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書:前言 篆書是最早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比其他書體相對簡單。篆書結字富有裝飾性。所以說“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者應當先學篆書。篆書體劃嚴肅,布白嚴謹,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篆書的種類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 一.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歷史,是傳世最早的可識文字,主要用于占卜。甲骨文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二. 大篆,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其用筆與甲骨文味道迥異,風格渾厚樸茂,結體絢熳多姿。 三. 小篆,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范文字。小篆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頓挫、遲速、輕重、方圓的變化。小篆的另一個分支是漢篆,用筆上摻以方折的隸意,而入印的篆書更為方折,又稱繆篆,即摹印篆。 我們以下列推薦碑帖為例,詳細講解小篆的學習過程和方法。 篆書推薦碑帖:1. 大篆:《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石鼓文》、《大盂鼎》。2. 小篆:《泰山刻石》、《嶧山碑》、李陽冰《三墳記》、鄧石如篆書、吳熙載篆書、楊沂孫篆書、趙之謙篆書、吳昌碩篆書、陸維釗篆書。
基礎理論 書篆執筆姿勢 學書有序,必先執筆得法,得法才能揮毫運墨,得心應手。古人關于如何執筆有許多論述,名目繁多,這里不多作贅述。因篆書主要是中鋒行筆,筆鋒運行軌跡始終在線條的中軸線上,故書寫的每一點每一畫,都要“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所以,本篇就只針對篆書,講講如何執筆。包世臣在《藝舟雙楫》說:“全身精力到毫端,定氣先將兩足安。”這就首先告訴我們,身法是執筆的前提。兩足平踏于地,才能氣上浮,氣上浮才能力聚指。因此,寫篆書最好采用站立姿勢,站立才能足安。兩只腳用力據地,使上下取得一致,才能達到“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站立書寫,頭可自然微向前傾,兩臂微開,兩足微分,平踏于地(寫較大的字幅,右腳可稍前踏出)。用筆時,懸肘懸腕,沉肩墜肘,由尾閭發勁上行,通過肩井、曲池、合谷而達到筆尖,再跟著筆送到筆畫盡端。有一部分松懈,就達不到筆有全力。其實這和練氣功有許多相通之處,氣功強調“心靜體松,以意引氣”,書法主張“靜中求動,形神合一”;太極拳“運勁如抽絲”,書法用筆“如蟲蝕木徐徐運”,這些道理是——樣的。初學者在練習執筆時可相互體會,自能悟出。 執筆要指實、掌虛、腕平。指實亦當五指共執,筆在中間,各指橫平,虎口朝天,與水平面平行而呈圓形,大指和食指構成的圓環,謂之“龍睛”,即“古龍睛法”,此法便于運用肩臂與周身之力,執筆的右臂大幅度拉開,橫在身子前方,來往也覺便利,腕亦自覺能圓,筆畫也自能揮運自如,入木三分。總的來說,應該是:姿勢——站立、頭正、身略向前、臂開;執筆——懸肘、指實、腕平、掌虛。
篆書第一周:小篆的特點和基本筆法的練習 二是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縮的垂腳。當然也有下無腳的字,主體筆畫在下部,上出的部分則可以聳起。 三是筆畫橫平豎直,粗細均勻,所有橫畫和豎畫等距平行,所有筆畫方中寓圓,圓中有方,使轉圓活,富有奇趣。 四是平衡對稱,空間分割均衡,左右上下對稱,這是篆書不同于其他書體的重要特征。有獨體對稱,有字的局部對稱,還有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 (二)小篆的基本筆法: 掌握小篆的基本筆法,是學好篆書的基本功。小篆的基本筆法應當用“中鋒用筆”來概括。就是說,筆的主鋒必須在點畫的中央,不使之外露。其特點是藏頭護尾,力含其中,因為中鋒用筆寫出的凝練勁挺,圓健美觀,一直被視為書法的主要用筆方法。下面將小篆中常用的幾種筆畫分別予以闡述。 1、橫 (1)逆入藏鋒至首端 2、豎 (1)筆尖向上逆入引至頂端 3、橫彎 (1)逆鋒落筆向左 4、直彎 (1)逆鋒落筆向上 5、上弧 小篆的弧筆筆法和前面的橫豎一樣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關鍵是要保持圓勁的勢態,保持筆毫著紙的深淺一致以及適當的速度,注意對稱,兩弧在中間地段銜接,銜接處要寫的自然不留痕跡。 6、下弧 下弧要先寫左半弧,后寫右半弧,寫右弧時要注意和左弧的對應,線條要一氣呵成,不要遲疑緩慢,否則線條會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 寫左右外弧時,主要是兩邊弧的起訖處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對稱自然,緊湊處而不松散,充分體現篆書的婉轉流暢之美。 8、方弧 寫方弧時,無論長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圓轉行筆,化角為弧,四角要對應,接筆處不留痕跡,方圓要和諧。 9、彎曲弧 小篆的曲畫變化多,難度大,要視其圓轉程度順勢而寫。最好是一筆完成,一筆完不成,就用兩筆或三筆搭接筆方法加以完成。轉折處注意調整襖筆鋒或略捻動筆管并與手脘的內轉動作相配合,使筆鋒順勢轉過。
搭接筆的技法
