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當今社會,為了使孩子具有一技之長,將來能更好的立足于社會,許多家長不惜花“重金”讓孩子學習書法(當然還有繪畫、音樂等)。書法的學習,其實和繪畫一樣,它是在飽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浸潤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因之較之其他技能,它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更為密切的內在聯系。甚至可以說,書法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學書法而沒有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書法是學不好的,更不會臻于上乘。這就提出一個問題:教者如何在教習孩子學習書法的同時,貫穿傳統文化教育,使孩子在書法技藝上達到一個較高層次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道德以至人格上達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書法初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理想的途徑和范式。 在這本書的著者看來,“書法的基本功必須從三個層次上來認識:從技法上來看,點畫、結構、章法是基本功;從藝術上來看,人的性情流露把字寫活是基本功;從文化上來看,書家的綜合素質包括文化修養是基本功,三方面缺一不可,研習書法只有把握這三點,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他在長期的書法教學中,堅持融人文科學為一體,注重素質養成和智慧啟迪,努力以傳統道德塑造人格,要求學生堅持“每周寫好一個字,說好一句話,背好一首詩,做好一件事”,努力使孩子們在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厚積文化知識、提高書法水平的同時,不斷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也是從這一認識和長期實踐的成功經驗出發,該書著者不但以傳統七言詩的形式將自己長期研習積累的書法經驗以六十首通俗口訣精到地概括出來并加以解釋作為全書六十個章節的骨干,而且每一個章節除口訣外都由“釋義”、“歐陽詢《九成宮》筆畫范字”和“字外功”構成。前二者重在書寫技法的指點和啟發,“字外功”則重在以傳統文化中的典故、故事、詩歌、名言、對聯等達到以傳統文化浸潤、熏陶學習者的效果。所以此書不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理想的把對“文”和“字”的教習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者道德品質的養成結合起來,使其成為一個德才統一、兼備的理想人才的途徑和范式,可以直接供給青少年書法教學者之用,而且可以成為成人學習書法的好教材。 秉惠同志曾師從鐘明善、安永亮等書法名家,并得到國內多位書法大家的指點,加上幾十年刻苦研習,書法造詣深厚,其魏楷書法獨具一格,得到社會公認。現為中國書法教育研究會會員,中國語文報刊協會規范漢字書寫專業委員會會員,陜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同州書畫院副院長。書作多次在全國、陜西及渭南市書法展中獲獎,并入選《同州翰墨》、《迎奧運榜書作品展》、《全球華人書畫家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書畫集》等書,出版有規范漢字讀本《中國歷史朝代歌謠》。他熱心兒童書法教育,從事書法教學三十余載,所辦書法培訓班在陜西大荔以及北京頗負盛名,曾多次被評為陜西乃至全國書法優秀輔導教師 對于書法及其教學,筆者是門外漢。所以當秉惠同志拿著這本書的初稿要我寫幾句話置于篇首的時候,看著厚厚的一大疊書稿,的確深感惶恐。一是深恐說外行話、錯話,致有“佛頭著糞”之嫌,二是面對我國傳統深厚的書法藝術和該書厚積薄發的豐富內容,的確有“老虎吃天,無處下爪”之感。但面對秉惠同志數十年心血凝聚的結晶和我們之間三十余年的深情厚誼,又實在盛情難卻,只好勉為其難,寫了上面這些話。是耶?非也?還望著者和讀者不吝指教。 是為序。 嚴安政
乙未季夏于渭南師范學院尚竹齋
一、識筆 文房四寶筆為首,尖齊圓健定良莠。 一分二分三分筆,軟硬大小自需求。 1、釋要;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也,宋代以來以湖筆(浙江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宣州)、端硯(廣東端州)為上乘。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寫好毛筆字,首先要選擇好毛筆。 毛筆從上到下分別叫掛線頭、筆桿、筆斗、筆頭,筆頭又分為筆根、筆腹“肚”、筆尖、筆鋒。毛筆有狼毫、羊毫、兼毫之分,有大小之分,寫榜書的有槎筆(抓筆)、大提斗,寫大字有提斗(斗筆),寫中等字的有大中白云,寫小字的有小白云。尖、齊、圓、健為毛筆四德,選筆時,盡量選擇“四德”齊備的筆。 尖,指鋒穎尖銳,即筆毫聚攏時要鋒利。鋒穎尖銳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筆禿則神彩易失。選購時,只要將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其尖禿。可以慢慢轉動筆桿,仔細檢查筆的外圍筆毫是否每根均由根部一直伸到鋒尖,視其筆鋒是否由每根筆毫共同凝聚而成。 齊,筆潤開以后,筆毫的長度要內外一致。檢驗時,將潤開的筆用手指將筆毛壓扁,使筆尖如油畫筆似的呈扁平狀,這時可清晰地看清筆毛的長度是否一致,好的筆應該齊平,無突出的長短毛,中無空隙。頂端毛排列稍呈弧形,不能偏,也不能像刀切的一樣平齊,否則就成了“割尖筆”、“齊頭筆”。 圓,指筆頭豐碩渾圓,筆肚不空。選購時,轉動筆桿,檢查筆頭的四周是否勻稱飽滿,成圓錐狀。筆肚毫毛應該充足,圓滿如棗核之形。不能在某一弧面上有缺陷或凹槽,否則寫到這一面時筆畫就會出現缺角。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運筆自能圓轉如意,否則缺乏筆力,效果欠佳。 健,指筆毫要有彈性,筆力挺健。即筆潤開后,按下去,筆毫鋪開;提起來,筆毫能夠自然回復到凝聚狀;若按下后就聚不起來,說明雜毛多,筆力不健。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彈性大小可根據習慣或需要選擇。 一般毛筆寫字,用不過筆鋒的二分之一。所謂幾分筆是指毛筆的前二分之一:一分筆就是筆鋒二分之一的三分之一。二分筆就是二分之一的一半,三分筆就是筆鋒的一半。一分筆寫出的字纖細、瘦勁。如“褚體”(唐初褚遂良),“瘦金書”(宋徽宗);二分筆書寫特點是圓潤、俊健,一般人常用如柳體(唐柳公權)、趙體(元趙孟頫);三分筆的書寫特點是豐腴、渾厚。如唐顏真卿、宋蘇東坡等。古人云:“使筆不過腰”,如若過之,則筆毫失之于“齊、健”,且極易折毀。 除文房四寶外,還要備有書畫氈、筆洗、筆架、筆簾、鎮紙。 2、歐體范字:歐陽詢九成宮 (圖例92頁)
二、姿勢 習字之時心宜靜,頭要端正足放平。 兩臂分開身欲直,一尺一拳氣韻通. 1、釋要: “凡書之時貴乎沉靜”,同時要有正確的姿勢。一般寫字姿勢有三種: 坐姿(寫三寸大小的字)要求:頭正(頭部端正,自然前傾,眼睛距紙一尺);身直(坐穩身子,雙肩放平,上身保持正直,略微向前傾,胸離桌子一拳頭,全身要放松、自然);臂開(雙臂自然下垂,左右撐開,保持一定的距離。左手按紙,右手握筆);足安(兩腳放平,左右分開,自然踏穩。) 立姿書寫又有兩種姿勢:立式俯寫和立式書壁。 立式俯寫:是站在桌前,將紙平鋪在桌上書寫。其要領是:頭俯、身躬、臂懸、足開;即兩腳自然分開,左腳稍前,站立平穩;上身微躬;頭部前傾,俯視紙面;左手扶桌,右手懸臂書寫。這樣四肢舒展,無拘無束,橫豎撇捺,皆可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立式書壁:即將紙豎掛在墻壁上站在壁前書寫。其書寫要領是:頭正、身正、臂曲、足穩。立式書壁難度更大。因為面壁而書,為了視覺正確,要求面部與墻面始終保持平行,這全靠兩腿屈伸來調節。又,書壁時要準確掌握濡墨量,如果濡墨多了,墨汁就會滴下來。由于書壁能更好地訓練運腕用墨技巧,故米芾也主張:“入學之法,在先寫壁,作字必懸手。”懸手書壁是教師板書的一項基本功,師范生學習書法,平時要有意識地作書壁訓練。 總之,應根據字之大小方向決定采用不同的姿勢。 2、歐體范字:三士下上千仁 (圖例93頁)
三、執筆 五指執筆有定法,按壓鉤頂抵在下。 指實掌虛中鋒運,行筆一定能到家。 1、 釋要: 筆法、字法、章法乃書法的三要素,其中最核心的是筆法。只有掌握了筆法,才能登堂入室,不斷深入;反之,只能在書法大門外徘徊。從這個意義上說,掌握了筆法就等于有了一把開啟書法殿堂的鑰匙。 筆法分為執筆法、運筆法和筆勢。 先說說執筆法,我國歷來講究五指執筆法,是五個指頭同時發揮作用。古代指擫(ye)、押、鉤、格、抵;用現代語就是按、壓、鉤、頂、抵。按(擫)是大拇指指節前端緊貼筆管內側,由內向外用力;壓(押)是用食指指端壓住筆管的外端方,由上向下用力;鉤是用中指第一節鉤住筆管的外方,由外向內用力;頂(格)是用無名指指甲根部緊頂筆管,由內向外用力;抵是小指自然靠近無名指,以輔助無名指用力。執筆要領為:指實、掌虛、腕平、掌豎。指實,腕力才能通過手指送到筆端,掌虛,手指就靈活,腕平,便于用腕力調峰,掌豎,則筆管直而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自古以來有“執筆無定法”之說,這可以理解為,怎樣執筆輕松自然,順手又方便,能達到理想的創作目的,就可以怎樣執筆。執筆要松緊適度,過松則運筆無力,過緊則運轉不靈。執筆的要領在于使全身之力,始于足、發于腹,經于肩,垂于肘,凝于腕,達于指,傾注于筆穎。紙墨滲透至妙,提按頓挫、順逆轉折、輕重緩急渾然一體方能筆到書成。寫字必須能夠駕馭手中的毛筆,熟練掌握筆鋒的運行規律和漢字點畫的完美寫法。學會用筆目的是為了通過毛筆表達出欲寫點畫的理想形狀。基本點畫寫的是否規范,直接影響到漢字的面貌和結構變化。 2、 歐體范字:人大天又之夫(圖例94頁)
