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養生 |
太極拳的養生保健及醫療作用已得到實踐充分證實,不容置疑。由此,我們對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做進一步的理論探討,使其更好地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于運動。太極拳的特點是內外具動。它不僅具有一般體育運動強健體魄的作用,而且可以修心養性,鍛煉人的心志,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究其理論基礎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充分體現了中醫陰陽學說中醫認為正常人的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一旦陰或陽的一方出現偏盛或偏衰,即陰陽失調,則產生疾病。要除去疾病就得調節陰陽使其達到正常的平衡 太極拳養生的作用之一就在于它追求的是五陰五陽,陰陽平衡協調的境界,使鍛煉者內外形成一體,混然如太極。所謂“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 (1)動靜結合。太極拳有時表現為外動內靜,其形如流云,而心靜如水;有時又表現為外靜內動,身形雖止而神情卻活潑潑地無半點滯留之處;有時又以內動引外靜或以外動引內靜,如此內外動靜陰陽結合,正是上乘的健身運動。 (2)外柔內剛。太極拳外形至柔,但練習者又不可刻意追求松軟,以至精神松懈、萎靡不振。太極拳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拳要求練習者全身松靜,但頂勁必須提起,即提神,如此則精神振奮。外形松柔則使氣血自然流暢于全身,百絡皆通。久而久之則可去掉后天拙力練得肉軟如棉。內提精神可使先天精氣激發出來,這體內的精氣神即可化為太極的內勁,表現為剛健。外柔內剛,正是人們所說的太極拳“棉里藏針”。太極拳這種外丟拙力,內養精氣神,最終達到內外統一的養身方法是一般運動所不具有的。 2.采納了道家的吐納導引術 吐納導引術是中國古代道士通過實踐總結出來的修身養性之道。導引術是以一定的功法動作或靜功的意念導引,疏通經絡,運行氣血,增加臟腑的生理機能,從而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而吐納則是通過一定方式的呼吸將人身之元氣與天地自然之真氣會合以成真息,使之周流至百骸之間,暢達于百絡之中。 陳氏太極拳的套路本身就是一套極好的導引術。神態動靜結合,動作一開一合,節奏快慢有序,勁力剛柔并濟,重心虛實變換,配以無處不在的螺旋纏繞的纏絲勁,足以使全身骨節節節松開,百脈暢通。陳氏小架太極拳可采用道家的逆腹式呼吸,一呼一吸都與動作相配合。其方法是吸氣時腹部吸進,將天地之氣吸入胸肺部。此時動作常為收、為合、為蓄。呼氣時腹部自然松下,同時將濁氣從口鼻排出,而天地之真氣則下降至腹與人身之元氣(在丹田)及先天之本元精(會陰處)會合以成真息,通過動作導引,通流周身。呼氣時力勁常為開、放、發。 由此可見。太極拳不僅可以舒展筋骨,而且使全身血脈、經絡暢通,在祛病延年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3.結合了中醫經絡學說 經絡是祖國醫學在醫療實踐中認識到的人身氣血通道。中醫認為經絡有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的功效。經絡不通則血氣受阻,至使陰陽失調,產生疾病。經絡以十二經脈為主,其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絡以分布于肢體內側的為陰,分布于肢體外側的為陽。內臟則以“藏精氣而不瀉”的稱腑,為陰,包括肺、心、心包、脾、肝、腎;“轉化物而不藏”的稱臟,為陽,包括胃、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兩者結合起來,即陰經屬于臟,陽經屬于腑。故練太極拳必須注意動作的收放、開合與蓄發。收、合、蓄為收藏,精氣神收藏于臟;而開、放、發為發出,將精氣神由腑運化而轉化入臟或者發勁發放于外。如此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內外統一、延年益壽的目的。否則如果亂打一氣,不但收放不能自如,而且會使氣血紊亂,不利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