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32)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宜昌石頭書屋 2020-03-21
    按:文化部資源共享工程是一項旨在消除信息鴻溝,造福廣大民眾的宏偉事業。俺躬逢其盛,有幸承擔浙江文化史三部曲,即斯樓崔巍書香綿長——浙江藏書樓,浙水敷文桃李芬芳——浙江書院,越土培英人文郁茂——浙江學堂系列電視專題片的編劇任務。導演、攝影、音響、剪輯、合成等由杭州電視臺資深而敬業之首席導演許良與杭州亮色文化藝術策劃有限公司年輕有為的羅俊歆經理及其得力的團隊擔綱。而出版事項則仰仗浙江電子音像出版社領導任路平及魏嘉主任、程安寅、王翹楚諸老師鼎力相助。數年辛苦非尋常,三部曲業已大功告成。茲將俺經手的腳本與部分圖像資料奉呈如下:

     

     

      斯樓崔巍,書香綿長

    -浙江藏書樓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DVD201322日榮獲第四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浙江藏書樓》(DVD2014331 獲得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

             目錄

    序言   

    1.天一閣

         2.文瀾閣

    3.嘉業堂

    4.曝書亭

         5.五桂樓

    6. 衍芬草堂與西澗草堂

    7. 皕宋樓

    8. 玉海樓

    9. 伏跗室

    10.古越藏書樓

    參考文獻

    后記

    序                              

    明末清初大學者黃宗羲在《天一閣藏書記》說過:“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

    藏書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推崇的雅趣潔行。在“山川薈蔚,江海磅礴,人文郁茂,世代濟美” (明人楊師孔《兩浙名賢錄·序》)的浙江,遠在三國時期,就有藏書家事跡的記載。宋代伴隨著雕版印刷的興盛,華夏涌現出許多藏書家。兩宋知名藏書家128人中,浙江有31人,為全國之冠。明清以降,越發踵事增華。浙江自三國至新中國成立前,有據可查的藏書家多達1276人。出現過數以千計的大大小小的藏書樓。藏書家們以終身的摯愛、不懈的搜求、精心的呵護、執著的守望、乃至勤奮的抄錄、校讎、刻印、著述,詮釋著藏書文化的底蘊和真諦,演繹了諸多文囿美談、學林佳話。他們畢生致力于收集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典籍,保存了價值無限的民族智慧結晶,延承了千年不息的中華文明脈絡。天一閣主范欽“生平孜孜,惟書籍是嗜”;嘉業堂主劉承“ 生平嗜書,與世俗之珠玉貨財同”;五桂樓主黃澄量認為 “積財與子孫,不如楹書與子孫”衍芬草堂與西澗草堂共同創建人蔣光焴常言“手頭無書,幾無生人之趣”。

    流年似水,大浪淘沙,曾遍及浙東浙西的許多藏書樓已經樓傾書散,難覓芳蹤,但,仍然有一批藏書樓歷盡風雨而堅強屹立,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與豐饒的精神財富,其中有中國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天一閣,《四庫全書》江南四閣巋然獨存的文瀾閣,清末規模最大的嘉業堂,文學大家朱彝尊的曝書亭,樸學宗師孫詒讓治學的玉海樓。還有更多的藏書樓則羽化成蝶,實現了向公共圖書館的華麗轉身,諸如由杭州藏書樓、浙江藏書樓嬗變為浙江圖書館,古越藏書樓演化成紹興圖書館。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著重介紹浙江現存的十一座藏書樓,從藏書樓的物質表象刻畫到藏書家的心路歷程探索,從庋藏的典籍品位剖析,到管理體制上的特色描述,解讀圍繞藏書樓發生的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斯樓崔巍,書香綿長之

    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寧波日湖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寧波月湖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外觀

    在我國東海之濱,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浙江寧波,日月雙湖,宛若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月湖之西,勝景芙蓉洲的綠陰深處,掩映著一座名滿天下的藏書樓——天一閣。它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間,距今已跨越了近四百五十年的悠悠歲月。古樸的門楣院墻銘刻著滄桑的年輪印痕,威武的守護石獅寓意著精神家園的莊嚴神圣;精美的石刻磚雕折射著高雅的審美品位,靜穆的深院書樓彰顯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從這里,世代傳播出不絕如縷的書香,昂天的飛檐翹脊仿佛是對中華文明的不息禮贊。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三所家族藏書樓之一。其他兩所都建立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一所是意大利貴族多梅尼科·馬拉特斯塔Domenico Malatesta 1418—14651452年在意大利北部切澤納CESENA)創辦的馬拉特斯塔圖書館 Malatestiana Library)。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意大利馬拉特斯塔圖書館

