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又逢立秋 坐看織女與牽牛
農歷七月初七(8月7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七夕,巧合的是,今天同樣是立秋,“立秋”對上海來說,并不代表秋天到來,真正入秋一般要等到9月“白露”過后。 不少人習慣將七夕稱為“中國情人節”。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認為,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是不自覺地將它和西方的情人節對立起來,七夕節不是“中國情人節”,而是“中國愛情節”。上海市民俗協會會長仲富蘭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認為,將七夕理解為“中國情人節”也未嘗不可,“所有的節日都是從娛神變為娛人的,只有真正讓年輕人喜聞樂見,這樣的傳統節日才會真正具有生命力。”
七夕表達已婚男女情感 七夕源于一個凄楚動人的神話故事,說的是天上的織女與人間的牛郎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后來卻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只能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 按照民間傳說,牛郎和織女都是“已婚人士”,而且還有了孩子,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忠貞不渝”的一種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 馮驥才認為,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其實是不自覺地將它和西方的情人節對立起來,這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外來的節日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豐富我們的生活,就應該接受它。實際上我們現在過的好多節日都是“舶來品”。中華文化其實就是不斷吸收外來文化,并加以消化、融合,使自身變得越來越飽滿、越來越豐富的一種文化。 傳統節日重在吸引年輕人 七夕源于漢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七夕還有很多別稱: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有此稱,也稱重七)、香日(俗稱這天牛郎織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也稱女兒節、少女節)、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七夕乞巧”,就是指在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趁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候,年輕女子們向心靈手巧的織女乞求一雙巧手和一副巧藝,求她傳授給自己紡紗、織布、縫衣的手藝。乞巧的方式,歷朝歷代花樣不斷翻新,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問女子將來是笨還是巧。流傳最廣的當數“對月穿針”“穿針乞巧”,也叫“賽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代。即女子比賽穿針,她們結彩線,穿七孔針,誰穿得越快,就意味著誰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稱為“輸巧”。“輸巧”的人要將事先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 關于“乞巧”的起源,東晉葛洪在《西京雜記》中寫道:“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褸,人俱習之。”這是目前我們在古代文獻中所看到的,關于“乞巧”的最早記載。 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年輕人中一度興起身著漢服進行乞巧等活動,上海市民俗協會會長仲富蘭認為,一個傳統節日真正具有生命力,就應當吸引當代人,讓年輕人關心,從這一角度而言,具有2000多年的七夕節無妨加入一些時尚因素,所以,把七夕理解為“中國情人節”無可厚非,“唐以后的傳統節日都是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面發展,嫁接外來‘情人節’的文化,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