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學書法從筆法設計布局說起

     老阿更 2012-08-03

    (一)
    破除筆法迷信。
           筆法其實真的很復雜,講起來真有點不勝其煩。《東方藝術.書法》的肖文飛兄曾約我談談筆法,我一來沒時間,二來不想12345,弄成個教材似的,就一直拖著。現在很多短訓班,也少講具體筆法,老師盯著學生的字,往往說:這一筆不夠有力、那一筆不夠圓勁,等等等,講的多是結果,略去過程。這明明涉及到筆法,老師偏不說,也不知是不懂、說不出,或不愿意說。我有位朋友曾聽過劉彥湖講課,拿出作品,請教劉先生,問這用筆對嗎?劉先生搖搖頭,說了兩個字:不對。然后打住。打住了,哪里不對呢?劉先生不欲再說,我的朋友也不便再問。如此一個“不對”,就成迷,就神秘起來。
           我在總結筆法時,著重提到這些字眼:順逆、物理。臉不紅心不跳滴說,這四個字,囊括了筆法的大部分內容,道出了筆法的核心問題喲。
          先看順逆。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面,這個辯證關系天下皆知,套在筆法上照樣管用。就以行書為例,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寫“永”字那個豎鉤——至少有兩種寫法:順寫,逆寫。即順著那一豎,到鉤時順鋒(類似中鋒)出之,是謂順;或在豎下時,看準筆毫已經有點側(筆毫壓扁了,左右兩側,一在左下,一在右上),到鉤時錯鋒出之(筆毫交叉),是謂逆。就這樣,寫任何一個點畫,都至少存在這樣或順或逆兩種寫法,沒有唯一的標準,明白這一點,那叫相當重要。誰要說那一筆必須如何才是唯一標準,那叫畫地成牢,自討苦吃。當然如果是對著某字帖中某個特定的筆畫,清清楚楚,是有唯一的寫法的。
           順逆之外,還會生出很多“邪門歪道”,例如,斷筆——我寫到那個“永”字的一豎,寫到盡頭,偏不繼續行筆出鋒,而是停住了,提筆空收,然后移筆接著寫其他筆畫。這一招,恐怕 “二王”筆法就管不住我了,要動用顏真卿康有為何紹基林散之那一套筆法才能“解釋”了。
          這就像人一樣,至少有兩種:男人、女人。還有一種,人妖啦。
          相連的筆畫有順逆,相鄰的筆畫一樣有順逆。又例如我寫完“永”字那一鉤后,下一筆的“挑”又怎么辦呢?很簡單,繼續順或逆。順的話,筆或基本歸正(類中鋒);逆的話,筆就換面。再繼續,再同理。如此筆毫就在換面、歸正,歸正、換面的狀態下循環往復,什么八面出鋒,就是這個東東了。真的高手,一筆下去,不斷換面,十幾二十字,甚至三四十字或更多,都沒有問題。
          相鄰的筆畫,還有一個運筆軌跡的問題。這個軌跡,同樣分順逆。例如寫一個提手旁,寫完一橫后,那個豎該怎么銜接呢?至少兩種接法:順接,直接連筆,豎下;逆接,自左上、右上、下,實繞或虛繞了一個圈。這個圈,也叫繞8字,實乃陰陽原理,筆毫可以乘機調整、歸正。
           這個運筆軌跡,再加上上下左右牽連、運動,就形成那么一股子氣,就產生勢——筆勢,體勢。勢建立在基本點畫書寫的基礎上,然后通過你自己情緒的演繹,就出現了。基本的點畫,無論你寫得多么準確到位,如果灌注不進你的情緒和獨特感受,就徒有其形,就不得勢。這是“技進乎道”的大問題,好比人不僅要解決三餐問題,還要解決情感、思想問題,相當重要。勢也離不開順逆,所謂順勢逆勢是也。具體的勢怎么落實操作呢?這里先引用空堂兄的話:“目下肚子已經餓了,而晚上還有一場電影要看”。 
           筆法就這么簡單啦?是的,就這么簡單。這是基本的道理。復雜的,是細節操作,是勢的調動等等。例如一筆之中,具體怎樣順?怎樣逆?當時的筆毫一般該是怎樣的狀態?等等,這是常態。常態之外,還有變態(復雜進行中)。范圍擴大到書寫狀態、工具、材料、執筆等等各個層面。你拿著一支狼毫筆,一張熟紙,寫每一點畫,當你知道要怎樣順,怎樣逆的時候,都很容易,小菜一碟(要是拿狼毫寫生紙,那就有點自找麻煩。至于生紙寫二王,不是天才,就是白癡)。而你要是拿著一支長鋒羊毫,老想著該如何如何,怎么怎么,那也相當麻煩。那些毛軟塌塌的,懶洋洋的,扶不上墻的爛泥,它們才不聽你的話,你只能根據上一筆的狀態,順勢的、隨機的、自然的、“含含糊糊”的帶出下一筆。注意,“含含糊糊”,帶雙引號,毛筆含糊,你自己要不含糊。林散之確實撿了長鋒羊毫筆的便宜,混混沌沌,湯湯水水,但他自己呢,是清清楚楚,干干凈凈。
           順勢生發,不管狼羊,都講這個,有所區別罷了。這其實就是“物理原理”了。物理原理,相當于應激反應。什么叫應激反應呢?百度里這樣解釋:“機體受到各種有害刺激時,血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增多,并引起一系列全身反應以抵抗有害刺激。”也就相當于我打你一拳,你條件反射的一縮,然后踢我一腳之類。筆法上就是:筆受壓、反彈。如此而已。
           清楚了順逆、物理,就怎么隨機應變,節節生發都行了。這濃縮的四個字,又可擴展開來,一而二,二而三,無窮。
           又想起沉默的劉彥湖。像他那樣的高手,你說他不懂或是說不出來,那叫不知天高地厚。我只能按照我的思路猜,猜出一個字:累。別看那么一點點不對,真要說起來,三言兩語還真說不清。更怕講到最后,哥你還是一頭霧水啦。

