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12月6日,芬蘭從俄國人的控制下宣布獨立以后,盡管很快得到了蘇聯政府的承認,但并沒有能夠立即走上獨立自由的道路,國內局勢很快陷入內戰的邊緣。受蘇聯影響的工人赤衛隊這時候準備武裝奪權,為了應付即將到來的國內危機,新成立不久的芬蘭政府開始著手組建政府軍。1918年1月18日,從俄國歸來不久的曼納海姆將軍臨危受命,在離首都不遠的瓦薩(Vaasa)開始了組建軍隊的工作,這里也因此成為芬蘭軍隊的誕生地。1918年1月26日,內戰全面爆發后,政府軍習慣上被稱為“白軍”(Valkoinen Armeija),而內戰的另一方——工人赤衛隊則習慣上被稱為“紅軍”(Punakaarti)。
一、白軍編制 白軍部隊的組成可分成3類: 1、民防部隊(Suojeluskunta):地方志愿人員組成的部隊,編制比較混亂。 2、征募來的志愿兵部隊:包括2個擲彈兵團(每團2個營),Uudenmaa騎兵團和6個炮兵連。 3、法定征募的部隊:包括6個獵兵團(每團3個營),卡累利阿騎兵團,11個炮兵連以及6支通信部隊。 (1)1918年白軍民防部隊(Suojeluskunta) 1、 民防步槍連編制: 地方民防連指揮部 (5 - 10 人) 3個步槍排 每個排5個步槍班 每個步槍班: 1名班長(軍士) 1名副班長(一等兵) 6-7名士兵 上面列出的是一個典型步槍連的編制,一個連人數大致在75—216 人之間。 (2)1918年白軍獵兵部隊(Jaeger) 在內戰期間,白軍計劃組建20個獵兵營,這些獵兵營成為芬蘭歷史上最早的正規軍。按照1918年2月制定的征兵計劃應該每個獵兵連的規模保持在400人,每個營大約有1875人,但實際上在戰時從來沒有達到過滿編,下面列出的是戰時的實際編制。 1、1918年白軍獵兵營編制:
營指揮部 營補給部隊 3個步槍連 每個步槍連3個步槍排 每個步槍排6個步槍班 每個步槍班由9人組成 2、1918年內戰后期,部分獵兵營整編成旅,其編成為:
旅指揮部 每個旅2個團 每個團: 3 個營 機槍連 通信部隊 自行車部隊 獵兵部隊人員組成: 連 3 + 175 營 10 + 525 團 38 + 1777 3、1918年白軍獵兵團直屬機槍連編制: 連指揮部 補給部隊 2或3個機槍排(按戰時需要) 每個排有2挺機槍 (7.62毫米馬克沁或柯爾特) (3)1918年白軍騎兵部隊
Uudenmaa(地名)騎兵團是1918年內戰期間志愿征募組建的唯一的大規模騎兵部隊,整個Uudenmaa騎兵團由3個騎兵中隊組成。 1、1918年白軍Uudenmaa騎兵團騎兵中隊編制: 中隊指揮部 3個騎兵排 每排2個騎兵班 每班20個人 補給部隊 2個彈藥運輸雪橇車 2個食品運輸雪橇車 3個物資運輸雪橇車 野戰廚房 騎兵中隊人員總數;136人 2、白軍Uudenmaa騎兵團機槍加強中隊編制: 中隊指揮部 4挺機槍 (馬克沁) (4)1918年白軍炮兵 白軍炮兵第一次正式參加戰斗是在1918年3月。在坦佩雷戰役(Tampere)前,白軍炮兵規模較小,主要武器是老式87毫米炮和122毫米榴彈炮。坦佩雷戰役后,由于繳獲了大量火炮,白軍炮兵進行了擴編。 1、1918年4月6日前的白軍炮兵連編制: 2門火炮 85名人員+50匹馬 2、1918年4月6日后的白軍炮兵連編制: 4門火炮 170名人員+100匹馬 二、紅軍編制
紅軍編制也基本維持在營級規模,其編制基本沿襲自19世紀80年代以前為沙皇俄國服役的狙擊營。 (1)1918年紅軍步槍連編制: 連長 政委 4個排 排長 每排2個班 每班1名班長12名士兵 (2)1918年紅軍機槍連編制; 連長 政委 3個機槍排 每排4挺機槍(馬克沁) (3)1918年紅軍投彈兵部隊編制: 沒有詳細的編制資料,一般來說每個小隊裝備4門91毫米GR1916型小雷投擲器(Mine Thrower)。 (4)1918年紅軍炮兵連編制: 4門火炮 170名人員+100匹馬 ◆ 冬戰爆發前(1919-1938)的芬蘭軍隊編制 一、1919年步兵師編制(計劃): 師指揮部 半騎兵排 3個步兵團 每團3個步兵營 每營3個步槍連 每營1個機槍連 師屬炮兵 炮兵指揮部 1個山炮連(4門75毫米或76毫米炮) 2個野戰炮連(每連4門75毫米或76毫米炮) 1個榴彈炮連(4門122毫米M/09或M/10榴彈炮) 野戰電報部隊 工兵連 醫務排 補給部隊 補給部隊指揮 4個物資補給隊 3個步兵彈藥補給隊 2個炮兵彈藥補給隊 二、1919年坦克連編制: 坦克連指揮(1輛法國制FT-17坦克) 3個坦克排 每排1指揮坦克 2個坦克小隊 每個坦克小隊 1輛帶炮型FT-17 1輛機槍型FT-17 坦克連人員組成:5名軍官+15名軍士+95名士兵=共115人 總共坦克數;16 三、1921年芬蘭軍隊編制 1920到1921年間,芬蘭軍隊進行了重組,其部署和編制如下: 芬蘭軍隊全國總指揮部(國防委員會) 專業部隊 赫爾辛基專業部隊指揮部 科拉(Koria)工兵營 Riihim?ki(地名)野戰電報營 Riihim?ki鐵道營(裝備2輛裝甲列車) 赫爾辛基卡車運輸營 2個卡車連+補給部隊 無線電通信部隊 無線電通信指揮 Riihim?ki無線電接收站 野戰無線電通信連 無線電通信學校 空軍 Santahamina(地名)芬蘭空軍總部 Santahamina 空軍大隊 空軍學校 空軍機庫 觀測氣球學校 空軍基地(每個基地2個中隊) Utti第一空軍基地 維堡(Viipuri)第二空軍基地 Sortavala第三空軍基地 坦克團 H?meenlinna(地名)2個坦克營 騎兵旅 Lappeenranta(地名)騎兵旅指揮部 Uudenmaa騎兵團 H?me騎兵團 維堡重炮團 3個炮兵營(裝備150-152毫米榴彈炮和107-152毫米野戰炮) 獵兵旅 瓦薩獵兵旅指揮部 瓦薩近衛獵兵營 奧盧(Oulu)Pohjanmaa獵兵營 H?meenlinna Kajaani Sissi營 坦佩雷獵兵炮團 2個炮兵營 第7獨立機槍連 第1步兵師 赫爾辛基師指揮部 赫爾辛基白色警衛隊 土爾庫(Turku)和阿維南馬群島(Ahvenanmaa)波里(Pori)步兵團 赫爾辛基和Tuusula第1野戰炮團 4個炮兵營 赫爾辛基第1獨立機槍連 土爾庫第2獨立機槍連 赫爾辛基師指揮部連 第2步兵師 維堡師指揮部 維堡Karjala警衛團 維堡Savo獵兵團 考浮拉(Kouvola)Keski-Suomi團 維堡第2野戰炮兵團 4個炮兵營 維堡第3獨立機槍連 維堡第3獨立機槍連 Kellom?ki第1自行車營 Raivola第2自行車營 第3步兵師 米凱利(Mikkeli)師指揮部 哈米納(Hamina)維堡步兵團 庫奧皮奧(Kuopio)和米凱利Pohjois-Savo步兵團 拉赫蒂(Lahti)坦佩雷步兵團 Riihim?ki第3野戰炮兵團 4個炮兵營 拉赫蒂第5獨立機槍連 哈米納第5獨立機槍連 米凱利第3自行車營 四、1927年芬蘭步兵師 1926年到1927年間,芬蘭對步兵師進行了又一次整編,其編制如下: 1927年芬蘭步兵師編制: 師長 師指揮部 師參謀長 師總務處 辦公室 4個補給排 特種指揮 炮兵指揮 通信指揮 工兵指揮 補給部隊 指揮官辦公室 補給部隊 醫務連 獸醫連 彈藥運輸縱隊 醫務縱隊 工兵部隊 2個工兵連 防化連 補給連 通信連 3個步兵團 每個步兵團;團長 團指揮部 團指揮部連 團補給縱隊 3個步兵營 每個步兵營:營長 營指揮部 3個步槍連 每連4個步槍排 機槍連 3個機槍排 輕迫擊炮排 野戰炮兵團 炮兵指揮 炮兵團指揮部 3個炮兵營 每個炮兵營:營長 營指揮部 3個炮兵連 (2個每連裝備4門75-76毫米炮) (1個裝備4門122毫米榴彈炮) 炮兵營補給縱隊 五、1919到1939年間芬蘭步兵班的編制變化 年份 步槍班 輕機槍班 機槍班 1919年 1+9人(1手槍+9步槍) 無 1+4或1+5人 1922年 1+13人(1手槍+12步槍+1輕機槍)無 1+4人 1927年 1+8人(1手槍+8步槍+1沖鋒槍) 1+8人(1手槍+7步槍+1輕機槍) 1+4人 1932年 1+9人(1手槍+8步槍+1沖鋒槍) 1+6人(1手槍+5步槍+1輕機槍) 1+5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