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字種類很多,概括起來講,也有甲骨、金文、小篆三體。甲骨文和金文,都可統(tǒng)稱之為大篆,小篆是經過秦代統(tǒng)一文字后的書體,還有秦漢專供制印人使用的繆篆。
篆字在今天的實用性比較小了,因為現(xiàn)在這種字體不易為群眾識別,但是由于這種書體結構充滿了裝飾性,并有很大的書法藝術價值,所以仍被保留在書法園地里,作為書法家的書寫字體形式之一。
這里只簡略的介紹一下大小篆的結構和運筆。
篆 字 特 點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表現(xiàn)方法很多,大都屬于因形立意,如馬、羊、象等寫法都是很多的;分部結構的法則還沒有規(guī)律化,寫一個人字,可以表現(xiàn)彎腰勞動如“”狀,也可以表現(xiàn)成跪著的“”。甲骨文字的部首形狀及位置也是很散亂的,到了秦代統(tǒng)一文字后的小篆,文字經過整理,才比較趨于統(tǒng)一,但也還保留著很多因形立意的圖象文字。
2.體正勢圓
小篆形體要平、要正,橫畫必平、豎畫必直,是嚴緊而又工整的書體形式。小篆從結構到運筆都是以圓為主,字的外輪廓,由于字的中心十字線拉長,如“”(中)、“”(天),而形成很自然的橢圓形。
小篆的字勢,凡方折處都是弧形線,少量的在刻印用的繆篆和秦詔版上也有部分的方形體勢,但細細觀察,仍多是方中有圓,與隸字體勢的以方為主,大不相同。
3.左不見撇 右不見捺
篆字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書體,不像楷體字有很多不同的變化,其基本組字的方法,是用點、直、弧三者,筆畫粗細一致,起止都要藏鋒,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筆弧線結字。
篆 字 結 構
1.對稱中有長短
小篆講求對稱,或是兩弧對稱,或是兩直對稱,形成對偶筆畫,其單一筆畫居中地位時,不是延長,就是縮短,以應兩邊,如有像楷字中的偏側筆畫者,小篆上經常是居中筆畫。
小篆富于裝飾性,其裝飾性就在于上下左右都強調對稱,如“”(行)字上下左右四方的彎孤都是對稱的,“”(北)字左右也是對稱的,使人看去像是有意布列的圖案花紋。
不過,如果你再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絕對對稱的筆畫中,是有長有短的,如“”字上面的兩個圓弧長,下面的兩個圓弧就短;“”字的中間兩筆就長,外面的兩筆就短。有時在楷字上看到的不對稱的偏側筆畫,在小篆上也變成對稱的了,如“泉”字,上面的一斜撇不對稱,在篆字上的“”(泉)就很對稱了;如“系”旁在楷字里是不對稱的,而篆字的“”(糸旁)就很對稱了。“”字的中畫長而兩邊短,“”字下的三點好像對稱了,但也有長短的不同。
2.均衡中求參差
篆字的筆畫的布列是整齊的,均衡的,疏密處也是很勻稱的。
但篆書又并不因為均衡就失去了楷書的鱗羽參差、以活化板的長處,而能因篆書的筆畫巧相配合。如寫“”(愛)字,基本筆畫的排列是對應均衡的,右下一畫的曲折加長了,就有參差的變化;寫“”(天)字中弧長,下邊的人字就要短;左右筆畫均衡排列的字,可以變化其上下,如“”的上面弧短,而使上弧短而下弧長。
3.獨立處取連貫
