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參觀的是云南青銅文化陳列。
1955年—1960年先后4次在晉寧石寨山古墓群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這一墓地已成為滇池地區青銅文化的典型代表,被世界考古學界稱為“石寨山文化”。

這里有出土的滇王之印。可惜只能看,拍不出。
虎牛搏斗貯貝器 時期:西漢
尺寸:高42.8厘米、面徑20.5厘米
出土地:晉寧石寨山
描述:器身為束腰圓筒形,局部飾雙旋紋;腰部兩側有對稱的虎形耳,平底,底部有三只獸爪形足。蓋上雕鑄立體動物圖像,為二牛一虎搏斗場面:一虎居中,兩旁各有一牛,鼓目揚尾作奔跑搏斗狀,虎的后腿被牛角戳傷,受傷之虎張口、鼓目、拼力反抗。器蓋中央有一樹,其上有二猴及兩鳥,因虎牛搏斗而驚恐不安。

虎噬牛銅扣

虎噬牛銅枕
時期:戰國。尺寸:高15.5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17號墓
器物整體似馬鞍狀,兩端上橋翹,各雕鑄一牛,牛靜立狀,恬靜、可愛;枕一側以云紋為底,飾浮雕三組虎噬牛圖像,另一側飾云紋。是滇國特有的專供隨葬用的枕具。

劍鞘


金片

1972年發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是石寨山文化的又一重要地點。該墓地共發掘了27座古墓,出土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各類文物1300多件,進一步豐富了滇文化的內涵。




鎏金雙人舞扣飾


鎏金騎士貯貝器 西漢 高50厘米。晉寧石寨山10號墓出土。
該器為典型的束腰圓筒形貯貝器類型,腰部兩側各飾一虎形耳,虎作向上攀爬狀,異常逼真、生動。器蓋上的裝飾較為復雜,又可分為兩層:外層雕鑄呈逆時針方向排列的公牛4頭,牛角長而彎,顯得膘肥體壯;里層一圓柱物之上,飾一騎馬之騎士形象,馬昂首,翹尾,騎士佩劍,且全身鎏金,顯得極外耀眼醒目。在區區25.3厘米的直徑范圍內,4頭環繞而行的壯牛顯然代表墓主人生前擁有財富的情況。而中間處于居高臨下位置的鎏金佩劍乘騎者形象,則代表墓主人生前除了擁有大量財富外,還擁有極高的權力,其身份與地位非同一般,是王族成員,或是奴隸主貴族。

牛虎銅案,戰國時期,高43CM,此案是云南青銅文化藝術的杰作,是云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出自江川李家山。


立鹿銅針筒。時期:戰國。尺寸:高27.5厘米。出土地:江川李家山
描述:整體作圓筒形,器身遍布蛇形花紋;器蓋與器身口沿處均有對應的小耳,蓋頂立一鹿,四肢彎曲,尾上揚,側首張望,作驚懼狀。

1975年——1976年,在楚雄萬家壩發掘了79座古墓,時代為春秋——西漢。出土文物1245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出土了5面春秋時期的銅鼓,這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銅鼓。
這面是廣南羽人船紋銅鼓 時期:西漢。尺寸:高46厘米。出土地:廣南阿章寨
1919年出土。鼓面飾太陽紋,分14芒,其外分5暈,飾多種幾何圖案;鼓胸飾船紋,共有4組,每船上表現人物4∽5人,人物頭上帶羽冠;鼓腰飾椎牛紋、鳥紋、舞人紋等,紋飾生動、自然;鼓胸與鼓腰之間飾4耳。該鼓造型端莊,鑄造精細,紋飾華美光澤閃亮無銹蝕規整、圓滑,是石寨山型銅鼓的最高成就。


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鎏金騎士貯貝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銅案、大理三塔出土的大理國金阿嵯耶觀音立像、呈貢王家營沐氏墓地出土的明代嵌寶石金發冠、北宋郭熙溪山行旅圖軸、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軸等文物,堪稱國寶級文物。云南省博物館的藏品最具特色的是滇文化青銅器,南詔與大理國時期的佛教文物,以及近現代多姿多彩的少數民族文物精品。

銅棺 時期:戰國。尺寸:長200、寬62、篙4厘米
出土地: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1964年出土。由7塊銅板用榫鉚連結而成。器身飾多種紋飾(有雷紋、燕紋、虎紋、豹紋、鹿紋、水鳥紋),還有蜥蜴。器物造型古樸,紋飾生動、有趣。中國青銅時代完整的銅棺目前僅發現此一具。

漆木水鳥

再上樓是:《記憶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