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意會到“情人節”是個節日 李先文 從什么時候起國人開始過“情人節”的似乎無從考證。但國人對這“情人節”的熱度一點也不亞于對自己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節日,不但要過,而且外國的(陽歷二月十四),中國的(陰歷七月初七)都要過。往往提前十來天網上就開始沸沸揚揚熱鬧起來,玫瑰花,巧克力和520(紅包)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帶著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形式開始了自己的神圣的使命。 一年過兩個“情人節”,我卻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意會到這是一個真正的節日,至少我沒有這個意識。沒有意識到它是一個真正的節日,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節日的由來和寓意與我們現在的理解和過法相去甚遠。 就說陽歷二月十四這個“情人節”吧,它源于公元前三世紀羅馬帝國的基督教徒瓦倫丁。那時候羅馬帝國出現全面危機,經濟凋敝,統治階級腐敗,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紛紛起來反抗。貴族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殘酷鎮壓人民和基督教徒。一位叫瓦倫丁的基督教徒被捕入獄,他在獄中以坦誠之心打動了典獄長的女兒并受其照顧。瓦倫丁為典獄長的女兒治好了失明的雙眼,他們相互愛慕。瓦倫丁被執行死刑前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長長的遺書,表明他對典獄長女兒光明磊落的心跡和深深的眷戀。二月十四日這天瓦倫丁被處以死刑而斬首示眾。典獄長的女兒當天在他的墓前種下一棵開紅色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后來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為正義,為純潔的愛而犧牲自己,將這一天定為“圣瓦倫”節,后來改成“情人節”。 而農歷的七月初七所謂中國人的“情人節”并非是“情人節”。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人傳統意義上的“七夕節”,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民間相傳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子們要穿針乞巧,祈福。因為織女是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而她與牛郎的姻緣又那么美好那么感人,所以凡民間女子便在這一天晚上趁織女和牛郎相會之時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大概是外國人有個“情人節”吧,中國人在跟著人家過完了人家的節后又覺得像蹭了人家飯一樣沒面子,便想著弄一個自己的“情人節”來,于是傳統的七夕節也就是“乞巧節”或“女兒節”就成了名不符實的中國“情人節”了。 總覺得每一個節日的來歷都源于一個信仰,都有著它非同尋常的載體,盲目的跟風盲目的過,便失去了那節日真正的寓意,從而輕薄了節日的儀式感。倘若人都能以赤子之心對待生活,又何必牽強附會這么些節日來表寸心? 其實,七夕節原本就是一個浪漫而有深刻內涵的節日。在這夏秋之際,七夕節這天倘若恰好是一個晴朗的夜晚,花香彌漫,空氣涼爽,仰望天空,白茫茫的銀河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遙遙相望,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你盡管想象牛郎和織女此刻相會的幸福,也可以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祈求賜予你想要的美滿姻緣……這樣賦有詩情畫意的七夕節就很有意思,,何必去篡改傳頌千百年來的故事,謬了人們最初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何必讓天上的牛郎和織女笑看人間的情人節是如何的熱鬧和空洞呢? 今年七夕節在立秋一周后,傍晚時分蟋蟀們早早就彈起了琴弦,蛐蛐兒們就開始了鳴唱,薄薄的涼意伴隨著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秋歌一陣陣襲來。遙望天際,尋找牛郎和織女的位置,想著關于“情人節”的種種,關于人情世故,關于世太炎涼,不經意間浪費了許多的時間,不免有些悵惘和自責。 李先文,佛坪人。 熱愛文學,喜歡寫作。 |
|
來自: 新用戶1534Bpi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