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火神派扶陽語錄
《周易·彖辭》——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周易·象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黃帝內經》——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義》—— 陽者,天之德也。
宋·王安石《洪范傳》—— 日者,昭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紀,群陽之精,眾貴之象也。
宋·邵雍《觀物外篇》——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天地萬物生死主于陽,則歸于一也。
宋·朱熹《語類》—— 乾坤陰陽以位相對而言,固只一般,然以分言,乾尊坤卑, 陽尊陰卑,不可并也。
明·張景岳《類經附翼》—— 陽之為義大矣。夫陰以陽為主,所關于造化之原,而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 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
明·趙獻可《醫貫》—— 火乃人身之至寶。
明·李中梓《內經知要》—— 在于人者,亦惟此陽氣為要,茍無陽氣,孰分清濁,孰布三焦,孰為呼吸,孰為運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與天之無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
明·方以智《物理小識》—— 天道以陽氣為主,人身亦以陽氣為主,陽統陰陽。
清·陳修園—— 寧事溫補,勿事寒涼。
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人得天地之氣以生,有生之氣,即是陽氣,精血皆其化也。
清·楊西山《弄丸心法》—— 陰陽之氣,妙用無窮,人之一身,陰陽而已,二氣之中,陽氣更尊,氣盛者強,氣衰者病,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人之陽氣,猶天之日,仰觀乎天,可悟乎人。
清·鄭欽安—— 天一生水,在人身為腎,一點真陽,含于二陰之中,居于至陰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種子也。 人身立命,就是這一個火字,火即氣,氣有余便是火,氣不足便是寒。 夫人身一點元陽,從子時起,漸漸而盛,至午則漸漸而衰,如日之運行不息。 有形之軀殼,皆是一團死機,全賴這一團真氣運用于中,而死機遂轉成生機。 氣者陽也,陽行一寸,陰即行一寸,陽停一刻,陰即停一刻。 陽者,陰之主也,陽氣流通,陰氣無滯。 陽者,陰之根也。陽氣充足,則陰氣全消,百病不作;陽氣散漫,則陰邪立起。 業醫者,果能細心研究,即從真龍上領悟陰陽,便得人身一付全龍也。 學者茍能于陰陽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門也。 仲景一生學問,即在這先天之極之元陰、元陽上探求盈虛消長,揭六經之提綱,判陰陽之界限,三陽本乾元一氣所分,三陰本坤元一氣所化,五臟六腑,皆是虛位,二氣流行,方是真機。 元氣為人生陰陽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萬病皆損于一元陽氣。
盧禹臣、盧永定——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極,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陰。 病在陰者扶陽抑陰,病在陽者用陽化陰。 人之生成,純在天地之中,陰陽之內,五行之間,一切動靜都隨陰陽之氣機而轉,業醫者,須識得《內經》所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等奧義,說明陰陽之虛實,變化之盈縮,刻刻都隨五行運化之中,上下內外息息相通,無一刻停滯,隨日月晝出夜入,晝作夜息,為養生治病之一大綱領也。
吳佩衡—— 壯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邪熱之壯火,必須消滅,真陽之少火,則決不可損也。 切無終身行醫,而終身視附子為蛇蝎,若醫而遇附子之證,何以治之?于臨證時,應分清陰陽,辨明虛實寒熱,當用則用,有是病用是藥,定能指下生春,活人無量,切無以人命為兒戲也。
祝味菊《傷寒質難》—— 故善養陽者多壽,好戕陽者多夭。陽常不足,陰常有余。 抗力之消長,陽氣實主持之。陽氣者,抗力之樞紐也。 陰不可盛,以平為度,陽不患多,其要在秘。 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所以然者,陽能生陰也,是故陰津之盈縮,陽氣實左右之。