    另一所是佛羅倫薩公爵,第一代托斯卡納大公科西莫一世·德·梅迪契 Grand Duke Cosimo I de' Medici,1519-1574),為了存儲其兩位祖上,同為人文主義者的佛羅倫薩僭主柯西莫·梅迪契Cosimo de'Medici ,1389-1464)及其孫洛倫佐·梅迪契Lorenzo de'Medici,1449—1492)收集4,500書籍和11,000手稿1525年在佛羅倫薩動工興建的梅迪契-羅倫佐圖書館 Medicean-Laurentian Library),由藝術大師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14751564設計的館舍及內部裝飾至今保存完好1571年尚未竣工即向公眾開放。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意大利梅迪契-羅倫佐圖書館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像(吳君澤繪)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被誣入獄                                      范欽昭雪,郭勛入獄
     

    天一閣的創始人為范欽。范欽15061585),字堯卿,一字安卿,號東明。浙江寧波府鄞縣人。生于明代正德元年(1506),卒于萬歷十三年(1585)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初任湖廣隨州知州,嘉靖十五年(1536),升工部員外郎,因事觸犯了明代開國功臣營國公郭英的六世孫,世襲武定侯郭勛,被誣遭廷杖。嘉靖十九年(1540),任江西袁州府知府。上任伊始,在府署大廳前建造高亭,升石于上,尤便仰觀,人稱“戒石亭”,告誡官員應以身作則,清廉自守。是年,郭勛失寵,被逮下獄,由三法司審查其罪行。袁州為當朝首輔奸雄嚴嵩故鄉,其子嚴世蕃欲占宣化公宇,范欽不允。嚴世蕃報告他父親,嚴嵩告誡他的兒子道:“(欽)是抗郭武定者,以強項自喜,踣之適高其名,但當籠絡之耳” 。意思是說這個人武定侯都敢頂撞,以強硬自居。你參了他的官,反而會讓他更出名,只能籠絡他。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盧鏜塑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抗倭圖(明 仇英繪)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支持抗擊倭寇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嚴嵩得寵                                       嚴世藩獲罪
          
      嘉靖二十八年(1549)范欽由廣西參政升任福建提刑按察使。任上為抗倭名將盧鏜(15051577,字聲遠,河南汝南人)鳴冤,竭力救其不死,傾心支持抗擊倭寇。嘉靖三十三年(1554),因父母相繼去世,范欽辭官奔喪。嘉靖三十七年(1558) 丁憂期滿,起補河南左布政使,升副都御史,巡撫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廣東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廣郴州地方,提督軍務。嘉靖三十九年(1560)升兵部右侍郎,同年十月被某御史冤屈劾奏“黷貨縱賊”,處以“回藉聽勘”,去官歸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嚴嵩被勒令退休,嚴世藩遭流放海南。第二年初春,嘉靖皇帝下恩詔為范欽平反,準許復冠帶致仕(即退休以后仍然可以穿官服)。明朝萬歷年間首輔大臣沈一貫撰《東明范公墓志》評價范欽為官:“公亢直守正,終始不移。”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樓鑰像                              豐坊像

    范欽生長于斯的浙東名城寧波,鍾靈毓秀、人文薈萃,自古以米香、魚香、書香、墨香四香傳揚天下,具有深厚的藏書文化積淀。僅在月湖一帶,歷史上就出過許多著名的藏書摟,諸如南宋詩人樓鑰(11371213,字大防,一字啟伯,號攻媿主人,鄞縣人。隆興元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資政殿大學士的東樓,學者史守之(11661224字子仁,鄞縣人。史彌遠從子)的碧沚,元代學者袁桷(12661327,字伯長,鄞縣人。官至侍講學士)的清容居;明代學者、書法家豐坊1492-1563,字人叔,一字存禮,后更名豐道生,字人翁,號南禺外史,鄞縣人。嘉靖二年進士)的萬卷樓等。可惜,至今均已蕩然無存。范欽酷愛書籍,“生平孜孜,惟書籍是嗜?!泵康揭坏兀斑h購近集,旦錄夕抄”??胺Q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汗牛充棟的圖書隨同他一起回到月湖故土。

