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瀆是水鄉古鎮,自然不乏橋。游客來木瀆,總要到嚴家花園,斜對面香溪上一座掛滿了綠蔓的橋,當是木瀆老橋的代表作——明弘治十年(1497)傅潮所建的永安橋。山塘街東首的西施橋因帶亭,且在虹飲山房門口的游艇碼頭邊也能臨河看到,想必導游也會順便介紹,故知道和記住的也比較多。 其實木瀆的老橋還不少,虹橋、邾巷橋等都是,有的還與早時木瀆的勝景聯系在一起的,如“虹橋夕照”便是。只是現在有些橋新建過了,有的景觀不復存在了,或者游客不曾走到,并且以我的眼光看來,觀賞價值也不很高。本文將要介紹的這兩老橋,離木瀆的“經典景區”更遠些,非專訪不能見,所以專題成一集。 一座是西街上的西津橋,史載是明代萬歷年間里人茅郊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洞庭東山吳序商重建,改名永平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木瀆鎮積濟堂募捐重建。西街現在相對冷落了,估計特意前去拜望這座老橋的人不多。我去時一路打聽,有一位自稱是出生在木瀆的人,竟然不知木瀆也有西津橋,反問道,西津橋不是在蘇州楓橋那邊嗎?橋是單拱的,橋石看來都還是老貨。篇幅關系,其余的在圖片下再作細述。 另一座在南街的廊橋,原名和橋,建于明末清初。年代不及西津橋,故事卻纏綿得多。說是當地有一馮姓的大戶人家,小女初長成,出落得芙蓉一般。周邊望族富家前往提親,姑娘一個都不中,偏是愛上了一個賣魚郞。馮老頭子想來好是讀書人,準了。成婚得子后,賣魚郞決心出去“混個樣子回來”,小女子便住回娘家,帶著幼兒天天站在那座原來的石橋上癡盼夫歸,望眼欲穿,一任風吹雨打。馮家的小木匠愛慕加感佩,便在橋上蓋起了頂棚……廊橋便誕生了。 有拙詞仿《長相思》一首抒懷作結: 石作橋,木作橋。西渡南巡云水迢,舟去濤漸遙。 那也橋,此也橋。積濟從來德炳標,恩愛天亦高。 感謝好友春華秋實雅和:《長相思 老石橋,老木橋。多少煙云流水迢,橋存往事遙。 風里橋,雨里橋。默默無言作史標,風濤千古高。 昨走橋,今走橋,已去漁郎水陸迢,癡盼妻漸憔。 夢時橋,醒時橋,但見廊棚遮雨飄,千古情亦高。 感謝好友smiling玉贈:長相思.橋 石拱橋,木拱橋,云浮千載雨飄搖,孤帆影迢迢。 風里橋,雨里橋,飛花落水逐浪跑,江月彎彎老。
拱圈高4.2米,跨度約8.6米。拱圈也比較輕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