徐小圃《名老中醫之路》—— 陽氣在生理壯態下是全身的動力,在病理壯態下又是抗病的主力。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 下焦一點命門真火發動,十二經循行不息,五臟六腑氣化周行,生命欣欣向榮。此火一衰,諸病叢生,此火一滅,生命終結。先天之本腎,生命之本原,所憑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氣血生化之源,所憑者,此火。養生若損此火則折壽,治病若損此火則殞命。 陰陽之道,陽為陰根,陽生,陰始能長。陽氣——命門真火,乃生命之主宰。命門位居下焦,乃人身真火,氣化之本原。 附子一藥,辛以潤之,致津液,通氣化,可使腎中五液蒸騰敷布,陽生陰長,此即陽中求陰生化無窮之理。
盧崇漢《扶陽講記》——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極,實際上也就是以陽立極,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陰,實際上就是以溫熱藥消陰。治病的立法與人生的立命是緊扣著的,這里面的淵源很深,可以說整個中醫的經典,乃至于傳統文化的其它經典都能夠作為它的支撐。所以說不是盧門喜用扶陽,喜用姜附,而是立命之需也。 盧氏醫學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崇尚“陽氣宜通”,始終保持在通的狀態。盧氏認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機體陽氣的虛損、郁結導致的。 在人體生理的陰陽關系上始終是以陽為主導的,雖然陰陽兩者是動態平衡,但是陰平陽秘是在以陽為主導的前提下達到的。 在臨證上,陰虛的本質仍然是陽的不足,這是由于陽氣化生陰精的功能受到影響,才會出現陰陽兩者關系失調……姜桂附不但不會傷津耗液,反而還能夠促進津液回生,從而起到陽生陰長的作用。 現在的教科書上沒有肝陽不足這個概念,實際上,肝陽太重要了! 我祖父那一輩老中醫們…始終抓住陽氣不足這個根本不放。只要陽一旺,五臟都旺。 附子的這個偏性,這個毒,正是它救命回陽之所在。 桂技法已經不是單純的解表法。用在外證,她可以起到解表的作用,用在內證上,它可以協調陰陽。 四逆法的運用那就太廣了,它的作用不僅在于回陽救逆,還在于溫腎納下,臨床上大多數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從這個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說這個法才是治療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達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治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難的……以四逆法作為諸病收功之法,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心法,也是盧氏在欽安思想指導下的一個大的跨越。
劉力紅《思考中醫》—— 中醫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長城,而只有當我們看到它的整體結構,看到它那富有力量和氣魄的完美理論,看到它那不可思議的實際運用,我們才會體會到它的真正意義。 興趣將你引入某門學科,而信念則是決定你在這門學科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作為中醫的學人必須建立起自己的信念,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信念。 將一切事物的變化、生殺都歸結到陰陽里,所以就歸納的角度而言,天下沒有比陰陽更完美的歸納法了。 術數所表述的顯然就是推演的一面,顯然就是傳統意義上的邏輯的一面。 就中醫學而言,運用人體以外的東西,如用大白兔、小白鼠或其他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確沒有。但是,在傳統文化里存在很細微、很精深的內證實驗,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正是因為這個內證實驗和理性思考的結合,才產生了傳統文化,才構建了中醫理論。 ……為什么中醫的有些問題我們不容易弄明白?為什么我們總是很難正視經典的價值?