐.皮日休)
其一
綺閣飄香下太湖,亂兵侵曉上姑蘇。
越王大有堪羞處,只把西施賺得吳。
其二
響屟廊中金玉步,采香徑里綺羅身。
不知水葬歸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西施詠》(唐.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西施》(唐.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征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烏棲曲》(唐.李白)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子夜四時歌》摘 (唐.李白)
春歌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夏歌
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
《玉壺吟》(唐.李白)
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美人梳頭歌》(唐.李賀)
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
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
一編香絲云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
春風爛熳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力。
鬉鬌妝成欹不斜,云裾數步踏雁沙。
背人不語向何處?下階自折櫻桃花。
《西施》(唐.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灘》(唐.崔道融)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經范蠡舊居》(唐.張蠙)
一變姓名離百越,越城猶在范家無。
他人不識扁舟意,卻笑輕生泛五湖。
《范蠡扁舟》(宋.王十朋)
久與君王共苦辛, 功成身退肯浚巡。
五湖渺渺煙波濶, 誰是扁舟第一人。
《范蠡湖》(宋.張堯同)
少伯曾居此,螺紋吐彩絲。
一奩秋鏡好,猶可照西施。
《范蠡宅》(元.成廷珪)
淡淡寒云鶴影邊,荒阡故宅忽多年。
大夫已賜乎吳劍,西子還隨去越船。
白日撐空留罔象,青松落井化蜿蜒。
徒憐此地無章甫,只解區區學計然。
《太常引》摘(元.奧敦周卿)
西湖煙水茫茫,
百頃風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濃妝。
《妝臺吊西施》(明.徐霖)
苧蘿村畔輦歸時,翟茀褕衣恨到遲。
別院笙歌憐故土,空臺麋鹿愴新知。
傾城豈是紅顏妬,沈骨堪為玉貌悲。
鳥喙越王恩自薄,幽魂千載重離思。
《題范少伯祠》(清.朱素臣)
應羨功成身退無,湖流猶把姓名呼。
千秋不乏奇男子,高識誰能及大夫。
《范少伯祠》(清.朱瑞槐)
股掌當年實玩吳,遺祠尚寄海東隅。
敵人剩說籌文種,上國空教哭子胥。
獨使蛾眉扶社稷,祗緣鳥喙泛江湖。
蓮歌唱罷人歸去,回首黃池惜霸圖。
《西施》(清.曹雪芹)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吳門蠡口》(鄭毅夫)
千重越甲夜成圍,戰罷君王醉不知。
若論破吳功第一,黃金只合鑄西施。
(注:范蠡自此處乘扁舟泛五湖也)
《西施》(歌詞.晏菲)
浣紗清溪 柔指纖細
魚兒沉水為你迷 吳王江山為你棄
情系使命 依然美麗
歸來終究成眷屬 江湖泛舟雙雙棲
人世之間如沒有你
誰有挽留快樂的心意
都說情人眼里只有你 濃抹淡妝總相宜
只愿能夠在你的心里 幸福才會有含義
吳越故事只要有了你 江山就會更美麗
吳越故事如果沒有你
歷史從此不會再傳奇
二、歷代詠美女西施詩詞錄
【南北朝】1
[南北朝 謝惠連]
有客被褐前。投心自詢寫。自言擅聲名。不謝嬴甘賈。
臧否同消滅。誰能窮薪火。酈生無文章。西施整妖冶。
胡為空耿介。悲哉君志珼 。
【唐】49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唐 李白] 七絕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臺上宴吳王。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效古其二 [唐 李白]
自古有秀色。西施與東鄰。蛾眉不可妒。況乃效其顰。
所以尹婕妤。羞見邢夫人。低頭不出氣。塞默少精神。
寄語無鹽子。如君何足珍。
詠苧蘿山 [唐 李白] 五古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烏棲曲 [唐 李白] 樂府
姑蘇臺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東方漸高奈樂何。
玉壺吟[唐 李白] 雜言