四、運筆 運筆兼用中側鋒,起行收筆要分清。 調鋒時而有提按,方圓藏露劃忌平。 1、 釋要: 筆法之二為運筆法,也叫用筆法,運筆先要了解中鋒、側鋒和偏鋒。 中鋒是主鋒方向和運動方向相反,呈180度,令筆心在筆劃的中在線行走,而筆身要保持挺立之狀; 側鋒則是起筆逆勢切入,運筆筆毫斜鋪,筆尖方向和運動方向處于90度-180度之間,收筆結束時回復到中鋒的狀態; 偏鋒則是筆尖的方向和運動的方向成直角(90度)。 用中鋒和側鋒寫出的線條具有立體感和感染力,用偏鋒寫出的線條扁平浮薄,墨不入紙,是病態的筆法,古人提倡“中側并用”就是這個道理。 運筆包括起筆、行、收筆三個過程。起筆又叫發筆、下筆,分方圓尖三種,方筆用側鋒,圓筆用藏鋒(逆鋒),尖頭用露鋒,即順鋒落筆;運筆用中鋒和側鋒,學會澀行(意即在行進中要有起伏提按,增加摩擦力),要學會調鋒時而提按,時而衄(nv)挫,通過腕力,使點畫始終在中心線運行。收筆有回鋒和露鋒之分,要做到橫畫“無往必收”,指寫橫畫時,在筆劃末端要有一個向左“回鋒”收筆的動作,使起筆、收筆得以前后呼應,使得筆劃圓潤、有力;豎畫“無垂不縮”,指寫豎畫時,筆劃末端都要“縮”筆,即“回鋒”收筆。(尖頭起筆如:“正”、“未”;方頭起筆如“工”、“非”;圓頭起筆如“今”、“六”、)。縱觀古今,凡有作為的書法家都十分重視用筆,而在用筆方面又各有其法。因其形式、風格、情感、個性不同,在用筆上各具特色。毛筆是用獸毫制成的一種柔軟而具彈性的書寫工具,使用它要順其性、合其勢,以中鋒運筆為主、側鋒、逆鋒運筆交替轉換互補。 2、歐體范字:正未工非今六(圖例95頁)
五、筆勢 運筆過程顯筆勢,顧盼呼應盡張弛。 筆斷意連血脈貫,自然生動呈千姿。 1、 釋要: 要說筆勢、應先說說什么叫做勢?勢的含義有有力和動態兩項,均可用作筆勢的勢字的含義。但筆勢不僅僅是筆力,也不能單只理解為筆畫有動態。勢字和筆結合在一起,應該理解為:在筆下出現的點畫形態,應具有內含的力度,應具有動態。筆力的力,是筆下出現的筆畫形態,給人以遒、勁、厚、健的感受。而遒、勁、厚、健的筆畫形態如果是筆筆自顧自的,筆畫之間氣息不相通,便是無神的,也不能被稱之為筆勢。筆勢必須具備有力、有動態(氣息相通,有神)兩個方面,所以它的要求遠比寫出筆畫形態要高。有不少臨習的人,臨習筆力遒勁的字,筆畫形態寫得像而準,但由于缺乏動態,盡管筆畫看上去筆筆有力,但整字仍然是無勢的。主要原因在氣斷神消,力也無所依附。 所以講解筆法必須講筆勢,筆勢是筆法的第三個特點。簡單說筆勢就是字的一口氣。筆劃和筆劃之間筆斷意連,點畫之間有顧盼呼應,自然血脈貫注,氣息流通。對楷書來說是隱藏在筆劃內部即蘊藏在運動的過程之中,行書則常演變為牽絲。對于初學者,只提筆筆貫氣的要求。能做到筆筆貫氣,隨著用筆的越來越馴熟,便應明確提出“筋連絡布、氣通血流”的要求,使筆畫與筆畫、字與字之間都有緊密的聯系。楷的聯系是氣(這里所說的楷指所有楷化的書體),行、草的聯系是形和氣。例如“容”字每一筆都是獨立的,但從每一筆的筆意,可以看出是筆筆貫氣的。頂點末端向著左豎點,左豎點回鋒后,順勢上行貫向橫鉤,橫鉤鉤尖向著中左撇點。上撇和下撇尖端都不彎向左上,主要是因收筆時已欲向右之故。凡是筆筆貫氣(或形連)而流暢、自然的,那么通行通篇便屬筋連絡布、氣通血流的作品。在書法藝術語里,通常叫“行氣”。這里“行”有兩個讀音,一是行路的行,動詞,表示氣息流通;讀行列的行音,叫“行氣”,指行間的氣息流通,兩個意思在這里都可通。筋連絡布,氣通血流,有行氣的作品,點畫是具有動態的,在靜中見動如楷書字“容”、“涂”字都有跡可尋。動中見動,意指在潺潺的流水中,也偶爾可見急流或旋流,此為行書、草書。如“云”中的兩點,如“儀”字的上兩點,“禾”字的上橫和戈鉤的三筆,只要稍為琢磨一番,便可看出動態。 如“大”、“光”、“必”、“分”、“以”、“不” 2、 歐體范字:大光必分以不(圖例96頁)
六、橫畫 橫畫樣子像條蠶,起筆藏露分方圓, 中鋒提筆右上行,收筆輕重提頓間。 1、 釋要: 橫在永字八法中稱“勒”,是字的主干,要寫得穩重得勢,一般橫畫呈左低右高之勢,約向右上聳5-8度。橫畫起筆形狀分方圓尖三種,行筆要調峰、鋪毫、澀進。短橫起筆形狀為方,用側鋒,折鋒鋪毫,中鋒右行,稍提后向右下稍頓,然后回鋒收筆(如“天”、“士”字);長橫起筆形狀為圓,逆鋒向左起筆,折鋒向右下,折鋒鋪毫,行筆收筆同短橫(如“三”、“王”、“上”字);左尖橫露鋒起筆,形狀尖,收筆同短橫(如“元”、“言”、“天”字)。一個字有幾個橫,起筆形態切忌雷同,要有長短、參差、俯仰粗細等變化,間距要要基本勻稱。 2、 歐體筆畫:橫(圖例86)歐體范字:天上元山王言(圖例97頁)
七、豎畫 豎畫行筆用中鋒,腰須挺直站如松。 垂露兩端要藏裹,懸針筆鋒在正中。 1、 釋要: 豎在永字八法中稱“努”,是字的支柱,要寫得挺拔勁健,渾厚有力。豎有兩種:懸針豎和垂露豎。其形態像懸掛一枚針者,曰懸針豎,一般用于一字的最后一筆。其寫法為:逆鋒起筆,折筆向右下,鋪毫蓄勢調鋒,中鋒向下行筆,邊行邊提出鋒收筆,懸針豎雖露鋒出筆,但在提筆收鋒時,也要有一個向上空回動作,以保持空回之勢,使其筆鋒雖露而筆力卻不浮(如“千”、“祥”、“年”字),(書家稱其為空搶收筆);尾似露珠形者,曰垂露豎。垂露豎不受筆順先后的限制。其寫法為:起筆同懸針,收筆先提筆左宕,然后向左下斜頓,后回鋒收筆(如“青”、“中”、“下”字)。 2、 歐體筆畫:豎(圖例86)歐體范字:千年青祥中下(圖例98頁)
八、撇畫 撇畫落筆要藏鋒,邊寫邊提慢慢行, 出鋒莫疾力送到,如梳掠發在空中。 1、 釋要: 撇畫在永字八法中,又叫“掠”、“啄”,“險勁”是對撇畫的要求,即要勁挺,不能漂浮輕飏。寫撇時一要暢達,二要筆鋒送到底。撇的行進方向是從右上方向左下方,由于從起筆到收筆的角度較大,所以落筆后的調鋒動作要比其它筆畫大,如調鋒不到位,極易產生偏鋒,影響線條的質量。其寫法是:逆鋒起筆,折筆向右下,筆鋒鋪中蓄勢,中鋒行筆,漸行漸提,出鋒收筆。 撇大致有三種: 斜撇(如“人”、“文”字);豎撇(如“太”、“月”); 回鋒撇,它是一個字左邊的短豎撇。寫到撇畫末端,向左下方挫筆后,提筆向上回鋒,再挫筆蓄勢,向左上方出鉤,有的末端似垂露(如“成”、“風”)。 2、 歐體筆畫:撇(87)歐體范字:人文太月成風(圖例99頁)
九、捺畫 像把大刀就是捺,輕落快下慢慢壓, 重按捻筆緩提起,一波三折便到家。 1、 釋要: 捺畫又稱波或磔(zhe),是保持一個字右下方平衡的主要筆畫,有一波三折之勢。“一波三折”是指寫捺畫時起筆要束得緊,頸部要提得起,捺處要鋪得滿,拓得開,收得住,即所謂一筆之中有三折筆勢。其寫法:逆鋒輕起,轉鋒向右,中鋒向右下由輕漸重徐行,致捺腳處作頓捻筆鋪毫,稍提,露鋒收筆,出鋒不能低于水平線。捺可分為: 斜捺(如“夫”、“令”); 平捺(如“之”、“遠”);一個字中只能出現一個捺,其它捺要作反捺。 反捺:露鋒起筆,順勢下俯,頓筆回收(如“食”、“養”)。 2、 歐體筆畫:捺(圖例87)歐體范字:夫令遠之食養(圖例100頁)
十、豎鉤 落筆如豎向下行,行至末端提筆停, 側鋒左提力到尖,豎鉤到此就成功。 1、 釋要 鉤在“永字八法”中叫“趯”(ti),也叫“剔”,其意謂寫鉤時就像踢腳一樣,速度要快,力量要集中在腳尖。豎鉤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鋒向右下方頓筆,提筆轉鋒蓄勢向下鋪毫力行,至鉤處向右下輕頓,向上回鋒蓄勢后向左上方出鉤(如“可”、“永”、“來”字)。另一種是豎平鉤,也叫彎鉤,出鉤處順勢向下駐筆后再提筆轉鋒向左按筆,然后順鋒向左出鉤。(如“子”、“乎”、“宇”字)。 2、 歐體筆畫:豎鉤(89)歐體范字:可永來子乎宇(圖例101頁)
11斜鉤 斜鉤運筆如畫弧,右下輕提帶起伏, 太直失勢彎無力,收筆側鋒力用足。 1、 釋要: 斜鉤又叫戈鉤。其寫法: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鋒向右頓筆,提筆折鋒蓄勢向右下帶彎鋪毫力行,行筆至出鉤處稍稍頓筆后折鋒向上,再駐筆蓄勢向右上出鉤挑出(如“武”、“咸”、“成”)。 于此相同的有:橫折彎鉤,也叫背拋鉤(橫加斜鉤),注意寫到橫尾要輕提斜按(如“氣”、“幾”、“盛”)。 2、 歐體筆畫:斜鉤(圖例89)歐體范字:武咸成氣盛幾(圖例102頁)
十二、豎彎鉤 輕按向下如豎行,提筆拐彎捻筆鋒。 邊寫邊壓似燕尾,右上輕提彎鉤成。 1、 釋要: 豎彎鉤又叫浮鵝鉤。歐陽詢《九成宮》中此筆用的是隸書平捺的寫法。其寫法:逆鋒起筆寫豎畫部分,中鋒向下斜行,至轉彎處按逆時針方向稍微轉動筆桿,略提筆慢行,使之圓潤,然后橫向行筆,略帶弧勢,至鉤處加大力度,提筆向外上出鋒收筆(如“九”、“元”“色”、“充”、“玩”、“也”)。 2、 歐體筆畫:豎彎鉤(圖例89)歐體范字:九元色充玩也(圖例103頁)
十三、臥鉤 右下行筆如畫弧,提按有度力要足。 側鋒運筆成臥鉤,形似彎月心舒服。 1、 釋要: 臥鉤又叫心鉤或橫彎鉤。其寫法:露鋒順勢入筆,中鋒漸行漸加重力度向右下作弧形,繼而向右順勢平行,至鉤身末端向右提筆收尖,接著頓筆向左稍回,然后向左上鉤出,鉤尖指向腹心(如“心、“思”、“必”、“念”、“應”、“德”) 2、 歐體筆畫:臥鉤(圖例89)歐體范字:心思必念應德(圖例104頁)
十四、橫鉤 起筆寫法如同橫,蓄勢中鋒右向行。 橫末折鋒右頓筆,提筆輕收左出鋒。 1、 釋要: 其寫法先按橫法寫橫畫,至末端處向右上方稍稍提筆上昂,折鋒向右下作頓,提筆回鋒后向左下鉤出(如“安”、“宮”、“家”、“官”、“寶”、“室”)。 2、 歐體筆畫:橫鉤(圖例89)歐體范字:安宮家官室寶(圖例105頁)
十五、折法 折畫起筆同豎橫,中鋒運筆慢慢行。 輕提斜按轉方向,調鋒才好向下動。 1、 釋要: 折法是兩個筆畫(如豎和橫,豎和提)的銜接組合。關鍵在于轉角處提筆換鋒要恰當,自然。初學者最好先兩筆分開寫,熟練后再連接起來。轉折主要分為直角和斜角兩類,在筆畫粗細處理上是有區別的,當仔細分析體會。歐陽詢《九成宮》中一般轉折用提翻,也就是方折,翻折,具體方法是運筆至折角處輕提(以不離紙為度),然后乘勢翻筆,使鋒面從陰面轉到陽面,改變方向,動作要迅疾輕靈,翻后作一斜橫落點,再挫動一下筆鋒,調中后再引筆下行。兩筆成直角,豎畫上下一樣粗細,兩筆成斜角,豎畫上粗下細。還有一種轉換是圓折的方法,運筆時順勢而轉,暗轉筆心,顏體楷書常用此法。 折有橫折、豎折、撇折(撇提折)、橫撇折、撇點之分。 (1)、橫折至折處提筆向昂,后向右下方頓筆,提筆向下鋪毫力行后回鋒收筆(如“田”、“品”、“丹”、“用”); (2)、豎折到起折處行筆稍慢,左推再按右上行,收筆同橫畫(如“匪”、“山”); (3)、撇折又叫撇提折,是將撇畫和提畫連慣起來一筆完成,撇的末端處提筆向右下方頓筆,折筆處蓄勢后向右上行筆,力量逐步減小,力到筆端(如“公、“玄”); (4)、橫撇折起筆與橫折筆法相同,然后由橫折的豎部變為撇,其運筆法與撇畫一致(如“又”、“名”); (5)、撇點折又叫斜折,由撇與長點組成,寫到撇畫末端由漸輕提筆,順勢向左下寫反捺收筆(如“如、“安”)。 2、 歐體筆畫:折(圖例90、91)歐體范字: 天品用丹匪山 公玄又名如安 (圖例106頁、107頁)