對中醫的很多東西總是抱有懷疑,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少了內證這雙眼睛 ……從張仲景開始直到清代,在這長長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凡是在中醫這個領域有造詣的醫家……大多數都是從經典中走出來的,大多數醫家是依靠經典而獲得了公認的成就。 目前在中醫界有一個怪現象,也是一個可怕的現象,就是對中醫經典的教育逐步在減弱。 門確實是需要師父領進的,這一點非常重要。沒有領進門,你始終是在門外兜圈子,有的人為什么努力一輩子還是摸不到“火門”,有的人為什么在學問之道上堅持不下來,很可能就是因為缺少這樣一個關鍵環節。 ……中醫教育所存在的本質問題就是能教之人的問題,師資的問題,另外就是共性教育的模式不適應于這樣一門個性化的學問。 我以為中醫治病的理念,中醫治病的方法,都是值得現代科學研究的。這里面有很多的奧秘,如果揭示出來,應該可以推動科學的發展,而這個工作應該是由搞現代科學的人去做,這樣才有可能作出成績來。當然中醫可以配合這個工作,但絕不是由中醫承擔這個工作,如果由中醫承擔這個工作,就會搞成像現在這樣,東不成西不就,一團糟。 ……中醫的醫學模式除了強調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還強調一個自然的因素,天地的因素。這是在醫學模式上的一個區別。從根本上講,中醫的醫學模式更值得現代醫學的借鑒,這樣的借鑒,將會是未來醫學的一個福音。 搞中醫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醫的一個病名牽著你到處跑。這一牽著跑,那中醫的本性就迷失了。 學者若欲在仲景這門學問里真正的深入進去,那就必須把陰陽的問題放在首位。 第一個主導,是陰陽之間協同為主導,而非對立制約為主導。第二個主導是陰陽之間陽為主導,這個主導實際上已經包含在第一個主導里。這個主導說明在陰陽之間,陽的變化起主導的作用、決定的作用。作為陰它是隨著陽的變化而變化。 真陽、命火為什么要潛藏呢?因為潛藏了才能溫養生氣,才能讓生氣旭旭而生、煦煦而養,如此生命乃得久長。
中醫扶陽是扶了中醫人的陽氣
陽氣在人體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是扶陽理論的思想基礎。陰陽兩者,缺一不可,表面上處于同等地位。但在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卻是有主次之分的,陰陽的平衡也不是簡單的1:1的對等關系。陽氣的主導作用不容置疑,“陽者陰之根”,“陽主而陰從”,“陽統乎陰”——陽對于陰有化生、主導和統攝的作用。陽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陽”。如果陽氣不足,人就會生病,失去健康,甚至失去壽命。所以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需要注意的是,大自然的陽氣是合而為一的,“天地一陰陽耳,分之為億萬陰陽,合之為一陰陽。……仲景之六經還是一經,人身之五氣還是一氣,三焦還是一焦,萬病總在陰陽之中。”因此,人體的陽氣雖有三焦、五臟的不同,但實際上也是合一的。“以臟腑分陰陽,論其末也;以一坎卦解之,推其極也。故知陰陽合一,乃于極上合一也。” 1.陽虛是現代人諸多疾病的根源 明白了上述道理,就會理解,為什么火神派醫家對于千變萬化的病證,都主張扶陽,因為“萬病皆損于陽氣”,陽氣無傷,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證,更要重視回陽救逆,因為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治療各種疑難病癥,都強調以“四逆法”收工,因為“陽氣虛弱與否是疾病善惡轉化的關鍵”! 現代人的諸多病癥,包括被現代醫學認定為不可治愈的疑難病癥,都是由于陽氣不足造成的。盧崇漢先生在報告中列舉了目前影響人體陽氣的各種因素;李可先生認為糖尿病、高脂血癥、痛風、風濕免疫病和腫瘤的發病原因,認為這些病都是由于寒氣侵襲、陽氣受損造成的。這是運用扶陽理論治療這些病證的客觀條件。 遺憾的是,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陽氣虧虛、萬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過度貪涼飲冷、無節制熬夜、營養不均衡、缺少體力活動等,都會造成陽氣內虛;而抗菌素、激素的濫用,不辨證的清熱滋陰、瀉火通便,使本來陽虛的身體雪上加霜。 對于“三因制宜”里的因時制宜原則,一般人都能想到,要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氣候的變化養生保健、處方用藥;實際上,如果我們從大時空、大氣候的角度來考察理解這一原則,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整體上是處于陽虛陰盛的隆冬季節。