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立??埏?。長14.5厘米、高23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二公牛相背而立,牛角上翹,尾夾于兩股間,頭上有峰。其下有二蛇盤繞,各咬一牛之頭頸部。背有矩形扣。
122、“喂牛”銅扣飾。一公牛佇立,雙目癡呆,肌肉松弛下垂,骨外現,顯然是一頭病牛。牛旁立一人,頭戴長沿帽,著緊袖長衫,胸前掛一圓形罐,一手拉住牛角上的韁繩,另一手持物喂牛,牛伸出舌尖作舔食狀。這是一個醫治病牛的場面,并非一般的喂牛,牛前側立之人當為滇國的“獸醫”,從其華麗的穿著看,也不像是普通的勞動者。此人胸前掛的小罐也較特別,小口、圓腹、圈底,生活用具中未見此種器形,當屬裝藥用的特制容器。手中所持喂牛物,應為醫治牛病的藥物。無論如何,此圖像所表現的不是一般的喂牛場面,所喂之物也不是平常用的飼料。說明滇國時期不僅重視牲畜的繁殖,也關心其疾病的治療,如發現牛、馬有病,隨時診斷、喂藥,使其早日康復。
123、上圖的線描圖。
124、騎士獵鹿扣飾。長14.4厘米、高24.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騎士騎馬逐一鹿,騎士頭部有包頭,其上有兩塊片狀飾物,臂部佩寬邊玉鐲,跣足。左手控韁,右手持矛下刺,鹿昂首嘶叫。馬下有二蛇,一蛇咬馬尾,另一蛇立于馬前昂首作環視狀。
125、上圖的線描圖。
126、騎士獵鹿扣飾。長14.9厘米、高17.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騎士騎馬逐一鹿,騎士頭部有包頭,其上有兩塊片狀飾物,左手控韁,右手持矛(已殘)作下刺狀,手臂佩鐲,腰纏一帶狀物,帶上佩劍。鹿昂首作狂奔狀。馬下有一蛇(頭已殘),尾繞馬胯。
127、房屋模型扣飾。長15厘米、高14.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干欄式建筑,分上、下兩層。前有二柱(一已殘),柱上有紋飾,柱間有梯,梯上刻腳窩。后壁為井桿式結構直落地面,與前柱齊平。壁正中開一方窗,窗口有一圓雕婦人頭像,飾銀錠發髻。頭像下有一圓形墩,上陳物。屋頂作歇山式,屋面用交叉的長形木板覆蓋,椽頭有雕飾,脊上有菱形紋飾。頂部兩側各有一交叉牛角形檐板,上有紋飾,背有矩形扣。
131、房屋模型扣飾。通高7.8厘米、脊長11.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井桿式建筑,分上、下兩層(下層已殘)。屋頂為歇山式,山墻兩側各撐一木直至屋頂,上有一交叉形檐板,屋脊兩坡用交叉的長條形圓木覆蓋,上飾菱形紋。屋子側面開一門。
129、銅魚。高23.4厘米、寬22.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整體作丁字形。魚口銜一蛇。蛇咬魚腹,尾繞魚脊,魚身有鱗片,扇形尾。器柄為兩對稱站立人形,人頭頂鼓形器,大眼、闊嘴,二獠牙向上彎曲至面部,雙手抱胸,跣足。此器為儀仗器。
130、銅鹿。高14.3厘米、寬1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仰首、豎耳、翹尾作驚恐狀。鹿足端呈尖形,似作漆、木器蓋上的銅飾。
![]() 131、孔雀形銅鎮。高10.9厘米,長13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69號墓出土。銅鎮實心、平底。整體作孔雀形、昂首、展翅,作開屏狀。應為壓鎮之物。
![]() 132、上圖的線描、三視圖。
![]() 133、鎏金牛頭。高4.8、4.5、3.3厘米,寬7.5、6.8、3.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三件器形相同,鎏金。兩耳豎直,牛角前伸上翹,脊部及兩側各有一穿孔。
![]() 134、馬面形當盧。高19.8厘米、寬7.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整體作馬面形,鎏金,背面有二環形鈕。當盧為馬飾,飾于馬頭上部,既美觀,亦有防護作用。
![]() 135、鳥銜蛇杖頭飾。高6.7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鳥立于銅鼓形座上,展翅欲飛。長頸、尖喙,似魚鷹??阢曇簧?,蛇反咬鳥頭。其下有一圓銎。
