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各國研制了不少6英寸級遠程壓制火炮。一戰時候出現的加農炮我就不發了,現在發一下1920-30年代出現的加農炮。偶把他們貼出來供大家穿越使用。(不要被日粉的96式150重加嚇倒,里面有更好的炮。)
瑞典博福斯M37式152毫米加農炮
口徑:152.4毫米
最大射程:23千米
初速:825米/秒
彈丸重量:46千克
高低射界:45度
方向射界:60度
身管長: 43倍口徑
牽引全重:14800千克
博福斯M37火炮是一款優秀的遠程壓制火炮,它非常便于機動,它可以很快投入戰斗和撤出陣地。M37的出現證明了博福斯公司在遠程火炮研制方面不遜色于任何列強。
法國施耐德M1932式155毫米加農炮
口徑:155毫米
最大射程:27.5千米
彈丸重量:50千克
身管長:55倍口徑
牽引全重:16600千克
M1932是法國施耐德公司20世紀30年代研制的遠程壓制火炮,被部署在各港口充當海岸炮。它分三部分運輸:炮管,炮架和底盤。它的威力和射程令軸心國士兵恐懼,可惜法國戰敗太快沒有給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蘇聯M1935 Br-2 152毫米加農炮
口徑:152.4毫米
最大射程:27千米
初速:880米/秒
彈丸重量:49千克
高低射界:0-+60度
方向射界 8度
身管長:7米 46倍口徑
牽引全重:19500千克
戰斗全重:18200千克
蘇聯1930年代開發的重型加農炮,采用了203毫米(B4)榴彈炮的炮架。他的改進型Br-2M,一直服役到1970年代。此炮缺點就是太重了,非常不便于運輸和戰斗。以至于蘇德戰爭爆發之前蘇聯就停產此炮了。德國同重量級別的火炮是17cm
k18(運輸全重:23375千克,戰斗全重:17520千克)。射程達29.6千米,彈丸重68千克,方向射界16度。
德國的k18和k39 15厘米加農炮
德國在二戰前后研發了兩款加農炮。一款是萊茵金屬公司開發的K18 15cm加農炮。一款是克虜伯開發的K39
15cm加農炮。其中k39加農炮專門為土耳其研發的。后來德國陸軍發現比k18還要好,立馬拿來用了。結果陸軍15cm級別的壓制火炮德國陸軍就有四種。k16、k18、k39和一種海軍艦炮改進的壓制火炮,給德國后勤造成不小的壓力,加速了德國的戰敗。
萊茵金屬的k18 15厘米加農炮
口徑:149.1毫米
最大射程:24.5千米
初速:865米/秒
高低射界:-2度— +43度
方向射界:輪子上10度 底盤上360度
身管長:8.195米 55倍口徑
戰斗全重:12460千克
運輸全重:18600千克
克虜伯的k39 15厘米加農炮
口徑:149.1毫米
最大射程:25.4千米
初速:865米/秒
高低射界:-3度— +46度
方向射界:炮架上60度 底盤上360度
身管長:8.195米 55倍口徑
戰斗全重:12200千克
運輸全重:18282千克
意大利149毫米加農炮
意大利安薩爾多兵工廠在1930年代為意大利陸軍研制了一款優秀的加農炮即Cannone da 149/40
。這種炮設計得很成功,它可以分成兩部分進行運輸,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分解成四部分在山地運輸。1943年德國把繳獲的意大利這種火炮命名為15cm
K408,并讓安薩爾多兵工廠繼續生產此炮。
口徑:149.1毫米
最大射程:23.7千米
彈丸重量:45.96千克
初速:800米/秒
高低射界:0度— 45度
方向射界:60度
身管長:6.036米 38.7倍口徑
全重:11340千克
捷克斯柯達M1928式152.4毫米加農炮
1920年代末捷克斯柯達公司為南斯拉夫研制了此款遠程加農炮,也有可能羅馬尼亞也購買此炮。這些火炮被放在港口并修有堅固炮臺防備意大利海軍。結果都被從陸上而來的德國陸軍繳獲。悲催的南斯拉夫版“炮臺屹立如虎闞,紅衣大將威望儼。一朝瓦解成劫灰,聞道德軍蹈背來!”。為了便于出口,此炮有兩種口徑150毫米與152毫米。
全重:15000千克
炮管長:7.025米 46.5倍口徑
彈丸重量: 56千克
口徑152.4毫米
高低射界 +4°to +45°
方向射界:底盤上360°
初速: 760米/秒
最大射程:23.8千米
日本的兩種加農炮
89式150mm野戰加農炮