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
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
朝天數換飛龍馬,敕賜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
西施宜笑復宜顰,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雖愛蛾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
美人梳頭歌 [唐 李賀] 樂府
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轆轤咿啞轉鳴玉,驚起芙蓉睡新足。
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一編香絲云撒地,玉釵落處無聲膩。
纖手卻盤老鴉色,翠滑寶釵簪不得。春風爛熳惱嬌慵,十八鬟多無氣力。
(髻下換委)鬌妝成欹不斜,云裾數步踏雁沙。背人不語向何處?下階自折櫻桃花。
雜歌 [唐 李端] 樂府
漢水至清泥則濁,松枝至堅蘿則弱。十三女兒事他家,顏色如花終索寞。
蘭生當門燕巢幕,蘭芽未吐燕泥落。為姑偏忌諸嫂良,作婦翻嫌婿家惡。
人生照鏡須自知,無鹽何用妒西施。秦庭野鹿忽為馬,巧偽亂真君試思。
伯奇掇蜂賢父逐,曾參殺人慈母疑。酒沽千日人不醉,琴弄一弦心已悲。
常聞善交無爾汝,讒口甚甘良藥苦。山雞錦翼豈鳳凰,隴鳥人言止鸚鵡。
向栩非才徒隱灶,田文有命那關戶,犀燭江行見鬼神,木人登席呈歌舞。
樂生東去終居趙,陽虎北轅翻適楚。世間反覆不易陳,緘此貽君淚如雨。
姑蘇臺雜句 [唐 李紳] 七古
越王巧破夫差國,來獻黃金重雕刻。西施醉舞花艷傾,妒月嬌娥恣妖惑。
姑蘇百尺曉鋪開,樓楣盡化黃金臺。歌清管咽歡未極,越師戈甲浮江來。
伍胥抉目看吳滅,范蠡全身霸西越。寂寞千年盡古墟,蕭條兩地皆明月。
靈巖香徑掩禪扉,秋草荒涼遍落暉。江浦回看鷗鳥沒,碧峰斜見鷺鷥飛。
如今白發星星滿,卻作閑官不閑散。野寺經過懼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館。
吳鄉越國舊淹留,草樹煙霞昔遍游。云木夢回多感嘆,不惟惆悵至長洲。
吳越懷古 [唐 李遠] 七律
吳越千年奈怨何,兩宮清吹作樵歌。姑蘇一敗云無色,范蠡長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轉旆,月依荒樹想嚬蛾。行人欲問西施館,江鳥寒飛碧草多。
寄成都高苗二從事 [唐 李商隱] 李商隱 七絕
家近紅蕖曲水濱,全家羅襪起秋塵。莫將越客千絲網,網得西施別贈人。
景陽井 [唐 李商隱] 七絕
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和孫樸韋蟾孔雀詠 [唐 李商隱] 五排
此去三梁遠,今來萬里攜。西施因網得,秦客被花迷。
可在青鸚鵡,非關碧野雞。約眉憐翠羽,刮目想金篦。
瘴氣籠飛遠,蠻花向坐低。輕于趙皇后,貴極楚懸黎。
都護矜羅幕,佳人炫繡袿。屏風臨燭釦,捍撥倚香臍。
舊思牽云葉,新愁待雪泥。愛堪通夢寐,畫得不端倪。
地錦排蒼雁,簾釘鏤白犀。曙霞星斗外,涼月露盤西。
妒好休夸舞,經寒且少啼。紅樓三十級,穩穩上丹梯。
舞曲歌辭·冬白纻歌 [唐 元稹] 樂府
吳宮夜長宮漏款,簾幕四垂燈焰暖。西施自舞王自管,
雪纻翻翻鶴翎散,促節牽繁舞腰懶。舞腰懶,王罷飲,
蓋覆西施鳳花錦,身作匡床臂為枕。朝佩擬擬王晏寢,
酒醒閽報門無事。子胥死后言為諱,近王之臣諭王意。
共笑越王窮惴惴,夜夜抱冰寒不睡。
獨游 [唐 元稹] 五律
遠地難逢侶,閑人且獨行。上山隨老鶴,接酒待殘鶯。
花當西施面,泉勝衛玠清。鵜鶘滿春野,無限好同聲。
春詞 [唐 元稹] 七絕
山翠湖光似欲流,蜂聲鳥思卻堪愁。西施顏色今何在,但看春風百草頭。
送賈恒明府兼寄溫張二司戶 [唐 綦毋潛 五律
越客新安別,秦人舊國情。舟乘晚風便,月帶上潮平。
花路西施石,云峰句踐城。明州報兩掾,相憶二毛生。
五日觀妓[唐 萬楚] 七律
西施謾道浣春紗,碧玉今時斗麗華。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艷,醉舞雙眸斂鬢斜。誰道五絲能續命,卻令今日死君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施詠
唐? 王維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注釋】
西施:相傳為春秋時越國美女,后為越王勾踐所得,送與吳王夫差,頗受寵愛,致使夫差迷惑亂政,終為勾踐所滅。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東南,傳說西施曾在此浣紗。
傅:同敷、擦。
著:穿。
羅衣:用絲綢織的衣服。
浣:洗滌。
伴:女伴。
持謝:奉勸的意思。
子:女子,指東施。
效:仿效。顰:皺眉頭。
賤日:微賤的時候。
豈殊眾:哪里與眾不同。
貴來:顯貴的時候。
方悟稀:方才覺得少有。
益:愈加。
憐:愛憐。
無是非:什么都好,無是非可言。