    范欽既已落葉歸根,開始動工構筑書樓以貯藏日益增多的書籍。

    天一閣取《易經》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精義。選址幽靜,高墻圍環。主體建筑是一排六開間的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前后檐上下俱設窗門。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重檐硬山頂,前后有廊。樓上原為通長的一間,以書櫥相隔成六間。書櫥以《論語》中的“溫良恭儉讓”、五聲音階的階名“宮商角徵羽”等古代讀書人耳熟能詳的次序來編號,體現出一種和諧的音律之美。正中懸有明隆慶五年(1571)時任寧波太守王原相所書“寶書樓”黑底金字匾額。樓下面闊,進深均為六間。高下深廣及書櫥數目尺寸俱含六數。當中三間品連一起,作為中廳,兩旁懸掛著文人學士們題寫的楹聯。寓意精當,書法雋永。

    范欽深諳“天一生水,以水克火”的真諦,特地在天一閣前鑿池,名天一池,池水清澈,游魚如織。天一池與月湖水脈潛通,常年不枯。平時蓄水,一泓碧波平添三分美景;急時汲水,撲滅火患以保庋藏無恙。從建樓伊始就將防火問題提到了首要位置。除鑿池蓄水外,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范措施。諸如:在天一閣的東西兩旁筑起了封火墻屏障,以阻斷火源;天一閣的四周都留有空地,不與民居相連,并砌筑圍墻與外界相隔絕;天一閣還長期執行著嚴禁煙火入閣的制度。樓梯口設有醒目禁牌。千方百計構建了天一閣的防火體系。

    時至今日,天一閣雖然經過幾次大修,然其平面布局、梁柱結構及硬山式屋頂等基本特征仍未變。尤為重要的是,從未遭遇過火災的眷顧,避開了書樓安全最為擔憂的祝融之禍,為后繼的藏書樓乃至圖書館樹立了楷模。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span>天一閣藏書的來源,首先歸因于樓主窮年累月的不懈搜求。范欽曾在湖北、江西、廣西、福建、云南、陜西、河南等地及京城數十年為官,足跡遍及半個中國。嗜書如命的范欽,尤其重視當代人的著作,每到一地,均以尋訪圖書為最大樂事,不惜踏破鐵鞋,得之為快。尋覓到當時就很稀少罕見的圖書,范欽更是如獲至寶,予以珍藏。像《軍令》、《營規》、《大閱錄》、《國子監監規》、《武定侯郭勛招供》之類的官書,是當時的內部資料,為一般藏書家所難以收得的。

    其二是天一閣購入了豐坊萬卷樓、袁忠徹(明代大相師。官至尚寶司丞)靜思齋等藏家散出之書。豐坊及袁忠徹均為明季鄞縣著名藏書家。萬卷樓遭火災,藏書所存不多,但幸存者盡歸天一閣。后來豐坊窮困潦倒,其碧池園和萬卷樓刻石也均歸范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王世貞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宋)豐稷撰,(明)豐坊釋義,明藍絲欄鈔本《春秋世學》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宋)王堯臣、歐陽修等編,明藍絲欄鈔本崇文總目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王世貞編明隆慶刻本《尺牘清裁》

    其三是范欽與當時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藏書家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書法家、藏書家豐坊等人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約定互抄書籍,互通有無。

