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瓊林五十年臨證驗方
八味拈痛湯 功效:活血行氣,解痙止痛。 主治:痛證(一切器質性或非器質性病變的痛證,如痛經、粘連性腹痛、盆腔瘀血粘連癥、胃腸神經痛、結腸痙攣、碎石后腎絞痛、癌痛等)。 方藥:白芍30~50g、炙甘草8g、川楝子10g、延胡索20g、五靈脂15g、生蒲黃12g、香附12g、臺烏藥12g。 歌訣:拈痛原來古四方,重疊組合效更良; 芍藥甘草金鈴子,肝氣失笑共成方。 按:本方由芍藥甘草湯、金鈴子散、失笑散、青囊丸(又名肝氣散)四方組合而成。頑痛之疾,必須重疊組方,相輔協同,才能達到解痙鎮痛的目的。方義明朗,無可多述,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尚需參照臟腑辨證,精審寒熱虛實,隨證加減之。比如腫瘤疼痛可加乳沒、粟殼;粘連性腹痛可合粘連松解湯;盆腔淤血癥可合桂枝茯苓丸……。臨證醫家,應遵循藥盡其效。本人應用生蒲黃、旋覆花、車前子、黛蛤散類從來不用包煎,否則將大大地影響藥物有效成分的煎出。不過在倒取藥液時,必須用紗布過濾,以防花粉等服后引起藥物性胃炎。本人業醫以來,就發生過兩起蒲黃過敏者,胃腸反應達3月之久,不可不慎。 頭風石楠葉湯 功效:祛風散邪,通絡定痛。 主治:偏正頭風(血管神經性頭痛、眶上神經痛)。 方藥:石楠葉20g、川芎12~15g、白芷12g、天麻12g、白芍20~30g、甘草8g。 加減:前額痛者加葛根25g、升麻8g;偏頭痛者加柴胡12g、刺蒺藜15g;枕后痛者加桂枝10g、羌活12g;巔頂痛者加藁本12g、細辛8g;全頭痛者加蔓荊子12g、僵蠶20g;眶上神經痛加決明子20g、杭菊花15g;血壓偏高者加山羊角尖片30g(先煎)、苦丁茶15g;血壓偏低者加炙黃芪20g、制黃精20g;痛甚即吐者加代赭石30g(先煎)、半夏15g;痛劇如啄如錐者加大蜈蚣1條,或蝎蜈膠囊2粒,1日3次。 歌訣:頭風痛徹寐不安,石楠芎芷麻芍甘; 啄痛加入蚣一條,增藥隨證再互參。 按:以石楠葉為君組方治療頭風者,首推《現代實用中藥》,原方由石楠葉、川芎、白芷、天麻、女貞子5味藥組成,用以治“女子神經性偏頭痛”。本人應用時去女貞子加芍藥甘草湯,名頭風石楠葉湯,從而擴大了應用范圍。石楠為薔薇科、灌木(或次喬木),原生深山,現園林、護道廣為栽培,其葉性味辛、苦、平。有祛風、散邪、補腎、鎮痛功效。甄權謂“能添腎氣……逐諸風”,李時珍稱之為“風藥”,并說:“古方治風痹腎虛要藥,今人絕不知用,識者亦少”,“浸酒飲,治頭風”。可見李氏還做一番“圣藥鉤沉”的啟用工作。吳儀洛說:“祛風通利,是其所長;補腎之說,未可信也。”所以葉橘泉先生綜諸家之言,獨取其祛風、散邪、止痛作用,制方列為“君”藥。至于陶弘景說:“女子不可久服,令思男”,又把這味類似淫羊藿溫補腎陽功效,具有“性興奮作用”的藥物,專辟為女子所用。但未能得到黃宮繡、汪讱庵、吳儀洛等諸位本草學家所認可,有待研究。 以上姑且不論,本人關于石楠葉的臨證配方心得是:取其祛風定痛的作用,常與川芎相使而伍,治療頭風抽痛;取其溫補腎陽之功,常與淫羊藿相使配對,治療老嫗腰膝疫痛,而不限于諸家本草所記載的與“五加皮為使”。本方治療三叉神經痛、鼻源性頭痛療效較差或無效。對于長期自服西比林、卡馬西平等已成依賴性的頑固性重癥神經性頭痛患者,除湯劑中常加山羊角尖片、蝎蜈膠囊外,尚需配合“阿是”穴刺血和定痛四生散外敷。并須做到禁煙酒、戒郁怒、勿疲憊、慎起居方可奏效。 復方都梁丸 功效:祛風散邪,活血止痛。 主治:偏正頭風(為血管-神經性頭痛、眶上神經痛的鞏固劑)。 方藥:香白芷200g、川芎80g、天麻60g、僵蠶60g、地鱉蟲50g、細辛30g,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10g(約40~50粒),1日2~3次,飯后服。 歌訣:都梁丸本楊介方,天麻芎芷細辛僵; 蜜丸制劑綠豆許,欒茶送下效彰彰。 按:都梁丸為宋代名醫楊介制方,僅白芷1味作丸服之,治療頭痛效著。葉天士說:“新病在經,久病入絡。”因此,再加入一派辛通活血之劑,以散積結,而通郁滯,其效更佳。趙學敏稱石楠葉為“欒茶”,并說:飲之能蠲百疾”(《本草綱目拾遺》)。服此丸先20天用石楠葉30g(1日量)煮湯送下,以增丸效,之后即用沸水送下。本人常用此丸作神經性頭痛的鞏固劑,收效較好。通過追蹤觀察,確能減輕癥狀,延長復發時間,一部分患者還能得到根治。 葛根宣痹湯 功效:辛開豁痰,活血宣痹。 