    從筆法說起(二)
           從上一篇短文來看,看得明白順逆、物理的人還不是太多,甚至有些人只要看到“野狐禪”三個字,就開始捋袖子,仿佛只要聽到“老鼠”,就條件反射的找棍子或練嗓子,沒想過人家可能來自迪士尼。看得懂的朋友,我不但要感謝,還要找機會向他們請教,他們一目了然,說明站得比我高。看不懂就捋袖子的呢,我雖然有點怕,但非常感謝,他們為我掙足了點擊率,充當著明星(有點暈)背后的操作公司或狗仔隊角色,因此我也不怕別人笑我詞窮,順手逮個中書網流行詞一表衷心:致敬。
           別人看得來勁,自己未成體統,因此我又想,何妨再啰嗦幾句。
           順逆和物理,我上文說是“囊括了筆法的大部分內容,道出了筆法的核心問題”。其實無論如何,這只是我在實踐和教學過程中找到的比較好的概括和解釋筆法的詞兒,是一點經驗,不算理論。我無法、也不想學理論家寫得滴水不漏,我只記錄我的理解和心得。與其把古人的理論倒背如流,字寫得一塌糊涂,我倒寧愿信口開河。《紅樓夢》第三十九回有云:村老老是信口開河,情哥哥偏尋根究底。村老老和情哥哥都是我的偶像。
           例如在書寫的過程中,筆毫一般會出現中鋒、側鋒、絞鋒等狀態。絞鋒,筆毫扭結糾纏在一塊,可謂逆。相對于絞鋒來說,中鋒和側鋒便自然都是順的。
           例如在書寫的過程中,毛筆一般會用到平動、擺動、環轉、提按、頓挫等方式。
           平動是筆桿或手腕擺動的幅度小,如三指執筆,如寫二王等,運動過程中遇到的阻力相對小,因此可謂之順。
           擺動(擺筆)相對平動而言,筆桿、手腕等擺動的幅度較大,如寫得滿地打滾(沒有找牙)的張旭、自稱“懸手”(懸肘)的米芾、高執筆的黃庭堅等,筆畫顧盼縈帶間易團住一股氣。擺動其實包含了逆頂動作,逆向行筆明顯,阻力相對大,因此可謂之逆。
           環轉也基本兩種:順鋒環轉(如懷素),逆鋒環轉(如祝允明)。順鋒環轉是筆毫基本保持中鋒狀態。逆鋒環轉如果保持弧度,其實就是絞轉,筆毫在拐彎處扭了一下;如果成了角度,筆毫明顯翻過了另一面,那就成翻筆。
           提也分順提和逆提。如寫草字頭左邊那一點,順提就是點下即順勢向右上提筆,逆提就是點下后,自左下向右上順時針繞一個圈再提筆。按也分順按和逆按,如寫橫折,順按即順鋒頓筆而下,逆按(動作很小甚至沒有)即換向近于翻筆。至于頓挫,站在筆毫狀態的角度來說,是順的。
           又例如其他詞匯,如刮筆、斷筆等等,同樣可接著解釋:
           刮筆,有筆鋒突然換向而刮的(其實就是翻、絞),有把筆桿先放傾斜了,然后隨著運動的瞬間立起,筆肚刮紙面而過,逆勢大的。都算逆。
           本來相連的兩筆,卻一般在轉折時斷開了,這是斷筆。斷筆一樣有順逆兩種接法:中鋒接(如于右任),翻筆接(如祝允明)。林散之的斷筆,經常在一根線之中突然斷開,然后順鋒自然的接上,這是順接法。他也有逆接法,下一筆也不順著當時的筆勢繼續,而是有意斷開然后換筆面,如他寫一個“廠”字,橫盡,即換如刀口那一面筆毫切(撇)出;或者寫一個“木”字旁,橫盡,然后一豎如法炮制;再或如寫一個“耳”字,最后一筆繼續如此這般。切出的線大都細而圓,已非二王路數。
           以上簡單舉例(不便配圖,有違娛樂精神),即可看出筆毫的狀態、筆的運動方式、筆法詞兒等,無不飽含順逆道理。知順逆,即知變通。更知“八面出鋒”,原來不過如此。至于物理原理呢,那是如來佛了,所有閑神野鬼,全在“掌”握。

                                                                                                 (三)
           筆法歷來神秘。筆觸紙,奄忽即過,追述分析,掛一漏萬。平時多三言兩語,不著邊際,終于成了神秘兮兮。
           常見人拿筷子喻用筆,兩者確實極多相通。為了夾到那快肥肉,做出下意識的姿勢,姿勢如何沒空理會,趕緊塞進流口水的嘴巴;為了寫出某種效果,刻意變換筆毫或姿勢,雖即瞬間,絕不含糊。由此可見,拿筷子較隨意,用筆稍刻意。夸張點說,用筆更像時裝表演,每走一步都有規可循,大意不得。
           信奉拿筷子論者,用筆無不“自然”,結果往往把該知道的蒙蔽含糊了,自己不知所以然了。須像時裝表演,時不時下意識的show一把,從此明道理,知分寸,得自在。show過之后,才真正理解自然,理解“筷子”。
           如此隨意、刻意兼之,用筆至少包含三大內容:筆理、筆法、筆意。《容齋隨筆》曾記東坡作詩“不與人同”,我追慕莫及。好在論用筆不是做詩,重經驗而不必“創新”,因此下文若有拾人牙慧處,恰說明所見略同,所言不謬。
           隨便拿筆,隨意書寫,點畫形狀隨即出現,筆毫轉向隨機呈現,這就是基本的筆理,也可謂拿筷子之理,自然之理。在此基礎上,各人刻意調遣控制,后人總結出種種技巧,就可謂人工之理。自然之理是帶殼之谷,人工之理已去殼成米——哪里需要圓一點、方一點、粗一點、細一點,枯一點、潤一點,非人工不可。人工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是高度的“自然”。
    無論自然或人工,筆理又都與工具材料密切相關,狼毫、羊毫、生紙、熟紙,品性不同,行狀自異,無須贅述。
           綜合自然和人工之理,總結出各種技巧,就有了名正言順的“筆法”。技巧五花百門,不一而足。什么絞筆、順筆、切筆、擺筆、衄筆、翻筆、搶筆、蹲筆、掠筆、趯筆、駐筆、頓筆、提筆、按筆、逆筆、轉筆、折筆、釁扭、中鋒、側鋒,等等,名目繁雜,更何況每寫一筆,都存在多種寫法。不過這些伎倆,若在練習中仔細體會,找一兩本字帖及書論琢磨幾遍,逐漸也能理解七八,這里照舊不啰嗦。我感興趣的是另外的兩點,它們能拾零為整,對基本的技巧進行組織和變化。
           一、順逆
          順逆顯然難以概括用筆。它們是一種辯證關系,宏觀指引,在很多細節面前失之籠統,然而絕不妨礙它們的重要地位。   

    下面試舉例:
           例如寫豎鉤——中鋒直下,到鉤時順鋒(中鋒)出之,筆走外沿,是謂順(圖1);或略側鋒而下(順亦可),到鉤時翻折出之,是謂逆(圖2)。
    圖1、2:
      

          
     
           例如寫一橫,平動可謂順(圖3),擺動可謂逆。祝允明寫這一橫,似先把筆傾斜,筆腹落紙,然后迅速漸行漸起,逆(圖4)。
    圖3、4:
      
     
          
    圖4.jpg

           例如寫橫折,于右任中鋒順接(圖5);祝枝山換鋒逆接(圖6)。  
    圖5、6:
      
    圖5.jpg (9.58 KB)
          
    圖6.jpg (13.59 KB)
    例如寫三豎,第二豎逆接,第三豎順接(圖7)。
    圖7:
      
    圖7.jpg (11.07 KB)
    例如寫一豎的起筆,切筆然后筆毫略扭轉而下,逆(圖8);或直落筆后略調整即下,順(圖9)。
    圖8、9:
      
    圖8.jpg (9.14 KB)
          
    圖9.jpg (11.82 KB)
    例如寫環轉,張旭順轉(圖10),黃庭堅逆轉(圖11)。
    圖10、11:
      
    圖10.jpg (12.86 KB)
          
    圖11.jpg (10.96 KB)
           如上所舉,順逆原理幾乎涵蓋了用筆的變化規律。這不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非此即彼。而是順水推舟,或逆風行船,平正與險絕兼之。順逆本身有主次關系。從筆與紙摩擦的角度看,是以逆為主,順為輔。從轉折的方圓看,是以順為主,逆為輔。從中側鋒的運用看,也是以順為主,逆為輔。《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九州春秋》記載:(龐)統說(劉)備日:“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于外,今可權借以定大事。”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后,封以大國,何負于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文中有個“逆取順守”。逆取,武力奪取,權宜之計;順守,武力奪取之后,為遮掩“失信”,施以恩惠,收買人心。這里也是以順為主,逆為輔,與用筆的中側鋒的關系一致。側鋒相當于探路的敢死隊,中鋒是殺敵的主力軍。如張瑞圖、楊維楨諸輩,以逆橫行,從歷史的角度看,正是充當點綴的角色。二王、張旭、顏真卿、懷素、米芾、王鐸等圓轉的才能唱主角。
           二、軌跡
           行筆軌跡照舊逃不出順逆原理的如來大掌,獨立名目,只為表述方便。出兵打仗,水陸并進,這可謂順逆并用。水中陸上,具體的路線怎樣走,便是軌跡。有筆畫本身的軌跡,有筆畫之間的軌跡。例如通常說的藏頭護尾,三過其筆,成S狀,與太極原理相通,便是筆畫本身重要的行筆軌跡(軌跡千變萬化,根據筆勢而定)(圖12)。
    圖12:
      