篆書第二周:小篆的筆順特點 筆順是寫好篆書的關鍵之一,合理的筆順有助于字的結構安排,有助于書寫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書的筆順,對初學者來說,也是入門的一把鑰匙。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后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重要的是和漢字不同的筆順,而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勻衡。 一 先中間后左右 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對于有中心豎線的篆字,應先寫中間豎筆或中間部位的筆畫,中間定位后,再寫左右對稱的其他筆畫。 對于有中心長弧(一般為撇、捺筆)的篆字,應先從中間長弧寫起,再寫左右對稱的筆畫。 二 先外包后里頭 對于有字框的筆畫,一般應寫出外框的筆畫,隨后再寫框內的部分。這樣可以控制篆字形體的大小,避免整體不一致。 三 先主筆后副筆
![]() 四 先副筆后主筆
五 靈活運用 對于筆畫較為復雜的篆字,筆畫要求并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布均勻就可。
篆書第三周:小篆的結構練習 掌握篆書的結構是寫好篆書的重要環節。小篆在《說文解字》中有9353字,現在常用的的也有3至4千字。每個字都各自構造,各有形態。要想在一幅作品中協調一致,達到統一,就要對字的結構進行分析。根據前人關于書法結體布白的論述,結合篆字構造以及自己的親身體會,可將篆書分為幾種結構類型來闡述。供初學者參酌,在聯系中準確把握。 字有獨體和合體之分。獨體結構的字沒有偏旁,獨立而自成體勢。篆字的獨體結構一般分直勢和曲勢兩種。直勢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嚴整端穩;曲勢和婉而字形美觀,要掌握好重心,穩而得勢。 直勢 曲勢 二 向背接構 篆字中有內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內者,指內抱,謂之“相向”;背向內,弦向外,指外抱,謂之“相背”。兩者各有體勢,不可等而視同。相向者雖向內抱,但兩部分皆有獨存之勢;相背者雖向外分,但兩部分皆存聯絡之形。 相向 相背 三 相讓結構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點,兩部分的字都朝向一個方向,安排不好,極易歪斜。這就要求對字作出相對的提升左側或提升右側的安排,彼此相讓,以達到和諧統一。 相左 相右 四 附麗結構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況,也就是說字的一部分附于另一部分,兩者不可偏離。這類字一般是以曲附正,字的正勢要寫得端莊凝練,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寫得多姿多態,這樣才會靜中有動,風神飄逸。 五 天覆結構 這類字屬上重下輕者,狀如頂戴,欲得其勢,應注意上下對準,不可偏倚,更不可頭重尾輕。 六 地載結構 這類字多半是上輕下重者,狀如生長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聳起,地載之筆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載結構的字最下面一畫要略高于有垂腳篆字的底線。
七 排疊結構 字的左右為排,上下為疊。稱排的字,書寫時要有收有放,寬狹得所,自成體勢;稱疊的字要消納停勻,蹙縮得當,連接緊密。 排 疊 八 包裹結構 包裹結構都有圍包著的體勢。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闊,要圍中有缺,有舒展秀勁之氣;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圍的字宜收,使外圍而不死,有靜穆之感;使內布置爽然,內外有呼應之勢。 上包下 右包左 下包上 左包右 四包圍 “字之間架,如人之骨相,務使長短相稱,骨肉調勻,左右整齊,前后舒泰”。(陸維釗《書法述要》)篆字結構千變萬化,必須善于隨形布置、隨體附形,絲毫馬虎不得,布置得當,才能使字字生動有趣,整篇血脈貫通。 根據一本字帖去闡釋篆書的技法,所列字例因其字數的有限(其中筆順特點、包裹結構個別字例是筆者加上去的),不一定很有針對性,難免存在附會之弊。初學者可擇其技法要領反復臨摹,做到精熟后,再從王福庵的其他作品中去體會運用,汲取真髓,自然水到渠成。
練習部分 篆書第四周:52個部首的練習: http://www./sf/108.html 篆書第五周:48個部首的練習: http://www./sf/101.html 篆書第六周:48個部首的練習: http://www./sf/119.html 篆書第七周:50個部首的練習: http://www./sf/118.html 篆書第八周:48個部首的練習: http://www./sf/97.html 篆書第九周:60個范字的練習: http://www./sf/117.html 篆書第十周:58個范字的練習: http://www./sf/112.html 篆書第十一周:66個范字的練習: http://www./sf/103.html
辨析、創作、鑒賞 篆書第十二周:常用篆字繁簡字辨析:(一)http://www./sf/98.html
篆書第十四周:篆書章法以及各種形制的創作練習: 章法,也叫“布局”、“謀篇”,是指對書法作品作整體的藝術安排,大體包括選擇幅式、經營位置、題款用印這三個方面的內容。 http://www./sf/99.html
篆書第十五周:篆書歷代名作欣賞:(一) http://www./sf/95.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