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三章: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人類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起源于商朝的銘言正是我們在社會快速發展階段需要激勵自身革新的座右銘。“跟上時代的發展”這句話作為一句口號并不難,但要真正做到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我們抱怨年輕一代和我們產生代溝時,有沒有想過可能是我們自己已經過時,已經被時代所拋棄了呢?在建設適應新時代的禮的時候,我們更應該用這種思維方式,將我們已經習以為常,但又落后于時代的那些行為習慣挖掘出來,并加以改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作新民,才能夠日日新,又日新。 自西方文藝復興所發生的現代化在幾百年間逐一改變著世界,這幾十年來,現代化進程來到了我們身邊。現代化對中國的改變是多方位的,從個人,家庭,到社會,國家,幾乎無一不在發生著巨大而迅速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我們以前所適應的人文空間、行為規范一一過時,禮的滯后效應極為明顯,建設適用與新時代的禮[道德]已經成為當今中國社會的迫切需求。從這一章開始,我們將依次討論現代化對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所帶來的變化,并依據上一章所介紹的禮的基本原則,試圖發現可以適應新時代的行為規范。 談到現代化所帶來的變化是多方位的,很難一一列舉,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最具特點的部分,看看現代化與我們的習慣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差距,到底我們應該改變哪些習慣才算是作新民。 當今社會的中年人大都經歷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也就是說經歷了中國社會高速發展的全過程。這部分人所經歷的社會變革程度最大,他們的生活習慣中會存有30年前中國社會的影子,而這些行為習慣嚴重滯后于經歷了30年高速發展后的今天。從這部分人所需要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什么程度上的現代化改造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復禮對于個人的意義。 30年的發展對我們生活的改變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對于經歷過60,70年代中國的人來說,現代化進程給這幾十年中國社會所帶來的最大變化莫過于物質的豐富。盡管現代化還帶來了很多變化,但是對于物質奇缺的70年代,今天的物質過剩與當年形成了極為巨大的反差,正是這樣的反差導致今天禮的建設之緊迫。從物質奇缺社會走過來的人們還不太習慣物質豐富的含義,許多應對物質奇缺的行為習慣在今天依然充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反映在個人的每一個行為中。這些過時的行為習慣不僅與當今社會狀態格格不入,而且嚴重制約著社會的發展。改變這些行為習慣正是我們每一個生活在當今中國社會中的人都應該付諸實施的行動。 70年代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物質相當奇缺的社會階段,由于剛剛經歷了百年內憂外患,社會財富被外國侵略者略劫一空,物質財富的產生機制在多年的戰亂中無法恢復,在加上戰爭結束后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使得70年代的中國物質奇缺到了一個極限程度。從建國初期開始實行的憑證供應,到了70年代達到了極致,那時的人們所能買到的東西完全是與生存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70年代的中國社會完全是在為保證人民的生存需要而努力,至于生存之外的,諸如娛樂,更好的生活水平則不在社會所能夠考慮的范圍之內。就是這些保證人們生存的物品,像糧食,肉食,服裝等等,幾乎全都憑票供應。有些無法憑票的東西,例如蔬菜,水果,則處于嚴重的供不應求的狀態。我小的時候經常為了買菜而奔跑與各個菜站之間,而每到一個菜站,遇到的都是空空的貨架和攢動的人頭。值得指出的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不僅僅是缺錢,而是什么都缺,從生活必需的食品到服裝鞋帽,從出行所需的公共汽車到精神需求的電影及文化產品,幾乎所有的東西都缺,有些東西有錢也買不到。這種物質的奇缺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是深遠的,以至于在每天思考賣房還是買房的今天還不時憂慮有一天會吃不上飯。這種過度的憂慮不僅使得我們無法享受物質豐富所帶來的快樂,反而使得我們的行為與當今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奇缺型社會到底造就了我們什么樣的行為特征呢,可以舉一個極度奇缺的例子會更好理解一些。曾經在某個英國電影中看到這樣一段畫面,描寫的是一群街頭小乞丐哄搶食物的過程。對于乞丐來說食物是奇缺而又必需的,當這群小乞丐發現一些可以拿到的食物時,會發生什么樣的情況呢?影片的小主角看到食物后以閃電般的速度撲上去,他當然會遇到擁擠,當然會遇到其他孩子的阻擋,但他很本沒有看到別的人,眼中只有他要得到的食物,就是這種旁若無人的氣概使他最終搶到了食物。現在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還是這個小乞丐,他長大之后不再貧窮,有了工作和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顯然,食品對于他不再是奇缺的東西。