【評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而別有寓意的詩。詩的首四句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長久貧賤。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愛,就身價百倍。末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歷來詠西施的詩篇不勝枚舉,而王維這首詩可謂獨出心裁,別有新意。詩借寫西施而寫世態炎涼,語雖淺顯,寓意深刻。
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沒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顰?
【白話譯文】
天下人都重視美色,貌若天仙的西施豈能長久的貧賤?早晨還在越溪邊浣紗,夜晚就選入吳宮成了寵妃。貧賤時她與一般浣紗女沒有什么區別,尊貴后才明白自己是稀世的奇珍。梳妝施粉有婢女服侍,穿衣起居也用不著自己動手。君王的寵愛更使她驕態萬分,君王愛憐她哪還管什么是非!當年同她一道浣紗的同伴,沒有誰能和她同車共榮。奉勸鄰家的女子,不必枉費心機去效顰邀寵。
《西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詠苧蘿山
詩人:李白 朝代:唐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云間。
勾踐徵絕艷,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注釋】
1、苧蘿山:位于臨浦鎮東北,海拔127米,歷史上曾屬苧蘿鄉,相傳為西施出生地。山上有紅粉石,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于石上,天長日久,石頭變成紅色。
2、西施廟:位于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坐西朝東,面對苧蘿山。相傳,這座廟原是苧蘿村中的西施宅,后鄉人為紀念西施,改為西子祠。南宋淳熙年間,西施受封為苧蘿鄉48村的土谷神,改稱娘娘廟。西施廟主體建筑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僅存余屋數間。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今尚存。
3、浣紗溪:傍依苧蘿山,屬西小江古道。相傳,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家境貧寒。西施自幼勤勞善織,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唐代范攄《云溪友議》一文載:王軒游西小江,泊舟苧蘿山際,感國色埋塵,愴然題西施石曰:“嶺上青峰秀,江邊細草青;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4、西施洗腳潭:在苧蘿山西麓。相傳,西施未離故里時,常在這里洗腳沐浴,現已淤積為農田,稱西施畈。
5、范蠡庵:俗稱“日思庵”,位于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相傳,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附近原有古渡口,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
6、后江廟:又稱起埠廟,在西施廟南,背依浣紗溪。相傳,越滅吳后,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在此起埠上岸,現尚存。
【背景資料】
這首題為《詠苧蘿山》的詩,是唐代詩人李白為頌揚西施可貴的獻身精神而吟就的。
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今江蘇吳興)之戰,越軍大敗,退守會稽。越王勾踐采納大夫范蠡之計,暫時忍辱受屈,向吳國求和。吳越議和后,勾踐立志報仇雪恥、興邦復國。他每天吃飯時都要嘗嘗懸掛著的一顆苦膽,晚上在柴草堆上枕戈而臥,苦心焦思,不忘國恥,這就是著名的“臥薪嘗膽”的故事。勾踐又派范蠡到民間尋訪美女,送進吳宮,以消磨吳王的心志。范蠡訪遍越中,最后在浦陽江邊找到了一位秀媚出眾,又懷愛國之心的西施。經過三年的培訓后,西施帶著特殊的使命,來到吳國。吳王夫差對西施備加寵愛,但西施時刻牢記亡國之恥。她細心觀察姑蘇城的地形和軍事設施,畫好一張地圖,派人送回越國。越王收到地圖后,立即制訂作戰計劃,兵分兩路出擊,一舉攻克姑蘇,滅掉了吳國。
2000多年來,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浣紗女子。有關她的遺跡,幾乎遍布吳越各地。蕭山舊屬越國西境,有關西施的古跡頗多,大部分分布在今臨浦通濟一帶,主要有苧蘿山。
