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十種用藥省錢的方法(前些天在網上看到推薦看病省錢的方法的博文,覺得很有意義。這里我也來湊個趣,寫一篇在看病中,用藥省錢的辦法。畢竟在好多時候,藥費都在醫藥費中占一大塊,省藥費就是省醫療費。自然先要提請讀者注意:身體健康是最大的財富,省錢只是一個方面;把病看好,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健康的身體,不僅幸福和諧,還可以去掙錢或不被扣病假工資(不減少,等于增加)。只能在這個前提下,再做省錢的功夫。 這里的省錢的方法,不是雕蟲小技,秘訣偏方;而是根據藥物科學和藥物經濟學的知識,來做到合理用藥,看好病的同時,還要節省醫療費。報載的一些開小處方的醫師,就是用的類似的辦法,來治病的。 歡迎你補充和提出意見,我們一起來提供給廣大的需要的朋友,也來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民生問題給點力。 1, 盡量選用國家基本藥物。國家基本藥物是由國家衛生部根據“臨床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中西藥并重”的原則挑選出來的藥物,可以滿足臨床80%以上的藥品需求和各個患者的基本用藥需求。國家對基本藥物的價格監管相對嚴格,降價幅度也大,有的地區還實行零加價供藥(由政府補貼)。是國家醫改政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選用藥物的范圍中,使用基本藥物不僅省錢,還能保證安全有效和使用方便,何樂不為呢? 如,治療胃酸過多,可選基本藥物目錄中的雷尼替丁,而不必用目錄外的西咪替丁或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片是非常便宜的。 很容易在網上查到國家基本藥物的相關目錄,可供使用。如豆丁網的http://www.docin.com/p-65537718.html# 2, 堅持口服優先原則;不必要,不注射。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倡導的用藥原則。口服藥劑要比注射用藥省很多錢,是人所共知的事。只要不是生命垂危,急需搶救,多半不必要注射。這可大幅度的節省醫療費,還避免了注射的風險。 3, 各種口服制劑中,優選片劑。口服制劑有好多種,有固體的片劑和膠囊,還有使用更方便的沖劑(顆粒劑)、口服液、糖漿、酊劑等。制劑越復雜,賦予的功能或方便性越多,價格就越高。但經典的片劑能夠滿足治療的基本需要,應首先選擇。 4, 國產藥物優先。這不是一個國貨情結問題。一般進口藥品,加上關稅,會貴一些。國內的仿制藥會比國際著名藥廠的品牌名藥便宜得多。我國的仿制能力是非常強的,好多藥物還出口。 只要藥品成分相同,生物等效性一樣,治療效果是一樣的。這在業界是不爭的事實。 在實行醫藥分家政策的國家里,醫生開處方時一般不能指定廠家(如要指定,需特別說明理由;通常醫師不會去指定),由藥師按照經濟的原則配給,一般不用品牌名藥,就是這個道理。 5, 學習用藥知識,小病自行使用非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具OTC標志)系指應用安全、質量穩定、療效確切,不需醫生處方在藥房中即可買到的藥物。這個制度,我國已實行了多年。可謂是“大病進醫院,小病進藥店”。在一定的范圍(如傷風感冒、咳嗽、頭痛、牙痛、肌肉和關疼痛、消化道不適等)內,病人可以自我診斷、進行治療(注意使用時不要超過3-7天)。這些藥價格相對便宜,病人也很容易正確選擇和使用的藥。 掌握這些小病的治療用藥,從知識上講不難。認識說明書上的字,有個初高中文化水平就夠了;還可向駐店藥師問詢。但可節約看病時間,節省藥費。這在世界上是通行的辦法。 6, 優先使用審定為藥物的維生素和其他營養素。當需要用維生素或其它營養素時,應優選被批為藥品的品種。這大多是OTC藥物,但經國家藥監部門監管,價格合理。比用保健食品,不僅質量有保證,而且價格便宜,可以用醫保費用支付。不要用保健食品來治病。 7, 不要擅自聯合用藥。治療同一疾病有多種藥物,使用時往往單用一種就夠了。因為每種藥品,在研究劑量時,都是考慮單獨使用的。多種藥物合用,劑量會大大增加,不僅增加肝腎的負擔,有時還會出大問題。比方,很多抗感冒藥中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在多種抗感冒中成藥里它也是主打藥物,如同時應用幾個抗感冒藥,可能過量,造成肝損害的毒副作用。 如有幾個癥狀,應抓住主要問題一個一個的治療,不要想一次解決。 合并用藥時要考慮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這比較復雜,須向醫師請教。 自然,多藥合用,藥費也就成倍的上去了。 8, 估計需要量,買較大的包裝。有些病需長期用藥,用的藥量較大,從經濟的考慮,可買較大的包裝,注意好保存。如每100片(25mg)一瓶的降壓藥卡托普利,發改委定的價為零售6.9元,20片的為1.5元。大包裝中的每一片就便宜了6厘,接近10%,長期使用可節約好多藥費。 9, 注意健康生活方式,可少用藥或不用藥。如每天曬十分鐘太陽,就不需要補充維生素D,對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人,注意飲食,就可減少用藥量。也就節約了藥費。有過痛風的患者,避免海鮮食物,減少發作;注意生活的規律性,也就不需要安眠藥;心情開朗,就不需要抗焦慮、抗抑郁藥。……這都是省錢的辦法 10,識別藥品廣告,不被虛假廣告忽悠。如被忽悠,不僅傷財,還會影響治療。只靠藥監部門杜絕不了這些虛假廣告,要學會自己識別。不要按廣告去買藥,要多向醫師藥師咨詢。還要當心媒體、廣播中的軟文的忽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