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牲亭
宰牲亭,是宰殺牲畜的地方,根據禮制祭祀用的祭品“必豐、必潔、必誠、必敬”。牛必須選用全黑、體壯、一百斤重,沒拉過犁的乳牛。羊須是三十斤重的白羊,豬必須是八十斤的純黑色豬。三牲在宰殺前要披一塊黃綢子,主祭官要給牛磕頭,然后宰殺。動物的毛血放入事先挖好的毛血池中,用土掩埋,以免被人踐踏,以示潔凈之意。
東官廳
東官廳,是參加祭禮典禮的官員齋戒、休息、和進行準備活動的場所。按照祭禮禮制正獻官即主祭官,是祭祀孔子的主角,擔任向孔子獻祭的重大責任。清代以后,北京孔廟的正獻官多由皇祭孔的正獻官帝擔任,山東曲阜孔廟的正獻官由孔子嫡傳后代“衍圣公”來擔任,而各地方文廟一般由當地的狀元或最高行政長官出任。在大型祭祀的前三天,正獻官就要住進東西官廳,沐浴齋戒,敬心誠意地進行準備

西官廳
西官廳,是參加祭孔典禮人員進行齋戒、休息和進行準備活動的場所。按照祭祀禮制,參加祭祀的人員有組織、有分工,各司其職。有祭祀的鳴贊,相當于祭祀典禮的司儀,引贊是祭祀的引導官,分獻官負責祭祀四配、十二哲、先賢先儒及崇圣祠的五代先祖。此外還有陪祭、監祭、樂舞生、執事、雜役等人員,都在西官廳進行準備活動。

神廚
神廚,是加工祭品的場所。宰殺后的牲畜送到神廚,神廚中有鍋灶等設施,將祭品切割、制熟,以備祭祀。祭品在質量、形狀、來源等方面不僅原料,連加工方法也如此。如:魚要先用鹽搓,鹽必須選用山形的大粒鹽,需用大量花椒,每一粒都要去頭去尾,燒火的柴要劈成八寸長一段,炭要用雞骨白炭,燃燒時發出叮當聲才合格。

樂器庫
樂器庫,是存放祭孔樂器和舞器的地方。祭孔所使用的樂器有磐、編鐘、編磐、古瑟、笙、排簫、洞簫、龍笛、箎、敔、陶塤、以及各類鼓、即金、石、絲、竹、革、木、匏、土等古代八音之器。柷是一種打擊樂器,狀如方斗,擊打三次而樂起。特磐四種,編鐘六種,編磐十六種。

鄉賢祠
鄉賢祠是祭祀地方賢人的配殿。哈爾濱文廟的鄉賢祠建筑為歇山頂,灰陶瓦,旋子彩畫,面闊三開間。鄉賢祠供奉歷朝歷代本地的地方名人,包括是有政績、得民心的官員,也包括道德高尚、學問出眾、教育有方的鄉賢。鄉賢祠表彰這些名人的成就和貢獻,為后世樹立榜樣,鼓勵后人向他們學習。

玉振門
玉振門是位于大成門西側的掖門。玉振即磐的聲音,故事奏樂以擊磐告終,磐響則“終條理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即成為玉振。成語有始有終即來源于此。玉比喻君子內在的美德。《五行》中說“唯有德者然后能金聲而玉振之”,“金聲玉振之者,己仁而以人仁,己義而以人義”,意思是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體察美善的事物,并在內心產生共鳴。玉振之名出自《孟子 · 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如同鐘磐之聲,集眾音之大成,并通過祭孔的禮樂而傳遍大地。