    圖12.jpg (14.94 KB)
           通過分析圖13的四種提手旁,筆畫之間的行筆軌跡則可清晰明了。A上和下都繞一圈。B上和下都不繞圈。C上部繞圈,下部順筆而過。D上部順筆而過,下部繞圈。在使用頻率上,縱觀書法史,A、C居多,B次之,D較少。繞圈或不繞圈,兩種手法循環交替使用,派生出豐富的變化,可謂行草書行筆的內在規律(繞圈同時也是轉中鋒的辦法之一)。
    圖13:
    從筆法說起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圖13.jpg (36.89 KB)
          繞圈還分實繞和虛繞。實繞看得見連帶線;或上一筆寫完后,輕提然后繼續順勢連接下一筆(如圖13-A的上部)。虛繞看不見連帶線,只存在兩段獨立的筆畫,但暗藏繞的動作。歷來以虛繞和不見連帶線的實繞為主,因連帶線過多易拖沓、見俗。張旭曾考顏真卿,說:“密謂際,子知之乎?”大意是:兩筆出入交接之際,要密,你知道為什么嗎?兩筆距離近,順勢筑鋒相接,便往往形成不見連帶線的實繞,密。即便兩筆距離遠,也當用密,避免連帶過多,空間切割瑣碎。
    繞圈與否,通過簡單的筆畫形狀即可判斷。如A的豎和提都分明重新起筆了,屬間接呼應關系(繞);B的豎和提則是順勢而過,屬明顯的直接呼應關系(不繞)。
          懂得行筆軌跡原理,可糾正書寫過程中猶疑不決、躊躇不前、阻礙氣脈暢通等問題。
          如此,知各種技巧,通順逆、軌跡原理,雖用筆千變萬化,也能像打仗一般,占據一點,控制一片。
          然而,以上技巧,很容易將用筆停留于刻畫表面的點畫形狀上,從而喪失更重要的點畫質量——筆意。《說文解字》說:“詞,意內而言外也”,詩詞重言外之意,用筆求形外之意——一概的形而上,虛的,道。通過一定的速度和力度,使點畫產生節奏感、書寫感,出現錐畫沙、印印泥等力透紙背的效果,形成禪乎佛也等等意境,或能走上正“道”。
           速度決非指快速,也可以是慢速。快能剛狠,慢得韻致,關鍵要有主調,以快為主,或以慢為主。主次生節奏。力度這里指手揮運用力的大小。一般如用力大,行筆速度也會相對快一些,成正比關系。而究竟需用多大的力,因字而異,因人而異。你理想中的線條質量如何,將決定你的用力和速度。
           因此,相對于人的意識而言,速度力度等又都成了形而下的——它們還是技巧、手段。正真的筆意,只來自人的胸臆。在胸中自由生發、呼吸,一切的速度和力度,只好比人的喜怒哀樂,因情而來,隨勢而去。石開說書法是人的心電圖。書法確實只忠實反映人的心跳,反之就虛偽,裝腔作勢,花架子。什么氣勢呀,文雅呀,境界呀,都是在胸中自然長出來的——好久不照鏡子,今天一看,咦,臉上怎么又多了幾顆痣!
          從《諸上座帖》的翻筆說起
          那日酒足飯飽,從暨南大學出來,燈紅酒綠了。梁炳倫揮車向三水,賣粥老頭指南作北,車就像流浪狗在鋼筋水泥的迷宮中兜兜停停,吊兒郎當,嚇得前座的車帝麟膽戰心驚,警告老頭再亂指路,回去就封了他丫在中國書法網的IP。梁兄當時恰好“考”我:你認為黃庭堅的《諸上座帖》(以下簡稱諸上座)有什么特色?我趁機回答了兩個字:用筆。這兩字最合賣粥老頭胃口,于是等他張嘴分享,車也很快駛入正軌。
           并非純粹忽悠,我以為諸上座的特色之一確在用筆上。黃庭堅寫完這本內容玄乎的“梵志詩”,五年后就西去,與“古人”“相見”了。較之早寫幾年的《李白〈憶舊游詩〉卷》的故作蒼老深沉奇拙,反倒結體自然,用筆清晰。我們習慣說黃庭堅的草書會構成啦、能長線短點啦、是內緊外松啦,這些形式確實勾勒出了黃庭堅草書的大輪廓,然而如以為光記著這些就萬事大吉,那就完了,它會干擾你正確解讀諸上座,正如老頭指路一樣。
          要諸上座芝麻開門,其實只消說一個字:翻。翻筆,古稱折鋒,這個寫到折筆處,筆面陰陽互換的技巧,恐怕自用毛筆寫字開始,就自然存在了。從外圓內方的王羲之書法來看,還崇尚中鋒,還翻得很溫柔。后來,差不多過了1000年,楊維楨不知受了什么刺激,開始把筆翻折得也很刺激。有了先例,就只隔200年,張瑞圖把翻筆當作了看家本領,揚肘抬肩,推向極致。然而,無論楊和張怎樣折騰,都基本局限在折筆上折騰。
          有誰敢在轉筆、尤其是大草的右環轉上折騰,用翻筆的嗎?有,但我發現只有一個人:黃庭堅。通常在右環轉處,只有兩種用筆辦法:順轉、絞轉。而黃庭堅偏偏愛在這里動手腳,搞新花樣。他既會按照旭素的來,畫弧度,更會反著來,玩角度,不時弄出幾個翻筆(圖1、2)。甚至就是不折,在轉筆、保持環轉的情況下,還是要翻出一個漂亮的姿勢來(圖3)。
    如果說轉筆是大草的專利,前面的王羲之、楊維楨、張瑞圖等人的行草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么請看張旭、懷素,直到宋徽宗、祝允明、王鐸、傅山——這6人當中,張旭把右環轉復雜化,加入了絞轉(絞是一種自然現象,行筆過處,不得不絞);懷素這個學生禪杖起落,敲去一半,基本保留中鋒順拐了事;被江山和美人包圍的宋徽宗,寫到該處沒空多想,隨大流;火氣沖天橫沖直撞的祝允明倒是偶爾用翻,但他用的幾近行法楷法,來不及在如此大跨度的環轉上停留思量;王鐸和傅山,收拾河山,重振中鋒,遙接旭素的指導精神,幾乎又回到原點(圖4)。
          因此,大草,在慣常的右環轉上用翻筆,且用得精彩,黃庭堅,又是空前絕后的。
          為什么就空前了?問黃庭堅。
          為什么就絕后了?我哪知道。
    附件

     圖1.jpg (20.17 KB)

    圖1.jpg

     圖2.jpg (16.2 KB)

    圖2.jpg

     圖3.jpg (18.35 KB)

    圖3.jpg

     圖4.jpg (17.11 KB)

    圖4.jpg


     
          任何一個點畫、一根線條,當運行到中段時(停止、提筆)都會出現大致幾種外輪廓。 
          這些外輪廓由不同的起筆、行筆方式決定。有常態輪廓,有變態輪廓。 
          落筆角度、方向不同,筆毫運動方式更可以不同。
          起筆方式、中段輪廓之異同導致不同的轉折、收筆輪廓。
          通過外輪廓判斷筆毫的運動方式:
          1、外輪廓的平順或凹凸
          2、外輪廓的方或圓
          3、上或下一筆的外輪廓特征
          。。。。。。。。
          行筆軌跡與外輪廓之關系