![]() 136、雞形杖頭飾。高8.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雄雞蹲于鼓形座上雞尾分叉下垂,作休息狀。其下有一圓形銎。
![]() 137、跪坐俑杖頭飾。高5.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婦人跪坐于一鼓形座,銀錠形發髻垂于后背,著對襟長衣,寬袖,雙手撫于膝前。其下有圓形銎。
![]() 138、跪坐俑杖頭飾。通高7.4厘米、玉管長8.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一男俑跪坐于玉管之上,雙手撫于膝前,玉管下有一圓形銎(已殘)。男俑頭頂挽高髻,額前飾帶一周,頸部裝飾有項鏈,腰部佩扣飾,臂上戴鐲,右肩懸一寬帶,帶上佩短劍。穿短袖大衫,背上有披肩。
![]() 139、旋紋金飾。高3.2、寬6.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此器系用較粗的金絲扭曲成雙旋紋,為滇文化葬中首次發現,其確切用途不明,似為裝飾品。
![]() 140、杯形金飾。高2.8厘米、直徑5.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整體作杯形,內側頂端有一橋形鈕,外側頂端呈圓餅狀,器身外飾卷云紋及弦紋等。出土里反扣于死者頭部兩側。
![]() 141、獸形金飾。大者長6.6厘米、高4厘米,小才長4.9厘米,高2.8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器形狀、紋飾相同。整體作卷曲伏臣狀,似獅形,尾上翹至脊部,頭下垂,上飾圓渦紋、三角形紋等。
![]() 142、鹿形金飾。高51厘米、寬10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器物成對,一左一右,形狀、大小相同。整體全一鹿形,腰部彎曲,尾上卷,雙腿下曲呈伏臥狀。四肢及尾部上各有二個穿孔,似作穿系之用。鹿身飾鉚釘紋及線紋。
![]() 143、金扳子(三件)。高3-3.1厘米、孔徑2.3-2.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整體作喇叭形,上小下大,表面飾云雷紋、點紋及弦紋等。
![]() 144、金項鏈及金飾片。餅徑1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整體作圓形,邊沿飾兩圈模壓而成的乳釘紋,中部有一圈形空孔,孔外飾一圈乳釘紋,孔下有一對稱形模壓乳釘。項鏈串珠整體作棗核形,兩端收小,口齊平。
![]() 145、刻紋金片(二件)。高4.3-4.6厘米、寬8.8-10.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兩件器物用整塊金片模壓成不同形狀及紋飾的裝飾品。一片作倒置梯形狀,中用一突起弦紋分作左右兩格,格內各飾一犬、豎耳、圓目、尾上翹,腰彎曲,前肢作下蹲狀,首相向,嘴部用線刻一“王”字。犬四周飾錐點紋。另一片整體作六邊形,中為二道突起的弦紋及弦紋內組成的水波紋分成左右兩面格,格內各飾一異獸,頭上長一角,尾上翹,向上作攀登狀,嘴呈喇叭形,嘴部亦有一線刻“王”字。
![]() 146、銅鼓。高30.1厘米、面徑39.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鼓面正中飾十二芒太陽紋,芒間有斜線三角形紋,其外五暈,出同心圓紋和錐齒紋相間面成。胴部四暈,一至三暈飾鋸齒紋和同心圓紋;第四暈較寬,有船紋四組每船載四至五人不等,作競渡狀。腰產及圈足四暈,一暈較寬,由鋸齒紋間以圓圈紋組成條帶,將此暈分為八格,其中兩飾牛紋,三格為戴羽冠的舞蹈者,另三格無紋飾;二至四暈為踞齒紋及同心圓紋。腰、胴間有四扁平耳。
![]() 147、上圖銅鼓的正面。
![]() 148、銅鼓。通高23.3厘米、面徑31.4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鼓面正中為太陽紋,共九芒,芒間飾斜線三角形。其外五暈,一、四暈為圓渦紋,二暈飾六支翔鷺,三、五暈為三角形齒紋。胴部四暈,一、三暈為三角形齒紋,二暈卷云紋,四暈飾葉脈紋。腰部四暈,飾羽人、圓渦紋等。腰、胴間有四扁平耳。
