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公認,凡能構成一家學派者,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有一個獨特的學術思想或學說,例如河間學派的火熱論。第二,有一個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即宗師,例如補土派的李東垣;還要有一批跟隨宗師的傳人(親炙或私淑) ,對其學說或尊崇,或信仰,或研究,甚至發揚之,從而形成一個"人才鏈"。第三,必須有闡述學說觀點的有影響的傳世著作,例如傷寒學派的《傷寒論》,溫病學說的《溫熱論》等。當然還要有相當的臨床實踐(醫案)。這幾條缺一不可,否則難以形成氣候,更無以造成影響。按此標準衡量,火神派可謂條條具備,甚至可以說"十分過硬"。 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醫鄭欽安(1824~1911)創立的一個重要醫學流派,以注重陽氣,擅用附子而著稱,具有十分鮮明的學術特色。鄭欽安的《醫理真傳》成書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闡述了其學術思想。《醫法園通》成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該書羽翼《醫理真傳》,豐富完善了火神派的思想體系,鄭欽安因此被稱為火神派首領。百余年來火神派代有傳人,其代表人物如云南吳佩衡(原云南中醫學院院長),上海祝味菊,四川范中林、唐步祺、盧崇漢,山西李可等,均享有“吳附子”、“祝附子”、“唐火神”、“盧火神”……之名,馳譽醫林,屢起重癥、大癥,他們的醫案集為世所傳頌?;仡櫼幌拢t史上除張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稱“張熟地”,余師愚以擅用石膏而稱“余石膏”以外,像火神派這樣眾多醫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譽的現象,可稱絕無僅有,足見其學術觀點和用藥風格之鮮明,影響之深遠。 一、火神派簡介 火神派的宗師和傳人:火神派的開山鼻祖是鄭壽全。鄭壽全(1824-1911),字欽安,四川邛崍人,清同治年間,在成都開創了“火神派”,《邛崍縣志》稱其為“火神派首領”。以重視陽氣,善用附子干姜等辛熱藥著稱,人譽“鄭火神”,“姜附先生”,譽滿川蜀。 鄭欽安中年設帳授徒,自然桃李眾多,傳人不在少數。從有限的資料中可知,入室弟子有盧鑄之(1876—1963)先生,光緒十六年從師于鄭欽安先生學醫達11年之久,繼承鄭欽安學術思想,屢起沉疴,時人尊呼為“盧火神”。兒子盧永定傳其衣缽,在60余年實踐中善用大劑附子、桂枝、生姜等品,屢起沉疴痼疾,民間亦尊為“盧火神”。盧永定有弟子黎昌瓊,今在成都七院工作,臨證亦常用大劑量附子、生姜等品,屢愈頑疾。 鄭欽安提出的陰陽辨訣作為陰陽的辨證綱領,經世致用,在寒熱錯雜、真假難辨的情勢下,判認起來可靠而實用。其現實意義在于,對許多慢性病如肝炎、腎炎、前列腺炎、糖尿病、高血壓、腫瘤、血癥等,通常按照濕熱、熱證、陰虛來認證的病變,辨認出其陽虛陰盛的實質,用扶陽法治療均取得可靠療效。唐步祺先生稱:“數十年臨床經驗,凡遇陽虛癥,如一般所稱之腎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只要臨床癥狀有陽虛之實據,即不考慮炎癥,輒以四逆湯加味治療,往往取得滿意效果,益佩鄭氏之卓見。” 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是火神派的理論核心。臨床擅用附子,是其顯著特點。 歸納鄭欽安擅用附子、干姜的經驗和獨特風格,可以概括為廣用、重用(從幾十克到幾百克)、早用、專用等幾個方面,這是火神派最突出的特點。眾多火神派醫家均有以大劑量姜附治愈急危重癥的驗案。 對陰證的認識十分精到,尤其對陰寒偏盛導致虛陽上浮、外越所引起的假熱證,鄭氏又稱為“陰火”證。此為火神派學術思想最精華的部分。 