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用于下痢,下痢越重,用藥越重 * 顧志君:連翹,通透十二經,善清血中毒素,大劑量應用還可以升高白細胞。另外,和中消導不可小視 * 《皇漢醫學》:大人小孩嘔吐不止,可用連翹加入任何藥方之內 * 小柴胡湯是和法的代表方,不是補益,也不全是清熱,而是對機體抗病能力的調整。所以,對于反復發作的疾病,所謂往來寒熱的疾病,一般都可以考慮小柴胡湯。現在看來許多過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統疾病、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是常常反復發作的,具有往來的特征。藥理研究,也提示小柴胡湯有抗炎、抗病毒、抗過敏的作用。所以,小柴胡湯是天然的抗病毒劑。臨床上一般都會加連翹、山梔,以清熱瀉火。 * 單純性皰疹——小柴胡湯加味(連翹、山梔) * 帶狀皰疹,也屬于熱毒感染,也可以考慮小柴胡湯加連翹 * 半夏瀉心湯,可應付一半的中醫脾胃病。臨床變動不能大,或加味一二,或肉桂,或大黃,或山梔子,或連翹,或厚樸,或附子 * 治療慢性胃炎、胃潰瘍,如見效以后,當守方,多服些日子。 * 人賴胃氣以生,藥亦賴胃氣以運 * 氣血俱虛,其特征是羸瘦、形容枯槁,此時可以考慮炙甘草湯 * 炙甘草湯絕對不可以用于肥胖之人 * 炙甘草湯是古代的止血強壯方,又稱“復脈湯”。方中大劑量的生地黃、阿膠是重要的止血藥,人參、桂枝、炙甘草、麥冬是強心定悸的藥,30枚大棗能給身體充足的糖分能量,所以用于體液極度匱乏,“脈結代,心動悸”的人,無疑是一劑強心劑和強壯湯 * 炙甘草湯全方用量不宜過大,過大會導致腹脹。煎煮時要加“清酒”文火久煎 * 黃連黃芩治煩悸,甘草桂枝治動悸,龍骨牡蠣治驚悸,半夏茯苓治眩悸,人參麥冬阿膠甘草治虛悸 * 脈浮與出汗、出血有關;脈沉與腹瀉、過量發汗有關;脈浮緊,提示可以使用強烈的發汗劑;脈滑實,提示可以使用瀉下劑 * 咳加五味子、干姜、細辛;腹痛加芍藥;口渴、小便不利加茯苓、白術;氣上沖加桂枝;咽痛加桔梗;不嘔去半夏;無汗、小便不利去桂枝;咳去人參 *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咳嗽胃痛;防己黃芪湯治汗出而腫的糖尿病;黃連阿膠湯治漏下不眠;白虎加人參湯治出血 * 大劑量黃連除煩,小劑量黃連消痞 * 心下痞硬,提示一種虛弱消瘦的體質,提示汗、吐、下之后病人津虧液涸,提示病人飲食不佳,提示脈弱無力,提示舌面干燥,提示用參、草、棗等補益中藥 * 嘔吐——柴胡桂枝湯證為“微嘔”,小柴胡湯證為“心煩心嘔”,大柴胡湯證為“嘔不止”;大黃甘草湯證為“食已即吐”,大半夏湯證之“胃反”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 腹痛——小陷胸湯證“按之則痛”,大陷胸湯證“硬滿而痛,不可近者”是不按也痛,大小建中湯證之腹痛也有輕重之別 * 腫——甘草附子湯證“身微腫”,桂枝芍藥知母湯證“腳腫如脫”僅限于腳,防己黃芪湯證“腰以下當腫及陰”,氣部位在腰以下,越婢湯證則“一身悉腫”,其范圍更為廣泛 * 下利——葛根湯證的“自下利”與葛根芩連湯證“利遂不止”迥然不同 * 桂枝湯是古代益補劑,凡是在寒冷、饑餓、極度勞累、精神緊張后,患者出現自汗、心悸、腹痛、脈弱等情況,均可使用 * 麻黃湯是發汗劑,但是是比較安全的發汗劑。若發汗太過,可用桂枝甘草湯解 * 小青龍湯是氣管與支氣管炎癥的專方,是劇烈咳嗽和大量稀痰的鎮咳劑與化痰劑,具有明顯的近期療效。本方不能作為老慢支的根治藥而久服,一旦病情緩解,即當改為苓甘類方繼后 * 小柴胡湯一直作為和解劑用來治療少陽病 * 病毒性感冒發燒,患者面色通紅,出汗而體溫持續,微微惡風,或咳嗽,或咽痛者,小柴胡湯加連翹40克 * 類風濕關節炎腫痛,晨僵,加連翹20克、生地20克、黃柏10克,白芍12克,且甘草的用量適當增加 * 過敏性皮炎、蕁麻疹0、異位性皮炎、過敏性鼻炎等,其發病具有休作有時的特點,此外,患者大多對風冷過敏,屬往來寒熱的范疇,可考慮小柴胡湯加荊芥10克、防風10克、石膏30克、連翹15克 * 支氣管炎、遷延性咳嗽服用抗微生物藥無效者,加五味子、干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