我們的體內“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急需要陽光普照的晴日!這就是李里先生反復強調的大勢! 盧崇漢教授在《扶陽講記》中說:“舉目望去,現在有幾個是陽實的啊?真正陽實的沒有幾個。……我的用方可以說99%的都是純辛溫藥物組成的。”李可先生也有這樣的話,現在“陽虛的人十占八九,真正陰虛的百不見一。” 總之,扶陽是大勢所需,不是標新立異,更不是嘩眾取寵。 2 何時扶陽? 具體到每一個病例,需不需要扶陽、何時扶陽、如何把握扶陽的時機,也是論壇討論的核心問題。 2.1急危重癥,陽氣欲脫,急須扶陽! 如果病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畏寒蜷臥,四肢厥冷,精神恍惚,面色蒼白,呼吸微弱,舌淡苔潤,脈微欲絕,需不需要扶陽? 那還用問?這是典型的亡陽證,陽虛欲脫,急當回陽,非大劑量姜附不能承擔此任! 但如果說這個病人是感染性休克,嚴重細菌感染造成的休克,你還敢重用姜附回陽嗎? 還是這個病人,如果他是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的出血性休克,你還敢重用姜附回陽嗎? 還是這個病人,如果他是中風,腦出血;或者是惡性腫瘤、白血病,你還敢重用姜附回陽嗎? 你猶豫躊躇了!在病人命系一線、亟需扶陽的時候,你被現代醫學的診斷迷住了雙眼,迷惑了心智,該出手時不出手,以至于錯失良機。 實際上,這樣危重的病人,在大中型城市,已經沒有中醫插手的機會了!他們全都被收進了ICU、CCU或NICU,或者干脆被帶回家去,準備后事。 話又說回來了,這樣的病人即使給你治,你有膽量治嗎?你有把握治嗎? 李可先生敢治!他破格重用附子數百克,將許多垂危病人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火神派的其他醫家,也有諸多重用姜附起死回生的案例,這也正是其驚世駭俗的過人之處。 2.2慢性疑難病,陽氣已虛,應當扶陽! 如果病人畏寒肢怕冷,面色蒼白,倦怠乏力,少氣懶言,時時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白,脈虛無力,需不需要扶陽? 當然了,這是典型的陽虛證,肯定應當扶陽! 但如果告訴你,這個病人是急性胃腸炎,或者是霍亂弧菌感染,你還會用姜附來扶助陽氣嗎?很可能,你已經給病人掛上了抗菌素,吃上了黃連素,或者是藿香正氣水! 還是這個病人,如果他是急性支氣管炎、急性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你還會用姜附來扶助陽氣嗎?如果他同時伴有高燒呢? 猶豫了吧?或許你已經給他用上了急支糖漿,痰熱清,銀黃顆粒,清開靈注射液!陰陽不辨,助紂為虐,害人而不自知,還說是中醫不行!那些反對中醫的中醫博士不就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設置各種可能的診斷,急性腎炎?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慢性胃炎?胃潰瘍?甲亢?腫瘤?脂肪肝?腦梗塞?風濕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癥?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支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如果你能拋開重重迷霧,堅持明辨陰陽,用姜附來扶陽,那么你已經真正進入了中醫的門徑! 但許多人會在病人陽氣已虛,應當扶陽的時候,迷失了方向。 臨床上,病人是不會按教科書生病的。有時候,陽虛雖已呈現,但不可能具有上述所有癥狀,甚至會還表現出一些貌似相反的癥狀。此時,更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準確辨認陰陽,大膽應用扶陽之法。張存悌教授將鄭欽安提出的“陰陽辨訣”的陽虛證候概括為“舌脈神色口氣便”七項,分別是:舌——舌青滑或淡白,滿口津液;脈——脈息無神,浮空或細微無力;神——其人安靜,目暝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色——面色唇口淡白;口氣——口不渴,即渴而喜熱飲;便——二便自利。這是辨識陽虛的“金針”,千萬不能一遇具體病癥就發懵,陰陽不辨,寒熱不分,跟著西醫的診斷走! 2.3常見病陽虛隱潛,未病先防,也要扶陽! 象以上兩種情況,在病人有明顯的陽虛征象,甚至是陽氣將脫之時再去救治,總有亡羊補牢之嫌。扶陽,更強調在沒有典型指證,陽虛處于隱潛狀態時,獨具慧眼,巧加辨識,做到未病先防,防微杜漸。吳榮祖教授的報告,專列“隱潛性陽虛及其應對”一節,指出:“所謂‘上工治其萌芽’者,即在疾病產生的初始階段就進行有效干預,每能事半功倍,防患于未然。 