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詮解] 本條舉“卒厥”證為例,說明疾病傳變的規律,預斷疾病發展的方法。兩手的寸部脈沉大而滑,沉大為里實,滑為痰氣郁滯。若邪隨血氣內入于心,血瘀氣滯,而不流通,則神去機息,故唇口青,身冷,忽然昏倒而死,若邪氣人腑,則傳而不藏,氣還血行,陽氣外達,則身和,汗自出,故愈。 [選注] 《金匱要略編注》:“邪氣入臟,神明昏憒,卒倒無知,謂之卒厥。若唇口青身冷,即是邪氣入臟,堵塞血氣,神機不能出入,臟氣垂絕,所以主死;若身和汗出,乃邪氣入腑,閉塞腑氣,不得出入,一時卒倒,非臟絕之比,頃時陽機外達,邪氣隨之外泄,故知入腑即愈。” 12、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 [詮解] 本條舉例論述疾病傳變有順逆的不同。“脈脫”為正邪相爭,邪氣逼于經脈,正氣被遏,經脈不通,故脈絕似脫。若邪氣入臟者,則深而難出,故氣竭不復則死;邪氣入腑者,淺而易通,故氣知脈出即愈。 浸淫瘡為濕熱火毒之邪浸淫肌表,發為皮膚濕瘡。若正氣衰弱,從四肢流來入口者,為毒邪從外入里,故不可治;若從口而流向四肢者,則為毒邪從里達表,故為可治??傊?,病由外傳內者難治;由內傳外者易治。這是診斷疾病的普遍規律,所以說:“非為一病,百病皆然。” [選注] 《金匱要略正義》:“臟為陰,腑為陽,陰主里,陽主外。凡病以出陽為淺,入陰為深,故即死、即愈之機所由別也。浸淫瘡顯而易見,可知非獨卒中為然,內外百病,皆作如是論治耳。” 13、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蝗擞钟辛ⅲ⒂惺瞬?,合為一百八病,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謦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中于前,寒中于暮,濕傷于下,霧傷于上,風俼廢水服,寒令脈急,霧傷皮腠,濕流關節,食傷脾胃,極寒傷經,極熱傷絡。 [詮解] 本條是論述病癥的分類方法,以及邪氣傷人的規律。陽病是指外表經絡的病證,包括頭、項、腰、脊、臂、腳等六個部位,每個部位又有營病、衛病、營衛交病三種性質,三乘六得一十八,故曰陽病十八。陰病是指內部臟腑的病證,包括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等九種病,每個病又分虛病,實病兩種,二乘九得十八,故曰陰病十八。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謂五臟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而為病,有在氣分、血分、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乘六為五臟各有十八病,十八乘五為九十病。“六微”指六腑病,有六淫之邪中于六腑,又有六分、血分以及氣血兼病三者之別,三乘六為微有十八病,綜上所述六個十八,合為一百零八病。五勞,為五臟勞傷之病,如久視傷血,外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又指指心勞、肺勞、脾勞、腎勞、肝勞叫五臟勞傷。七傷,好食傷,憂傷,骨傷,房室傷,饑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六極(極,是極度勞損的意思),即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婦人三十六病,據《千金》所載,為十二癥、九痛、七害、五傷、三痼等,均是婦科雜病。“清邪居上”,“霧傷于上”,“霧傷皮腠”,謂霧露輕清之邪,傷于上部皮腠為病。“濁邪居下”,“濕傷于下”,謂水濕重濁之邪,傷于下部流入關節為病。“大邪中表”,“風中于前”,“風令脈浮”,謂風為陽邪,午前傷人,引起傷風,脈浮緩等表證。“小邪中里”,“寒中于暮”,“寒冷脈 急”,謂寒為陰邪,旦暮傷人,引起寒邪外中,脈緊急等表證。“磬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謂飲食不節,則傷脾胃,引起腹痛脹滿等證。“極寒傷經”,謂寒邪歸于陰經而主靜,引起經脈不通,疼痛等證。“極熱傷絡”,謂熱邪入于脈絡主動,引起脈絡血奔、出血等證。“五邪中人,各有法度”,謂所傷之部位,受傷時間,所表現之脈證,都有一定的客觀規律性。 [選注] 《醫宗金鑒》:“頭痛、項、腰、脊、臂、腳掣痛,病皆在外,故為陽病也;咳、上氣、喘、噦、咽、腸鳴、脹滿、心痛、拘急,病皆在內,故為陰病也。清邪居上,謂霧邪本乎天也;濁邪居下,謂濕邪本乎地也。六淫天邪,故名大邪,六淫傷外,故曰:中表也;七情人邪,故名小邪,七情傷內,故曰:中里也。磬飪者,飲食也。飲食之邪,從口而入,食傷隔夜不化,故名曰:宿食也。五邪,謂風、寒、濕、霧、飲食也。夫五邪之中人,莫不各以類而相從。