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炮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農炮 海岸防御與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要塞重炮兵聯隊,這種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過與96式150mm重加農炮不同,移動式大炮的移動底盤與發射底盤是分開安裝,移動到炮擊地點后必需卸掉移動底盤,然后再把大炮安裝在發射底盤上,野外移動型火炮最大發射仰角只有30度,炮臺固定式為35度,所以野外式發射沒有炮臺式射程遠,這種大炮裝備陸軍第7師團函館重炮兵聯隊,步兵第1師團橫須賀重炮兵聯隊,步兵第20師團馬山重炮兵聯隊等要塞炮兵聯隊,這幾個師團有80門這種大炮,這種大炮還有改良式分別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農炮,90式150mm重加農炮,機動性比45式150mm好,野戰發射底盤可以隨炮機動。這種火炮戰爭中只在中國戰場上使用過。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 口徑:149.1mm 炮管長:71515.0 mm (L 50) 重量:炮臺固定帶護盾22800 kg 野外移動帶護盾26136 kg (同時帶射擊底盤與移動底盤,護盾重量8噸)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炮臺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發射 -8 to +30.0 度 彈丸重量:40.2 Kg 彈丸初速:875 m/sec 最大射程:炮臺固定22600 m 野外發射20200 m 八九式150mm野戰加農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精銳步兵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野戰重炮兵旅團,重炮兵聯隊,獨立重炮兵部隊的遠程野戰加農炮,這種炮射程遠,而且彈丸威力比日軍的150mm野戰榴彈炮的彈丸更大,這種火炮在918事變后開始廣泛用于中國戰場,發揮了巨大毀傷作用,不過在太平洋戰場,由于美軍采取了避實就虛的蛙跳戰術,很少有機會遭遇到這種火炮的威脅,1945年沖繩戰役,日軍8門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參加了戰斗,并取得了巨大殺傷效果,美軍巴納克中將也是被這種火炮擊中身亡 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彈丸重量:40.2 Kg 彈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與同時期各國裝備的150MM加農炮比較,該炮重量較輕,但最大射程有劣勢。德國150MMK18式加農炮:重量12760公斤、最大射程24500米。美國155mmM1A1式加農炮:重量13900公斤、最大射程23100米。該炮牽引采用92式8噸牽引車使用,牽引速度通常8公里/時、高速度12公里/時,89式后座變換裝置根據射角不同后座長變化、防止大射角時砲尾與地面的碰撞,最大射角時炮尾下的地面挖掘50厘米深的坑,以防止大射角時砲尾與地面的碰撞。89式活躍在抗日戰爭至太平洋戰爭中的多個戰場。1939年諾門坎事事件中,重炮兵聯隊裝備該砲8門參戰,香港要塞戰中,獨立重炮兵第2大隊與獨立重炮兵第3大隊裝備該炮16門參加戰斗,發揮了不小的威力。所羅門戰役中,獨立重炮兵第2大隊裝備該炮8門參加戰斗,瓜島戰役中,獨立重炮兵第9大隊有該炮8門參加戰斗,該炮最后戰斗是沖繩島防御戰,獨立重炮兵第100大隊裝備8門,由于強力又有長射程的火力,持續抵抗達2個月以上。 九六式150mm重加農炮 海岸防御與壓制射擊用途,是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的改進型。只裝備常設師團的重炮兵聯隊,日軍的重炮機動力一般不強,通常只在遇到堅固防線時才會調動重炮兵部隊前往炮擊,96式重加分機動式與要塞式兩種,但都能整炮牽引機動。96式重加農炮是當時世界上最有威力的6英寸陸軍大炮,發射普通彈丸射程比意大利150mm加農炮與美軍的155mm加農炮都遠,此外彈丸最重,比現在的155mm底排彈丸還重,只有日本海軍的98式155mm加農炮才性能超過96式150mm重加農炮,海軍的155mm加農炮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但都是艦炮或海岸炮,戰爭期間應該從未進行過地面機動炮擊。96式150mm重加農炮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實戰紀錄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總攻中有2門96式150mm重加農炮參與了炮擊,至于其他炮擊紀錄都發生在中國戰場。