越王勾踐因戰敗被吳王夫差囚禁三年,因其在吳表現“忠恭”,遂被夫差放還,勾踐回國后,“臥薪嘗膽”立志復國報仇。他一邊假裝向吳王表示恭順,一邊又不露聲色地“遣送巧工良材,讓其廣修殿宇,以耗盡其錢財。”又意欲“選送絕色女子,以移其心志”。他對大夫文種說:“孤聞吳王淫而好色,惑亂沉湎,不領政事,因此而謀,可乎?”文種也建議選擇美女媚惑吳王。
于是,越王勾踐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踐便派遣相面的遍游國中,選擇美女,終于得到絕色美女——西施、鄭旦。
西施是浙江諸暨南五里的苧蘿山下砍柴人的女兒。這山有東、西二村,多數都姓施,女子在西村,所以叫西施。鄭旦也在西村,與西施相鄰,兩家都臨江而居,每日里一起在江上浣紗,紅顏花顏,交相輝映,好象一對并蒂的芙蓉。
其時,西施已經是遠近聞名的漂亮姑娘,“西施衣褐而天下稱美”,她因家里貧窮,常常穿著粗布衣服,可是,粗布舊衣掩不住她的天然樸素之美。
她貌似天仙,光彩照人。
勾踐選擇了西施、鄭旦二人,便命相國范蠡用百金聘之,用綺羅制成衣裳讓她們穿上,又用多重帷帳的車子讓她們乘坐。國人慕美人之名,都想一睹風采,便爭相到郊外迎候,道路一時為之堵塞。范蠡于是就帶領西施在驛館中停留,傳諭:“想見美人的,先交金錢一文。”并設下一個柜子收錢,柜子一下子就裝滿了錢幣。美人登朱樓,憑欄而立,從下面望上去,飄飄乎像天仙一般。美人在郊外逗留了三天,所得金錢無數,統統歸于府庫,以充國資。
越王便在會稽城外的土城建了一座美人宮,讓西施、鄭旦在美人宮里接受培訓,并派老樂師教授二人歌舞伎藝,學習宮廷禮儀,裝扮容貌舉止,經過三年的培訓,純樸的農村姑娘已脫去了“樸鄙”的土氣氣,學會了宮廷禮儀和歌舞伎藝,變得柔情無限,媚態橫生,且禮伎也盡善盡美。又飾以金玉,坐上寶車,所過街道,香風遠近都能聞到。又選擇了美婢旋波、移光等六人為侍女,派相國范蠡到吳國進獻。于是西施、鄭旦兩位原本純樸美麗的農村姑娘就成為越王施行“美人計”的工具,成為越、吳兩國政治、軍事斗爭的“武器”。
范蠡進見吳王時說:“東海賤臣,感大王之恩,不能親率妻妾,伏侍左右,搜遍國內,竊有二遺女,越國跨下困迫,不最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愿納以供箕帚之用。”夫差望見,以為是神仙下凡,魂魄俱醉。
吳國忠臣伍子胥堅決反對,并勸諫吳王說:“不可,王勿受也,臣聞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昔桀易湯而滅,紂易文王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臣聞賢士國之寶,美女國之咎;夏滅以妹喜,殷亡以妲已,周亡以褒姒。美女乃亡國之物,王萬勿愛也!”可是夫差不聽,遂受其女。
夫差得到美女西施、鄭旦便神魂顛倒,夫差把西施更名為“夷光”,鄭旦更名為“修明”,越即入吳,二人方上苑中,兵士望見,以為神女。這兩個美女都是天姿絕色,夫差都很寵愛,而妖艷善于謅媚的,更推西施為第一。于是西施獨奪歌舞之魁,居姑蘇之臺,擅專房之寵,出儀制相同于妃后。鄭旦居吳宮,嫉妒西施的得寵,郁郁不樂,終年而死。夫差哀憐,把她葬在黃茅山,立祠祭祀。
吳王夫差為了滿足貪欲,為了淫樂大修宮室,筑姑蘇之臺,橫亙五里,并建春宵宮,為長夜之飲;又建天池,池中造青龍舟,舟中大擺妓樂,輕歌曼舞,日夜與西施為水嬉;令王孫雄特別建造館娃宮于靈巖之上,銅溝玉檻,裝飾珠玉,作為美人游息之所。又建“響屧廊”,響屧就是鞋子。把廊下鑿空,用大甕鋪平,上面再蓋上厚板,令西施與宮人穿鞋繞行,錚錚有聲,所以叫做響屧。如今靈巖寺園照塔前小斜廊,就是遺址。
作者:【羅隱】 年代:【唐】 體裁:【七絕】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注釋】:
歷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為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里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復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為這里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并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后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后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啟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后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并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為歷史作翻案而已!