十六、挑法 挑法變化并不多,逆鋒左上下頓角, 提筆右上出尖鋒,長短平斜自琢磨。 1、 釋要: 挑又叫提,永字八法稱為“策”,其意如同用馬鞭趕馬,鞭著馬背立即將鞭末稍收起,比喻出鋒時迅速空中作收勢。書寫時要仰收(筆法向上仰起),暗揭(出鋒前要逆鋒起筆,下頓作勢,然后快速出鋒。挑的起筆用側鋒,收筆用中鋒,故用筆貴遲留,逐步提按衄挫,邊走邊調整筆鋒,收筆時要迅速在空中作收勢(即所謂暗揭)(如“以”、“我”、“功”、“去”、“改”、“長”)。 2、 歐體筆畫:挑(圖例88)歐體范字:以我功去改長(圖例108頁)
十七、點法 點的寫法如同劃,橫豎撇挑及反捺。 露鋒入筆右下頓,側點才是基本法。 1、 釋要 點在永字八法中叫“側”,是書法基本筆畫中最小的元素,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在小小的一“點”中,蘊含了筆法的全部要素。從另一角度看,其它筆畫都是“點”的延伸,然后方成橫豎撇捺提,古人有“積其點畫,乃成其字”之說。 點劃落筆要勢重,即落點速度要快,但力量要輕,入紙后迅速將筆法鋪開(即衄挫鋒毫),使其有珠圓玉潤之妙,則自然勁健;作點又要能沉著,雖一點很小,但用筆亦要交代清楚,有起筆、運筆、收筆,有俯仰,有向背,有盼顧呼應,凡出鋒之點,鋒要從腹中而出。 隨著下筆角度的不同,發筆形狀的不同,行筆長度的不同,收筆和下一筆畫呼應映帶的不同,點可以分為; 側點又叫斜點(如“太”、“誠”);豎點(如“宇、”、“實”);垂點(如“案”、“云”);撇點(如“城”、“流”);挑點(如“清”、“炎”);反捺點(如“不”、“懷”)。 2、 歐體筆畫點(圖例88)歐體范字: 流于太誠炎清 宇實案云不懷(圖例109頁、110頁)
十八、筆順 漢字筆順要記清,橫豎撇捺左右行, 由外及里后封口,中間兩邊上下承。 1、 釋要; 漢字筆順大致有: 先上后下(如“三”、“下”) 先左后右(如“九”、“代”) 先撇后捺(如“令”、“文”) 先橫后撇(如“大”、“天”) 先橫后豎(如“十”、“正”) 先外后內(“起”、“戒”) 先內后外(如“道”、“運”) 先進人后關門(如“四”、“百”) 先中間后左右(如“山”、“泉”) 2、 歐體復合筆畫1 復合筆畫2 歐體范字: 三下九代令文 大天十正四百 起戒道運山泉 ( 圖例112頁、111頁、113頁 )
十九、字法1 漢字結體有規格,疏密勻稱有分合, 重心平穩講對稱,險絕之中求平和。 1、 釋要: 字法就是字之結構,也稱“間架”,是指每個字點畫間的安排和形勢的布置。漢字的各種字體,皆由點畫連接搭配而成。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構成了每個字的不同形態,要使字的筆畫搭配適宜、得體、勻美,研究其結構必不可少。筆畫和筆畫之間的間隔距離要勻稱,換言之,一個字筆畫間的空間要疏密得當,勻稱和諧,這樣才能給人以美感。書寫楷書,首先要求平正。所謂平正,是要求每字穏立在支點上,勿失重心,以保證字的平衡。漢字形體,幾乎所有的幾何圖形都有: 如:梯形形狀: 上窄下寬(如“感”、“成”) 上寬下窄(如“霄”、“當”) 左短右長(如“時”、“唯”) 左長右短(如“敕”、“知”、“動”、“勤”) 四角空缺的菱形形狀(如“今”、“南”) 各類不同形狀的字,其重心安排各有規律可循,1、2、左右基本對稱;3、4上下基本對稱;5、上與下,左與右基本對稱。如果每個字都能寫成上下或左右基本對稱的形體,那么這些字的重心都將會平穩端正。要注意的是只能是“基本對稱”,絕不能完全對稱。完全對稱則字之呆板,那不是文字,更談不上書法藝術。 2、 歐體范字:感葳當霞時唯 知敕今南勤動 (圖例114頁、115頁) 二十、字法2 橫平豎直貴平行,等距呼應要記清。 形態長短各有異,搭配得體字分明。 1、 釋要: 橫寫得平,豎寫得直,字就平穩。以橫為主的字一定恪守橫平豎直的原則。多橫或多豎的字,橫和橫,豎和豎要基本保持平行,字才協調。多橫多豎又要有形狀、長短的變化,字才不呆板。 (如“重”、“書”、“俯”、“暑”、“作”、“黃”)。 2、 歐體范字:重書俯暑作黃(圖例116頁)
二十一、字法3 左右上下結構中,地位寬窄各不同。 所占位置要合理,比例適當字工整。 1、釋要: 要把字寫得端正、美觀、大方,必須了解和掌握漢字的結構比例。所謂比例適當,就是合體字中每個部分在此字中所占的位置合理,長短寬窄,安排妥當,字就工整。 左右相等(如“能”、“縣”) 左寬右窄(如“則”、“形”) 左寬右窄(如“休”、“佳”) 左中右相等(如“卿”、“滌”) 左窄中右寬(如“激”、“測”) 左中窄右寬(如“微”、“隨”) 左右結構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的字,都應寫成左收右放,左密右疏,簡言之“左緊右松”(如“神”、“群”、);凡是上下結構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的字,都應寫成上收下放,上密下疏,簡言之“上緊下松”(如“東”、“泉”);也有上下相等(如“皇”、“皆”),上下不等(如“然”、“奉”),上中下相等(如“意”、“景”)的情況,這里不一一列舉。 2、 歐體范字: 能縣滌激則形 (圖例117頁 ) 卿測休佳微隨(圖例118頁) 渤海群神東泉 (圖例119頁) 皇皆然奉景意(圖例120頁)
- 二十二、字法4 包圍結構分兩種,配合緊湊內要松。 全包外框字略小,里外相合才適中 1、 釋要: 全包圍結構 全包圍結構的字大小有很大的變化,如“圖”字要寫得大,“四”字要寫得小,中間較大者,中間要寫得精致,如“國”字;中間較小者,中間要寫得厚重,與外圍筆畫之間要留有適當的空間,如“固”、“因”字。 三面包圍 字大小各不同,注意因字而異。 如“周”字下面成開放之狀,但字勢要嚴謹;“同”字下面垂直開口,字勢要生動;“閣”字上面是門字,門字左右要有向背之勢。 左三面包圍 左側的豎與上面的橫不宜封死,下面的橫要長,如“臣”、“匪”字。 左上包圍 被包圍部分的重心與上面的重心不在一條中心線上,但全字重心要穩定,左上和右下形成上覆下承關系。如“居”、“在”、“庭”、“房”字。 左下包圍 以帶有“走之”的字為多,“走之”要寫得舒展,上面的部分要寫得挺拔,一般高于“走之”的點。如“越”、“游”字。 右上包圍 被包圍部分的重心與上面的部分重心不在一條線上,下面被包圍部分注意向右移動。如“氣”、“武”。 2、 歐體范字; 同聞國固巨矩 庭房越游氣武(圖例121頁、122頁)
二十三、字法5 偏斜漢字講平穩,主筆安排看重心。 斜中求正字得勢,整體觀望方均勻。 1、 釋要: 漢字中有不少字本身就是偏斜的,但只要把主要筆畫寫好,將重心安排在中心線上,寫出的字就站得穩。(如“及”、“乃”、“功”、“夕”、“每”、“名”) 2、 歐體筆法:永字八法(圖例85頁):乃夕名功每及(圖例123頁)
二十四、章法1 分間布白忌呆板,鱗羽參差開合間。 點畫伸縮有奇正,主次分明方自然。 1、 釋要: 什么是章法?章法是書法作品中點畫、單字、行列在空間的組合、排列規律,又稱“分間布白”。章法表現的是綜合的美,是由點到面,由局部到整體的美。從點畫的圓潤流暢,骨氣洞達及長短,疏密,迎讓到單字的豐腴,瘦硬,欹正,參差到行的擺動,錯落,承接及氣勢等,進而構成全篇幅統一完整美,這種美是極富視覺美感效應的美,亦即章法美。 書法字體有真草隸篆行五大類,各種字體都要講究虛實相生,主次疏密對比,筆勢呼應顧盼。篆書既要有整齊停勻之美,又要婉轉曼妙;隸書既要有雄健厚重之美,又要有跌宕飛動之勢;楷書既要有精嚴莊重之美,又要神采煥發;行草既要有流暢飛動之美,又要遒勁有力,它們的節奏是不一樣的,它們的結構自然也就不同,但平正、勻稱、連貫、參差、飛動是一致的。 初學布白,尤其要注意每個字的筆法、結構、神采到位沒有,如果單字呆板、僵死,將這樣的字排列組合,何談美感,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通篇效果不錯之理了,所以講章法首先要做到字之大小、疏密、伸縮、參差有度,還要主次分明,行氣自然。 2、 歐體集字:禮之用,和為貴(圖例124頁)
二十五、章法2 點畫銜接要呼應,行列之間相照應, 字字相連有盼顧,整體布白出神靈。 1、 釋要: 書法完整的章法一般由正文、款識、印記三部分組成,三者缺一不可。書法構圖一般可見豎式和橫式兩種。豎寫式可分為:縱有列,橫有列;縱有列,橫無列;縱無列,橫無列三種。橫寫式可分為兩種:橫有列,縱有列;橫有列,縱無列。一般情況下,縱有列,橫有列或橫有列,縱有列二種形式宜書寫楷書、隸書和篆書。這些字體較工整,端莊,凝重,靜態成分比重較大,但當代書法家倡導的“今楷”由于在布局上,借鑒行草的優勢,使布局呈現出大小、參差、錯落的變化,所以也常用“縱有列,橫無列”形式,給人一種藝術的美感、境界和情趣。縱有列,橫無列或橫有列,縱無列的形式宜書寫行草書,,而縱橫皆無列的宜書寫草書,以期表現一種飄逸,灑脫的美,其動感效應更強。(如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一般正文最末一行不宜一寫到底,也不能只剩一個字,古云:“單字不成行”。 豎寫式多齊天齊地,亦即各行起首字在同一條線上,或各行尾字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橫寫式如果書寫正文為現代文章(詩歌除外),則首行起首字宜錯開兩字書寫,每行左與右的臨界字應在同一豎直線上(另起段除外),橫式書寫文中標點不宜省略,以便于識讀。 題款印章,是章法的重要組成部分。題識字體,行書題識比較普遍,適用于各類書體的題識。同種書體(正文和款識文字同體)落款多見于行草和楷書。款識一般分為上下款,上款題寫索書者姓名,位置較高,如:xxx方家雅囑,下款款識文字一般只題寫正文作者姓名、創作時間地點、創作者姓名。如只署作者名號,稱為窮款。款識文字盡量不要超過正文首尾,要考慮印章的位置,印章應小于或接近款識文字才行,若鈐兩方,上朱印,下白印。起首章要低于正文首字,一般低2個字距離。 2、 歐體集字:德不孤必有鄰(圖例125頁)
二十六、章法3 書法用墨講濃淡,干濕燥潤分險妍。 楷欲墨濃行草潤,飛白自然一瞬間。 1、 釋要: 毛筆書法是通過筆墨紙張表現的一種線條藝術,要使三者結合恰到好處。在具備了合適的書寫工具和紙張之后,調墨和用墨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墨有濃淡干濕潤燥之分。談到具體的用墨方法,宋代姜白石說:“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書法用墨原則上是濃淡適中,用水加以調和,以不傷神采,不滯毫鋒,行筆流暢為宜。使用濃淡適中的墨汁可書寫篆書、隸書、楷書。這些書體因為筆筆斷,書寫時筆中的含墨量宜少一些,以點畫的潤澤為目的。行草書因為有連綿的因素則要飽滿一些。至于點畫的燥潤,那是行筆的徐疾使然。用墨和用筆、用紙有關,墨有濃淡,筆有枯濕,紙有生熟。三者交融才能產生理想的墨跡。使用濃墨,最好選用半生半熟宣紙,書寫時墨要飽滿,筆要徐緩,方能寫出點畫濃重蒼健,飽滿厚實,豐潤妍麗的字跡。淡墨適用于生宣,用于行草書,方能增添筆畫活潑秀潤,灑脫靜雅,墨色多變的風采。在特定環境中無調墨條件時,書寫時要注意調整書寫速度。如紙張吸水性強,而墨又比較稀,除少許蘸墨外,書寫速度要適當加快。如墨較濃而又無水稀釋,書寫速度應放慢,行筆要先快后慢。 2、 歐體集字:下為公上善 若水大道無名(圖例126頁、127頁)