89式用于壓制射擊用途,裝備日軍精銳步兵師團所屬炮兵部隊,野戰重炮兵旅團,重炮兵聯隊,獨立重炮兵部隊的遠程野戰加農炮,這種炮射程遠,而且彈丸威力比日軍的150毫米野戰榴彈炮的彈丸更大,這種火炮在918事變后開始廣泛用于中國戰場,發揮了巨大毀傷作用,不過在太平洋戰場,由于美軍采取了避實就虛的蛙跳戰術,很少有機會遭遇到這種火炮的威脅,1945年沖繩戰役,日軍8門89式150毫米野戰加農炮參加了戰斗,并取得了巨大殺傷效果,美軍巴納克中將也是被這種火炮擊中身亡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徑:149.1毫米
炮管長:5.963米(40倍口徑)
重量:10422千克
配用彈種: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5— +43.0 度
彈丸重量:40.2 千克
彈丸初速:734 米/秒
最大射程:18.1千米
96式150mm重加農炮
96式屬于日本重炮兵聯隊的壓制射擊火炮,是89式的改進型。96式加農炮有機動式與要塞式兩種,能整炮牽引機動,要塞式生產了30門,配備關東軍所屬黑龍江要塞區,機動式主要裝備日本本土的重炮兵聯隊。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徑:149.1毫米
炮管長:7.860米 52.7倍口徑
重量:24314千克
配用彈種:穿甲爆破彈,榴彈,縱火彈,化學彈
火炮俯仰角:-7— +35度
彈丸重量:50.2千克
彈丸初速:860米/秒
最大射程:26.2千米
波蘭wz40 155毫米加農炮
1930年代波蘭受到東西方蘇德兩大極權國家的威脅,所以波蘭軍隊在30年代中期決定研制一款遠程壓制火炮來對付未來的戰爭。此時希特勒公開撕毀凡爾賽條約擴軍備戰,為了加快研制速度,降低研制難度,波蘭將難以加工的炮管等交給博福斯(bofors)公司制造,1937年此炮的原型出廠,經過幾年實驗改進,波蘭決定在1940年大批量生產此型炮,同時命名該炮為wz40型155毫米加農炮。可惜1939年戰爭爆發,波蘭亡國,此炮成為絕唱。
口徑:155毫米
炮管長:7.9米
重量:15000千克
火炮俯仰角:0— +45度
彈丸重量:50千克
彈丸初速:900米/秒
最大射程:27.6千米
最后一個是美帝自由淫民的M1式155毫米加農炮
美國參予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覺其陸軍極度缺乏新型野戰重炮,當時為了應急向法國購買授權生產的155毫米GPF加農炮,但是直到戰爭結束前參戰的美軍部隊使用的重型火炮沒有任何一門是美國制品,全部皆為外國貨。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1920年美國陸軍為了避免如同上次戰爭時發生的窘境,因此積極運作開發自制大口徑火炮,此時美軍向威斯特費爾特理事會(Westervelt
Board)授命研發新型火炮,新型火炮采共通炮架,可安裝當時開發中的155毫米與203毫米火炮,而這次開發于1922年制造出M1920和
M1920M1這兩款共通炮架火炮,在性能上雖然符合需求,但由于美國政府缺乏經費因此計劃遭到凍結。計劃凍結了5年后,1927年獲得足夠經費計劃再次進行,此時除了共通炮架以外還增加了機械化高速牽引的需求,在1929年制造出了T2炮架,而對應炮架的155毫米炮管也持續研發(榴彈炮管計劃為T3,加農炮管計劃為T4),相關改良直到1938年才結束,而155毫米長炮管版本被定名為M1加農炮,此加農炮生產版本有M1A1、M1A1E1、M1A1E3、M2、M2E1,但是在外觀上這幾種衍生型皆沒有大幅度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軍在重新編號時將相關火炮通通納入M59此編號。
M59服役后第一次參加的戰役是北非戰場的34野戰炮營,在戰爭結束前M59部署了49個野戰炮營,其中40個營在歐洲,7個營在太平洋,M59憑借其長射程以及精確的炮擊精度獲得美軍的信賴;除了美軍以外,英國和法國借由租借法案也獲得了少量的M59(英國184門,法國25門)。
初期服役時M59的拖曳是運用麥克貨車所制造的6輪驅動型7.5噸載重車,后期使用履帶驅動的M4高速牽引車進行拖曳。
二戰后除了美軍重炮兵部隊以外,美國海外盟邦也接收了部份M59直到70年代才被歐美的M198榴彈炮以及FH-70榴彈炮取代。現在灣灣還裝備了不少此炮。
最大射程23.2千米
初速 837米/秒(榴彈)、854米/秒(穿甲彈)
高低射界:-2度-+60度
方向射界:60度
身管長:45.4倍口徑 7.03米
戰斗全重:12600千克
牽引全重:13900千克
本人業余軍事愛好者,錯誤難免,請大家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