    這樣殫精竭慮,日積月累,藏書的品種和數量蔚為大觀。據《范氏家譜》記載,鼎盛時,天一閣藏書達七萬余卷。

    如果說天一閣的建筑匠心獨運,那么,其藏書視野則稱得上別具慧眼,呈現出以下顯著特色: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明太祖朱元璋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袁州府志》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寧夏新志》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嘉靖刻本《汀州府志》、《象山縣志》書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弘治《上海志》八卷,郭經修唐錦纂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首先,天一閣是收藏明代地方志書的寶庫。家有譜,方有志,國有史。與范欽嘉靖同朝為官的山西巡撫楊宗氣在《山西通志·序》中云:“治天下者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志為鑒。”地方志作為中華文化寶庫的珍貴財富和奇葩,享有連續性、系統性“地域百科全書”的美譽,具備資治、存史、教化、興利等功能。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號洪武)建國后,為了使“功業永垂”,即詔令天下編纂地方志書。嗜書的范欽長期在全國諸多地方任職的獨特經歷,使他具備了全面收集明代地方志書的主客觀條件。天一閣原藏明代省、府、州、縣志書共435種,比《明史·藝文志》著錄的還要多。在多災多難的動蕩歲月里,天一閣藏書多次遭到侵吞和盜竊,明代地方志書也不例外。但時至今日,尚存志書271種,仍然是我國收藏明代地方志書最多的單位之一。在這271種地方志書中,有164種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和《臺灣公藏方志聯合目錄》中為僅見之本,堪稱海內孤本。從纂修時間來看,所有明代志書中,纂修于嘉靖年問的有185種,嘉靖以前所修者有55種,嘉靖以后所修者有31種。時間跨度從永樂到崇禎。由于明代以前舊志的失傳,天一閣現藏方志中,有l 72種已成了各地纂修的地方志中保存最早的志書。同時,天一閣所藏地方志還是所有藏書中保存得最完好的一批書。天一閣志書大部分紙墨精良,保持著明代書籍的裝幀形式。由于這批藏書來自全國各地,所以從書籍出版角度為后人描繪了一幅鮮明而生動的中國明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圖卷。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阮元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阮元編《天一閣藏書總目》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范欽編,稿本,《貢舉錄》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洪武四年進士登科錄》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嘉靖十一年進士登科錄》

            天一閣藏書的第二個特點,是收藏并保管著有明一代的大量科舉錄。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肇始于隋文帝。進入明代,被推崇到空前絕后的巔峰程度。據《明史·選舉志》載,朱元璋于洪武四年即詔告天下:“自今年八月始,特設科舉,務取經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實相稱者。朕將親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毋得與官。" 從此就有了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從下而上,分為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于是,也就有了鄉試錄、會試錄、進士登科錄。我國歷代科舉考試的文獻,又以明代保存得最完整,而明代科舉錄的絕大部分均收藏在天一閣里。據阮元所編《天一閣書目》的不完全反映,天一閣收藏有明代進士登科錄68冊,會試錄62冊,鄉試錄297冊,武舉錄33冊,共計460冊。明代是中國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共開89科。天一閣收藏有首科洪武四年(1371)的會試錄、進士登科錄;自宣德至萬歷,連續52科的會試錄和進士登科錄均完好保存,而萬歷十四年(1586),丙戌科以后則全部缺藏。這一情況與天一閣主人范欽的生活年代直接相關。范欽本人是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嘉靖三十一年(1552)他還充任過福建鄉試的監試官。所以,收藏明代科舉錄,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范欽于萬歷十三年(1585)去世后,范氏后人逐漸失去了繼續收集明代科舉錄的條件。范欽苦心搜集明代科舉錄,豐富了我國古籍收藏的品種,填補了學術研究中許多空白。目前,天一閣尚存明代科舉錄370種,其中絕火部分是海內孤本。明代科舉錄除天一閣所藏外,北京圖書館收藏較多,但也僅60多種。其他尚有一些散見于臺灣及江浙等地,數量就更少了,且他們的藏品中又有不少是天一閣散出之本。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錢大昕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錢大昕編《天一閣碑目》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碑文

      天一閣藏書的第三個特色,是網羅了宏富的碑帖。曾經收藏有800余種碑拓件,并且全部為明代或明以前所捶拓,因而顯得彌足珍貴。據清乾隆五十二年錢大昕編《天一閣碑目》載“去其重復者,自三代迄宋元凡七百二十余通”。 “天一閣石刻之富不減歐(歐陽詢)、趙(趙孟頫。”金石學家孫星衍所編纂的《寰宇訪碑錄》中,采自鄞縣范氏天一閣藏本或范氏拓本的就有204種。范氏碑拓藏品中,最著名的是北宋拓本《石鼓文》、《秦封泰山碑》及漢《西岳華山廟碑》??上倌旰笊⑹ТM。清咸豐年間,天一閣遭受到空前劫難。趙之謙《劉熊碑跋》云:“成豐辛酉,閣中碑版盡為臺州游民取投山澗,爛以造紙,鄞人亦有聞而急求者,至則澗水已墨矣?!惫饩w間重編《天一閣見存書目》時,尚存二十余件。現除《劉熊碑》藏故宮博物院外,其他均下落不明。