例如,病人疲乏無力,困倦欲寐,脈微而細。雖無惡寒肢冷的虛寒征象,但卻是少陰病的典型脈證。不管何病,均需扶陽。 再如,病人身發高熱,但神萎無力,面色蒼白,脈沉細,正應《傷寒論》上的這一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此時千萬不要清熱滋陰,急當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扶助陽氣。莊嚴在其報告“常見熱象的辨識”,介紹有許多貌似熱象的陽虛證。 臨床上尚有許多表現為“上火”的病癥,如口腔潰瘍、面發痤瘡、牙齦出血、口干口臭、咽喉疼痛、頭痛、眩暈、耳鳴、耳癢、失眠噩夢、鼻塞流涕等等,從火熱論治,有時可取得暫時的效果,但反反復復,不能根治。若從陽虛治療,常可十中八九,效果迅捷而鞏固。因此,火神派有“頭面無實火”之說。 吳榮祖教授在報告中指出,“陽虛之體,必有寒象之征,陽虛為本,邪氣為標。風、濕、飲、痰、氣、血、瘀、水、聚積、征瘕均可寒化,其根為陽虛也。”須要扶助陽氣。為了幫助大家發現陽虛的蛛絲馬跡,吳教授把目前臨床容易被忽視或識辨之處,例舉了十二個方面,進行了詳盡闡述。其中,“舌苔色黃不主熱,舌質老嫩辨陰陽”的觀點,尤有指導意義。 2.4陰虛之時,用陽化陰,亦須扶陽! 如果在陰虛陽虛都不明顯的情況下,遵循“寧事溫補,勿事寒涼”的原則,用姜附扶陽還可以理解的話,那么在病人診斷為陰虛的情況下,仍然去扶助陽氣,可能就太難服人了!但這也正是應用扶陽大法的更高境界。劉力紅教授指出,四逆湯實際上是“推極之法,合德之方”,“既曰合德之方,則必陰陽兼顧也。”“四逆乃于極上,亦乃于先天上和合陰陽,而非于后天臟腑氣血上和合陰陽。” “病在陰者扶陽抑陰,病在陽者用陽化陰”。實際上是應用姜附扶陽的兩個境界。 3 如何扶陽? 3.1扶陽需用附子 附子是扶陽的主將。扶陽學派的鼻祖鄭欽安先生最推崇附子,認為“熱不過附子”,附子為熱藥“立極”之品。祝味菊尊附子“為百藥之長”,唐步祺推“附子為熱藥之冠”,李可稱“附子為藥中第一大將”,盧崇漢視附子為“扶陽第一要藥”。已故名醫何少奇先生全面總結了附子的功效,認為“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補可攻,可寒可熱,可行可止,可內可外,隨其配伍之異而變化無窮,用之得當,療效卓著,在群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扶陽的主方當屬四逆湯。劉力紅教授這樣解釋四逆湯的組方配伍:方中“附子辛熱,直補坎中真陽;干姜辛溫而散,其所用者,蓋以群陰阻塞,附子亦不能直入根蒂也,故以干姜滌蕩陰邪,迎陽歸舍;甘草稟坤土之氣,陽氣歸舍,得土覆之,則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如此則真龍復歸,陰陽復現和合之象,坎氣乃全,陰陽于此合一也。” 3.2扶陽需重用附子 附子究竟用多大的量?專家的意見并不一致。但扶陽需要重用附子,卻是大家的共識。火神派醫家應用附子,起手都在30克左右,重者用到60克、90克,甚至100克以上!盧崇漢教授、吳榮祖教授都認為,那種用數克姜附,還配伍于大隊滋陰藥之中的做法,無異于隔鞋搔癢,欲扶陽抑陰,救治大癥,是不可能的。李可先生的破格救心湯,重用附子常達數百克。此并非嘩眾取寵,實在是救治垂危之所需! 張存悌教授指出,廣用、重用(從幾十克到幾百克)、專用附子,是火神派最突出的風格,眾多火神派醫家以大劑附子治愈急危重癥的驗案,確實驚世駭俗,令人欽佩,乃至被冠以“某火神”或“某附子”的雅號。 3.3扶陽需善用附子 盧崇漢先生的講座內容被溫長路教授將其臨癥學術特點概括為“善用附子”和“巧用附子”,這一概括確實很精到。“火神派”醫家強調用附子匡扶陽氣,但決不主張不分青紅皂白地濫用附子。什么情況可用附子、用多大量、如何確定姜附比例、如何選方配伍、用后可能會出現什么反應、怎樣應對這些反應,以及姜附用到何時為止,他們都胸有成竹的,而不是一斧子功夫,莽撞用藥。這也正是扶陽學說的精深之處。盧崇漢先生說:“經常有人給我寄來一些處方,說他自己用附子用到了多少克,問他算不算火神派?這我不好說。”實際上,是不是“火神派”,并不在于你臨床上是否用姜附治病,也不在于你敢用多大量的附子!關鍵在于你是否真正掌握了扶陽理論,你在用姜附的時候是否心明理順。不是說你今天參加了扶陽論壇,明天就成了能用附子的“火神派”了。想得到扶陽真諦的朋友,需要在“善”和“巧”上多用心力。 “道歸次第”是劉力紅教授報告中的一個關鍵詞。事物的先后次序是決定事物性質的本質屬性之一,“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疾病的發生和演變是有規律的。臨癥使用扶陽之法,也必須“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因此應用姜附,先用何方,后用何方,是有講究的。順序對了,才能取效,這是扶陽的次第問題。