篆字的分部配合,有似于隸楷,字的組合方式也有單體字,以及兩部或三部的橫排、豎排式,每個基部獨立也是一個字,如“”(林)字,是一個二部橫排字,這兩部所占的地位相同,如果左旁“木”字寫得稍為寬一些,占去了右邊“木”字的位置,這就失去了連貫。再如“”(展)字,中間有四個“工”字,這四個“工”字的豎畫必須相對才能連貫一致,這是實處的連貫;還有虛處的連貫,在左右每兩個“工”字中間,有一道虛白線,這道虛白線又恰好對正兩個人字的交接點上,這樣虛處也有了連貫,使筆畫有爭 有讓;分別看,每個基部單體在結構上得宜,整體看基部之間又搭配得當,氣脈貫穿,使結字不松散、不扭斜,字穩(wěn)妥而得勢。
4.體勢上互補救
篆字美觀勻稱,在某些方面還保持著畫意,要寫出這種效果,必須善于布置結體,像鄧石如和趙之謙都是這方面的能手。布置筆畫的方法千變萬化,現(xiàn)把明代王應電《布字原病》中的意見,摘取數(shù)點。篆法字形本身如嫌太簡,亦可寫作“”,以增其繁;加長筆畫而增繁者,如“”寫為“”。“”可寫作“”或“”;當篆字的形要它側媚活潑一些時,需要以正作斜時,如“”可寫作“”;以方作長者,如“”作偏旁使用時,可寫作“”;以長作闊的字為“”,可寫作“”,“”可寫作“”。
以上都可以隨形布置,篆字除布置之法外,尚可視布白的需要,筆畫隨字形而彎曲,而有呼應之勢,這在鄧石如和趙之謙的篆書里有很多例子,這里不一一細舉。
篆字運筆
1.筆藏鋒心 有提無頓
篆字在書寫時,著墨落筆后,一直提筆運轉,只有橫面運動,所謂縱面運動是指頓筆而言,這種提筆運行的特點只有在篆字中適用。
因是提筆運行,所以幾乎是沒有多少粗細的變化,筆鋒保持著圓起圓收,沒有外拓的筆鋒,這種用筆一般稱為“提筆中含”,筆鋒也始終保持著中鋒,筆鋒一偏就容易出現(xiàn)棱角,便與篆字的寫法不合。
2.點筆運筆
篆字獨立用點的地方不太多,一般是用點連接著下一筆,有時作為短橫以代替點筆,這樣運筆的方法和直筆弧筆是相同的,只有在獨立寫成一個渾圓點時,才可以按照篆書的特有點法,從中心落筆,由左向右旋轉,邊轉邊運墨,直到轉成圓圈后再收筆。篆點的位置要不偏不倚,不像楷書那樣有許多的變化。
3.直畫運筆
篆字有大量的長短直畫,包括豎和橫,其寫法是一致的,都是藏頭護尾,兩頭都圓,中間粗細不變。
如果遇到半包式的字框,是橫直相連接的折筆。如“司”字,字框是由左到右的下彎,若是“廠”的半包式字框,那就要從右面落筆,然后下彎。
4.弧畫運筆
篆字變化最多的地方在于弧畫。有角弧、半圓弧、圓弧、方弧以及不規(guī)則的弧,由于弧的變化很多,初學篆字的人最不易弄清楚的是弧的起筆、停筆和弧筆搭接處的來龍去脈,下面分別談一下:
角弧:角弧要用兩筆搭接法,即上角起筆后至左下角轉而向右止筆,然后在上角起筆處另起一筆與前筆搭接,至右下角與下筆相搭接。
半圓弧:半圓弧也是兩筆寫成,不過在一頭搭接。弧背向下的弧畫,先寫左畫向右彎,待完成一半后,再由右上等高處寫另一半,兩筆便搭接在一起。左右要求勻稱,弧背在上的弧畫,先寫左邊一筆,彎下后再寫右邊一筆,搭接點在弧背的中間。這兩種弧的搭接處,都要彎轉自然,如同一筆寫成。不可露出搭接的痕跡。
圓弧:圓弧的行筆軌跡,也是兩筆相搭接。由圓的上中間部位下筆,先寫左半弧,至右下轉彎處停筆,右筆弧畫另起,與左畫相搭接,行筆中隨時注意與左半弧圓形相對稱。
兩個圓弧相連的,不能分開寫,也是先寫左后寫右,所不同的是中間交叉而過,下面在中間兩筆相交叉,搭接在一起。
方弧:不管是長方、正方的弧線,都是在左上角先起左筆,至右下角與右弧一畫相搭接,凡方角處都圓轉過筆,化角為弧。
不規(guī)則弧:除掉上述的弧線之外,還有大量不規(guī)則的弧線,視其環(huán)轉程度,凡屬一筆不易完成的,就用兩筆搭接法,如“”“”等曲畫,可避免逆鋒與不順手勢,而有些曲畫如“”“”等,可以一筆完成,在難于轉折處,可以略捻一些筆管,使筆鋒順勢轉過而不至扭結在一起,出現(xiàn)不好看的棱角(圖46s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