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之初,溫州人靠敢為人先創業,取得成功。但現在光靠一個“敢”字肯定是不夠了。知識經濟時代,沒有知識怎么會有前途這是私企經營者深刻的感受和迫切的愿望。有一位經濟學家這樣說,我國私營企業發展可簡單地概括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膽商”階段,只要敢“下海”,大多能賺錢;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3年宏觀調控,是“情商”階段,靠親戚、朋友幫忙,有些人因此致富;從1993年開始,進入了“智商”時代,有勇無謀不能成事,人情也不大靠得住。這種說法未必妥當,但科學技術成為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現在,私營企業仍處在發展時期,大多數私營企業家對前途充滿信心。溫州民營企業家聯誼會的一位負責人認為,過去倒掉的一批,基本上是“膽商”,無法應對激烈復雜的市場競爭;掙扎的一批即所謂的“情商”,雖然維持生存沒問題,但要發展也亟待提高;正在興起的一批主要是“智商”,其特點是:管理規范化,經營現代化并注重長期行為。 這里所提出的“膽商”、“情商”、“智商”的發展階段的說法,雖說并不是很全面,但卻抓住了私營企業發展的某些突出特點。私營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從一定的意義上說也是領導者,因此,“膽商”、“情商”、“智商”對領導者來說是很重要的,這三者應該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辨證統一關系,其辨證統一的基礎是領導者的領導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三商”即“膽商”、“情商”和“智商”能夠產生“三識”。“三識”是指“膽識”、“見識”和“知識”,“三商”與“三識”之間存在著內在的本質聯系。 1.高智商為學習知識提供重要基礎 智商是指一個人智力水平的比值。一個人的智商高,體現一個人觀察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強。 知識就是力量,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沒有知識就可能面臨失敗。前面所提到的私營企業中僅僅膽商高的人之所以倒掉,是因為沒有將其成功建立在智商和情商的基礎上,他缺的是由智商而來的知識。而要補上這一課,關鍵是要注重學習。誰具有駕馭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誰就可能成為佼佼者。我們如果不比競爭對手更善于學習,就有可能敗下陣來。據專家分析,農業經濟時代,在7至14歲接受教育,就足以應付往后40年的工作所需;工業經濟時代,求學時間延伸為5至20歲;今天,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科技快速發展,每個人一輩子都要接受教育,人人都必須持續不斷地增強學習能力。因此,人類必須把受教育時間延長為終身學習。今天的企業要想獲得成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學習。溫州私企經營者積極聽取黨校教員授課,就是一個有益的嘗試。它給我們的啟示是,企業經營者渴望學習,向學習化社會前進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共識。 因此,對于個人來說,有知識總是好事,但作為領導者,僅有知識是不夠的。 2.智商和情商的有機結合能夠將知識上升到見識 情商,一般指情感智力方面的基本情況,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的論述,對于職業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一般智力更關鍵。情感智力是指個體如何有效地控制自身及他人,而不僅僅是掌握多少具體技能。情感智力包括自我意識歸因、情緒控制、毅力、自信、自我激勵、移情和社交技巧等。丹尼爾戈爾曼認為,情商決定著誰將獲得提升,誰又會被淘汰。科學研究發現,那些與情感智力有關的能力,比如說服人、理解人等,對于事業成功而言比智力或具體工作技能要重要兩倍。 情商高的主要表現為:情緒穩定,心態積極,善于人際交往;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我管理能力,能夠管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有識別他人的能力,能夠體察他人本質和特點;善于溝通和交流,能夠協調和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 將情商和智商很好地結合起來,使由智商而得來的知識上升到見識,具有見識的人我們一般稱為“有識之士”,有識之士能夠預見未來,抓住良機,推動事業闊步前進。有識之士不僅能預見未來,還能知己知彼,知人識物。他們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能夠做到揚長避短,知道上級和下級的長處和短處,能夠設法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知道競爭對手的長處和短處,能夠有效地抉擇取勝的措施,知道自己所用的工具和工作方法的長處和短處,能夠自如地運用它們做好自己的工作。那些睜著眼看不見曙光,等著太陽照到屁股的時候還以為是在做夢的人,是沒有資格作領導人的。 見識的培養需要以學和才為基礎,再加上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便能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意境。要想增長見識,一定得做個有心人。這就要做到多學、多干、多看、多聽、多思。在前四者的基礎上關鍵是多思。遇事要多問幾個為什么,分析它的原因,預想它的結果,想想怎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一定要找到最優的方法,做到深謀遠慮。如此才能“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什么事都等著上級指示,上頭沒有安排的、別人沒做過的不敢做,自以為既省心又保險,其實這種收發式的領導對事業的發展是有害的。 3.建立在智商和情商基礎上的膽商能夠產生膽識 膽商是指人的膽略、氣魄等的大小。高膽商要求敢于承擔決策風險、敢于負責任、有膽略、氣魄、意志和勇氣,簡單地說,就是敢說敢干,敢做敢當。 值得注意的是高膽商必須建立在高智商和高情商的基礎上,否則只是鹵莽,只是匹夫之勇,不值一提。具有建立在高智商和高情商基礎之上的高膽商,就比較容易產生膽識。因此,膽識就是建立在知識和見識基礎之上的高智商、高情商和高膽商三者統一的結果。膽識即膽量和謀略,是指領導者的勇氣、魄力和智謀等方面的基本情況。 領導者的這種勇氣、魄力是一種真正的勇敢,它是領導者干大事業的思想前提。領導者只有敢想、敢說、敢干,敢于擔風險,才能不唯書、不唯上,標新立異,開創工作的新局面;才能想別人不敢想的事,干別人不敢干的事,才能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在培養膽識方面有“三斷”值得關注:“判斷”、“決斷”、“斷行”。沒有這“三斷”,什么事也做不成。要做到“三斷”,就需要“判斷能力”這樣的智力,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決斷能力”、“斷行能力”這樣的魄力,在數據以及信息并不充分的基礎上要作出決策的話,就需要有冒“已知風險”的勇氣。 領導者必須有知識、見識和膽識,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要數膽識。 4.“三識”之間的辨證關系 所謂“知識”,簡單地講,就是擁有信息和數據。“見識”就是在知識的基礎上,作為附加值,再加上自己的見解形成的。“膽識”就是在見識的基礎上,再加上決策能力和實踐能力形成的。 由學習得來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能將知識提升到見識,沒有膽識的配合,也是不行的,對領導者更是如此。因為見識的作用反映了戰略目標的制訂、方針策略的選擇等,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安德遜說過,一個科學家在十秒鐘里回答的一個問題,可以償還他20年中所得的工資,這一點對有些人是難以解釋得清楚的。問題的要害是他具有建立在豐富知識基礎上的見識,能夠準確地把握到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趨勢。 如果只停留在“知識”這個層面上的話,那只不過是個“智多星”,如電視里智力競賽之類得分高的人,基本上可以說他們具有這樣的能力。有“見識”的人,如評論家、評說員以及學者等。在組織中發揮領導能力、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必須具有“膽識”,有膽有識才能有所作為。 有膽識就意味著領導者要有高膽商,與智商、情商相比,這一點很重要,可以說它是真正領導者的試金石。高膽商在創造想像力、挑戰現存地位、承擔風險方面是必需的。高膽商所產生的勇氣不是那種虛張聲勢的匹夫行為,而是堅定地去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有勇氣的人敢于承認自身的缺點,并通過不斷的學習發展自我。有勇氣承認失誤是領導者的一個特征,從失敗中吸取的教訓和從成功中得到的經驗同樣有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