不過該型火炮最大規模運用是1948年,當時毛子把從關東軍軍火庫收繳上來的要塞式96重加24門借給了解放軍,這是國軍根本無法抗衡的毀滅性炮擊力量,東北戰場國軍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農炮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7860.0 mm (L 52.7) 重量:24314 kg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 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 ' 彈丸重量:50.2 Kg 彈丸初速:860 m/sec 最大射程:26200 m 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裝備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炮兵聯隊,這種炮的性能也很過時,不過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產新式150mm炮費用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戰榴彈炮雖然早已停產,但日軍沒舍得淘汰這種老式大炮,這種炮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因陸軍部隊急劇擴充,而國內撥給陸軍的材料卻遭緊缺,陸軍被迫停止了所有新式150mm炮的生產,反恢復了這種古董大炮的生產,用來為新部隊提供一定的大口徑火炮,因此產量很大,這種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戰爭結束,有一部分還被裝在戰車底盤上改成了自走炮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彈丸重量:36 Kg 彈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 壓制射擊用途,為步兵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戰重炮兵旅團的野戰榴彈炮,性能比38式150mm野炮好,開戰時已接近停產,但一直用到了戰爭結束,這種火炮重量很輕,精度較高,在戰場上威力還是很大的 大正4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資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徑:149.1mm 炮管長:2190.0 mm (L 14.7) 重量:2800 kg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彈丸重量:36 Kg 彈丸初速:389 m/sec 最大射程:8800 m 96式150MM榴彈炮 由于4年式150MM榴彈炮性能日現落伍,而且不能采用機械化牽引,故在戰場上運動速度緩慢。1933年開始設計新的火炮。1935年9月試制炮完成。經過1936年的使用試驗火炮實用性得到確認。以后又在中國東北進行了冬季試驗,情況良好,實用試驗完成后開始部隊的編成。1938年5月制式化。該炮與日本國內開發的其它150MM榴彈炮比較,在射程、射界、運動性、射擊精度、布設所要時間上有更加良好的性能。與同時期各國使用的150MM榴彈炮比較,重量較為輕便、最大射程較短。炮身采用自緊炮管,這是最早采用自緊炮管的150MM的日本火炮,火炮運動時將火炮置于炮架車上,射擊時將火炮從上面牽引下來,置于地面發射,比較繁瑣。最先裝備該炮的是野戰重炮兵第1聯隊。原來配備4年式150MM榴彈炮,1938年12月裝備本炮。1939年6月2個大隊16門炮參戰諾門坎戰役。1941年參加菲律賓島登陸作戰,瓜島戰役里,該炮重炮兵發揮了一定的威力。1944年沖繩島戰役中,第2大隊射擊登陸美軍,一種說法說美國第10集團軍司令官巴克納中將就是被該種火炮擊中身亡的。除了野戰重炮兵第1聯隊以外該炮還裝備野戰重炮兵第3聯隊和野戰重炮兵第4聯隊。1939年新編成野戰重炮兵第17聯隊、野戰重炮兵第20聯隊也開始配備。1942年新編成野戰重炮兵第23聯隊開始配備。1945年新編成野戰重炮兵第26聯隊、野戰重炮兵第27聯隊開始配備,制造總數440門。該炮1938年制造,口徑倍比23.5,炮身長3.523,全重4140公斤,上下射角 -5~+65度,水平射角左右各15度,最大射程11900米,炮口初速540米/秒,使用95式破甲榴彈,92式榴彈,92式尖銳彈。 攻城重炮 七式305毫米榴彈炮是二戰日本陸軍用過的囗徑最大的火炮(不算岸防炮),該炮分短身管和長身管兩種,短身管性能如下: 設計年代: 1918 囗徑 : 305 毫米 管長 : 5.015 米 (16倍) . 高低射界 : 2 至 +73 度 方向射界 : 360 度 彈重 : 398.7 公斤 初速 : 400 米/秒 全重 : 59.217 噸 射程 : 11,750米 生產總量 : 10 門 長身管型管長 7.22米(23倍) 方向射界、高低射界及所用彈種與短管型相同。初速提高到500米/秒 射程增至14,800米,炮重也增加到97.7噸。生產總數20門。兩種炮曾被用于菲律賓的戰事。 九八式320毫米臼炮 該炮屬攻城重炮。主要裝備臼炮兵聯隊與獨立臼炮兵聯隊,用于近迫攻擊堅固要塞或摧毀障礙物,在各個戰場上都有使用。 服役年代:1925—1945年 口徑:320mm 炮管:有底盤棒式穩定器 重量:含彈1215kg 配用彈種:爆破彈,榴彈 火炮俯仰角:固定+45 度 彈丸重量:300Kg 彈丸初速:110米/秒 最大射程:1100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