————————————————————————
西施詠
作者:【王維】 年代:【唐】 體裁:【五古】 】
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眾,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簡析】:
以詠西施為題,比喻一個人縱然有才也還需要機遇,也反映出世態的炎涼。結尾兩句,可以解作姿色是天生的,并沒有用,有什么必要效顰?
【注解】:
1、持謝:奉告。
2、安可希:怎能希望別人的賞識。
【韻譯】:
艷麗的姿色向來為天下器重,
美麗的西施怎么能久處低微?
原先她是越溪的一個浣紗女,
后來卻成了吳王宮里的愛妃。
平賤時難道有什么與眾不同?
顯貴了才驚悟她麗質天下稀。
曾有多少宮女為她搽脂敷粉,
她從來也不用自己穿著羅衣。
君王寵幸她的姿態更加嬌媚,
君王憐愛從不計較她的是非。
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紗的女伴,
再不能與她同車去來同車歸。
奉告那盲目效顰的鄰人東施,
光學皺眉而想取寵并非容易!
【評析】:
這是一首借詠西施,以喻為人的詩。“朝為越溪女,暮作吳宮妃”寫出了人生浮
沉,全憑際遇的炎涼世態。
詩開首四句,寫西施有艷麗的姿色,終不能久微。次六句寫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寵
愛,就身價百倍。末了四句寫姿色太差者,想效顰西施是不自量力。語雖淺顯,寓意
深刻。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寫盡炎涼人眼界,不為題縛,乃臻斯詣。”此
言頗是。
————————————————————————
西施灘
作者:【崔道融】 年代:【唐】 體裁:【五絕】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
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注釋】:
西施是春秋時代的越國人,家住浙江諸暨縣南的苧羅山。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這首詩不同于一般吊古傷今的登臨之作,而是針對“女人禍水”這一傳統的歷史觀念,為西施翻案。
詩立意新穎,議論形象而富有感情。上聯平平道來,旨在澄清史實。據《史記》載,越王勾踐為吳王夫差戰敗后困于會稽,派大夫文種將寶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賄通吳太宰伯嚭,準許越國求和,從此越王勾踐獲得了休養生息的機會,其后終于滅掉了吳國。這就是歷史的真相。所以詩一開頭就道破問題的實質:“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這個“陷”字用得十分精當,推翻了“女人禍水”論,把顛倒了的史實再顛倒過來。
議論入詩一般容易流于枯澀,而這首詩卻把議論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詩人在為西施辯誣之后,很自然地將筆鋒轉到了西施灘,用抒情的筆觸,描寫了西施灘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漲,西施當年浣紗的灘頭那嘩嘩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為她蒙上一層歷史的污垢發出如泣如訴的聲音,訴說著世事的不平。但春水畢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這一切只能是詩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補上:“似有不平聲。”這“似有”二字,選用得非常得體,真切自然,寄寓著作者深沉的慨嘆。這一聯,完全是在抒情中進行議論,在議論中滲透感情。
晚唐詩人羅隱也寫過類似的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比較起來,兩詩的立意相似,又各具特色。羅詩議論充分,能聯系“時運”來分析國家的興亡,這比崔詩似覺深入一層;崔詩發議論,不僅訴諸理智,而且訴諸感情,將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這較之羅詩又有其高出一籌的地方。
————————————————————————
西施
作者:【曹雪芹】 年代:【清】 體裁:【七絕】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
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西施的故事在正史中都沒記錄,《史記》中記載勾濺臥薪嘗膽終滅吳;范蠡泛舟,化身為陶朱公都沒提到有西施這樣的美女為伴。西施留給人們卻有一段發人深思的傳說,以傾城之姿被送入吳宮,在吳亡后又被范蠡攜入江湖,過完后半生。先苦后甜,是為可欣。
這首詩的大意是:西施稟有傾城的容貌,沉魚的姿色,卻不得不孤寂地住在遠離家鄉的深閉的吳宮,懷念著家鄉的山水,懷念著家鄉的一切。時人都只記得東施效顰的可笑,卻沒看到東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到老,仍然可以自在地在溪邊浣紗,這不也正是西施本來應該擁有的生活呀!