前者早也,風中于早,從陽類也。寒中于暮,從陰類也。霧邪清輕,故傷皮膚。濕邪濁重,故流關節。飲食失節,故傷脾胃。極寒之食傷經,以經屬陰也;極熱之食傷絡,以絡屬陽也。” 14、問曰:病有急當救里、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體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詮解] 本條是論述表里同病,急則先治的原則。病、而醫誤下之,損傷脾胃,續發下利清谷不止,此時雖有身體疼痛等表證不解,也要急當救里。因為下利清谷不止,則陽氣虛憊可知,故急當救里,宜四逆湯。如服藥后,大便調和,脾胃恢復正常,此時則應急當救表,以免表邪傳里。宜桂枝湯,前者先救里,在于護正為急,后者急當救表,則在于祛邪以杜其傳也。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治實癥者,以逐邪為急;治虛癥者,以養正為急。蓋正氣不固,則無以御邪而卻疾;故雖身體疼痛,而急當救里。表邪不去,勢必入里而增患,故即清便自調,則仍當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詮解] 本條是論述久病新病同時存在,要以先治新病為原則。痼疾是難治的久病。病勢已經現和,治以不易,更難除根,不能急治;卒病是新得之病,病勢急迫,變化多端,但是容易治愈,故以先治為妙。 [選注] 《金匱玉函經二注》:“痼疾,謂病已沉痼,非旦夕可取效者。卒病,謂卒然而來,新感而可取效于旦夕者,乘其所入未深,急去其邪,不使稽留而為患也。且痼疾之人,正氣素虛,邪尤易傳,設多瞻顧,致令兩邪相合,為患不淺。故仲景立方于此,使后之學者,知所先后也。” 16、師曰:五臟病各有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者為病。病者索不應食,而反暴思之,心發熱也。 [詮解] 本條是論述護理原則。五臟疾病的性質是不同的,因而適應病情的飲食居處也是不同的。病人的所得、所惑,所不喜,要隨疾病的性質不同而變化,如病人脾胃虛寒,適合病人的飲食以熱熟易消化的食物為好,溫暖的居處,又服溫補脾胃的藥物,則脾胃虛寒能夠治愈。反之,給病人以生冷粘滑不易消化的食物,寒冷潮濕不良的居處,加以苦寒傷胃氣的藥物,有此所惡和所不喜則使疾病有異常變化,醫生亦不可不加注意,如病人素不應食,而突然反暴思之,是乃病邪之氣,變傳臟氣使然,故食之則適以助病氣而增發熱。 [選注]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五臟病和有所得,如其喜者而與之,能助其正而息其邪,其病可愈也,五臟病又各有所惡,各隨其所喜者而為病,犯其所忌而與之,能傷其正而益其邪, 其病益增也。此病之性情,亦因人之性情為性情,而人之性情各有嗜好,百事皆然,食物又易于觀辨。病者素不應食者,不喜食之物也,因病而復暴思欲食,此病為饑渴所以害也,因與食之,其臟與之不相宜,食之必發熱,無益于氣血,而徒長其病邪。可見所喜者應與之,而所惡者應遠遠之理矣。” 17、夫諸病在藏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詮解] 本條是舉例說明隨其所得而攻之的道理。病在臟腑,如水、血、痰、食之實邪皆可攻下以去,然當隨其所得之邪,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用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矣。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無形之邪,入結于臟,必有所據;水、血、痰、食,皆邪藪也。如渴者,水與熱得,而熱結在水,故與豬苓湯利其水,而熱亦除;若有食者,食與熱得,而熱結在食,則宜承氣湯下其食,面熱亦去,若無所得,則無形之邪,豈攻法所能去哉。” 結語 本篇是論述疾病的預防、病因、病機、診斷以及治療等內容。首先提出的重要治略思想,就是“治未病”。治未病的關鍵,是掌握疾病相傳的規律。如能掌握這一規律,就可以控制病熱的傳變。另外,也要掌握治療虛證的“補”、“助”、“調”三個方法,和“補不足,損有余”的治病大法。 本篇科學的診斷構成生命的基本元素是五常,生命存在的條件是風氣。因此說,人與自然息息相關。不正常的氣候,能影響人體而發生決策關,關鍵還決定于正氣的強弱。如五臟元真通暢,人既安和,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關于病因分類方面,也有內、外中和其它方面。 本篇還論述了診斷疾病,預防疾病和護理原則等內容。 本篇在治療方面,提出了表里同病,原則 是急者先治;久病、新病同時存在,原則是先治新?。灰约?/SPAN>“隨其所得而攻之”的靈活的辯證論治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