    草書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章草源于隸書,是隸書的快寫法。相傳后漢張伯芝擅作章草,并進而去章草帶隸意的豎挑、橫捺,點畫間以牽絲映帶,成為便捷易識的今草。故時人稱之為“草圣”。狂草源出今草,其體連綿繚繞,勢奇形詭,極盡變化之妙。唐張旭、懷素并擅其美,有“顛張醉素”之稱。 

    草書和楷書的關系

    簡言之,楷書詳而靜,草書簡而動。唐孫過庭《書譜》謂: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形質是基本的,形質成而性情見。草書由于牽連,自然要使轉,這是基本的。但一味使轉,而無點畫之勢,易趨浮滑,則無性情可言。因此,凡楷書用筆,諸如中鋒運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逆入回鋒等,在草書中無不具備。故古人謂:作草若真,下筆必為楷則。 

    草書用筆的特點

    一、宜用圓筆,間以方筆

    便于圓筆取篆意,提按轉筆起倒,較方筆容易掌握。圓筆主提,提筆中含,所謂中含,即筆畫渾厚,筆勢遒勁。寫草書取圓筆,易于落筆,使轉。若能指揮如意,可得筆墨淋漓,情馳神怡之趣。圓筆又適用于作大草,更形其飛動游走。但若不善掌握或用之過多,則易入肥軟俗媚一路。故草書用圓筆,又必兼以方筆,否則缺沉著雄強之勢。如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其用筆皆圓中兼方。

    二、削繁就簡,筆省意存

    草貴流而暢。草書中,每用連點為畫,如涉字水傍,照字火部;以連劃代走之傍,如速字等,以達到書寫流暢之目的。同樣,字的部首、偏傍乃至整個字都可省簡,代之為約定俗成的符號。但是筆畫雖省,而筆意猶存。

    草書的化繁為簡,符合流而暢的要求,由此出現不同偏傍部首,往往可用同一種符號來表示,或稱之為互借。這種互借在草書中極為普遍。茲如讀字言部、彼字雙人部、修字人部、清字水部、涼字水部、陵字耳部,皆可用一豎筆簡化之。

     


    草書的用筆(原) - 翁修政 - 書法美術 文學知青

    然而,草書偏傍部首的互借,又有一定法則,卻不可隨意自造,以至失去原意。

    三、牽絲映帶,形遂勢生

    草書妙在隨勢生形。其點畫間的連系每以牽絲映帶,但牽絲又不是點畫,故牽絲不宜粗,只能如游絲,否則使點畫含糊,主次不分。姜夔《續書譜》謂: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嘗茍且。其相連處,特是引帶。嘗考其字,是點畫處皆重,非點畫處偶相引帶,其筆皆輕。

    由于草書,尤其狂草,其體態連綿不斷,“如流水速,撥茅連茄,上下牽連”。因此,牽絲每被夸張使用,常借上字之末為下字之始,使上下字相連屬,以產生“奇形離合,數意兼包”的意趣。但牽絲的使用又須恰到好處,出于自然。若矯揉造作,游絲滿紙,點畫不明,狂怪繚繞,既無美感,更使人生厭矣。

    四、用圓轉代方折

    前人謂:“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指出了正草兩書在用筆上的重要區別。使轉是草書的基本形質,所謂“草乖使轉不能字”。草書用圓筆是求其欲速,其法在字的轉折處,易方為圓,既便于提按,又利于不斷換筆,令筆心在筆畫中行。姜夔《續書譜》云:真以折而后遒,草以轉而后勁。然而,其關鍵在于圓轉之中,必寓頓挫之機,使方筆之意隱然若現,方可得圓勁秀折之勢。草書左傍轉折,亦常以環轉使之,其轉折處亦當提按分明,處處中鋒。若率意行筆,如畫圓圈,既無點畫,終乏骨力。

    草書的用筆雖如上述,但學者猶須選擇好的碑帖,從中揣摩前人心法,取精用宏,融會貫通,對學習草書者不無裨益。

    書法創作為什么需要設計

    書法創作的設計,其狹義指在書法創作中對作品整體進行設計。書法家不僅要追求書寫筆法的完美,還應該對章法布局有個性表達,以體現風韻和意境獨特之美。書法創作設計性的突顯,與當代書法突出強調展覽效應和視覺沖擊有關,是藝術進步和商業化過程的必然結果。

    參觀了第九屆書法國展和一些名家書法展,使我感悟到書法創作設計的重要性。其實,書法創作的設計,遠不止是上述的書寫筆法、章法布局的設計,而且是從創作到裝裱到展覽整個過程,都貫穿著設計意圖,以追求最佳的展覽效應和視覺效果。巨大的幅式和彩色的紙材則是產生視覺效果的載體,由于幅式巨大,給書法家潑墨揮毫提供了盛大的空間,筆調磅礴,氣象開張,改變了書幅小雅的格局,從而達到創作意志的自由;各種色彩斑斕的紙材,一改書法的黑白世界,使觀眾在欣賞時感覺色彩鮮明,對比強烈,視野沖擊獲得滿足,使心靈體驗到書法藝術的美感。 

    如何進行書法創作設計

    限于篇幅,本文主要探討狹義的書法創作設計。

    書法創作,尤其是巨大幅式的書法創作,比較難于駕馭,因此更有設計之必要。

    書法創作要有思想,要有目的性,不能信馬由韁,寫到哪里就哪里。有的人學了十幾年書法也不入其門,一幅書法反反復復寫了十幾遍總不滿意。為什么不暫停你的毛筆,預先做一番認真的設計,起碼打個草稿,對全局胸有成竹之后才動筆呢?

    現代社會節奏強烈,學習工作緊張,時間尤其寶貴,對業余書法愛好者而言,很難擠出大量時間百數十遍地臨帖,篆、隸、楷、行、草,樣樣都來。當然臨帖是必須的功課,但還要出帖,領悟成自己的東西,那么,創作設計就是一條捷徑。

    1,P-D-C-A循環的創作設計

    我長期從事企業管理,常把管理理論應用于書法實踐,例如把P-D-C-A循環的管理方法應用于書法創作設計。

    P:Plan計劃,D:Do做,C:Check檢查,A:Action改進

    第一步:P,計劃

    計劃是管理的第一要素,

    所謂管理的計劃性,就是走正確的路,做正確的事。如古人云:謀而后動。

    要爭取一次就創作成功,就必須有計劃地設計。例如:設計一篇行草的作品,李白七絕詩一首: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共28個字。選用六尺宣紙,布局分為正文及落款分四行,每行9格。把格式按比例縮小,劃線作圖,畫在A4紙上。

    第二步:D,做

    按照你的創作意圖,用鉛筆把詩句寫在圖紙上,擬出草稿。用鉛筆可以模仿毛筆,控制筆劃輕重、粗細,字形的大小、虛實,布局的正文、落款、印章。設計一份草圖之后,就可以批發式書寫復制。(如下圖)

    劃出格子的目的是為了控制字的節奏,但切不可被格子所限制,否則創作的自由意志就沒有了。

     

    書法創作的設計(原創) - 翁修政 - 書法美術 文學知青cript%22%3B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28%27head%27%29%5B0%5D.appendChild%28s%29%3B%0D%0A">書法創作的設計(原創) - 翁修政 - 書法美術 文學知青

    A4紙                                            六尺宣

     