比如表證明顯的,三陽經證明顯的,需要先用桂枝法解表,掃除外圍障礙,然后再用四逆法溫扶陽氣。李可先生也有先開脾胃,再扶陽氣的觀點。 莊嚴在其《姜附劑應用經驗談》一書中強調,要根據患者的體質狀況,辨識元氣的蓄積狀態,以此作為應用姜附劑的依據。 要想做到善用附子,需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使用質量過關的附子,二是要掌握附子的應用時機,三是要注意方藥的配伍,四是要注意煎煮方法,五是要正確判斷排病反應,六是要注意附子的毒性。 3.4扶陽要注意識別排病反應 在應用姜附扶陽排寒的某一階段,許多患者會感覺病情加重,或者出現許多新的癥狀,甚至以前得過的疾病重新發作,或者出現疾病發生過程的逆演……這時,善用姜附的“火神派”醫家,就能正確判斷,這種情況是由于辨證失誤、用藥不當造成的,還是正常的排病反應。如果是排病反應,不僅不需停藥換藥,有時還須加重姜附的用量,以促進機體在陽氣充足之后的的自然康復進程。 如果不能正確識別排病反應,就會在扶陽過程出現排病反應時驚慌失措,改弦易轍,使扶陽療法半途而廢,前功盡棄,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相反,如果出現的癥狀確屬辨證失誤,用藥不當,卻仍然懵懵懂懂,不知變方,也會造成誤治,損害患者健康。 3.5扶陽的其它方法 雖然姜附是扶陽的主將,但除了姜附四逆之外,還有許多扶陽的具體措施。比如針灸、拔罐和刮痧,可以通過排除寒氣,減少陽氣的損耗;王正龍先生提出的重灸關元之法,也是扶陽的有效措施。其它如養成科學的作息習慣,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適度,不亂用抗生素、清熱藥、瀉藥,避風保暖,防止寒氣的侵襲等等,都是切實可行的護陽之法。 3.6扶陽不排斥其它治法 扶陽屬溫法,是中醫八法之一。其之所以效果顯著,是因其遵循“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陰陽”的原則。 但扶陽并不排斥其它治法,劉力紅教授特別指出,臨床應當“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仲景一生學問,陰陽攸分,即在四逆、承氣二方見之。”李可先生的講稿也強調,治療腫瘤,“下法”尤不可忽視。 扶陽,本是中醫審時度勢的正道,本不應有什么學派,也不排斥滋陰清熱、活血化瘀等治療方法的應有地位,不排斥其它辨證方法。但它反對那種死搬硬套、墨守成規、不辨陰陽的庸碌行為。 4、扶陽論壇火爆之后的再思考 鮮明的對比,促使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扶陽論壇為何會紅火? 4.1卓著的臨床效果,是扶陽論壇的真正魅力所在 任何一個醫學流派,不管其信奉的理論多么高深,多么與眾不同,多么有創見,它是否有生命力,關鍵要看其臨床實效。臨床療效是中醫的根本!許多人參加扶陽論壇,就是沖著其卓越的臨床效果來的! 我們學中醫,不是為了聽取高精尖的所謂現代研究,我們需要的,是拿來就能用、一用就有效的醫療方法! 4.2扶陽理論,實際上扶了中醫人的陽氣 中醫能獨立地治療急危重癥?火神派的回答是肯定的! 現代醫學所說的不能治愈的病證,中醫能夠治療甚至治愈嗎?火神派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如果能做到這些,中醫人還會覺得沒有底氣嗎?還會有人說中醫的效果是心理作用嗎? 火熱的扶陽論壇,實際上是扶了中醫人的陽氣! | |
中醫扶陽探秘
近世有“火神”一派,擅用溫熱藥以療百病,溫守、溫通則扶陽而逐陰;溫潛、溫化則益陽而生陰。極盡陰陽對抗、轉化之能事,頗得小中見大,一法含藏萬法之神妙。然其法雖妙,亦僅近道之階,與醫圣體用圓明之氣象,終不可比!
陽氣者,宇宙之能量也,發于天日,伏藏于水土,吸附于兌金(陰精),彌散于天地萬物之中,人一身之陽,由東南而升散,經西北而斂藏。從天地萬物而來,歸天地萬物而去。其扶陽之法,下乘者相盜而得,中乘者相引、相感而聚;上乘者舍小就大、舍我合道。緣起而聚,緣盡而散,終無所得,畢竟是空。
世傳扶陽之法,多相盜而得。《陰符經》有言,“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然盜亦有道,境界有大小,法門分高下。陰陽本互根互用,互生互化,陽生陰長,陰斂陽降。脾居中土得陽氣之運化而生營陰,營陰由東南上奉于肺而為肺金(精),肺金降則斂天陽而下,藏之少陰。是以扶陽之妙,在陰不在陽,滋陰之妙,在陽不在陰。故人盜天陽,由鼻入肺而降,當首重吐納,次在飲食,末以醫藥。太陰肺吸斂天陽,皆陰精之功,降于陽明,伏于少陰,運于厥陰。
吐納要旨,貴心息相依,息息歸根,歸根則靜,陽氣乃密。此扶陽之法,源出道家,漢唐以上,醫出道家,吐納之法,道醫常用之療疾。漢唐而后,醫出于儒,不習道術,吐納扶陽,遂棄而不顧,專于藥食,舍大而就小,惜乎!