二十七、章法4 書法審美有妙境,情景交融意象生。 對比夸張易出彩,智性書寫味無窮。 1、 釋要: 如何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簡單地說,可從一下8個方面評價: (1)、筆法精到:(提按頓挫分明,方圓動靜結合,) (2)、結構嚴謹:(橫直相安、意思呼應,符合結字原則。) (3)、章法完美(布局謀篇、起承轉合、行筆行氣自然、正文落款、用印 到位) (4)、氣韻生動(從一個字到一行,到整個布局一氣呵成) (5)、用墨變化(漲墨、濃墨、淡墨、枯筆等要參差有度) (6)、用印講究(起首章、名章、閑章、朱文、白文等運用各有講究) (7)、文辭優美(有正能量,激勵人生,鼓舞人心) (8)、用字正確(無錯別字、繁簡互用等現象) 總的一句話,應該雅俗共賞,既有傳統功力,又有獨特的風格。 2、歐體集字:人樂百年壽福 和萬事興德(圖例128頁、129頁)
二十八、學書之道1 書法厚德首功能,啟智健體并養生。 陶冶情操形神美,陽春白雪居高層。 1、 釋要: 書法具有育德、啟智、強體、健美四個功能。 先說“育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就是人應具備的好的品質或行為規范準則。古代儒家提倡道德五常為“仁義禮智信”,即“仁愛、忠義、合禮、睿智、誠信”,提倡孔子的文五德為“溫良恭儉讓”,即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孫武的武五德是“智信仁勇嚴”,即智慧、守信、仁愛、勇敢、嚴明”,意思是以智勝人、以信服人、仁愛待人、勇于決策、從嚴治理。這一古代為人處世和管理之道,今天仍有非常積極的作用,應該發揚光大。其實今天世界各國的管理之道,無非就是這些,這就是為什么世界各地都在研究孔子、老子、孫子的原因。中國古代文化影響可謂深遠至極,目前世界各國普遍成立“孔子學院”,道理就在于此。 這一切和國家2001年出臺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奉獻”是一致的。具體到中學生,就是“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里面講的很詳細,那是我們中小學生的行為準則,我們應時時刻刻牢記,不斷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書法的育德功能:既通過書法技法實踐與藝術審美活動不僅能提高我們的藝術修養,陶冶審美情操,而且能讓我們感受到祖國歷史文化的燦爛輝煌,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凈化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性情。 第二是“啟智”。“智”,就是智慧、聰明、見識,就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也可以說,“智”就是“智力”,就是我們心理學里說的五種能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觀察力是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記憶力是智力活動的倉庫,思維力是智力活動的核心,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注意力是智力活動的警衛與條件。如果我們能很好地培養好這五種能力,學習一定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向前走,學習成績一定會有大的飛躍。書法藝術是變化萬端的點、線、面組合藝術,它講究長短、粗細、濃淡、枯濕、收放、大小、藏露、提按、輕重、虛實、黑白、方圓的變化,這其中蘊含著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樸素的哲學思想,充滿著辯證法,研習書法,深刻理解這些原理,能提高我們的分析力,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開發智力,使我們思維更具靈活性,敏捷性。 第三,“強體”。書家運筆的過程,采用剛柔曲直的線條,遠近疏密的距離,濃淡燥濕的墨色來表現思想感情,它同體育運動中的氣功、自由體操、太極拳等很有相通的地方。打太極拳,每當伸出手臂時,必須松肩墜肘,而運筆同樣是如此。所以,寫一會兒字好似打一通太極拳。寫字時,人容易屏住呼吸,而略有均勻地呼氣,運筆之間的短暫的空隙又常常深深地吸氣,如此反復,自能增強身體的舒感,長期堅持下去,即可舒筋活血。研習書法,可以忘乎所以,拋棄一切雜念。若遇心情狂喜,它可以使人頭腦冷靜;心頭郁抑時,它可以使人忘記苦悶。這個時候,書寫者絕慮凝神,心正氣和,精神完全進入“靜”的境界,一靜而制百動,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得到平衡,內臟器官功能得到調整,四肢肌肉得到了鍛煉,故此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第四,“健美”。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通過對結構美、用筆美、章法美、意境美、氣韻美的書法作品欣賞,可以產生審美體驗,豐富人們的美感,陶冶人們的審美情操。 2、 歐體集字 養天地正氣極 古今大觀讀書 (圖例130頁、131頁) 得天趣處事見 高風大有作為 (圖例132頁、133頁)
二十九、學書之道2 學書貴在有師承,厚古薄今要記清。 先立后走方跑步,旋轉全憑勤悟功。 1、釋要: 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所謂承師,就是要有名師指點。著者以為學習書法應該有三位老師:一位是德高藝精的老師,最起碼在本地有一定影響,特別在書法傳統繼承上很有實力,同時具備高尚的書德。讓書藝突出的老師當面指點,才能少走彎路;第二位是好的古代字帖,要選好最適合自己個性的字帖作為自己的老師;第三位老師應該在網上找名人臨帖視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臨習《九成宮》,可欣賞盧中南的《九成宮》教學視頻),我們要學會經常瀏覽名家的書法講座,站在書法的最高處臨習是學習書法的捷徑。 “厚古薄今”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堅決不要寫現代人的字)。好的字帖、德高藝精的老師、網上學習,三者兼顧,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一定會在書法上有所建樹的。軍旅書法家李鐸說過:“學書之道惟勤與悟,勤能補拙,悟則生靈,此學書之妙途也”。當然,學習書法,需先立后走再跑步,從楷書入手,打好楷書基本功后,繼而再學習行書、草書方為上策。 2、歐體集字 清氣和行云 流水我心永愛(圖例134頁、135頁) 3
三十、學書之道3 書法入門并不難,定帖定量定時間, 準確重復苦積累,功到自成字美觀。 1、 釋要: 書法的學習,要做到三定:定時、定量、定帖。 定時:每日將一定的時間用于毛筆字的練習。在中小學讀書,有寄宿的、有走讀的,情況又各不相同,所以,每日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時間規定,找出日日用以練字的最有保證的時間,不管清早或睡覺前,不管哪段時間,只要不受干擾,這時間都要定下來,并保證不少于30分鐘,決不改變。除開有特殊的、不能不去做的,一般決不移作他用,到時就練。 定量:量有三種量,時間量、字數量、紙張量。時間量,定三刻鐘,便日日有三刻鐘,不必多,也不能少。字數量,每日60字(選摹6個字,每字10遍,共計60字),便日日是60字。紙張量,如確定寫四張毛邊紙,便日日是四張紙。無論是哪種量,只要定下,便不隨意增減,也不草率、馬虎。只許定時調整,不能隨便增減。 定帖:臨習一種帖,便要一直臨習到出帖,決不見異思遷。學生極易受外界影響,也容易把學不好字歸罪于字帖,常易產生換帖思想。一定要在臨習前把話說明白,帖不能中途改換,一定要認真臨習到手。 能嚴格按“三定”去做,不僅毛筆字的進步快,對于恒心和毅力的培養也有好處,很值得一試。再則,我們應遵循書法大師啟功先生的教導“準確重復加以積累”地習字,才能功到自成,更上層樓。 2、 歐體集字: 自強不息厚德 載物學能養識(圖例136頁、137頁)
31學書之道4 初習書法須無我,形到神似精臨摹。 而立不惑苦心志,終欲不像終有我。 1、 釋要: 學習書法必須經過臨習階段,開始一定要無我,要沉到古人字帖里,學會臨摹。臨帖必須“三到”:心到、眼到、手到。臨帖時,要求達到“形似”和“神似”,形神俱得,才算臨到家。這就必須“三到”—眼到、心到、手到,即眼睛看,心里想,手下寫三方面緊密合作。一般說,做到“形似”并不十分困難。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臨”(面對字帖臨習)和“摹”(用紙罩在帖上描寫)兩者結合,這樣可以學到點畫的位置和字的結構。 但光臨到這一步還不夠,還得使所臨的字“活”起來。否則,就是寫得再像,總給人一種城隍廟里的城隍老爺的感覺,盡管五官端正,四平八穩,然而毫無生氣。所以我們強調在“形似”基礎上多分析研究字帖,也就是強調“心到”。多“讀”帖是個極好方法,它可以逐步使學生改正臨寫時那種抄書式的方法。三國曹操喜愛大書法家師宜官的書法,把他的字跡放在帳內,一有空就讀。唐代歐陽詢,某次在路上發現晉代索靖寫的碑,讀了一番,已經走遠了,重新回轉來再細讀,站得腳酸了,索性坐下來讀,據說這樣一直讀了三天。古人這種“讀“帖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 教師在指導臨帖時,要善于抓規律。因為漢字有各種類型,每種類型找出代表,然后集中力量,寫好幾個字后,就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另外,要求學生每天只寫幾個字,每個字多寫幾遍、甚至幾十遍,每寫好一個字,即對帖檢查,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糾正,這樣提高就快。 