    第三步:C,檢查

    避免錯字、漏字,不要繁簡混雜,字與偏旁均要避免雷同,寫法要有變化(例如水部),點畫之間的伸縮避讓,字形結構的疏密,章法布局從正文、落款到印章要和諧完整。

    第四步:A,改進

    設計完成后不要急于下筆,可以審視有無不如意之處,用橡皮一擦,做進一步修改。爭取一次成功,一次就實現你的藝術創作意圖。

    P-D-C-A循環是螺旋式的提升。如果每月,或者每周能創作設計一、兩幅中意的作品,幾經寒暑,不患其沒有成就也。

    2,集小幅成大幅

    巨大幅式的書法創作,較難于駕馭。我嘗試獨立設計幾小幅風格一致的書法作品,章法錯落變化,布局互相呼應,然后集合成巨大幅式的書法作品。如本文前圖所示,則是一例。

    巨大幅式的書法作品,也可由幾小幅彩色宣紙拼接,以達到色彩悅目的效果。這種設計方式便于操作,若覺得其中有那幅不如意的,可以隨時撤換,方便省事。

    書法創作的設計(原創) - 翁修政 - 書法美術 文學知青

    3,重要在于書寫

    書法大致可分為四個方面:用筆、結構、章法、風格。書法的關鍵在于用筆,或不妨說,學書法就是學用筆――筆法。所以,重要在于書寫。

    書法種類甚多,這里只談草書。草書不是草率而書,不可寫得太快。古人說,作草若真,下筆必為楷則。中鋒運筆,提按頓挫,輕重疾徐,逆入回鋒,無往不復,無垂不縮,隨勢生形。

    章法的謀篇布局,第一行第一個字很重要,筆法輕重,結構大小,體態表現都要慎重處理。

    筆法要注意偏旁、部首起筆的變化,避免雷同。字之間的牽絲映帶,也要有變化。

    章法上必須上下氣脈連貫、參差錯落,行之間左右呼應、俯仰顧盼。疏密得體,虛實結合,舒展明快,力求動態平衡。這樣才能創作出一幅成功的作品。 

    書法創作設計故然是條捷徑,但也有其弊,書寫時要受設計草圖的束縛,那么創作意志還能自由馳騁嗎?居然還可以批發式地寫作?難道藝術可以復制?豈不誤人子弟!

    居多大師,那里需要什么書法創作設計?靈感所至,對客揮毫,大鵬扶搖,天馬行空,筆落乾坤,書驚日月!其高超的藝術造詣,吾輩不敢望其背項。

    不是拋磚,不為引玉。本文只是前次在全國美術書法考級汕頭考區試前,我對考生和書法愛好者的一場演講稿。 
    談一下筆畫的中部變化,以求教于方家。

    唐代孫過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豪芒”。由此可見,一個筆畫的中部絕不是把筆拖過去那樣簡單。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了使轉的概念,后人理解不同,說法不一。有人說草書的環轉相連的筆形就是使轉筆形,是草書獨有的筆法;有人說使轉就是筆鋒的運行軌跡……。我覺得他們只說對了某個方面,還不全面。下面,我通過引用孫過庭的原話來證明使轉的本意:“伯英不真,而點畫狼籍;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這里的伯英就是草圣張芝,元常就是楷祖鐘繇,元常不寫草書,只寫楷書,卻使轉非常多,這說明使轉不是草書獨有的筆法,楷書也用使轉。“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這里是說楷書的點畫有固定的外觀,情性主宰的是運筆的動作;草書的點畫是由情性主宰的,沒有固定的外形,而運筆動作形成的外觀是固定的。這時的“使轉筆形”說就有了合理的意義。“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也是這個意思。那么,究竟什么是使轉呢?孫過庭說:“縱橫牽制謂之使,鉤環盤紆謂之轉”。我的理解,使轉肯定是運筆動作,不同的動作形成不同的外觀。“縱橫牽制”是運筆方向的突然改變,由縱變橫或由橫變縱,總之是角度的突變,形成方的形態,這樣的動作一般叫做“折”或“翻”,這就是“使”;“鉤環盤紆”多是圓的形態,是運筆方向的逐漸改變,這就是“轉”,是角度的漸變。

    一、單一筆畫的使轉變化。圖示: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左邊的橫起筆由縱逐漸變橫,由側鋒逐漸變為中鋒,這個方向是逐漸變化的,所以叫“轉”。至快收筆處,方向由橫突然變縱,只能通過提筆把筆翻到另一面著紙,由中鋒變為側鋒,然后收筆,提筆的地方呈現方的形態。這個方向是突變的,所以叫“使”。再看右邊的橫,至快收筆處,沒有提筆突然改變方向,而是逐漸向下改變方向,呈現圓的形態,這是“轉”。那么,筆畫的書寫為什么要運用“使轉”的技法呢?一是為了筆畫中部保持中鋒,使線條有圓厚、立體的美感和力度,二是為了線條之間剛柔相濟,三是為了筆法的豐富,提高線條質量。如果不用使轉,線條就會單調疲軟,請看下圖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圖例左邊是錯誤的。1橫軟,筆管右傾,筆毫向拖布一樣順托過去,只有下按的力量;2橫薄,純側鋒,其它毛病同1橫;3橫肉,按筆只按不提,提筆只提不按,純側鋒,提則漂浮,按則墨豬。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沒有運用使轉。再看右圖,都是通過使轉使線條保持中鋒,筆管向上向左呈逆勢。筆毫既有前進的力,又有后退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澀行。按筆要有上挺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不肉。提筆要有下按的反作用力,這樣才能不漂浮。談到中鋒,還有裹鋒、鋪毫,請看下圖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中鋒有鋪毫、裹鋒之別。鋪毫是筆鋒鋪散開,收筆時如果不做任何動作,只是戛然而止,會出現折鐵筆形。這種筆法在隸書、魏碑中常用,后來米芾也常用這種筆法,自稱“刷字”,有爽快感;裹鋒是筆鋒聚攏成錐狀,收筆時如果不做任何動作,突然而止,會出現垂露筆形。這種筆法是最古老的筆法,是常用筆法,有圓厚感。清人提出“中實之妙”就是強調中鋒,糾正自顏柳以后出現的筆畫兩端重按,中部空怯的弊端。古人說的錐畫沙、屋漏痕,都是形容中實之妙。單一筆畫還有其它變化:見圖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筆畫過長時,中部可增加波折,以求變化,但波折不可太多,折點之間距離不能相等。如下圖:一字。順逆能增加筆畫的澀力,如之字的捺。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快慢能增強節奏感,慢則實,快則虛,有飛白。如洲字,右豎不僅有快慢的節奏,而且還運用了鋪毫,收筆出現折鐵。有些短線條還可純用側鋒,如搏字上邊的兩個橫。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虛斷指線條的中部筆斷意連,如塵的首橫,帆的左豎。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二、復合筆畫的使轉變化。

    先看“使”(角度突變的轉折)的變化圖示: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橫折是由橫和豎組成的復合筆畫,是一筆寫成的,因而它是線條的中部。疊是橫的收筆與豎的起筆重疊在一起,有側鋒、中鋒之別。如下圖中字的折是側鋒,同字的折是中鋒。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離是橫的收筆與豎的起筆不重疊,而是分離,但是一筆連寫,魏碑常用此法。如因字。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突是指折的地方突出某一筆畫,另一筆畫從它里邊走,如關字的門突出橫,豎從橫里走,聞字的門突出豎,橫從豎里走。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側是轉折處用側鋒,不疊不離,而是連接,不提筆,直接轉成,內圓外方,魏碑、隸書常用,如明和字。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擰如撇折,折處不用提筆,筆鋒向相反方向走時,筆尖自然擰轉成方折,如竟的口、樓右旁米的折法。這是行草常用折法。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虛斷是折處逐漸提筆斷開,筆斷意連,如風字。實斷是突然提筆斷開,如國字。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提是逐漸提筆連到折處,如郡字上邊的折。折中有轉是折后又向里轉筆,如虹的蟲字旁口的折處。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再看“轉”(角度漸變的轉折)的變化圖示: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提轉是轉折處提筆變細,如震字。按轉是轉折處按筆變粗,如搏字。勻轉是轉折處不提不按,如提字。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虛斷的如霽字。實斷的如蕩字。轉中有折的如碧字。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試談“使轉縱橫”——筆畫的中部變化(原創) - 宗禪君 - 宗禪君的博客
    什么叫章法,章法就是布局和謀篇。給你一篇文字,給你一張紙,請你把它寫出來,要想寫成一幅書法作品,你就必須要好好構思一番。有的人只知道寫字,但不知道究竟如何去布局和謀篇,這是很不夠的。