如果此時在大街上看到了食物,他還會奮不顧身地去搶嗎,當然不會,他會顧及更多的東西,他會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這是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但可以提供給我們重要的信息,那就是一個人在物質奇缺的情況下,當遇到可以拿到的物質時,他不會看到周圍的其他人,在他與目標物之間他什么也看不到,他眼里、心里只有那個他想要得到的東西。這樣的行為雖然到了物質豐富的今天會有一些收斂,但是長時間所養成的習慣已經成為自動的行為,這樣的目中無人,直取目標物的行為特征會在生活的每時每刻顯現出來。顯然,這樣的行為與物質豐富的今天是不相適應的。從這個極端的例子入手,我們可以試著總結幾條物質奇缺所帶來的行為習慣,并試圖在物質豐富的今天逐漸從我們的行為中將其去除。 1、目中無人 電影中那個孩子在搶食物的時候不可能左右關照,不可能與周圍的人禮貌相待,盡管他知道有許多人在身旁,但他不可能關照其他人的狀態。只有目中無人,才能取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在奇缺型社會,特別是食物奇缺的情況下,這樣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食物、乃至物質不是那樣奇缺的情況下,你還目中無人,不理睬周圍人的狀態和感受,還是直視目標勇往直前,就會讓人覺得不文明。例如,走路的時候不看周圍的人,愣磕磕地亂撞;遇到排隊的情況,雖然也在排隊,但身體前傾,總試圖夠到前面的服務窗口;在排隊的情況下毫無顧忌的插隊;公共場所看到熟人,不管周圍有多少人,不管周圍的人距離自己多近,馬上大聲呼喊;乘坐箱式電梯,無論外面是否有人要上都不停地按關門鍵;同樣乘坐箱式電梯,在外面等候時緊靠電梯門,從來不考慮里面會有人出來;開車的時候無論什么情況,只要前車踩剎車就條件反射般地鳴笛。種種這般行為不可勝數,雖然這些行為的表現各異,但歸結為一點,都是由于目中無人,而只有自己的目標物所致。這是奇缺型社會給我們留下的印跡。如果平靜下來理智地想一想,今天的我們原本沒有必要那樣焦躁,原本沒有必要那樣緊張,原本沒有必要做那些條件反射。在物質奇缺的年代,排隊的前后可能會導致是否能夠得到你需要的東西;在物質奇缺的年代,動作的快慢可能會導致你失去一個得到生活必需品的機會。這些目中無人的行為在物質奇缺的年代或許可以被理解,因為只有緊張、焦躁地捕捉每一個信息,才有可能隨時抓住大家都需要,同時又不是很多的物質。但是,將這樣的行為放到今天,就顯得是那樣的沒有必要,今天的排隊不過是一個早晚的問題,不是有無的問題;在物質過剩的今天,獲得某樣東西與你的動作快慢無關。過剩的物質擺在那里,你還那樣緊張,還要搶在別人前面,就會讓人覺得有失體面。于是,這些的從物質奇缺型社會遺留下來的行為在今天看來不僅不必要,而且不文明。 2、左顧右盼 70年代物質的極度缺乏使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都要憑證供應,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按照憑證的方式解決,總有一些在票證之外,例如蔬菜、水果等等。對于這些無法憑證的物品,人們是要自己去尋找的,我小的時候就經常每天跑好幾家菜市場。顯然尋找的方式過于笨拙,很多“聰明人”是靠街頭巷尾流傳的消息去搶購這些物品的。當有一個人得知某個市場來了一批西紅柿的信息時,他往往會告訴認識的人,我當年就充當過這樣的消息提供者。于是,消息會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傳遞開來,人們蜂擁而至,那些因獲得消息太晚而后到的人總會面臨空空的柜臺興嘆。可以想象,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街頭巷尾所流傳的消息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使你在別人羨慕的目光中展示戰利品。于是,在這種社會氛圍中生活的人們總會豎起耳朵捕捉每一個信息。不幸的是,這種并不是很好的習慣也被帶到了今天。3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使得社會發生了巨變,沒有什么生活必需品是需要豎起耳朵打聽消息來得到的。今天我們已經面臨一個信息泛濫的社會,左顧右盼所收集來的信息只能使得自己更累。但是習慣并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雖然我們已經不需要隨時收集大街上的信息,但在公共場合與人談話時,我們還是會被周圍各種信息所吸引,而忽略眼前正在交談的人。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公共場合中就有很多左顧右盼的人。如果對比一下發達國家就會看得很清楚,在發達國家的公共場合也有很多看街景的閑人,但是他們很專注。看街景就專心看街景,談話就會專心談話,走路就會專心走路。還有這樣一個場景我們會經常看到,某人正在走路,突然有人叫住他,叫他的位置并不適合兩人談話,但是這個人會就地停下,也不走近叫他的人,也不改變自己身體的行進方向,就側著身子大聲地和叫他的人攀談,而且還不是一兩句能夠說完。于是,周圍的人不僅成了他們的聽眾,同時還必須中斷自己正在進行的談話,去被迫獲得一些對自己來說不著邊際又毫無用處的信息。其實,這樣的場景在發達國家也會遇到,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被別人叫到的人通常會改變自己前行的方向而走向叫他的人以正常談話聲調進行談話,在和這個人攀談結束后再繼續自己原本要做的事情。做什么是就專注去做,無論這件事多么小,持續的時間多么短,是否是突然發生的,如果你決定去做,就專注去做,不能讓人覺得你總在趕時間,總是和一個人說話的同時還要趕著去做下一件事。 物質相對豐富社會中的人會很專注于自己的事情,因為他們知道隨時捕捉來的信息大多是沒有用的垃圾信息。然而,我們并沒有及時改變自己行為,將物質奇缺年代養成的左顧右盼的習慣帶到了今天,在本應該展示富足、安定之自我的環境下表現出饑渴的緊迫感。這種不符合現代社會的、被今天視為不自信的自身習慣也是我們需要著力去除的東西。去掉左顧右盼的行為習慣,以專注、自信的形象展示在公共場合,才是符合已經富裕了的、已經不再為吃喝所累的新民形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