主治: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絞痛)。 方藥:葛根30g、桑寄生30g、全瓜蔞20g、薤白頭15g、桂枝10g、丹參25g、川芎12g、郁金15g、白芍25g、白酒10m1(沖)。 歌訣:而今胸痹屬冠心,葛薤瓜蔞桑寄生; 丹桂芎金白芍配,再沖白酒十毫升。 按:本病多因痰瘀互結,脈絡痹滯,胸中營運之氣壅塞不暢,脈道阻遏,心臟失養,發為絞痛。非辛開豁痰不能行其滯;非活血通痹不能定其痛,本方仿瓜蔞薤白桂枝法加葛根、桑寄生擴寬脈道,以利滌栓除滯;丹參、川芎活血行氣;郁金、白芍,開結定痛;白酒輕揚宣達,以行藥勢,而痹開痛止。重癥亦可配服蝎蜈膠囊或水蛭膠囊。嘗謂:痛證多實。“邪不去而痛不止”雖體虛之人,亦可服用此方暫時應急,待病勢緩解后,再以徐圖緩消之劑鞏固之。 化堅逐痹湯 功效:溫經活血,化堅逐痹。 主治:痹證(同逐痹酒見下)。 方藥:威靈仙20g、白芍30g、制川烏12g、虎杖15g、雞血藤30g、麻黃8g、青木香10g、地鱉蟲10g、甘草8g。 加減:寒痹加制草烏10g;熱痹制川烏改10g、虎杖改20g、大紅藤30g易雞血藤;頸椎病(神經根型)加葛根30g、片姜黃12g;腰椎退行性變加骨碎補15g、補骨脂12g;腰椎間盤突出癥加紅花12g、川芎12g、骨碎補15g;關節僵腫加白芥子15g、僵蠶20g;關節囊積液加益母草20g、白芥子15g、水蛭膠囊2粒(1日3次);膝骨性關節炎加川牛膝12g、粉防己12g;血壓高者桂枝易麻黃。關于青木香含馬兜鈴酸,服之易于導致腎損害的報道,主要是隨意加大劑量,劑量過大(60~120~200g)超出人體耐受極限所致。而本方中青木香用10g,且短暫服用,是比較安全的,慎重起見,亦可刪去。 強 骨 丸 功效:消堅散結,續骨定痛。 主治:痹證(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其關節僵腫變形,肌筋膜炎,肌纖維組織炎,各類骨質增生癥,肩周炎,急性腰扭傷,腰椎間盤突出癥及其手術后遺癥,肋軟骨炎,骨折外傷血腫疼痛,慢性骨髓炎之死骨形成,胸膜粘連癥,關節粘連癥,盆腔淤血癥,盆腔粘連癥,重癥肌無力,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方藥:制馬錢子(砂炒至有爆裂聲,表面膨起,壓之即碎,呈棕黃或棗紅色)1000g、全蝎110g、地龍干110g、地鱉蟲110g。研極細粉,煉蜜作丸,如梧子大,曬干后每丸約0.3g,含凈馬錢子約0.2g。 服法:配合其他藥服用,每晚睡前服2粒;如單獨服用,中午、晚飯后各服2粒;再生障礙性貧血,每晚睡前服1粒。均用淡紅糖水送下。(按《藥典》規定制馬錢子常規劑量,1次約0.3~0.6g) 反應:按此劑量服用,一般無不良反應,少數病例有反應者,如晨間感到頭暈、足軟等現象要立即減量或停藥。 禁忌:高血壓病患者慎服。孕婦、慢性胃炎、胃潰瘍病忌服。 按:馬錢子制劑方名很多,如九轉回生丹、龍馬自來丹(馬錢子、地龍干)、上海風痛片(馬錢子、麻黃)等。強骨丸是根據顏德馨教授處方并參考前賢多家制方經驗組成。劑量比例:制馬錢子3份,其他3味1份(3:1)。張錫純謂馬錢子“開通經絡,透達關節之功遠勝于它藥”。正是由于馬錢子具有如此卓越的療效,所以運用于臨床千年不衰。 本品雖有大毒(李時珍認為無毒是錯誤的),然則“毒藥猛劑,善起沉疴”,實為攻克頑疾,起頹振衰,劑輕效捷之劑。不能因有毒,而不敢應用,實為可惜。但用時必須識別藥毒,化毒為藥,“變鴆毒為金丹”,來拯救疾苦。只要修制規范、劑量精確、識證準確,并詳囑服后偶見的不適反應和處理措施,照服無妨。馬錢子在本方中的功效,突出了一個“化”字,其它三味取其一個“通”字,一通一化,互以為用,力專任宏,功力峻捷。對于某些關節僵、腫、硬、痛、麻木不仁,蒂結深固,肢體如殘之痼疾,非此不能攻堅化結,消腫止痛。馬錢子制劑微量常服,還有強壯保健作用。 安徽省省立醫院中醫主任吳香山老先生常備此丸治療諸多骨傷科疾病,又稱此丸名寶壽丸、萬壽丸,他認為每天晚間服1丸,可保健康長壽,并自我實行之,年將90方逝。“文革”期間,批判“長壽”是續命論,于是改名為筋骨止痛丸。據藥理實驗研究表明,馬錢子與麝香、玄胡同用,可以增毒;與赤芍、甘草同用可以減毒。輕微中毒現象,可以停藥后多飲開水,或喝些綠豆湯、甘草湯即可;中毒較重者,可按照士的寧中毒處理。本品毒性有蓄積性,如果單獨服用須10~15天后停4~6天再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