這首詩可以說是黛玉對自己現在所處境地的愁悶,同情西施實際實在可憐自己。父母雙亡,不得不遠離老家寄住在外祖母家,一切生活都要仰人鼻息。通過反思東施效顰,也抒發了自己向往平靜而自由自在的鄉村生活的思想。通過小說中賈雨村所論述的正邪兩氣說,并結合黛玉的身世,要是黛玉托生為男子身,一定會是逸士高人,陶淵明一類人。這種思想從書中的賦詩是很明顯能看出來的,所謂“名園筑何處,仙境別紅塵。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菊花詩可說是黛玉寄托陶淵明隱逸生活的詩作。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 年代:【宋】
朱墨勾添眼底塵,今年春盡不知春。
鞓紅魏紫能相訪,西子崇寧更可人。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
作者:【楊萬里】 年代:【宋】
洛花移種到松江,國也天香內樣妝。
老里懶邊無好思,為渠覓句卻窮忙。
【原題】:
和張倅子儀送鞓紅、魏紫、崇寧紅醉、西施四種牡丹二首
——————————————————————+——————
下面這首是詞
薄媚 西子詞
作者:【董穎】 年代:【宋】 體裁:【詞】 類別:【未知】
自笑平生,英氣凌云,凜然萬里宣威。那知此際。熊虎涂窮,來伴麋鹿卑棲。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爭若都燔寶器。盡誅吾妻子。徑將死戰決雄雌。天意恐憐之。偶聞太宰,正擅權,貪賂市恩私。因將寶玩獻誠,雖脫霜戈,石室囚系。憂嗟又經時。恨不如巢燕自由歸。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有血都成淚。備嘗險厄返邦畿。冤憤刻肝脾。
【注釋】:
《薄媚》是大曲的一種。所謂“大曲 ”,就是指唐宋時的大型歌舞曲,由同一宮調的若干支曲子組成。宋人王灼《碧雞漫志》說:“凡大曲 ,有散序 、靸、排遍、攧、正攧、入破、虛催 、實催、袞遍、歇拍、殺袞,始成一曲,謂之大遍 。”這是相當于一般大曲的結構而言 。董穎的《薄媚》大曲,是由排遍第八、排遍第九、第十攧、入破第一、第二虛催、第三袞遍、第四催拍、第五袞遍、第六歇拍、第七煞袞等共十曲組成,題為《西子詞 》,歌詠的是我國春秋晚期吳越斗爭中越王勾踐利用美人西施復仇滅吳的歷史故事。
《排遍第九》只是其中的一支曲子,寫越王勾踐由臣事吳王夫差到返國的全過程,表現了勾踐在爭霸失敗后的痛苦掙扎與悲憤心情。
公元前496 年,吳王闔廬出兵與越爭霸,越王勾踐大敗吳師于木雋李(今浙江嘉興南)射傷闔廬。不久,闔廬死去。其子夫差繼位后于前494 年出兵復仇,勾踐大敗 ,棲于會稽山上,乃使大夫文種向吳求和,“勾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不許。于是,“勾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 ”,被文種勸止,并接受了文種的建議,以美女寶器,買通了吳國擅權貪賂的太宰嚭,求和成功。于是勾踐入事吳王,為夫差“駕車養馬”,在吳三年,至前490 年獲釋回國。《排遍第九》反映了上述歷史內容。