2、歐體集字 求索美意延年(圖例138頁) 3 三十二、學書之道5 凡書之時貴沉靜,筆前會意結思成。 知白守黑三法統,一氣呵成驚神龍。 1、 釋要: 在書法作品中,筆法、墨法和章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呢?普遍的認識是,筆法是核心,墨法是靈魂,而章法是戰略,起統帥作用。在進行書法作品創作時,運筆、用墨和結字都要服從章法,并在章法的管束之下臻于極致,方能產生佳作。在書法理論上,章法是獨成體系的。但是又與運筆的力量、氣勢和節奏,與墨色的濃淡、潤躁和韻致,與結字的造型、變化和意境等各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章法不是孤立的,它與筆法,墨法和字法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弘一大師以極其通俗的語言說到書法諸多要素之間的關系,甚至用打百分的方法來說明這種關系。他說,論起一幅字的優劣來,有四個要素必須注意,估量其應得的分數分別為:“章法50分,結字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一般人認為每個字都很重要,為什么章法反而占分數最多呢?章法之所以很重要,占分多,其理由在于藝術上有三原則,即一統一,二變化,三協調。可以說,這三者正是章法關注的核心所在。首先應該說明的是,由于書體、幅式不同,章法變化的方式和程度各異。篆書、隸書和楷書主要是方格中求變化,因此,變化的程度相對平和,章法多呈嚴謹之姿;而行書和草書的章法變化就極詭譎奇崛,甚至可以說,有一幅作品,就有一種章法。懂得章法不等于會創作,而不懂章法則難以進行藝術創作。因此,學習最基本的法則,懂得最基本的書寫格式,學習最基本的藝術規律,掌握最基本的章法理論,對書法愛好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要達到知黑守白,疏密得體,揖讓有致,顧盼生姿,把書法的節奏感再現出來,給人以美的享受。章法分為小章法和大章法。小章法是就單字而言的,它涉及到字內點畫與點畫之間的顧盼、避就、粗細、枯濕、濃淡、牽連、方圓、開合與轉接等技法;大章法所要研究的則是一行字、幾行字或一幅完整的作品,它涉及到幅式正文、結體、排列、款識、印章等方面的知識和通規。 2、 歐體集字: 一元二氣三陽 泰四時五福六 合春萬象更新 (圖例139頁、140頁、141頁)
三十三、學書之道6 執管調墨四體松,字形布白記心中。 神氣貫注透紙背,行云流水意無窮。 1、 釋要: 書法有養生的作用,這是不少學書法的人的共識。有人把這些作用總結成四句話:“洗筆調墨四體松,預想字形神思凝。神氣貫注全息動,賞心悅目樂無窮。”所謂“洗筆調墨四體松”,是書法養生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通過洗筆、調墨等預備動作,達到四體放松,疏通全身氣血經絡。“預想字形神思凝”,是書法養生的第二階段。王羲之說:“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先,然后作字”。這就要思想集中,把意識調節到最佳狀態。這樣才能進入形象思維,就會頓覺心曠神怡,氣力強健。“神氣貫注全息動”,是書法養生的第三階段。把神、氣貫注于書法運動的全過程,關鍵要做到神領筆毫、氣運于手,以此帶動全身心的活動。這個階段可以說是書法運動的最實質性的階段。“賞心悅目樂無窮”,是書法養生的第四階段。好的作品可以賞心悅目,令人樂在其中。學習書法,可以從自己的創造中得到滿足感,心境也隨之得到一種超然與凈化,達到心緒舒暢。 具體來說,書法的養生功效可以分為看不見的“靜功”和看得見的“動功”兩方面。練習書法要求全身心地投入,一心一意,排除雜念,平穩呼吸,意守丹田,將自身的感受,通過柔軟的毛筆將剛勁有力的字寫在紙上,這本身就是一種氣功。練習書法時思想高度集中,甚至還可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心情和思想都融入文字的意境當中,對眼前或身邊發生的不愉快事情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從而進入既輕松又舒適的狀態,沒有了妄念和煩惱,精神獲得享受,因而有益身心健康。倘若能持之以恒,還能達到意念集中,襟懷坦蕩,身心愉悅的境界。 2、 歐體集字:19.20 友天下士讀古 今書玩書以恭(圖例142頁、143頁)
三十四、學書之道7 每日揮毫弄墨忙,心無旁騖盡弛張。 練到無人無我境,任他地老映天荒。 1、 釋要: 一副較為成功的書法作品,筆法和字法是主要的。在行,草書中,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顯得尤為重要。行、草書變化多端,異彩紛呈,意到筆隨。一副得意之作,更是書寫者苦心經營的結果。在這里我們談到的章法是書法藝術欣賞的總體觀。通篇結構,引領管帶,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各盡意態,氣運流動,起伏隨勢,筆毫捻轉,巧布虛陣,寓情寄意,都是章法的組成部分。當你站在這樣一幅法不越于理,妙不超乎真的作品面前,真會讓你陶醉神往。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特別強調陰陽之氣的諧和。清人云:“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氣分陰陽,陽氣明則華壁立,陰氣大則風神生,二者須自然相混,以達乎道也。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總是陰陽調和,氣血貫通的,無論是篆隸,還是行草,從第一字第一筆,到最后一字最后一筆,總須氣貫神完,渾然一體。所以書寫一幅書法作品的過程就好比打太極拳的過程,它有起有落,有分有合,有收有放,整幅作品要一氣呵成,形到神到,給人以一種享受。所以練習書法除掌握一門藝術技能外,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的的修身養性、保健養生及給人以愉悅的功效。 2、 歐體集字:21言必信行必果(圖例144頁)
三十五、漢隸1 張遷衡方最樸拙,厚重方正變化多。 清水芙蓉天然美,隸書苑里開先河。 1、 釋要: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刻于東漢中平三年(186年),于明代出土。《張遷碑》現存于山東省泰安岱廟。《張遷碑》和《曹全碑》都為漢末名碑。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用筆棱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整個碑的書風雅拙、質樸。 《衡方碑》全稱《漢故衛尉卿衡府君之碑》,立于東漢靈帝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是衡方的門生朱登等為其所立的頌德碑。碑陽隸書23行,滿行36字,共815字,字徑4厘米;此碑用筆稚拙淳樸,體勢方整寬腴,結構外緊內松,以文詞溫潤、字體渾古著稱于世。。 在隸書書苑里,《張遷碑》和《衡方碑》風格比較接近,樸拙自然,不尚華麗。 《張遷碑》圖例145頁,《衡方碑》圖例146頁 2、字外功: 文字解析:祖 象形字,甲骨文的“祖”字,原本寫作“且”字,乃是男性生殖器挺立時的象形描繪。金文的“祖”字,在甲骨文字形的左邊添加了一個“示”,以祭祀之意表示對男根的祭拜,對男根祖先生殖功績的緬懷。小篆和楷書的“祖”字一脈相承,基本沒有太多變化。 上古社會,生殖是一件神圣、崇高、莊嚴的大事。一個氏族部落人口的多少及增減,關系到這一氏族部落與相鄰部落之間在殊死對抗中能否獲勝。人口過少,便無法捍衛氏族的存在,意味著男性被殺死女性被搶掠。在上古先民的觀念中,男性生殖器,是人口繁衍的器具。因此,在殷商先民的意識中,男性生殖器不僅被描繪的十分感性,而且受到普遍的尊崇、膜拜。 “且“的本意為男根。隨著祖民對兩性生殖奧秘的認識,更由于王權的上升,祖字從且字孽乳而生,用來專一表示氏族部落的男性祖先—先王。隨后,進入王權父系制后,又上升為華夏民族的先祖。《說文》因此釋為:“祖,始廟也。”這是說:“祖”是祭祀始祖的宗廟。
三十六、漢隸2 曹全史晨與禮器,結體瘦勁尚遒麗, 波磔精巧藏骨氣,初識勤習好入渠。 1、 釋要: 《曹全碑》,全稱《漢合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于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現立于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點畫圓潤秀美,剛柔并用,結體中緊外舒,扁平取勢,精氣內含,屬于漢隸中秀麗典雅的代表;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史晨碑》全稱《魯相史晨奏饗孔子廟碑》,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刻,為記述史晨祭祀孔廟而立,現藏山東曲阜孔廟。此碑結字工整精細,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現藏山東曲阜孔廟。碑陽16行,行36字,文后有韓勑等九人題名。《禮器碑》結體嚴謹,字法規范,筆畫雖然以方為主,卻又不是全為方筆,有時略帶圓意。它能將筆畫的粗細、方圓,筆勢的動靜,向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清超遒勁,莊重典雅,高古且充滿逸趣,可謂集漢隸之大成。 《曹全碑》、《史晨碑》、《禮器碑》三碑用筆精妙,屬于結體瘦勁遒麗類隸書。 《曹全碑》圖例147頁,《史晨碑》圖例149頁, 《禮器碑》圖例148頁