    書法中的章法,應該是一個全局性的大概念,它所涉及的面是很廣的,如作品的款式、筆法的運用、字群的排列、線條和墨色、行間留白、上下款文措辭以及如何用印等,方方面面,都要事先考慮到。藝術給人以美感,書法藝術也不例外,也要給人以美的感受。如此眾多的內容,要想一下子在章法的概念里,安排得十全十美恐怕難以做到。事實上,章法如同兵法一樣,不同的戰役有不同的打法。不同款式的書法作品,有不同的章法要求,我們大不可以偏蓋全。我們一定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去把握好這個全局性的大概念。下面,我們就從不同的作品款式出發,并舉以實例來作一些具體的探索。

    一、     關于“對聯”的章法技巧

    據傳,在古代《詩經》中就有無數語句相對、平仄和韻的對聯。在唐宋以前的律詩中,第二句與第三句都是兩兩相對的。然而,對聯用于書法則是在明代晚期,直到清代以后,對聯才得以盛行。對聯強調對稱美,開始的時候很工整,以楷書和行書為主,清代以后才發展到諸體都能入對聯。對聯的內容一般有“山水情懷、寄寫心志、諷喻社稷及生活讀書”等。對聯的字數不等,常見的有“四言對、五言對、七言對”等,后來還出現了“數十字、上百字”的長聯。在款識方面,對聯開始只落單款,到后來也落上下款。在用途上,對聯也從雅士清玩發展到亭臺樓閣、高堂廟宇。現列舉若干對聯款式如下:

    1、上下款一行式。對聯的上款,在一般情況下,總是要題上受書人的稱謂、姓名和字號的。但是,本幅作品的上款并沒有找到位置。因為他在上聯已經題上了“甲子五月端陽前一日”,而且所題的位置比較低,如果再題受書人的姓名的話,自覺不妥。于是,作者把受書人的姓名題在了下聯的上方,把自己的名字題在了下方,以示對受書人的尊敬。這是一種將計就計的辦法,雖有差錯,而又顯出了高招,令人佩服至極。見(圖1):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 圖1)

     

     2、四行題款式。每聯題為兩行,共四行,位置居中。見(圖2):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

     

    3、正文以下多行式。正文作四字,留出一個字的位置用于題多行款,另有一番情趣。見(圖3):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

     

    4、龍門雙行式。因為款文字數較多,故而采用雙行式題款法。見(圖4):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4)

     

    5、少字高題式。文多,題字少,以突現其氣勢,大有“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見(圖5):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5)

     

    6、雙色滿框式。采用色彩入書法,款文四行,頂天立地,有特色。見(圖6):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6)

     

    二、     關于“中堂”的章法技巧

    中堂是指整張宣紙所書寫的作品,通常情況下,宣紙的長寬比例是2:1,以豎式為準。整張宣紙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等。現存最早的書法中堂為南宋吳琚所書的《七言絕句》。中堂的出現遠晚于手卷,手卷是文人手上的把玩物,而中堂則是時時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中堂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但是,中堂形式比較程式化,要注意在章法上有所突破,突出新穎性。

    1、界格式。用于書寫工整一路的作品,書寫前要先打界格,打界格的線條要細而勁挺。但在落款處不要打界格,務使行氣貫通。見(圖7):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7)

     

    2、疏朗式。書法作品重虛實相見,全是虛不見實,謂之空洞無物。全是實不見虛,謂之局促郁塞。有虛有實,謂之瀟灑空靈。書法創作要怡然自得,要舒適自然,要巧作安排。見(圖8):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8)

    3、隨款式。所謂隨款式,是指正文不夠寫,把多余的正文當作落款來寫,一統到底。這種款式在書寫時表現為十分的隨意,一看沒紙了,便把正文當作落款寫,與正文攪和在一起。見(圖9):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9)

     

    4、界格信札式。信札是尺牘,把多個尺牘組合在一起,搞成一幅中堂,有分有合,以小見大,令人神往。見(圖10):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0)

     

    5、文識各半式。款文和正文各占一半,雖說是款文,其實與正文一樣,只是寫得小了一點,有一種大疏對大密的趣味。見(圖11):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1)

     

    6、團扇對聯式。中間作四個團扇,兩邊配上一幅對聯,內圓外方,很有一點創意。見(圖12):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2)

     

    三、     關于“條幅”的章法技巧

    條幅以中堂為基礎,在一般情況下,條幅是中堂的一半,其款識與中堂也基本一樣,只是它的氣勢比中堂更為奔放、更為修長。條幅象中堂一樣,也是用來懸掛的,可以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所以,條幅也是人們十分喜愛的書法作品款式之一。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條幅章法形式。

     

    1、清代汪士慎的隸書條幅,正文用界格,分作三行;落款不用界格,頂天立地,直落一行,印在款中。見(圖13):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3)

     

    2、沈尹默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豎界格三組冊頁,合作一幅條幅作品,別有一番滋味。見(圖14):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4)

     

    3、陸維釗的行書條幅,正文采用無界格,僅二行半就寫完了。落款起于正文之下,但稍稍拉開一點距離,整個款文時斷時續,巧妙無比。見(圖15):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5)

     

      4、清梅清行書條幅,正文無界格,落上下款,上款高于正文,且有序三行。下款落于中偏下,作品的左下角蓋了五方印,左下方一印為壓角印。見(圖16):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6)

     

    四、關于“橫幅”的章法技巧

    書法作品通常有橫式和豎式兩種,而橫幅在今天猶為流行,特別橫長的作品叫手卷。橫幅,又叫橫披, 橫長于高,懸掛時去取橫勢。橫幅的章法氣勢與直幅的章法氣勢不同,很大,橫幅的章法氣勢有類似看寬銀幕電影一般,給人的感覺是“波瀾壯闊”:而直幅的章法氣勢,則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由于橫幅縱行氣短,有時一行僅一個字,換行頻律高,前后距離長,所以, 橫幅最難的是貫氣。此外, 橫幅很善于寫大字榜書。大字榜書與小字的章法處理不同,它字字獨立,但更強調內在的聯系和前后的呼應。在款式上處理,橫幅比較靈活多變,有在正文前面署款的,有在正文后面署款的,有前后都署款的,還可以在正文的下面署款的。

    1、下圖為陸儼少所作大字榜書,落單款于正文后面。見(圖17):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7)

     

     2、下圖為冊頁組合式的橫幅作品,每六行空一行,給人以透氣感,款落于正文之后,書體大小一致,一氣呵成,款與文一統到底。見(圖18):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8)

     

    3、下圖為上平下不平(齊頭不齊腳)的橫幅作品。上平以求整齊,下不平以求空靈和隨意,為求得空白勻稱,分別予以補引。給人以清淡典雅、酣暢伶俐的審美體驗。見(圖19)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19)

     

    4、下圖為字距密、行距寬的橫幅作品,取法于明代書家張瑞圖、黃道周。行行清楚明了,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覺。見(圖20):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0)

     

    5、下圖為清王鐸的作品,落前后款。正文為王鐸的自作詩句,前一首有序,后兩首有題無序,最后作款。此幅作品既不齊頭,又不齊腳,寫來筆法精絕、節奏明快;字體左傾右欹、險夷相濟、變幻莫測、虛實相生,真是魄力獨雄,瀟灑無比。見(圖21):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1)

     

