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經重者,劇痛難忍,大汗淋漓,惡心嘔吐,此類患者均感生不如死,手法為主治療痛經,效果如神,一般2-5鐘內止痛, 痛經治療絕招 一、穴位治療: 選 穴:十七椎、女福穴及三陰交。以上三穴效果均十分可靠,一穴見效可不再用第二穴。 操 作:按十七椎、女福穴、三陰交順序選穴,選準穴位后,以指尖用力下壓15秒后再行滑動按壓,時間約1分鐘,邊操作邊訊問患者,一般在2分鐘內完全消失或大幅緩解,如果1分鐘后疼痛緩解不明顯,再選第二穴按 二、強刺激推拿:在患者腰、骶、臀及大腿根部檢查出壓痛點,然后按照腰、骶、臀、大腿根部順序進行壓痛點強刺激推拿,一般2-5分鐘內止痛。 三、中醫治療: 辯證:痛經絕大部分為氣滯血瘀或寒凝血瘀。治宜以行氣、溫經、化瘀以法。 處方:少腹逐瘀湯加減:桃仁12克、紅花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元胡30克、川楝子12克、炒靈脂12克、制沒藥12克、生蒲黃12克、香附12克、柴胡12克、肉桂10克、益母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二日一劑,經前服用,經停即止。可連用2-3個月經周期。
附:穴位定位 十七椎:經外奇穴。在腰部,當后正中線上,第5腰椎棘突下。
2011-1-4 11:52 上傳
下載附件 (15.72 KB)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2011-1-4 11:56 上傳
下載附件 (6.69 KB)
女福穴:位于外踝前側約一寸的地方,肌肉微凸。
|
|
|
三陰交穴 穴位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三陰交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三陰交1分鐘。 功效:具有交通心腎,引火下行的作用,對所有婦科疾病疼痛均有緩解作用。 太沖穴 穴位位置:腳大趾與第二趾之間。 按摩方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沖穴,有酸脹感為宜,1分鐘后再換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沖穴1分鐘。 功效:具有明顯疏肝止痛的作用。不僅可以治療痛經,還可以治療多種婦科疾病。 子宮穴 穴位位置:子宮穴位于下腹部,臍下一橫掌處(臍下4寸)正中。左右旁開四橫指(旁開正中線3寸)的距離各有一點即是此穴。 按摩方法:用雙手食指、中指按壓住兩旁子宮穴,稍加壓力,緩緩點揉,以酸脹為度,操作5分鐘,以腹腔內有熱感為最佳。 功效:刺激子宮穴是直接針對女性生殖器的調理手法,療效顯著,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的作用。 血海穴 穴位位置: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內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按摩方法:兩個大拇指重疊按壓這個穴位,痛經的時候通常左腿也會一起痛,多刺激左腿。要是在腰上放一個暖水袋效果會更好。 功效:具有引血歸經、治療血分諸病的作用,按壓血海穴能夠緩解月經期的小腹疼痛。 自我按摩在經前5~7天開始治療,月經來潮后停止,待下次月經來潮前再施手法治療。按摩目的是引血下行,因此治療須在經前當下腹部、腰骶部出現疼痛時操作。手法得當可使經期提前1~2天,隨著經血排出,疼痛也會隨之消失或減輕
痛經要穴-次髎穴 幾次痛經之后,我決定好好的實踐一下次髎穴。在很多朋友身上都試驗了,確實很管用。次髎穴內聯子宮,起到舒緩子宮緊張的作用,對痛經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穴位作用不持久,要一直按住,不能松手,痛經的姐妹可以試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