飲食扶陽,由口而入,味重而氣輕,五味出乎地,四氣出乎天,煎炒蒸炸,四氣離散,唯可補陰精,故飲食扶陽之理,不在補陽,而在補陰斂陽,伏陽,藏陽也。飲食要旨,一在以陰精克陰(邪),二在其生用,三在于知量。
扶陽之要,首在道路通暢。濁陰盤踞,阻東南則陰精不可上奉而迎陽,塞西北則不可降陽歸舍。飲食要精,一指飲食要飽含陰精營養,二是要精細入微,可直接吸收運用,不多損陽熱對其運化,排泄。丹溪載“倒倉療法”,以黃牛肉熬湯頻飲,黃牛本屬坤土,大補太陰之精,狂飲之后,體內陰精流溢,可致汗,致吐,致瀉,真是以補為瀉,以陰精克陰邪,一時東南西三路俱暢,沉沉陰濁,一舉蕩平,精升陽降,真扶陽秘法也!
烹調之法,也極關鍵,煎炒蒸炸,必致四氣離散,唯遺陰質,僅煲湯一法,可伏陽氣于湯汁之中,故中藥治病多以湯劑,凡火熱炮制中藥,其效必減。果蔬,種子,若不經火制而生食,則精氣俱足,峻補精氣,緩泄陰渣。今西方流行之“生機飲食療法|”,即以果蔬、種子打漿去渣而食,集“精微”、“生機”于一體。補精扶陽,其法簡效宏,屢起沉疴,療效卓著,與“倒倉療法”相類,僅生熟,緩急有異。惜此二法,至簡至易,非智者難以起信,無厚利則商人、醫界不用,終不能廣濟眾苦。
由上可知,對正虛邪實患者,宜以湯汁療法,粥療法,生機飲食療法。其飲食用量也極為重要,病者多正虛邪實,少量飲食可扶正祛邪,稍過則反耗損陽氣,不能運化之飲食則成為陰渣,反增其病。佛教醫學有句名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誠具至理!當然道家,武家有特殊的訓練方法,使陽氣大盛,需大量飲食以化陰精斂藏陽氣,在此不表。
至于藥物,亦多為食品,不過因其偏性大而名之藥物而已。或陽多,或陰重,陽藥扶陽而益陰,陰藥益陰而扶陽,是以仲景《傷寒》六經,皆是扶陽之法也。
太陽傷寒,開門以迎陽,太陽中風,益精以固陽,(桂枝湯乃手太陽用藥,取斂火生土之義助小腸生化營陰,復借稀粥之力令其達表固陽);少陽病治以和解,妙在兼暢東西,令陰精東升,天陽西降;陽明熾盛,大耗陰精,乃以石膏,知母補之以精,助之以寒,強令天陽自陽明而降。故陽明熱證,顯耗陰精,暗損真陽,仲景明為益陰,實則大補陽氣。石膏益陰斂陽,非扶陽之品而何?太陰脾虛,中土不運,營陰不足,升降不利,故理中湯補火助土運,上奉而化肺金,助斂天陽,正是火生土,土生金,順生之意。痰濕雍滯,則溫脾利濕,泄陰扶陽;少陰寒郁,北方閉塞,精不可向東而升,陽不可自西而入。四逆湯破陰回陽,非真補陽也,乃是破其閉塞,通其道路而已!厥陰寒證,吳茱萸湯雙溫肝胃,也是暢東西兩路而扶陽;厥陰證至于陰陽兩虛,陽耗于上,陰竭于下,則治用烏梅丸,大酸以斂浮陽,大苦以降相火,參,姜益中土化營陰,寒熱并用,酸苦辛甘并用,唯無咸味,乃是病至厥陰,已無所藏蓄,唯斂東南,降西方,運化中土方有所藏蓄,補其母(金),克其子(木),皆為生水而設,故烏梅丸以補厥陰而復少陰,實有奪造化之功!然此方后世多用以治蛔,殊為可惜!
縱觀仲景六經法度,明扶陽必暗益陰,顯益陰必暗扶陽。今人不識陰陽互化之妙,扶陽必以溫熱,滋陰每以寒涼。醫術總與道德同步,德全術精,今日之中醫舍本而逐末,貪嗔太重則慧光不顯,故頹喪如斯!