    五、關于“扇面”的章法技巧

    扇子,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明代羅欣《物源》有“舜始造扇”說,沈從文《扇子史話》在闡釋扇子作用時說:“出于招風取涼,驅趕蟲蚊撣拂灰塵,引火加熱種種需要,人們發明了扇子。”從現已出土的文物看,最早的戰國時期扇子是用細竹篾編織而成的。后來,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從制扇材料的多元化(如竹葦、羽毛、絹布、錦司絲、紙等),進入了扇形的多元化(長方形、橢圓形、掌扇形、多角形、曲線形、海棠形等),并且逐步完成了從實用走入藝術的歷史進程。不知是誰首創在扇面上題字,現已無從查考,傳說應該早在宋徽宗以前。宋徽宗以后,出現了扇面書法,如宋徽宗團扇。見(圖22):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2)

     

    明代以后,扇子得以廣泛流傳。關于折扇,據說是由日本傳入的。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些扇面書法的章法形式。

    1、 團扇書法

    團扇,因有團圓如明月而得名,相傳出自漢代。這幅作品共22行,每行字數不等。少則4-5字,多則40字以上。章法圍著圓邊走,行間留白與環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真是用心良苦。見(圖23):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3)

    此圖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蘋果式。系趙之謙所作,以魏入行草,拙中見巧,方中見圓,中間空白為蘋果之手柄痕跡,使左右有著一種上下闕的感覺。見(圖24):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4)

     

    下圖是吳昌碩先生獨具匠心的作品,一楷一行,一短一長,疏密對比明確,瀟灑無比,風姿綽約。見(圖25):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5)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四邊去圓為方,亦系趙之謙所作,正文畫界格,用魏碑寫出,嚴謹中現出浪漫氣,清逸富貴。上款暑正文出處和贈送對象,下款暑時日和作者名。見(圖26):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6)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芭蕉扇式。章法圍著扇邊走,行間留白與環圓留白勻稱,款和題頭在同一個水平線上。見(圖27):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7)

     

    下圖也是團扇變形款式,人稱方扇式。相傳在戰國時期就有方扇出現,扇面用細竹篾編制而成。見(圖28):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8)

     

      2、折扇書法

    折扇書法創作難于其他書法創作,究其原因:一是體積小,二是表面不平,三是紙面不吸水,四是開頭不規則。其中,紙面不吸水的問題好解決,只要用滑石粉擦一擦,不吸水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下圖的章法為二行居中式,為清代書法家翟云生所書,他以隸書名世。此幅作品給人以天空地闊、任意翱翔的感覺。見(圖29):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29)   

     

    下圖的章法為隔行長短式,為明代書法家婁堅所書,長行從扇面的上沿一直寫到下沿,而短行則每行只寫二字,且平上不平下。見(圖30):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0)

     

     下圖的章法為隔行取半式,即一行寫滿,一行寫半,以次類推。整幅章法滿而不局促,空間布局合理。見(圖31):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下圖的章法為長虹式,每行二字,沿扇面的上沿寫,若彩虹一般,且款文的底部也與正文齊平。給人以寬闊無比的想象空間。見(圖32):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2)

     

    下圖的章法為疏朗式,系明代陳鴻壽所書。扇面書法太擠則悶,太空則虛,此作不擠不空,恰倒好處。留出的空間,正好用來表現自我。見(圖33):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3)

     

    六、關于“條屏”的章法技巧

    條屏,亦稱屏條、通屏、海幔、海幕、一堂。它是將四幅、六幅條幅連成一幅,稱之為四條屏、六條屏等。相傳,條屏起于唐代以前。值得一提的是,條屏可拆可分,即可以合起來一起懸掛,體現出一個大主題。拆開來時又可以單獨懸掛。由于條屏有可拆可分的特性,所以,條屏作品在落款時,可以在最后一條落一個款子,也可以每屏都落款。

    下圖是清代吳廷康所書,臨摹了四種篆書,但每屏都落了款。見(圖34):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4)

     

    下圖是二條屏,為楊沂孫所書,雖然只落了一個款,但是,為補充正文之不足,把款文中的時日部分,仍當作正文來寫,其余款文作兩行小字一并寫出。見(圖35):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5)

     

    下圖是本文作者所作的四條屏作品,每條一行,末行下半部分落款三行,改變了通篇章法中的單調性。見(圖36):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6)

     

    下圖是清代吳大徵所作的篆書四條屏,第一屏四行中的首行只寫兩個字,留出長片空白以見其虛,以后二屏,每屏寫滿四行以見其實,第四屏寫三行半,留出半行作落款用,一虛一實,首尾呼應,克服了條屏章法容易單調的毛病。見(圖37):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7)

     

    7、關于“斗方”的章法技巧

    中堂的一半稱之為斗方,作品尺寸為正方形。正方形在視角上給人的感覺是太規正、太莊嚴,是一種借助于繪畫形式的章法。斗方起于何時,恐怕難于查考。但是,由于當今建筑物的空間比較低,斗方已經成了人們審美的新趣尚,也激發了廣大書法家們的創作熱情。然而,斗方不一定是方的,有時常常有點扁方形。

    下圖是趙之謙的作品,其特色是內圓外方式。見(圖38)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8)

     

    下圖是分段式的斗方作品,即是把長段文章,分成一段一段來書寫,并把整幅作品分作四個橫條,疊加起來成為一幅斗方作品。這種形式的作品,在古代幾乎看不見,把單體橫式變成了群體方形,體現出一種逆向思維方式。在整幅作品中,每個橫條都是齊頭不齊腳,有的一行只寫1-3個字,有意留出一些空間,以不完整來破完整,章法效果極佳。見(圖39)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39)

     

    下圖正文少款識多的章法形式。見(圖40)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40)

    下圖是無款識的章法形式。見(圖41)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41)

     下圖是界格式的章法形式。見(圖42)

                                                  2010年1月30日 - 無果苦生 - 儲簍齋

                                                                                  (圖42)

     

     以上章法形式,僅供參考。章法只是一種格式,格式是跟著幅式走的,章法的外邊處理完全受制于幅式的輪廓。章法之難,難就難在能不能出人意料。生活是多姿多彩、五光十色的,這種現象在書法中也應該有所體現,要時出新意。但是,不管怎么變,都離不開章法中的最基本的要素---正文和落款。問題是如何去捕捉書法美的形式,把書法藝術美和書法意境美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推陳出新章法形式來。從表面上看,款識和章法都是末道小技,但更蘊含著人的綜合素養。故而,我們應該在臨池之余,多學習一些有關的書論、畫論、美學等方面的知識,這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功嘛,只有慢慢積累,才能厚積薄發。

    運筆手法,執筆時手需注意四個要點:

    手指實:意思是手指皆需確實的壓在筆管上,穩固的持者。

    手心虛:意思是手掌心不須繃的太緊,適度并足以靈活運筆即可。

    手背圓:是形容執筆時,手掌背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須硬將手臂托圓,適度足以讓手指靈活即可)

    手掌豎:意思是將手掌豎起直立,能使手把筆拿直即是。

    唐代唐太宗有言:「指實則筋力平均,掌虛則運用便易」。手需注意的部份大致如此,剩下細節就有賴讀者自行體會。

    運筆腕法

    枕腕:即將手腕枕于桌上寫字,只靠手掌運筆,范圍較小,不宜書寫大字。

    提腕:把手肘枕于桌上寫字,范圍變大,宜寫中字。

    懸腕:將整之手臂提起,手肘姿勢固定,由手掌及肩膀運筆,活動范圍大,宜寫大字,為三法中最難者。

    另外執筆時需穩固,支撐點出力,協助運筆,慣力于活動處,保持姿勢優美,挺背正視,切記!