勾踐從兵敗到復國成功過程,無疑是悲壯的。作者準確地把握了這個基本點,所以在詞中,敘事抒情抑郁悲情,壯懷激烈,構成了這首詞的基調。上片首六句,用有力的反跌筆法,將詞中主人公平生不可一世的地位與眼前窮愁卑下的處境相強烈對此,從而表達其悲憤情懷。起調三句,氣勢雄闊,有睥睨天下之慨。平生英氣凌云,萬里宣威,多么悲壯!但由“自笑”道出,“自笑”實為自嘆,如“長歌當哭”之意,造成反跌之勢。接著以“那知”一句轉折,反跌出與平生志氣有天壤之別的悲慘現實,迸發出了主人公的悲憤感情。值得注意的,詞中寫眼前現實的悲慘,但氣慨不衰。寫主人公“途窮”,而以“熊虎”比擬,雖是“途窮”其威不減;是“熊虎 ”,卻“來伴麋鹿卑棲 ”,其拗怒之氣亦隱然可見。這樣就深化了主人公的形象,并使全詞的旋律由起調的高昂轉入悲壯。“既甘臣妾,猶不許,何為計”三句,節奏短促有力,句句緊逼,不容喘息 。其前兩句已寫出了形勢的嚴重,“何為計”一句,提出問題,尖銳有力,如驚雷驟至,必須立即作出反應,迅速抉擇國計。同時也蘊寓著無限的無奈,在句間結構上 ,“何為計”一句又具有轉出下文的作用。“爭若”四句,承上而來,回答問題。
這幾句,辭鋒犀利,沉著痛快,聲情悲壯,是血淚語,也是決絕語,表現了主人公的英雄氣概 。“天意恐憐之”,則詞婉而意堅,流露了對于求勝的期望 。詞至歇拍,尤覺聲情悲愴,“殘月朦朧,寒雨蕭蕭”,是這首詞中唯一的寫景處 。“月 ”是“殘月”,而且“朦朧 ”;“雨 ”是“寒雨 ”,而且“蕭蕭”。“殘月”與“寒雨”是勾踐事吳三年 ,“備嘗險厄返邦畿”過程中諸般景物的擇要概括 ,且景物之中寓有山河破碎、家國風雨飄搖之意。顯然,這里的寫景,是為了進一步抒情,為“有血都成淚”作烘托 。“有血都成淚”、“冤憤刻肝脾 ”,該肌入骨、深沁肝脾,是本詞敘事抒情的最高點,成為全詞基調中最沉重強烈的音符。
這首詞寫是歷史故事,實是諷喻作者所處的南宋時代,詞中的主人公勾踐是作者刻意塑造出來的人物,中間傾注著詞人強烈的思想感情。詞人這樣淋漓盡致的描敘勾踐,顯然是借古諷今,指陳時事,抒發感慨,鋒芒直指南宋的統治集團。做敵國的“臣妾 ”,對勾踐來說,只是權宜之計,勾踐的屈節事吳,正是為了滅吳;而南宋王朝對金國的納幣稱臣,則是為了乞求茍安。在這里,可以體會出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而那“有血都成淚 ”、“冤憤刻肝脾”,也正是作者有志難展、報國無門的忠憤。
這首詞是大曲的一遍。王國維《宋元戲曲史》第四章《宋之樂曲》說:“此種大曲,遍數既多 ,自于敘事為便 。”舉此董穎《薄媚》為例。這一首敘事抒情渾為體(上片抒情兼敘事,下片敘事又抒情,互為作用,相輔相承)而抒情為主體。所抒發的人物感情如萬斛涌泉,蔚為大觀 。《薄媚》全組十首,用韻皆同部平上去聲通押,平仄間雜,或厲而舉,或清而遠,或明快而嘹亮,相配使用,抑揚有致,有效地配合了感情的表達,付之歌喉,一定動人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