以吐納導引,飲食醫藥扶陽,莫不賴醫、患的心理、行為而共成。心行為因,健康為果,智者扶陽,不在果地上計較斤兩,乃直奔主題,在因地上做功夫,在改造心理行為上著手。
其基礎之法為開源節流,上乘之法為舍己利他,棄小合大。
開源重在中土與西北,辛勞四肢肌肉,則脾土得以運化,磨煉其筋骨,則肝腎得以強健,勞其心志,則西北更多斂藏。人之天陽,得涼苦而降,因寒因靜而藏。西北之人,居苦寒之地,斂藏天陽也多;東南之人,處富庶溫熱之地,其耗也多、其藏也少。故史上南北之戰,多以北統南。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故儒家以勞苦憂患為開源之法,佛家以吃苦消業為修定之階。
今人喜安樂而惡勞苦,久則肌肉松弛,筋骨萎軟,如腸動力減弱,骨質疏松等癥,豈是補鈣之類所能治愈。鈣之流失為果,耽于安樂為因。今醫治病,不辨何因,首重休息,次重補養,故多不效,當今之疾患,多由安樂放逸得來,必予勞苦憂患而去,運化中土,伏藏西北,也應“吃苦了苦,享福消福”的佛教因果觀。
至于“節流”。老子曰“儉”、佛陀曰“戒”,名利聲色之貪,損人害己之怒(嗔),重己輕人之傲(慢),輕賤自是之喜,皆激揚相火,耗散東南,流逸精氣。“疑”則思慮氣結,中土不運。智者持“戒”行“儉”,相火不泛則君火自明,相火滅能定,君火明則慧。故“節流”實為去貪、嗔、癡、慢、疑。
“戒”,實為守護東南,“苦”,功在斂降西方,靜定而伏藏北方。志定神凝,則吸引八方精氣,勇猛精進、遂感通天地之靈。此扶陽之法,因相吸、相感而成,直指心行,自非草木金石可比!
而最上乘之法,則是舍己從人,棄小就大。人之形質精神,無不自天地萬物中來,終歸天地萬物而去。算計偷盜,苦行持戒豈能感通天地?“欲得”之心生“風”,萬物內耗,“相防”之心生“寒”,萬物隔離,天地否塞。“暑”、“濕”、“燥”、“火”皆由“風”、“寒”而化。欲心不除,防心不滅,相盜提防之心不絕,則生、長、化、收、藏不相順接,何能真正“扶陽”?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真正“擁有”大海,圣人扶陽之道也若是,覽《內經》、《傷寒》、作者盡心存天下國家、斯民夭壽,看不出一縷私意。非是密方術以富子孫,反盡數公開而利千秋!扶陽祛病的真正奧秘即在這里,此圣哲不言之教,后學者多有不識。不得其心而欲得其術,可乎?“我”與萬物,皆天地之子也,仁民愛物,天地之心也?大公無私,舍己利他,則得天地之心!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豈止扶陽也?佛家講“愿力”,發大愿而生大力。誓救含靈之苦,乃生大醫之力;心系天下,乃生治國之力;圣人心系千秋萬世,則生開萬世太平之力,孟子養氣大法,正是仁民愛物,系心萬世,故其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古人云,“善則生陽,惡能生陰”,以此!
上乘醫理,治心為本。生而不殺,慈愛萬物,“仁”化解嗔恨而益東方;施而不貪,予而不奪,“義”化貪吝則益南方;謙卑自處,敬天地萬物,驕慢自去,虛之若空谷能容,卑之若江海能納,故“謙”卦恒吉,常益西方;仁義通乎天,謙卑(禮)達乎地,通達天地精神;愚癡自去,智慧常生,故益北方。智者不惑,不為“風”(貪)引,不為“寒”(防)困,“疑”情頓失,中土生“信”,運化四方。故以仁、義、禮、智、信化解貪、嗔、癡、慢、疑,實乃扶陽上乘心法。
故三乘之法,各有偏重,盜法重機巧,小乘重苦行,大乘重舍我。舍己利他,無我敬他,則受戒,苦行均在其中也。其通乎大道而機巧自明。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則無所得也!”
至此,扶陽之理盡矣!
或問曰:“圣人之道唯圣人知之,汝何知也?”
對曰:“圣人之道圣人懷之,賢者知之,小人誣之。賢人證大我而未證無我,然以圣人之心為心,故能知圣人之道;小人者非指壞人,乃執小我為實有者,以小測大,以溪澗而度江海,以所知揣測未知,非是學圣人心行,而是炫耀所學,彰顯自我,研究圣人。學圣人是舍我從圣,研究圣人是以圣從我。縱滿腹經論,學富五車,猶是知解宗徒,終不得圣賢之法。欲學《內經》、《傷寒》者,不可不明此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