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一生蘭,半世竹??梢娨嫼弥?,非一日之功。歷代畫鳥大家均擅寫竹,但正真以竹聞名傳世者,雖成功原因很多,然其以書法入畫恐還是主要原因。元代畫家趙孟頫在《秀石疏竹圖》卷中題詩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标U釋書畫同源,奠立了書法之竹的理論之源。此后,柯九思說:“寫竹,干用篆法,枝用草書法,寫葉用八分法,或用魯公撇筆法??梢姎v代畫家對畫竹的以書用筆各抒已見,強調一個‘寫’字,在其個性上各自采用了不同地寫法。如下試為分析幾家擅寫竹者,共探其寫意墨竹的書法用筆,愿能有啟人之處。 以楷隸用筆寫竹的鄭板橋 衙齋臥聽瀟瀟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 些小吾曹州縣吏 一枝一葉總關情 ---鄭板橋 鄭板橋以書畫營生。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游。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嘆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擅畫蘭竹。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以蘭竹聞名于世。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竹以書法寫畫,濃淡分明,蕭疏有致,脫盡時習,秀勁絕倫。他極力主張學畫.“師其意,不在跡象間”,“學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學習,他在《墨竹圖》中題記:“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于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同時.他還根據長年的創作實踐,總結出刪繁就簡提煉精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個不同的創作階段”。詩為畫魂,書為畫骨。詩、書、畫合壁,世稱三絕。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地。
以行書用筆寫竹的李方膺 畫史從來不畫風 我于難處奪天工 請看尺幅瀟湘竹 滿耳丁東萬玉空 ----李方膺 李方膺先后任山東蘭山、安徽潛山、合肥知縣,有善政、人德之。以不善逢迎,獲罪罷官。寓居金陵借園,自號借園主人。常往來揚州賣畫以資衣食,為“揚州八怪”之一。傲岸不羈,不拘繩墨。善畫松蘭竹菊,筆法蒼勁老厚,裁剪簡潔明快,表現寧折不彎的倔強個性,如為其人。主張在繼承傳統和師法自然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的獨特風格。老筆紛披,豪放蒼勁,水墨淋漓。尤長大幅,氣勢宏偉 。有《風竹圖》、《游魚圖》、《墨梅圖》等傳世。著《梅花樓詩鈔》。李方膺歷盡仕途沉浮,為官清正,體恤民情,曾在大災之年,擅自作主開倉賑民,險些丟官;又拒上違命,先后入獄和罷官,幾經坎坷,憤世嫉俗,痛恨官場腐敗黑暗,但從不向貪官污吏和邪惡勢力屈服,好作以風雨為背景的竹石圖,以解憤郁的胸臆。抒發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氣概。其寫竹喜以禿筆濕墨,逆筆取勢畫風中之竹,通過竹葉的獨特造型,表現出狂風大作的動態。作者成功地使不可見的風有了可視的形象,所畫竹葉不講成法,橫堅直掃,竹葉畫呈扁方狀傾斜方向,無葉尖,瀟灑隨意,透出一種鎮靜與傲慢。用筆不習古人,猶以行書筆意寫枝畫葉,筆筆相生。正如作者詩云‘畫史從來不畫風,我于難處奪天工。請看尺幅瀟湘竹,滿耳丁東萬玉空’。 以草書用筆寫竹的劉源 劉源康熙時召入內廷,官至上部侍郎。擅山水、人物、寫意花鳥,書工行篆。提到畫竹用筆,個性鮮明而鮮為人知地畫家,不得不提及清代劉源。他的墨竹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立軸綾本,縱137.8厘米,橫50.7厘米。此幅墨竹作者自題;‘寫與可先生筆意’,清人作畫喜攀比前人,動輒題日仿某家筆,筆有來路,以示正宗,亦是一時風尚。與可即文同,為湖州竹派的創始者畫竹尚寫真,其瀟灑之姿,疑風可動。然此作其法與文同并無相似,此幅猶以草書筆意生枝撇葉,筆筆相連,酣暢狂放。竹葉形如英文字母W.M,延綿不斷而意象縱橫,并無惡丑作著之態。墨色酣暢,滿紙瀟聲一氣呵成。此畫在當時視為狂怪之作,與畫家本人其它花卉人物作品比較,似為他手之作,畫風大不相同。實為畫家心靈之真實寫照,真正做到了“胸無成竹”。雖不為常人所識,后人均無效仿。然能傳藏于今,也說明尚有有識之士。 現代以畫竹著稱地畫家不少,手法更是多樣。然縱觀歷代墨竹畫,主要是以書法為骨,造法自然,詩畫結合,理念入境等表現方法。雖表現方法多樣,然萬變不離其中,切不可遺棄魂骨。韓少嬰堪稱畫竹大家。詩為畫魂,書為畫骨。這在寫竹史上得以充分的體現。
畫竹感悟 竹影寒風窗上描, 孤燈照壁十年搖, 兩鬢催得如霜白, 畫竹方知難畫梢。
半生寫竹 搔之喋血達心癡, 廢紙三千半世知, 掬月橫胸移竹影, 恍然天籟是吾師。
篤志臨池 瓦墻竹影露輕含, 伴我終年紙上談, 愿借端溪一方石, 臨池寫盡水三譚。
吾喜竹,種竹,詠竹,寫竹達三十年,曾寫下多首小詩。在此作為此拙文結尾,以記寫竹之感想,以表學習之篤志,以求同道共探藝術之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