    天一閣現存明代叢帖刻石有《天一閣帖》8種、《萬卷樓帖》3種、(《義瑞堂帖》11種,共計26方,保存了明代書法家文徵明、豐坊、薛晨、薛選等人的法書,以及范欽自己的題跋兩通,是研究明代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靈香草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英石
                        

    天一閣十分注重典籍的日常保護。早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范欽以參政分守廣西東南要地桂平,統管其軍政事務期間,驚喜地發現當地瑤族特產中藥材靈香草有為書籍辟蠹滅蟲的功效。嘉靖二十八年(1549)升任福建提刑按察使離桂時就帶走了大批靈香草。嘉靖三十七年(1558)擢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廣東期間,又獲悉英德縣盛產的英石有顯著吸濕功能。日后,靈香草和英石被持久廣泛用于天一閣的藏書保護之中。書籍中夾蕓草,書廚下放英石。清代詩人、詩論家袁枚17161797,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人。乾隆四年進士)有詩贊云:“久聞天一閣藏書,英石蕓香辟蠹魚?!?span> 

    天一閣地處浙東,這里空氣濕潤,每年的霉雨季節長達月余,書籍受潮后,極易發生蟲蛀和霉變。因此,天一閣非常重視書閣的日常通風以及一年一度必定施行的曝書去濕。范氏及其后人根據季節及氣候的不同變化來決定何時密封書庫,何時開窗通風。尤其是對曝書一事,范氏子孫尤為重視。相傳,曝書之日與祭祀之日均為范氏子孫必到之日。這除了因為曝書之日需要大量人手幫忙外,主要還由于藏書世家對天一閣藏書的高度責任心和榮譽感。天一閣藏書歷來存放樓上,相對來說已經比較干燥,再加上書閣前后開窗,書櫥前后設門,既有利于密封防塵,又便于通風除濕。天一閣所藏圖書大部分能完好保存,主要歸功于范氏后人一如既往地對藏書的高度重視及長期嚴格的保護措施。

    天一閣藏書印記,最常見者為“天一閣”和“范氏天一閣藏書”二印。這兩顆印章原件至今仍存于天一閣,所以,藏書上有這兩方印記者,并非全為范欽所鈐,有的是其后人蓋上的。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印鑒

    范欽共有藏書印30枚,它們是:“范欽私印”(白方)、“范氏堯卿”(朱方)、“東明山人之印”(朱長方)、“東明山人”(朱長方)、“天一閣”(朱長方)、“天一閣主人”(朱長方)、“古司馬氏”(朱方)、“司勛大夫”(朱方)、“范氏圖書之記”(白方)、“四明范氏圖書記”(朱長方)、“范”(朱圓)、“萬古同心之學”(白方)、“和鳴國家之盛”(朱方)、“四明山水野人手印”(白方),以及“堯鼎”、“范氏安卿”、“甬東范堯卿氏”、“東明”、“東明外史”、“東明草堂”、“一吾廬”、“七十二峰”、“壬辰進士”、“壬辰子大夫”、“司馬之章”、“甬東范氏家藏”、“四明范氏家藏”、“范氏看畫記”、“子子孫孫永傳寶之”、“人生一樂”等。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天一閣集》書影》
         范欽醉心藏書,也勤于讀書,有較深的詩文功力和書法藝術造詣。范欽自述,晚年讀書常常至“漏下二鼓?!彼闹型砟甏蟛糠种鍪珍浻谧赃x的《天一閣集》三十二卷中。沈一貫為書作序說:“司馬公于書無所不蓄,雖晚暮,好學彌篤,常誦讀至夜分,聲噦噦振林末,驚其四鄰?!?/span>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嘉靖自刻本《范司馬奏議》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藏(明)范欽訂。明天一閣刻本《范氏奇書》二十一種

    天一閣不但以藏書著名,而且還印刻過一些書籍,萬歷十九年(1591),范欽生前校訂的二十種《范氏奇書》,陸續付梓。在傳播古代文化方面起過一定的作用。在當時所刻的書上,留有姓名的寫工和刻工多至三十余人,可見其刻書的規模。至今尚保存著數百塊明代版片,是研究我國雕板印刷術歷史的珍貴文物。

    天一閣藏書得以長期完整地保存還得歸功于范欽從建閣之初親手厘定的“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制度。汲取前人諸多藏書摟,雖名噪一時,而難以傳代,平生心血,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慘痛教訓,步入遲暮之年的范欽開始籌劃身后之事,深思熟慮,擬定了一個使藏書永不分散的辦法。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分割家財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全祖望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全祖望《天一閣藏書記》