火神派是否火走一經,劍走偏鋒,只會用附子、四逆湯?有人不免質疑這一點。其實各家流派都是基于一定的學術觀點而建立的學術體系,其議論必然有所側重,強調一說,這是可以理解的。全面研究其著作,不難發現各家雖各有側重,但始終都未離開辨證論治這一最根本的原則。誠如李中梓所說:“(金元)四家在當時,于病苦莫不應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謂補前人之未備,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卻相發明,豈有偏見之弊?”“子和一生豈無補劑成功?立齋一生寧無攻劑獲效?但著書立言則不及之耳。”鄭氏擅用姜附,并非一概濫用,而是在準確辨證,認定陰證的前提下施之。他說:“總之用姜附亦必究其虛實,相其陰陽,觀其神色,當涼則涼,當熱則熱,何拘拘以姜附為咎哉?”可見立論施法并不偏頗。事實上,火神派絕非一味追求溫熱,對陰虛、火熱等陽證的辨治也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不僅擅用姜、附,而且也擅用硝、黃、石膏等涼藥,對白虎湯、承氣湯等清熱瀉火劑的使用也都十分純熟。 火神派以其鮮明的用藥風格活躍于醫林。在當代,除傷寒派外,還在為醫家所賞識而發揮作用者,火神派無疑占有重要地位,這當然有其內在原因和現實價值。 三、火神派理論特點 學術上以《內經》為宗,“洞明陰陽之理”,“功夫全在陰陽上打算”。“病情變化非一端能盡,萬變萬化,不越陰陽兩法。”(鄭欽安語) 臨床上則“用仲景之法”,用藥多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為“百藥之長”(祝味菊語),用方則多為四逆湯、白通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這是火神派最鮮明的特點。 用藥上雖有執滯之嫌(其它醫派如寒涼派、溫補派亦有此特點),但該派持論還是公允的,并不專用姜附,其它藥當用者則用,并不偏頗,“予非專用姜附者也,只因病當服此”(鄭欽安語)。 對附子的應用有一整套鉸為成熟的經驗,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棗仁等;吳佩衡大劑量投用附子時,必令久煮3h以上,以口嘗不麻舌口為度。理論總是抽象的,實踐才是具體的。 四、火神派名醫 吳佩衡(1886——1971),四川會理縣人,云南四大名醫之一。推崇鄭氏學說,認為“鄭欽安先生的著作是在實踐中闡揚仲景醫學的真理,其獨到之處,能發前人所未發,我認為在治療疾病上很有價值,可以作為中醫科學化的基本材料。”解放后任云南中醫學院院長,可謂桃李滿門。兒子吳生元繼其衣缽,現為云南中醫學院附院主任醫師。 祝味菊(1884—1951),浙江人,弱冠入蜀,從劉雨笙等研讀醫經,滬上名醫。門人有王兆基、徐伯達、徐仲才、胡覺人、陳蘇生等。兒科名醫徐小圃早年偏重于“小兒純陽,無煩益火”的理論,用藥主“清”。后因其子患“傷寒”垂危,自治不效,請祝味菊用附子等藥化險為夷,乃虛心向祝氏求教,亦成擅用附子大家。另一滬上名醫陳耀堂(1897~1980),亦曾從學于祝味菊,自謂:“余臨診四十年來,平時喜用溫劑,而尤常用附子,對疑難重癥,則能應手取效。” 吳佩衡與祝味菊二公均以善用附子著稱,人譽“吳附子”、“祝附子”,聲名似乎著于鄭欽安,為火神派增輝不少,當然這可能與年代久近有關。 唐步祺,87歲,四川名醫。祖父唐蓉生私淑鄭欽安,唐步祺幼承庭訓,研習鄭氏之學,民間譽為“唐火神”。唐步祺老先生終身鉆研火神派思想,晚年窮十五年之功撰成《鄭欽安醫書闡釋》一書,堪稱火神派代表人物,其弟子遍及海內外。 范中林、補小南、劉民叔(1897—1960) 等川蜀名醫,貴州名醫李彥師等,均能發揚火神派思想,擅用附子,而有“某附子”之稱。 其它還有重慶龔志賢、成都戴云波、無錫張劍秋、湘潭朱卓夫(1893—1969)、西昌張紫衣、云南李繼昌先生等皆受火神派影響,以擅用附子著稱。限于眼界,其它未知的火神派傳人更是不知凡幾?;仡櫼幌?,醫史上除張景岳以擅用熟地而稱“張熟地”,余師愚以擅用石膏而稱“余石膏”以外,象火神派這樣眾多醫家享有“某火神”、“某附子”之譽者,可說絕無僅有,足證其用藥風格之鮮明,歷代薪傳不斷,影響堪稱深遠。