三十七、漢隸3 石門西狹勢縱肆,氣韻開張展雄姿。 飄逸神似仙女舞,摩崖石刻好頌詞 1、 釋要: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原刻為豎立長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全文共655字。藏漢中博物館。它卷鐫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陜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上。內容為漢中太守王升表彰楊孟文等開鑿石門通道的功績。文辭為王升撰。 《西狹頌》與陜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全稱《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亦稱《李翕頌》、《黃龍碑》。在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這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額,正文陰刻20行,385字。每字約4厘米見方。碑文除記述東漢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屢任地方行政長官之卓越政績之外,主要頌揚了他率領民眾開通西狹道路、為民造福的德政。 《石門頌》和《西狹頌》屬于摩崖刻石,奇逸縱肆,氣勢開張,受拘囿較少。《石門頌》曾被認為是篆書用筆,隸書結體,草書意態,臨摹應中鋒用筆,筆毫絞轉,行筆取逆勢,稍快,筆勢奔放,注意曲直相生,力求蜿蜒遒勁之勢;《西狹頌》用筆古拙渾穆,體方而意圓,在平正處見靈動,氣勢開張,兼有《石門》、《張遷》兩者之美。 《石門頌》圖例150頁,《西狹頌》圖例151頁 2、 三十八、漢隸4 乙瑛華山隸工秀,筆法精到結體優。 蠶頭燕尾勢地道,中和之美眼底收。 1、 釋要: 《乙瑛碑》,全稱《魯相乙瑛奏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廟置守廟百石孔龢碑》,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刻,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與《禮器》、《史晨》并稱“孔廟三碑”,歷為書家所重。《乙瑛碑》是漢隸中有數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后半段,采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的很緊,尤為高妙。《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范本之一。 《華山碑》全稱《西岳華山廟碑》,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四月刻,此碑與《禮器碑》一樣被譽為漢隸中典范,結字堂堂正正,字、行距齊整,波磔秀美。碑原在陜西華陰縣西岳廟中,明嘉靖三十四年(一五五五)毀于地震。22行,行38字。額篆書“西岳華山廟碑”六字。末行有“郭香查書”字樣。《華山碑》是漢碑隸屬成熟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書風樸茂古拙又圓轉流動;用筆豐滿中和又波磔明顯,為書家所推重。 《乙瑛碑》和《華山碑》工整秀麗,筆法精到,結體腴美,“蠶頭燕尾”,十分地道,是成熟隸書中崇尚中和美的典型。《乙瑛碑》用筆精致,結體端莊,隸法盡備,堪為成熟隸書之代表;《華山碑》點畫精致,豐腴沉厚,體勢扁方而圓轉,尚帶篆意,是漢隸又一典范。 《乙瑛碑》圖例153頁,《華山碑》圖例152頁
三十九、楷書鼻祖鐘繇 楷書鼻祖乃鐘繇,宣示季直盛名留, 古雅自然且醇厚,鐘王之冠譽千秋。 1、 釋要: 三國魏時人鐘繇,字元常,是楷書的創始者,史稱楷書鼻祖。書法界有一種說法,說“書圣”王羲之的書法學自衛夫人,而衛夫人學自鐘繇。這樣算起來王羲之還是鐘繇的徒孫,可見鐘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鐘繇特別善于模仿蔡邕、劉德升的書法。他的正楷,剛柔兼備,點劃之間,往往書出神來之筆。可以說是幽深無際,古雅有余,其代表作為《薦季直表》、《宣示表》,字形較扁,略帶隸意,可稱絕世佳品。鐘繇的書風,自魏至晉,風行于天下。 《薦季直表》圖例154頁,《宣示表》圖例155頁 2、
四十、草圣張芝 書法巨匠張伯英,池水盡墨造化功。 獨創今草一筆就,德藝雙馨史留名。 1、 釋要: 張芝,字伯英,東漢書法家。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圣之稱,與鐘繇、王羲之和王獻之并稱書法四賢。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恒《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后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后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于此。張芝的墨跡見《淳化閣帖》,收有五帖三十八行。 “書圣”王羲之最推崇的前輩書家有兩個:一個是曹魏的鐘繇,一人是東漢的張芝。他說:“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余耽之若此,未必謝之。”(見孫過庭《書譜》),“耽”,是沉迷,特別愛好的意思。連王羲之都自嘆弗如,可見張芝對書法的熱愛程度。 《今欲歸帖》圖例156頁
四十一、書圣王羲之 美侖美奐蘭亭序,天下行書數第一。 清風出袖月入懷,飄逸俊秀無人及。 1、 釋要: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東晉最杰出的書法家,字逸少,官至右軍將軍,所以人稱“王右軍”。他七歲開始學書,從師于書法世家衛夫人,以后又博覽了秦漢篆隸大師淳古樸茂的精品,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于一爐。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后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范,他行書字帖《蘭亭序》“天質自然,豐神蓋代”,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書圣”。晚年書法爐火純青,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蘭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其楷書代表作為《黃庭經》、《樂毅論》、《曹娥碑》。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一是筆法精妙,行筆瀟灑飄逸,筆勢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唐太宗贊之曰:“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二是結體遒美,骨格清秀,點畫疏密相間。三是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蘭亭序》圖例157頁 2、 四十二、石門銘 褒斜摩崖石門銘,意趣天成自然風。 超逸疏宕鴻篇制,譽之神品天下名。 1、釋要: 《石門銘》全稱《泰山羊祉開復石門銘》,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刻,由太原典簽王遠書丹,鑿刻于陜西褒城東北褒斜谷石門崖壁。漢中褒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石門”。本崖文即記述了北魏重修褒谷道的原因、經過與結果,《石門銘》全文融記事、頌功、寫景和抒情于一體,是石刻銘文的代表作。《石門銘》以首頁“此”字不損者為佳拓。此石刻為正書,凡28行,滿行22字,后段題記為7行,每行9-10字。它吸取了處于同一地漢隸名品《石門頌》蒼勁凝練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則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奇崛大氣的特點,書風超逸疏宕、舒展自然。康有為譽之為“神品”。 《石門銘》圖例158頁 3
四十三、南碑二爨 爨寶子與爨龍顏,南碑藝術開新篇。 古樸稚拙原生態,體勢當在楷隸間。 1、 釋要: 《爨龍顏碑》立于南朝劉宋二年(公元458年),距今為一千五百余年。此碑較大,高3.88米,寬1.46米,字數亦多,除碑陰題名外,僅碑陽即存文900余字。它是現存晉宋間云南最有價值的碑刻之一。爨龍顏碑現存陸良貞元堡小學。碑文追溯了爨換家族的歷史,記述了爨龍顏的事跡。為后人研究爨換家族及晉南北朝時代的云南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此碑用筆以方整為主又兼有圓轉筆法,結體雄強茂美,大氣磅礴,書家對它多有推崇。 《爨寶子碑》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縣揚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內,現存于曲靖一中爨軒內爨碑亭。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具極高的書法的地位。在書法史上與《爨龍顏碑》并稱為“二爨”,前者因字多碑大稱“大爨”,此碑則被稱為“小爨”。 《爨寶子碑》圖例159頁、《爨龍顏碑》圖例160頁 2
四十四、鄭文公碑 摩崖石刻鄭文公,魏碑書法又一雄。 篆隸草味融一體,寬博雄偉展新風。 1、釋要: 《鄭文公碑》,即《魏兗州刺史鄭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鄭道昭為了紀念其父鄭羲所刻。當時鄭道昭任兗州刺史,剛開始刻在天柱山巔,后來發現掖縣南方云峰山的石質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稱為上碑,字比較小,因為石質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稱為下碑,字稍大,且也精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沒有署名,直至阮元親臨摹拓,且考訂為鄭道昭的作品后才受到重視。 《鄭文公碑》圖例161頁 2、
四十五、張猛龍碑 魏碑雄推張猛龍,正體變態之大宗, 方勁峻麗呈千態,斜畫密結奇妙生。 1、釋要: 《張猛龍碑》全稱《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碑》。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立,無書寫者姓名,碑陽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碑陰刻立碑官吏名計十列。額正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三行十二字。碑石在山東曲阜孔廟,向被世人譽為“魏碑第一”,為正宗北碑書體。《張猛龍碑》書法勁健雄俊,為北魏刻石精品,書法以方筆為主,兼施圓筆,結字中宮緊收,四面開張呈放射狀。線條變化多端似無規律可尋,書寫“從心所欲”但絕“不逾矩”。歷代名家對此碑可謂推崇備至, 《張猛龍碑》圖例162頁