    執筆松緊:

    執筆的松緊自古即有多種論解,求緊者是因為執筆時緊才能拿穩,不使字無力,求松者是因為若拿筆太緊,會使字枯骨盡露,毫無邊勁,其實他們意思都相近,只是重點論分不同罷了。

    拿筆太松,運筆時易脫筆,手上無勁,當然拿不穩;拿筆太緊,則有礙運轉,一樣不好。適度的松緊才是正確之道。

    運筆方式

    運筆是書法的根基,若不得其要領,則再怎么寫也沒用。所以書法以此為重。運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指運法,二是腕運法,三是肘運法.書法家張廷相曾說:“運筆之法有三:曰指,曰肘,曰腕;小字宜指,中字宜腕,大字宜肘,……

    指運法:

    指運法是運筆的其中一個持法,做法是將左手墊于右手之下。通稱枕腕式。亦可放一重厚物于右手腕之下代替,而這樣做,腕部就固定了,只剩下手掌手指部份可動,因此只能書寫細短的筆畫,適合用于小字。但若書寫草書的小字時,也不適合使用枕腕式。因為此法較不靈活,寫時會缺乏一股流動之氣,無法表現其氣概。總之,指運法書寫時最穩且牢固,可作為練習運筆的第一步驟,由此而進步至提腕或懸腕,就較容易許多。因此,初學者當多加練習。

    腕運法:

    腕運法就是固定肘部,將腕部提起,一般通稱提腕式。而此法將腕部提起,活動范圍就較枕腕式大,可以書寫較大的中字。但也不適合書寫于大字,因為肘部仍著地,活動范圍仍受限制。

    肘運法:

    肘運法是連肘部一起懸空,以肘部來運筆,一般通稱懸腕式。而此法以肩膀為中心,腕肘均不放于案上,所以最為靈活,活動范圍最大,揮灑自如,易于表現筆力。適用于大楷、行草等書體。總之,懸腕式是運筆的極致用法,如欲盡善盡美,此法非熟練不可,不然大字無法逞其雄勢,行草不得其縱逸,各不得要領是也。

    運筆要領

    運筆的方式前面已經談過了,接下來就是要發揮它的要領,落筆時如何做各種筆畫,表現各異書風,其間變化多端,還有像落筆與起筆之方式,行筆之輕重緩急,筆畫或字之間的連與斷,以及轉折之方式,筆鋒之運用等,皆需注意。但多雖多,還是有一定的法度可尋,以下大約分成七點,略概分類敘述:

    起筆與收筆:

    關于起筆,求其方圓分明,完美潔凈,包世臣稱:「起筆處:順入者無缺峰,逆入者無漲墨。」無缺峰則形狀完美,無漲墨則筆畫潔凈,起筆時順入成方,逆入成圓。收筆時則需頓或折筆鋒而成方,回鋒而成圓。上述諸點,乃起步之大道理,應多加練習.

    提筆與頓筆:

    當你在寫作時,一個字完成的過程是由提筆與頓筆交互而形成的,「頓」是將筆下壓,屈筆鋒而將力道使于紙上。「提」,則是將筆提起或半提起以繼續行筆。大體上,頓筆后需提筆才能行筆,而提筆后又需頓筆,使筆畫成形,或接連著下一筆的筆畫。終使字成形。所以才說書法寫作是提與頓的交替過程。其中又包括更細的變化,例如提有全提、半提之分,頓也有輕重之巧。這就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了。

    轉筆與折筆:

    除了上述之提與頓外,轉筆與頓筆也需要重視。「轉」是圓潤筆畫的方法,「折」則是畫方的方法。張廷相曾道:「真書以點畫成形,以轉折見性」。其中,細分古書所見,折亦可稱為翻轉,表現的方法有此一句「曳而加于上」,意思是行筆中停筆不動,變換筆鋒之方向略成ㄟ狀轉向。使外角成方,得其筆意。至于轉法亦稱絞轉,行筆中「動而轉于下」,意近同于上,只是轉鋒時不停,順勢回轉向下,形亦同于ㄟ,但畫外角成圓,轉動幅度較為大。蔣夢麟曾以圖形說明,并附詩云:「翻轉突折成直角,絞轉毫滾心如旋。」此例足可明見。

    方筆與圓筆:

    這部份較為復雜,講求整體的效果。依前面所提過的起、收,提、頓、轉、折,在書寫時,放慢些許速度,使運筆較更穩定,以合宜的技巧,在起止及轉彎處,筆畫中等,將之突顯曲度,使整體架構看起來圓潤,且蕭散超逸。而方筆則是在上述各要點中,突顯筆畫的骨氣,讓整體架構明瞭,直方而不失輕巧,凝整沈著,蒼勁挺拔。張隆延道:「方筆平直而精嚴,圓筆委曲而奇詭。」極為稱道。

    藏鋒與露鋒:

    談到筆鋒,可延伸出偏鋒、正鋒、搭鋒、折鋒、回鋒諸法,對于筆鋒的用法,重要可知。若書法筆中鋒無變化,那即是死法。又以藏鋒與露鋒最重要。藏鋒即是將筆鋒藏于筆畫中,不露痕跡;露鋒就是筆鋒自然露外。徐浩云:「用筆之勢,特需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此句話甚是明白。筆鋒不藏,則缺乏含蓄之深韻,也不可偏重一方,則不得中道即為病。兩者得相配合,藏鋒包其氣概,露鋒縱其精神,使字氣勢挺拔,氣韻天成,即得其道。

    書寫姿勢

    坐姿:

    1、座位:

    座位適當,姿勢自然易于正確,大致是以身體各部安置舒適,且易于書寫為準。其要點如下:

    座椅需正對桌面,不宜偏斜。

    座椅高度,約與膝同,作時能兩腳及地踏穩,不至于懸腳虛浮。桌面高度,隨人而定。太高太低皆不好。

    桌椅之距離,以能挺直體干為度,所謂桌椅零距離即桌椅之距離為零,乃最理想者。

    2、姿勢要領:

    座位妥穩適當,身體各部位易得要領,運筆便能得心應手。詳盡如下:

    臀部平坐椅面。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著地踏穩,上半身略為前傾。

    腰背伸直,稍向前俯,不可彎曲。

    胸部挺起,距桌緣約五公分,若倚靠桌緣,便無活動之余地。

    腹部微縮。

    左手按紙,穩定軀體。

    右手執筆,或枕腕、提腕、懸腕,各依執筆要領行之。

    頭部正而略為前俯,兩眼正視,不宜偏斜。

    此外,需放輕松、自然,全神貫注,然后完全發揮書寫最大功能。

    立姿:

    部份較大之書法字乃需站立書寫。姿勢與坐姿相近,要領如下:

    站立書寫不用座椅,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為標準,約在腰上下,過高過低均不宜。

    桌與身體之距離與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緣,至無活動之余地。

    兩腳張開,與肩同寬,不可平立,右腳需踏前一步站穩。

    右手執筆,左手按紙并穩定軀體。

    上半身略為前俯,不可彎曲,藉右腳左手,使其平穩。

    頭部亦隨上半身自然微俯,兩眼正視,不可偏斜。

    心情輕松自然,精神尤須貫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久久| 男女xx00上下抽搐动态图|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国产边打电话边被躁视频| 亚洲国产超清无码专区| 色欲国产精品一区成人精品| 日本怡春院一区二区三区| 熟妇人妻中文字幕| 精品一卡2卡三卡4卡乱码精品视频| 粗大挺进朋友人妻淑娟|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中文AV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国产桃色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自慰| 国产久免费热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午夜色大片在线观看|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视频|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99| 超碰人人超碰人人| 日本熟妇XXXX潮喷视频|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蜜臀AV|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资源|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深夜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男女动态无遮挡动态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看 | 日本丶国产丶欧美色综合| 高大丰满熟妇丰满的大白屁股| 少妇人妻偷人偷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