![]() 149、蛙飾銅鼓。通高22厘米、而徑32.1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鼓面正中蹲一蛙,其下為太陽紋,共九芒,芒間飾斜線紋。鼓面五暈,一、四暈為圓渦紋,二暈飾四只孔譽,三、五暈為三形齒紋。胴部四暈,一、三暈為三角形齒紋,二暈飾圓渦紋,四暈為水鳥紋。腰部四暈,一暈較寬,由菱形紋條帶分為六格,每格內飾一水鳥;二、四暈為三角形齒紋;三暈為圓渦紋。足外侈,腰胴間有四扁平耳。
![]() 150、鎏金銅鼓。高10厘米、底徑13.6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鼓面正中飾太陽紋,共十二芒,芒體突出。面上三暈,為同心圓及三角形齒紋。胴部有側坐的“羽人”及三角形齒紋、同心圓紋。腰部上部分為八格,下部為同心圓和三角形齒紋。胴、腰間有四扁平耳。此鼓鼓面正中有一方孔,通體鎏金,孔內殘存4.7厘米的方形木桿,四周散落有數件玉制的小動物形飾器,似屬銅鼓形器座。
![]() 151、鎏金銅鼓形器座。兩漢時期。云南江川李家山69號墓出土。通高9.5厘米 。此器整體鎏金,鼓面正中飾十二角芒的太陽紋。面上3暈,為同心圓及三角形齒紋。胴部飾羽人紋、齒紋及同心圓紋。斜線紋將腰部上部分為8格,格內無紋飾,下部為同心圓和三角形齒紋。胴、腰間有4個繩紋耳。此鼓鼓面正中有方孔,出土時孔內殘存4.7cm長的方形木桿,四周散落有數件玉制的小動物形飾品。此器似為銅鼓形器座。
![]() 152、銅編鐘。高40.6—50.2厘米,口寬16.8—20.4厘米。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銅編鐘1套6件,大小相依,扁圓筒狀,器身飾旋紋,鐘口為橢圓形。李家山墓地僅出此一套編鐘,表明墓主人的身份極高,可能是古滇國的“王”或“侯”。
![]() 153、立牛曲管銅葫蘆笙。戰國時期。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 。高28.2cm 。這件銅質笙仿葫蘆形,曲管上段一側有1圓孔,近頂端雕鑄1立牛。笙下部正面開5孔,背面1圓孔。出土時笙腹內有殘斷的竹管痕跡,說明此笙原5孔處當插有竹管。通過另出土的吹笙樂舞俑,可知這是古代滇人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葫蘆笙現在云南彝、佤、怒、拉祜、傣、納西、德昂等少數民族中仍有使用。
![]() 154、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 155、三騎士銅鼓。高46.2厘米,鼓面直徑39.7厘米,面徑40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云南江川李家山51號墓出土。鼓正中有十二芒太陽紋,芒間飾有三角形齒紋。面上二暈,均由鋸齒紋組成。胴部三暈,一、二暈飾鋸齒紋,三暈為三道弦紋。腰部三暈,一暈由鋸齒紋及斜線紋分為八格,二、三暈為齒齒紋。腰、胴之間有四扁平耳。鼓面四周雕鑄有三騎士俑及一牛。三騎士服飾相同,頭戴鴨嘴形帽,耳佩大環,肩披鳥羽披肩,身著短對襟長衫,腰橫扎布帶一周,帶兩角下垂至腰后,左側佩劍于帶上,雙手控韁,跣足。馬癥上昂,尾上翹,馬頭胡額飾,頭部有胸帶,馬作行走狀。一騎士前立一牛,牛首下垂,兩巨角前伸,作逼視狀。
![]() 156、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 157、四舞俑銅鼓。通高26厘米、俑高13厘米、面徑20.5厘米。云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鼓面正中為一圓形餅,周沿有一突起的圓圈,通體無紋飾,腰部有四扁平耳。鎏金,多已脫落。鼓面周沿立有四舞俑,面面相對,服飾、舞姿各異。其中二人頭部有錐形髻,髻上裝飾脫落,髻根繞一帶,帶角下垂至后頸部;額前有一發箍,耳垂兩圓形大環;頸部戴項鏈三周;手臂戴鐲;腹部有圓形扣飾;左側佩劍,劍帶懸于右肩;雙臂橫伸,作舞蹈狀;俑身著短袖長衣,衣角開叉,下垂至腿部;肩、臂及腰部各披獸皮,獸尾下垂。另二人頭戴尖頂冠,冠上飾品已脫落;兩耳佩大環;身著短袖對襟大衫,長至膝;頸部佩項鏈三周;腰部飾圓形扣飾;左側佩劍,劍帶橫系腰部;左側懸一條形布,布上有花紋。俑左右肩各披一幅布,下垂至地;后頸部另系一帶,垂至臀部;右臂前伸作舞蹈狀,腕上佩一寬邊鐲;左臂向內彎伸,手持一棍形物,扛于左肩。
![]() 158、上圖舞俑的局部。
![]() 上圖線圖局部。 ![]() 159、銅案。高10.5厘米、面徑22-36厘米。玉溪館藏。案面為橢圓形,正中飾繩紋、菱形紋及14芒太陽紋組成的圓形圖案;案壁兩端各系小鈴二(現存一)。案兩側有對稱直耳,耳上各雕鑄一人及一牛。案底有四柱狀足。
