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賓虹:聯結中西,溝通古今 農歷1613年4月12日,我國明代最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記中寫道:“飯后,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巖,五里,至凈名寺路口。”徐氏所紀,即黃賓虹先生畫作《磴道盤空》之寫也。 淵博的學識,豐富的書畫實踐,使黃賓虹的畫論畫史研究,有著深刻的獨到見解。針對清代山水畫出現氣格柔靡軟弱的現象,他簡括“渾厚華滋”四字,作為他追求的藝術境界和審美標準,并且把它提到中華民族性格的高度。黃氏對傳統山水畫筆墨語言作過的系統總結性考察研究,在畫史上可謂空前,堪稱中國傳統山水畫菁華之集大成者。他曾言:“筆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可針,疏可行舟。然要密中能疏,疏中有密,密不能犯,疏而不離,不黏不脫。是書家撥鐙法。”其作品已經走到了傳統山水畫模式的邊緣,而其中的抽象性格又和世界現代藝術傾向接近。在這意義上,黃賓虹不愧為古今中西的紐結點。 黃氏曾坦言,在他死后50年,人們才會欣賞他的藝術。今年恰好是黃先生身后五十年,榮寶借此契機推出黃氏力作《磴道盤空》,正是為了開辟并深入發展黃賓虹藝術這個寶藏一般的市場。無論是對藏家,還是對藝術界,這都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龍瑞先生說:“黃賓虹以其近一個世紀的一生,不遺余力地在其畫學中闡釋太極這個中國文化的'生命邏輯形式’,最后達到道成肉身的踐形境界,處處體現太極生命運動的情調”,因此,要“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國畫,則不可不理解黃賓虹”;而要理解黃賓虹,則不可不理解他的《磴道盤空》。畫作以渾厚的筆墨層次,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其意境清遠而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跡,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表達他對山水自然豐富的視覺映象和內心感受,并達到蘊含力量而不粗疏、高雅文氣而不纖柔的境地,具有典型的渾厚華滋的個人特色。 黃賓虹對於山水畫有自己獨特的品位,他的作品構圖不求奇險,平淡中見“內美”,“妙在絕似與絕不似之間”。以此來看,這件山水佳作確實體現了他一生追求的完美,即和諧的視覺形象、筆墨、章法乃至一定的形式美和風格的統一。此圖設色清潤素雅,構圖疏密有致、繁簡得當,黃氏將山水景貌聚散、客觀存在的“體貌”、“骨法”、“神氣”、“內在美”經過自身提煉,最後把本人的精神感受與山水的內在性情有機結合,呈現出完美而和諧的視覺景象。布局看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