單從這一點上可以說,其它醫派都遠不可及。 五、火神派著作 鄭欽安的《醫理真傳》成書于清同治八年(1869),這是火神派的奠基之作,《醫法園通》成書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該書羽翼了《醫理真傳》。鄭氏還著有《傷寒恒論》。據《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統計,鄭欽安三種醫著在1869—1940年間曾多次刊印,共有30種版本流傳于世。在清末,刊行版本種類之多,刊行頻率如此之高,除了經典醫籍和陳修園的著作外,能如此流行和傳播的醫書是少見的。1962年云南中醫學院將《醫理真傳》和《醫法園通》作為教參資料翻印;1987年、1990年四川巴蜀書社先后校點出版《醫理真傳》和《醫法園通》(唐步祺);1993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校點刊行《醫理真傳》和《醫法園通》(余永敏等);199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上述兩書;1996年四川巴蜀書社出版《鄭欽安醫書闡釋》(唐步祺),含鄭氏所著三本著作。鄭欽安火神派思想可謂薪火燈傳。 其它火神派傳人的著作主要有:祝味菊:《傷寒質難》、《祝味菊醫案選》等;吳佩衡:《麻疹發微》、《傷寒論新注》、《吳佩衡醫案》等;盧鑄之:《鄭欽安先生醫書集注》、《金匱要略恒解》、《盧氏醫學心法》、《盧氏臨證實驗錄》等;劉民叔:《素問痿論釋難》、《傷寒論霍亂訓解》、《腫脹十三方》、《華陽醫說》、《魯樓醫案》等。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等等。這些都是研究火神派思想的重要資料。 火神派名醫盧崇漢先生《扶陽講記》摘錄(1) 扶陽理路(一) 你像“天地之間,二之內,其氣九州島島島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不管你是五臟六腑,十二節都通于天氣,也就是說都由陽氣來主導,來把握。還有《素問﹒生氣通天論》:“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圣度”,陽密在哪里啊?只有密在其所,才能有固。“因而和之”“二者不和”,“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有統的意思,也就是有主導。那么有統,有主導,陰陽就會不離不決,這就叫做圣度。所以這同樣還是談的一個問題。( 盧崇漢先生《扶陽講記》摘錄(2) 扶陽理路(二) 前面我們講的是理,現在要把它落實在事上,如果事上仍然是這樣,那我們心里就更有底了。我們去扶陽,就會理直氣壯,就不至于惶惶不安了?,F在我們來看看,導致陽氣寡或者說陽氣損傷,它的共因是什么呢?最主要的共因就是寒這個因素。 清嘉慶年間有一位著名的醫家叫陸九芝,在他的著作《世補齋醫書》里面談到了大司天的問題。司天是運氣里的一個特有的概念,司天、在泉,也就是《內經》里面談到的“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一個司天、一個在泉,還有主氣、客氣等等,這些概念基本上是指一個干支年里面的氣運變化,比如說今年是丙戌年,那今年的司天就是太陽寒水,在泉就是太陰濕土,從去歲大寒到今歲大寒,這一年里面的氣候變化、疾病變化,都會與此相關。那么除了這個普通的司天之外,還有一個大司天,它掌管整個六十甲子里面的氣運變化。前三十年司天管,后三十年在泉管。按照大司天來推算,剛好張仲景所講的建安紀年以來的這十年,正好是太陽寒水當令,也就是說正好是寒氣用事的時空區域。 當然這僅僅是一個方面,一個與寒能掛上鉤的方面,但是我覺得這里面還有更深的東西,為什么張仲景要以寒來立題?要以寒來立論?就是因為考慮到了生命的根本是陽。