四十六、刁遵墓志 刁遵墓志出南皮,雍正出土驚故地。 猶如云鶴海鷗態,堪比乙瑛最遒媚。 1、 釋要: 《刁遵墓志》全稱《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銘》,志文楷書,共28行,滿行33字,記述刁遵家世政績。原石刻于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清雍正年間在河北省南皮縣出土,右下角出土時已殘,缺150余字,中間漫漶20余字。現藏山東省博物館。《刁遵墓志》書法渾穆舒揚,是北魏碑志中著名書跡之一。其提按使轉雍容自得,用筆方圓結合,遒勁有力,起筆收筆以及轉折回環之處變化多端,每字各不相同,字形端正,結體茂密,圓腴厚勁,具有端莊古雅之美。與北魏時期眾多碑刻不同的是,它不以勁利險峭見長,而是以凝練秀美取勝,是秀麗風格的魏碑書代表。 《刁遵墓志》圖例163頁 2 四十七、張玄墓志 書體精美張黑女,典麗秀雅集一體, 北魏墓志一高標,女士臨習最得意。 1、 釋要: 《張玄墓志銘》全稱《魏故南陽張玄墓志銘》。因避清康熙帝玄燁諱,故俗稱《張黑女墓志》,此墓志刻于北魏晉泰元年(五三一年)十月,正書,12行,行20字,計367字。原拓今藏上海博物館。《張玄墓志銘》用筆方圓兼備,橫畫或圓起方收,或方起圓收,長捺一波三折,蘊含分隸遺意,不少用筆有行書意,結體含動勢。書法峻宕樸茂,結體扁方,既有北魏的神韻,又有唐楷的法度,堪稱北魏之佼者,備受書家好評。 《張黑女墓志》圖例164頁
四十八、李璧墓志 家藏書家一殘帖,細查李璧墓志也。 峭勁酷似張猛龍,疏朗參差卻和諧。 1、 釋要: 《李璧墓志》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碑高一百零四厘米,寬八十九厘米,志銘魏書,三十三行,每行三十一字,現藏于山東博物館。此碑結構內緊外疏、寬博自由、大小參差、欹正相生,雄強茂密,獨樹一幟,書體極似《張猛龍碑》,已成為今日習北魏楷書者典范。當代書家認為,此碑方筆最具典型意義,同時它的技巧含量、質量非常之高。如果真正進入此帖,你會發現,里面的變化非常豐富,具有“同字不同體,同筆不同形”的特點,并且風格格調也較高。以此帖開手,既能獲得關鍵技巧,同時審美水平也會得到提高。圖例165頁 2:
四十九、智永禪師 承王大師數智永,真草千文開新風。 楷中寓行勢生動,飄逸之中見真功。 1、釋要: 智永,本姓王,名法極,法名智永,隋代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后。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常居永欣寺閣,臨池學書。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后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智永妙傳家法,,精勤書藝,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虞世南為其高足。相傳曾手寫《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東諸寺廟;當時求書者很多,住處門限踏損,裹以鐵皮,號為“鐵門限”;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書對釋草書的方式,這是智永的創造,既便于學書者釋讀草字,又能讓人同時欣賞他兩種體裁的書法,可謂一舉兩得。智永禪師草書“千字文”,完全得筆于乃祖王右軍,并師承了草字法規。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獨立,寫起來循規蹈矩,而不似乃祖與張顛那樣“筆墨飛舞”、字字相連呼應。智永禪師繼承了王羲之的筆法,但每個字中又都有一兩筆特別加重筆力,更顯示出智永作書時的神情專注、神力內斂,重筆之處也顯得圓潤合拍,健肥適當。智永在《真草千字文》中的真書《楷書)是行楷,比正楷更輕快。智永行楷每字中也有一二重筆,因而字態更生動,更勁雅,唐宋以后的書法大家也大多喜歡師承永禪師的楷字 《真草千字文》圖例166頁 2、字
五十 孝慈墓志 歐體先驅蘇孝慈,筆勢剛勁透秀姿。 道光出土字完好,臨此歐味早先知。 1、 釋要: 《蘇慈墓志》即《蘇孝慈墓志》,孝慈乃蘇慈之字。蘇慈為陜西扶風人,歷仕西魏、北周及隋。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逝于交州(今越南中北部),仁壽三年(603年)三月七日歸葬同州(今陜西大荔縣),此志當為是年所刻。《蘇孝慈墓志》于清道光十四年(1888年)在陜西蒲城出土,有界格,楷書37行,每行37字。書、刻均極為精美。筆姿秀潤兼剛勁,結體平實寓險絕,實開初唐楷書之先河。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曰:“蘇慈碑……初入人間,輒得盛名。以其端整妍美,是為干祿之資;而筆畫完好,較屢翻之歐碑易學。于是翰林之寫白折者,舉子之寫大卷者,人購一本,期月而紙貴洛陽。信哉其足取也!”、
五十一、集王圣教 唐初集王圣教序,精妙絕倫無人比。 雄逸妍美耀百世,行書臨此最時宜。 1、 釋要: 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建。行書。30行,行83~88字不等。《金石萃編》載: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寬四尺二寸四分;文共三十行。現藏西安碑林。王氏書跡大都賴此以傳,故為歷代書家所重。《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后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并為附記。 2、 五十二、九成宮 天下楷書第一名,古云歐體九成宮。 承魏追隋開新宇,嚴正靜和世代榮。 1、 釋要: 歐陽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俯)之一。隋時官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外三位書家(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并稱“歐虞”,后人以其書于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歐陽詢的楷書傳世作品有一、《九成宮醴泉銘》:為歐陽詢晚年楷書代表作,學歐書多以此為范本,魏征撰文,唐大宗貞觀六年(公元623年)立碑,碑文共有24行,每行49字,共計1108字,縱成行,橫成列,章法整齊劃一,于雍容大度中透著險勁之趣,呈現出端莊整齊而不板滯,方正渾穆而不局促的風格特點。 全文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其建筑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并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宋曾鞏在《九成宮酯泉銘·跋》中稱:“九成宮乃隋之仁壽宮也,魏為此銘,亦欲太宗以隋為戒,可以見魏之志也” 二、《虞恭公碑》全稱《唐故特進尚書右仆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也稱《溫彥博碑》,楷書,書此碑文時,已80高齡。唐大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立碑。三、《皇甫誕碑》全稱《隋柱國左光祿大夫宏議明公皇甫府君之碑》,也稱《皇甫君碑》,楷書,是歐陽詢年輕時的作品,無立碑年月,碑藏于陜西西安。四、《化度寺塔銘》全稱《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歐陽詢的楷書作品,用筆凝練而含蓄,剛勁而清俊;結構內緊外松,左斂右放,方整而端莊,于平正中見險絕,古樸中寓潤雅,是兼取南北書法精華的杰出典范。 臨摹《九成宮》要注意三點:一是筆法,橫豎畫起筆處多用方筆,呈三角形;撇捺畫方圓兼用,外形上撇彎捺直;折畫大都是外方內圓,厚重有力;點畫用方筆,或藏或露,連帶自然;鉤畫一般較短,但含蓄渾勁。其中拋畫鉤用隸書筆法,比較特別。二是結字,該碑字形方正,結構嚴謹,布白均勻,剛健挺拔。“中宮緊縮”是其結構特點,內收外放,長畫伸展,字勢險峻。三是在結構復雜的字中,各部分之間錯落避讓,盼顧生姿,在變化豐富中更顯凝重穩定令人嘆服。 《九成宮醴泉銘》圖例169頁 五十三、虞世南 初唐書家虞世南,師法智永開新篇。 筆法圓潤氣韻透,廟堂石碑驚書壇。 1、 釋要: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漢族,是初唐著名書法家,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他的字用筆圓潤,外柔內剛,結構疏朗,氣韻秀健。傳說唐太宗學書就是以虞世南為師。唐太宗常感到“戈”字難寫。有一天,他寫字時寫到“戩(jian剪)”字,只寫了“晉”的半邊,讓虞世南寫另外半邊的“戈”。寫成以后,唐太宗讓魏征來鑒賞,魏征看了說:“今窺(看的意思)圣作,惟戩字戈法逼真”。唐太宗贊嘆魏征的眼力高,也更看重虞世南的書法了。虞世南的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等。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原碑立于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后裔孔德倫為褒圣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 《孔子廟堂碑》圖例170頁 2、
