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欽 | |||
介紹: |
寧波市胡之西有一座聞名聞名中外得古建筑,那就是明代兵部右侍郎范所建得天一閣。天一閣迄今有四百多年得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得藏書樓。
范欽(1506-1585)自繞親,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嘉慶十一年(1532)進士,累官兵部侍郎。
范欽性喜藏書,游宦期間,每得到一地,都特別留心搜訪當地文獻。與其他偏重于版本得藏書家不同得是,范欽比較重視當代人的著作,故其藏書以明刻本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書,明代實錄,明代詩文集特別多,頗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軍令》,《營規》,《大閱覽》,《國子監監視》,《武定候勛招供》等官書,屬當時的【內部資料】,一般藏書家即便有意收藏,也決非輕易可以覓得。
范欽藏書處原名東明草堂,隨著藏書的增多,原來的書庫以不堪容納,范欽遂決定在住宅的東面重建一書樓,即后來著名于世的天一閣。天一閣得確切創建年份以不可考,根據有關文獻推定,當在嘉慶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間。樓為一排六開間兩層木質結構,坐北朝南,前后開窗,閣前有池塘。 除了可以點綴風景以外,亦是重要得防火措施之一。后來,范欽收集碑刻,得一吳道士龍虎山石刻,為元揭傒斯所書,并有【天一池】三大字,范欽大喜,以為與自己建閣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閣】名其樓。作為藏書樓,天一閣得建筑相當科學,故后來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文源,文津,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均坊天一閣式樣營造,而清代藏書家盧址的抱經樓,更是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完全模仿天一閣,由是天一閣更負盛名。天一閣藏書有較嚴密的管理制度。范欽故世后,長子范大沖體察范欽愛書的心情,立下了【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規矩,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藏書的散失。
天一閣原有藏書七萬余卷,從明末戰亂起始大批散失,到清康熙時閣中所藏明實錄以失其半;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又從天一閣調走602種(一說六三八種)圖書,以后多未發還;1840年鴉片戰爭中,英俊占領寧波,從天一閣略走地理輿圖數十種, 1861年太平軍進駐寧波,當地盜賊乘機搶走大批圖書,民國出年江洋大盜薛繼渭與不法書商勾結,又盜去藏書一千余部。經過這幾番劫難,到解放初期,天一閣藏書謹剩一萬三千多部
天一閣藏書曾多次編目。最早的藏書目錄為范欽手定的《范氏東明書目》,現存最早的目錄是清初抄本《天一閣書目》,1980年天一閣編有《天一閣善本書目》,公著錄善本四千余部,七萬余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