所以不但是建安紀年以來的十年是傷寒十居其七,乃至于今天、將來,依然是傷寒十居其七,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強調傷寒實際上是強調陽氣,陽損了,人就亡了,這些問題恐怕應該引起每一位有志于研究中醫的同仁的思考。當然這個寒還應分外寒和內寒。寒傷于外,陽用就會受損,因為寒在外,人體的升發生長之機就受到壓抑;如果寒在內,那陽的根本就會受到損害,為什么呢?因為陰寒在內,陽就無法安身,就要逃“亡”,就要往外跑,這就會導致前面所講到的“失其所”,“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三陰病實際上就是講這個問題,這就是造成陽損的共因。 盧崇漢先生《扶陽講記》摘錄(3) 扶陽理路(三) 最后簡單談一談四逆湯。四逆湯是扶陽的第一要方,在《傷寒論》中應用廣泛,從太陽篇開始,直到三陰都在運用。四逆湯,在張仲景那里被定義為一個救里的主方。所以《傷寒論》有不少條文談到“救表宜桂枝湯,救里宜四逆湯”。病到里了,危及生命了,很重要的一個方就是用四逆湯。 那么四逆湯為什么叫“四逆”,大家都知道,病到少陰的時候,陽氣要亡失的時候,都有一個表現,就是四逆,也就是四肢冷。那么,是不是四逆湯的四逆就是指的四肢冷,而必須有四肢冷才能用四逆湯呢?這就不能作如此論了。因為有的四逆證并沒有四肢冷,有的還會有發熱,像通脈四逆湯證就是“身反不惡寒”,也就是身發熱。所以這個四逆不僅僅是講手足的逆冷,這一點我們要有認識。“四”我們可以理解為四肢、手足,但不僅僅是這樣,由四肢我們想到,四肢稟氣于胃,脾又主四肢,所以它與脾胃有直接的關系。那么,“逆”是什么意思呢?我們看《素問平人氣象論》里講:“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所以什么叫做“逆”,人無胃氣就叫“逆”。“逆者死”。所以“四逆”講的是什么呢,實際上講的是人沒有胃氣了。 由此我們知道四逆湯是一個救危、救急、救逆的方,一個起死回生的方。由此可見“四逆”這個方名是有深意的,不僅僅是揭示一個現象,一個手足冷。人為什么沒有胃氣?火氣衰微,火不生土,沒有來源,所以就沒有胃氣。這是四逆的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我們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就發現這里面也有一個四逆,跟我們這個四逆也有一定的關聯。這個四逆是“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所以四逆講的就是逆春、逆夏、逆秋、逆冬,也就是逆四時之氣。逆四時少陽不生,太陽不長,太陰不收,少陰不藏。沒有生長收藏還有生命嗎?沒有生,肝就不好;沒有長,心就完蛋;沒有收,肺成問題;沒有藏,腎就免談。 四逆講的就是這四逆,這就告訴我們四逆湯不僅僅是回陽,它的所治證目是非常廣泛的,盧氏在四逆湯的基礎上進行化裁,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四逆法,用治內外婦兒耳鼻喉眼諸科之疾,是扶陽諸法中決定性的一法。 四逆法,也可以說是盧氏發揮仲景及欽安之學的一個很重要的體現,我們談扶陽,談它的理路,很重要的就體現在四逆法的運用上。也只有對四逆法能夠運用自如了,扶陽才不至于落入空談。 盧崇漢先生《扶陽講記》摘錄(4) 業醫感悟 下面再舉一個例子,這個病例是個老干部,是某大醫院門診部的書記,她不是學醫的,她得的也是再障,病得每個月得輸二三次血,反反復復地輸血,輸了好多年,凡是應該用的西藥她都用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后來她通過她女兒,認識了我,但她畢竟是一家大醫院的領導,一時還抹不下臉來。但是她女兒、兒子都反復勸她,最后還是到我這里來了。她要求到我家里來看,怕在醫院看影響不好,我同意了。當時她根本不能上樓梯,都是他們背上來的。來之前,她就到醫院把整套化驗重新做了一遍,血色素四點幾克,白血球兩千多,血小板好像八千多,這些指標都不好。后來在我這里治療不到三個月,血小板上升到兩萬多,尤其血色素上升特別快,到九克多,完全沒有必要再輸血了。