五十四、褚遂良 褚體雁塔圣教序,瘦勁靈動且華麗。 筆劃多姿意境美,線條大師人贊譽。 1、 釋要: 褚遂良(596~659),字善登,高宗時封河南郡公,故人稱“褚河南”。他的書法,初學虞世南,晚年取法鐘繇、王羲之,融匯漢隸,豐艷流暢,變化多姿,自成一家。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初唐四大書家。墨跡《倪寬贊》、《陰符經》傳為褚遂良書。楷書代表作為《雁塔圣教序》亦稱《慈恩寺圣教序》。永徽四年(653)立,正書,共21行,行42字。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兩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師去印度取經,往返經歷十七年,回長安后翻譯佛教三藏要籍的情況。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記》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歲時書,最能代表其獨特風格。意間行草,疏瘦勁煉,雍容婉暢,儀態萬方,足具豐神。故張懷瓘贊曰:“美人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此碑由當時名刻手萬文韶刻,精細入微,兼得褚書形神。 另古同州亦有一文字相同的碑刻,稱“同州圣教”,與此“雁塔圣教”相區別。王偁曾評說:“……同州、雁塔兩圣教序記是其自家之法,世傳《蘭亭》諸本,亦與率更不類。蓋亦多出自家機杼故也。”此碑“記”中兩個“治”字,為避高宗諱,缺末筆。《雁塔圣教序》在運筆上則采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褚遂良用筆,從不掩飾用筆的痕跡,甚至樂于強調這種痕跡,以表現他所傾心的活潑節奏,一起一伏,一提一按,造成一種韻律,異常明快。褚遂良書法以“線條大師”而聞名,他的線條充滿生命,書家的生命意識也融入結構之中,體現了中國藝術美學的飛動之美。 《雁塔圣教序》圖例171頁
五十五、孫過庭 獨尊大王孫過庭,小草書譜冠世名。 理論精粹成絕唱,精研細究伴終生。 1、 釋要: 孫過庭(646~691),中國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擅楷書、行書,尤長于草書,師承王羲之、王獻之,筆勢堅勁,直逼二王。著《書譜》2卷,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是孫過庭撰文并書寫的一篇書法理論文章,也是歷代傳頌的書法名作精品,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范。它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孫過庭提出了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書譜序》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也相當高,孫過庭的書法上追“二王”旁采意草融二者為一體并出之己意,筆筆規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獨到見解,可以說是書文并茂的典范。 《書譜》圖例172頁
五十六、張旭 張旭三杯草圣傳,揮毫落筆如云煙。 古詩四帖稀世寶,狂野縱逸冠千年。 1、 釋要: 張旭,唐朝開元、天寶(公元714—756年)間吳(今江蘇蘇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文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張旭的書法,始化于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圣”。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書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并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癡,如癲如狂。張旭草書《古詩四帖》,卷橫長195.2厘米,縱高29.5厘米,以五色彩箋紙草書古詩四首,人稱《古詩四帖》。前兩首書寫的是南北朝梁代庚信的《步虛詞》,后兩首是謝靈運的《王子晉贊》和《巖下一老公和四五少年贊》,卷后有董其昌等人題跋。《古詩四帖》是歷代文人墨客臨池學書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張旭唯一流傳于世的墨跡。現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古詩四帖》圖例173頁
五十七、李北海 書中仙手李北海,創新求變新風開。 健勁靈活李思訓,行書入碑見奇才。 1、 釋要: 李邕,(678年生--747年),唐廣陵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字太和。他曾任北海太守,所以人們稱他為“李北海”。他是盛唐時代的重要的書家,也是承前啟后代表唐代書法中興的一代大家,在行楷方面,遲于歐、虞、褚而略早于顏、柳。代表碑刻有以下六通。《葉有道碑》、《法華寺碑》、《端州石室碑》、《麓山寺碑》、《李思訓碑》、《云麾將軍李秀碑》。 《李思訓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大將軍贈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云麾將軍碑》,李邕撰文并書。此碑用行書寫成,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人,顧盼有神,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李思訓碑》圖例174頁 2、
五十八、顏真卿 書法革新顏真卿,字體雄厚又雍容。 鐵畫銀鉤勁健美,大字匾額最適中。 1、 釋要: 顏真卿,生于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卒于唐德宗貞元元年(公元785年),終年77歲,瑯邪臨沂(山東臨沂)人。字清臣。是盛唐時期的書法創新代表人物,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遭勁舒和,神彩飛動。他的書跡作品眾多,據說流傳下來的有130多種。為后人重視的楷書有楷書《多寶塔》、《東方畫贊碑》、《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等,這些碑刻楷書,有個性,有特點,有正面不拘,莊而不險的氣勢,但筆畫橫細豎粗及捺腳空腹過大之處,在學習時應求其神韻,不應單純追求形似。他的行書《祭侄季明文稿》是懷著悲憤的心情創作出來的佳作,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還有《爭座位帖》、《裴將軍帖》等。他和唐朝另一位以楷書成名的書法家柳公權,被人合稱為“顏柳”。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互相抗衡,先后輝映的,就是顏真卿了。他的書法,以楷書為多而兼有行草。用楷書所寫之碑,端正勁美,氣勢雄厚。他生于楷書流行之際,與王羲之之典型相對,導開書法新風氣。 《顏勤禮碑》圖例175頁 a) 五十九、柳公權 晚唐書家柳公權,書體外松內緊嚴, 挺勁疏朗神氣透,學王快捷宜此先。 1、 釋要: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唐朝京兆華原(今陜西耀縣)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幼年好學,善于辭賦,懂韻律。官至太子少師,世稱“柳少師”。后柳公權封河東郡公,亦稱“柳河東”。公權是顏真卿的后繼者,但惟懸瘦筆法,自成一格;后世以“顏柳”并稱,成為歷代書法楷模。他的書法初學王羲之,后來遍觀唐代名家書法,認為顏真卿、歐陽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顏、歐之長,在晉人勁媚和顏書雍容雄渾之間,形成了自己的柳體,以骨力勁健見長,后世有“顏筋柳骨”的美譽。他的代表作品碑刻有《玄秘塔碑》、《神策軍碑》。另有墨跡《蒙詔帖》、《王獻之送梨帖跋》。 《玄秘塔碑》圖例176頁 2 60趙孟頫 趙體書法最媚健,楷中寓行勁自然。 瀟灑秀麗超一體,真草隸篆古今冠。 釋要: 1、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中年曾作孟俯, 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俯)之一。趙孟俯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于世。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仇鍔墓碑銘》等。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仇鍔墓碑銘》圖例177頁 2、
后記 2014年十一月,積幾十年書法教學經驗,在閑暇之余,我撰寫了60首“書法要訣”。隨后發到qq空間,得到師友、書友、親友的一致贊許。2015年3月我以60首“書法要訣”為基礎,開始編寫我的第一本書法教材。教材以中小學學生(初學者)為對象,以“書法訣句”為引子,重點加以釋義,為便于初學,配有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法帖《九成宮醴泉銘》選字和集字,并增加了書法文化“字外功”和部分古代名碑帖簡單介紹。經過幾個月的伏案工作,2015年8月拙作終于完成,初定書名為《書法初步》。 拙作完成后呈給渭南市文化名人、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嚴安政教授,先生把此書當成自己的書一樣認真地閱讀修改,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并親自作序,大荔中學校長、中國書協會員魏江先生撥冗為拙作題寫書名,陜西書法家協會會員,同州書畫院院長趙有均先生和蔚科精心設計,還有許多師友、書友提出了非常寶貴的建議,在此一并感謝!編寫這本小書,是我的一次嘗試,如果能對初學者有裨益我就心滿意足了。由于學識淺顯,編寫中存在自我不知的許多問題和錯誤,祈愿書法行家匡正。
2015年10月1日
蔚秉惠編著于北京種德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