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練習者主觀努力對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達到健身防病的效果。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調息、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形式。 各有相應的功法。一般分為醫、儒、釋、道、武術五大派,且各有若干小流派。 醫家氣功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 儒家氣功以“修身養氣”為目的。 釋家氣功重在“練心”,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分為“入定”,“參禪”倆派,前者強調“四大皆空”,后者強調“修心養性”,“普渡眾生”。 道家氣功著重“身心兼修”,“性命同修”,“清靜無為”。 武術氣功以練身和提高擊技為目標。各派均以練意、練氣為主。 從形態上可分為動、靜兩大類。靜氣功采用臥、坐、站等外部靜止的姿態,以精神內守各調整呼吸的方法,注重練身體內部,故又稱內氣功。動氣功采用意和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內外兼顧,因動作外現,故又稱外氣功。 以用途可把氣功分為三個功種。即醫療氣功、保健氣功、武術氣功。 從方法上也可分氣功為數種,主要有放松氣功、內養功、強壯功、靜功、氣功搬運法、新氣功療法、三園式站樁、種銅式站功、太極棒氣功、動功、意功、吐納功、保健按摩等。
對各種氣功功法的共同要求是松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恒,節制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