大成殿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殿,位于第二進院縱軸線上。其名出自《孟子 · 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宋徽宗尊崇孔子為“集古圣先賢之大成”,詔名曰大成殿。 哈爾濱文廟單程殿建筑為重檐廡殿頂式,金龍和璽彩畫,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頂覆黃色琉璃瓦,在大成殿的頂層飛檐上擺設了十一個走獸,按照傳統規定,只能擺六個走獸。因為這座文廟建在民國年間,所以它打破了原有的格局。依次排列為騎鳳仙人、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押魚、豸、斗牛。在雙重飛檐中的海藍色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三個金色的大字:大成殿。哈爾濱文廟大成殿是按大祀祭祀儀式的規格設計建造的,其格局可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相媲美。其面闊十一開間,這在文廟建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西廡
西廡是大成殿西面的配房,是供奉配享孔廟先賢先儒牌位的地方屬從祀儒家先賢先儒的紀念性建筑。先賢先儒是文廟中的第三個等級,大多數為孔子的弟子。其位次和等級是清朝頒定,成為文廟禮制,為后世繼承。由于政治原因,不斷有罷黜和增加。到民國八年(1919年),供奉有先賢三十九位,先儒三十九位。所謂先儒者及孔門弟子以外傳經學及德行貫世或功業顯著之人也,此等先賢先儒經歷代學者之奏議,因是從祀之可否,及位置之順序,議論紛紜,宋之徽宗政和三年,大成殿上唯祀先師及四位配神,其它之諸弟子并先賢先儒等從祀于東西廡,明之宣德三年,先賢從祀名位考證以后頒行天下,至清朝雍正二年,乾隆十八年,同治八年等,多次更正其順序,哈爾濱文廟西廡古建筑造型為歇山式,旋子彩畫,頂覆綠色琉璃瓦,面闊九間,進深三間。

東廡
東廡是大成殿東面配房,是供奉配享文廟先賢先儒牌位的地方,屬從祀儒家先賢先儒的紀念性建筑。先賢先儒是文廟從祀的第三個等級,大多數為孔子的弟子。其位次和等級是清朝頒定,成為文廟禮制,為后世繼承。由于政治原因,不斷有罷黜和增加,到民國八年(1919年),東廡供奉先賢四十位,先儒三十九位。先賢因屬從祀地位,祭祀時其規格又低于“四配十二哲”。文廟的祭祀,隨等級的不同,所享受的禮遇也隨之發生變化。哈爾濱文廟東廡古建筑造型為歇山式,旋子彩畫,頂覆綠色琉璃瓦,面闊九間,進深三間。
獨占鰲頭
“鰲”傳說是海中的大龜,相傳它與魁星有密切的關系。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的總稱,又稱奎宿。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魁星是一個滿腹經綸、才華出眾的人,因相貌丑陋而屢試不中,走投無路之下,魁星欲投水自盡,忽然從水中出現一只“鰲”將他托起,并升上天空成為主案文章興衰的神。現實中魁星被描繪為一個赤發藍面的鬼的形象,他總是單腿站在一只巨鰲的頭上,一腳向后翹起,一手捧斗,一手執筆,意思是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這就是“魁星點斗”的由來。我國唐宋時期皇帝宮殿前的臺階上刻有龍和巨大的鰲魚,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接旨時要站在殿前,其中狀元所站位置最為靠前,正站在“鰲魚”頭的位置上,因此也成為“獨占鰲頭”。后來用“獨占鰲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萬仞宮墻
萬仞宮墻也稱數仞宮墻、屏垣,是孔廟縱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筑,也是中國孔廟特有的建筑。其名取自《論語 · 子張篇》贊孔子學問“夫子之墻數仞”,其含義為贊揚孔子學問與道德的博大精深。哈爾濱文廟的萬仞宮墻位于最南端,與文廟圍墻連成一體。宮墻的中心段略向南突出,全長44.85米,高5.9米,中心向以立體圓形牡丹報甲琉璃雕花磚,四角鑲有立體牡丹角形花葉琉璃雕花磚,墻脊覆蓋黃琉璃瓦,瓦當中心雕刻九曲之龍。 萬仞宮墻所在之處,本應辟建文廟的正門,因中國民間約定俗成,無論何地建成文廟,都有當地當朝狀元前來祭孔,然后方可修建文廟的正門。哈爾濱文廟建于近代,科舉制度已經廢除,沒有狀元前來祭孔,因此萬仞宮墻取代了正門。這恰巧成為哈爾濱文廟獨有的掌故和特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