![]() 160、上圖銅案的正面。
![]() 161、上圖銅案的局部。
![]() 162、長銎銅鋤。長27.5厘米、中寬19.5厘米、銎長8厘米。澄江縣文化館藏。鋤面正中起脊至刃端,上段兩側呈弧形,中段突出,刃部鈍圓。長銎橫出于鋤面上端,銎口橢圓。
![]() 163、銅叉。長13厘米、寬10.8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整體扁平,前端呈叉狀,叉尖鈍圓。器身近方形。無銎,其后部伸出一段以納柄。
![]() 164、靴形銅鉞。長18.5厘米、寬8.2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半圓形刃,刃部兩側不對稱。長銎,三角形銎口。
![]() 165、靴形銅鉞。長17.6厘米、寬7.8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半圓形刃,刃部兩側不對稱,左側刃尖上翹,長銎,銎基部有一突起的乳釘及弦紋二道,半圓形銎口。
![]() 166、靴形銅鉞。長15厘米、寬7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半圓形刃,刃部兩側不對稱,左側刃部呈弧形。長銎,銎口橢圓。
![]() 167、靴形銅鉞。長14.7厘米、寬8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扇形刃,刃部兩側不對稱。長銎,其上有弦紋二道,銎兩側呈弧形,橢圓形銎口。
![]() 168、人首紋銅矛。長18.5厘米、銎徑2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柳葉形矛頭,圓形銎。銎上有一人頭,發沿銎部向上盤繞,眼微閉,嘴略張作瞇笑狀。
![]() 169、銅鼓。高35.7厘米,面徑47.8厘米、足徑57.5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鼓面正中暈為點線紋,四、六暈為三角齒紋;二暈較寬,為七只飛翔的鷺鷥。胴部五暈,一、三暈國基角齒紋;二暈為雙旋紋;四暈為點線紋;五暈較寬,用點線、齒紋及雙旋紋組成條帶,縱分八格,每格一牛;二、六暈為點線紋;三、五暈為三角形齒紋;四暈雙旋紋。
![]() 170、上圖銅鼓的局部。
![]() 171、羊角鈕鐘。高24.2厘米、底徑14.2厘米。元江縣文化館藏。大小形狀相同,由鈕、身兩部分組成。鐘身外形似開口的深腹缽,截面呈桃核形。上端有用以系吊的豎長孔,兩面對穿。頂部向兩側各伸出一角,似關角狀。鐘上均鑄陽花紋,一面為一牛另一面似一虎。
![]() 172、上圖鈕鐘刻紋局部。
![]() 173、立獸銅戚。戰國時期。云南江川李家山24號墓出土。長19.8cm。戚為砍劈類兵器,滇國兵器中銅戚的數量較少,有的裝木柄,也有少量為銅柄,與戚刃連鑄在一起,銎部多雕鑄有動物。這件銅戚為橢圓形銎,銎側有1個獸形鈕,獸作低頭、垂尾覓食狀;圓形刃,通體無紋飾。
![]() 174、蛇形銅叉。江川李家山墓地出土。
![]() 175、立豹葉形矛。江川李家山墓地68號墓出土。
![]() 176、二獵人獵鹿銅扣飾(云南省博物館藏)。青銅,長0.125米,高0.12米,云南江川李家山一三號墓出土 。
![]() 177、二獵人獵豬銅扣飾(云南省博物館藏)。青銅,長0.123米,寛0.65米,云南江川李家山一三號墓出土 。
![]() 178、立鳥銅柄戚。通高122厘米。江川李家山出土。扁圓銎,實心銅柄與銅戚鑄為一體,銎部飾雙旋紋;圓形刃,中線起脊,至前鋒呈尖形;柄端鑄一鳥,其側系一小鈴,鈴舌至今仍活動自如 。
![]() 179、立牛銅尊。江川李家山出土。尺寸:高31厘米。侈口,扁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豆形蓋,表面有鳥紋及竹節紋圖案;蓋頂立一牛,頭微仰,尾下垂。
![]() 180、五牛一鼓貯貝器。高31.2厘米。江川李家山17號墓。器身呈圓筒形,腰部內收,三足,典型的束腰筒狀貯貝器。器蓋上雕鑄五牛和一鼓,邊沿四牛,作逆時針方向運行,中央一牛,體形稍大,立于一巨型銅鼓上。銅鼓在滇國是“重器”之一,象征權力,而牛則是財富的象征,集銅鼓、牛和貯貝器于一體,由此可見墓主人生前對權力和財富的擁有情況。
![]() 181、上圖的局部放大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