這個書記現在八十多歲了,身體還很好。那么,她總共吃了多長時間的中藥呢?她連續一共吃了兩年多的中藥。 扶陽醫話 下面我們回到扶陽的問題上。在臨床上根據哪一些征象來判斷是陰虛還是陽虛呢?這是大家每天都要面對的問題。 我在二、三十年前,就提出過這么一個問題:陽虛的癥狀存在著雙重性。 比如說一個病人,脈象是緊而數的,他就不能是陽虛嗎?數脈實際上也可以有陽虛。我始終強調這一點,就是在人體生理的陰陽關系上,始終是以陽為主導的。雖然陰陽兩者是動態平衡,但是陰平陽秘是在以陽為主的前提下達到的。 對這個問題我在這里只作一個概述,那就是無論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家也好,實際上儒、釋、道三者都是注重陽氣的,我認為《內經》的作者和仲景也都受了重陽思想的影響。鄭欽安也好,盧鑄之也好,都始終強調的是以陽為根本,甚至于提出了“天下沒有陰虛”這個觀點。 看起來這個觀點有點絕對,但是我們所講的“天下沒有陰虛”,是指陰陽關系的本質上沒有陰虛,并不是臨床表現上沒有陰虛。所以我們在治療上始終抓住這一根本不放,這就是要通過辨證啊!并不是說鄭氏、盧氏就不辨證了,他們同樣也是在辨證。 在鄭欽安的書中有陰虛門,有陽虛門,但在陰虛門中也有很多病是采用陽虛門的治法,這就是根本。 我曾經看過一個很典型的病人,她的本質是陽虛,但骨子里面都覺得燒,要天天泡冰水才覺得舒服。因為醫生看到她有燒的一面,就是陽亢的一面,就認為是陰的不足,在治療的過程中使用了大量清熱涼血解毒的藥,導致陽氣外越更盛;雖然她癥狀上看來好轉了,但她的尺脈已經無根,所以這并不是好事,會對病人的體質造成不良影響。 扶陽醫案討論 但是她的全身情況,她陽不足的癥狀也就更明顯了,尤其在脈象上,可以很明確地反映出來。 脈象上大家一定要注意分別,這例脈象看起來是緊和數的脈象,緊就是寒,數就是熱。但她到底以什么為主?它沒有根啊!她雙尺都沒有根。她是一個典型的陽不足的脈象。她前面所有的臨床癥狀也支持這個判斷。XT3LcJ 這例病人很明顯的一個臨床表現就是上寒下熱,上邊好像是陽氣不足,下邊所表現的好像又是陽盛的癥狀,出現了陰陽格拒的現象。一般而言,陰陽格拒是內外格拒,但她的這種情況也是一種格拒,這是上下的格拒。從理上來講,上下格拒一般都表現為上熱下寒的格拒,而不應該是像她這樣一種格拒,但她今天恰恰就表現為這樣的格拒,我想這也是個好事,至少可以增加我們臨證上的見識。| 傳道錄 這個問題是曾經談到過,四逆用干姜那是正四逆,就是真正地用來回陽救逆。病人已經出現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情況就非用正四逆不可,這個時候用干姜,主要是用它溫守的作用,而其它更多的時候是用四逆的意,我們稱之為四逆法。 四逆法的運用那就太廣了,它的作用不在于回陽救逆,而在于溫腎納下,臨床上大多數慢性病人和危重病人最后都要從這個法上去收工,也可以說這個法才是治療的真正目的,而其它的法都只是手段,手段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達不到目的,要想真正愈病,真正收工,是很困難的。 生姜是非?;顫姷囊晃端?,它既溫中散寒,又具暖下之功,且能通神明而除臭氣,可謂是一專多能,相比之下,干姜沒有這樣全面。像這一例病人,陽氣很差,已經有浮越之勢,所以病人怕熱,我們去看他的時候還開著風扇,像這樣的怕熱是不是陽盛呢?絕對不是!所以像這一類的病人,除了陽虛內寒以外,感受外寒是隨時有可能的,可謂防不勝防。如果這個問題不好好處理,也是會影響內里的治療。但是如果用了生姜情況就不同了,像這一例病人,生姜用到60克,即便兼感外寒,也是完全可以解決了。而如果用干姜,這層作用是沒有辦法實現的。 四逆法中不但用干姜,更多的時候是用生姜,甚或炮姜,煨姜,有的時候還諸姜同用,以四逆法作為諸病收功之法,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個心法,也是盧氏在欽安思想指導下的一個大的跨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