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規矩不成方圓,寫字亦然!每個書體之所以成為獨立的書體,就是因為它有著相對獨立于其他書體的“規矩”,例如,筆畫的寫法、運筆方式,結字的技法,包括篇章結構即章法,都有自家的特點,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而每個字體的結構則是重中之重!如隸書的字形以扁方為主要特征,楷書則以正方為主,篆書特點是字圓修長。學習書法,了解每個字體的結構技法非常重要。 篆書一般分大篆和小篆。大篆有鳥蟲篆、鐘鼎文、石鼓文等。是比較早的象形文字。書法家吳昌碩臨摹的石鼓文,深得石鼓精髓,具有代表性。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由李斯根據大篆發展而創作推廣的。書法的特點字形修長、字的上半部分緊密,下半部空靈向下舒展,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比較美觀。書寫線條圓潤、均勻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書寫時始終中鋒運筆,在力度、速度上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凈簡約的美感。加之字體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總結為因形立意,體正勢圓,左不見撇,右不見捺。書畫作品的用章一般都是篆書,其它很少使用。 筆順 篆書的筆順和漢字筆順規則基本相仿,如先橫后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等,這些對初學者來說是不成問題的。重要的是有和漢字不同的筆順,這些不同之處正是篆書筆順的特點,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把握好篆書的結體,做到勻稱勻衡。 先中間后左右 對稱均衡是篆字的特點。中心豎線的篆字,先寫中間豎筆或中間部位的筆畫,中間定位后,寫左右對稱的其他筆畫。 中心長弧(一般為撇、捺筆)的篆字,先從中間長弧寫起,再寫左右對稱的筆畫。 先外包后里頭 對于有字框的筆畫,一般應寫出外框的筆畫,隨后再寫框內的部分。這樣可以控制篆字形體的大小,避免整體不一致。 先主筆后副筆 篆字中有主筆曲畫的字,先寫主筆后寫副筆。 先副筆后主筆 篆字當中,個別有主筆曲畫并起支撐的作用的字,應先寫副筆后寫主筆,以便更好的掌握重心。 對于筆畫較為復雜的篆字,筆畫要求并不過分強求一致,只要順手,可以靈活運用,做到分布均勻就可。 橫選對工具 工具很重要!筆鋒勿短,短鋒蓄墨少,筆要有一點彈性,否則轉筆和藏鋒不易,也不要把墨汁兌得很稀,暈墨是絕對不允許的。嘗試用半生熟的宣紙去寫,熟宣寫鐵線篆容易線條呆板。 結構嚴謹有竅門 鐵線篆基本以小篆為本,大篆也可以用鐵線篆的方式來表達。結構方面要以流暢對稱為主流,有參雜方筆者也寫出一定的效果。小技巧,在還不能完全把握結構的對稱性時,可以將對稱結構的關鍵點事先用鉛筆輕輕標在紙上,將重點放在鍛煉線條與對稱手感上,而后再慢慢去掉輔助點,此方法適合初學者分步練習,逐步提高。 接筆很重要 鐵線篆不同鄧(石如)派篆法,起收接筆處是不允許出現疙瘩的,甚至要求看不出接筆痕跡。留待接筆的地方應稍細與正常筆畫這樣回頭接上來就會很自然,否則兩筆重疊易生疙瘩。弧轉不能一筆寫不完千萬別強迫自己,分筆寫,是符合規范的,很多高手也這么寫。 寫篆書所要付出的能量極大,但這種能量的爆發有需要極度的均衡,沒有淡定的心態,不可能寫好鐵線篆。鐵線篆在視覺上要求線條粗細一致,在書寫時須全神貫注,把創作的激情融入淡定平和之中。初學站姿臨寫小篆,磨練功夫,提高線條品質是好的,一定程度深入以后,坐著寫也沒有任何問題,要看篇幅多大。勿迷信'篆隸必須站著寫'的理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