    傳說,范欽將家財分作兩份,一份是耗盡他畢生心血的天一閣的全部藏書,一份是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其長子范大沖有子承父業之志,而次子范大潛學無所成,連秀才也未考上。分家的結局是,長子棄萬兩銀而取全部藏書,次子范大潛得銀而棄書。清人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人。清乾隆元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有《鮚崎亭詩文集》等。)在《天一閣藏書記》中說:“吾聞侍郎二子方析產時,以為書不可分,乃別出萬金,欲書者受書,否則受金。其次予欣然受金而去,今金已盡而書尚存,其優劣何如也!” 其實,早在萬歷十三年(1585)農歷六月十二日,范大潛就已病逝,年僅四十一歲,拋下寡妻陸氏,無子嗣。分家之說也就站不住腳了。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欽墓

    萬歷十三年(1585)農歷九月二十八日申時,范欽了卻了他最后的心愿后,溘然長逝,享年八十歲,與十年前遽然撒手人寰的夫人袁氏合葬于鄞縣南鄉之茅山。

    歷盡四百四十余年滄桑巋然屹立的天一閣,成為中國私家藏書樓一座璀璨的豐碑。范欽身上濃縮了華夏藏書家對圖書的熱忱、癡迷和執著。天一閣的存在足以令他名垂青史。

    范欽生前確立的財產分配方案和書樓管理條例印證了他的先見之明。

    星轉斗移,逝者如斯。讓我們以時光推進為經,重要事件為緯,追溯天一閣后來發生的故事。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石刻圖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興盛圖

    萬歷十三年(1585),范欽死后,其長子范大沖棄萬金家財,欣然繼承了天一閣藏書。范大沖,寧子受,號少明,別號昆侖山人。縣學生,入太學,授光祿寺大官署丞。大沖死后四十多年,明朝滅亡。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禁牌

    范大沖沒有辜負父輩“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期望,還正式訂立了“藏書為子孫共有”之約,并制訂了一系列配套的細則。例如,閣門和書櫥門的鑰匙分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這樣就用集體的力量,防止了子孫個人占有,避免了書籍的流失和分散。至今,天一閣里還保存著三塊禁牌,禁牌之一為:“煙酒切忌登樓”;禁牌之二為:“子孫無故開門入閣者罰不與祭三次;私領親友入閣及擅開書櫥者罰不與祭一年;擅將藏書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罰不與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懲外,永行擯逐不得與祭?!?禁牌之三共有十一條,其中對閣上門檻,廚門鎖鑰、封條、察視漏水鼠傷、入內掃刷、親朋游覽等都有詳盡條規。清代學者阮元對此評價甚高,他認為,范氏后人“以不與祭為辱,以天一閣后人為榮”的觀念,體現了一種家族的精神。這也是天一閣藏書經久而不散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大沖之子范汝楠亦喜藏書,曾入國子監。汝楠之子范光文是清朝順治六年(1649)進士,授吏部主事,在陜西做過主考官。因為有范氏子孫薪火相傳的守護,到明末清初時,天一閣藏書在原有基礎上還有一定發展。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黃宗羲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黃宗羲被允登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黃宗羲《天一閣藏書記》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葉昌熾像

    康熙四年(1665)范欽曾孫范光文在閣前天一池邊,用海山石建造假山,增筑小橋亭榭,環植竹木。康熙十一二年(1673),時任天一閣主人的范光文作出了天一閣歷史上前所未有、不同凡響之舉:引著名學者黃宗羲(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尊稱為南雷先生,晚年自稱梨洲老人,學者稱梨洲先生。浙江余杭人。)登天一閣訪書。黃宗羲將世所稀見之書編定書目。由于登閣時間甚短,選錄很不完全。范欽的玄孫在此基礎上加以重訂,補入了黃氏所未列的書籍,編成一部較為全面之書目。黃宗羲還為此行寫了一篇《天一閣藏書記》,文中說:“嘗嘆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黃宗羲對天一閣藏書能保持久遠,深表贊嘆。自此之后,天一閣之美名首先在學界中流傳開來。清末著名藏書家和金石學家葉昌熾1849-1931,字蘭裳,又字鞠裳、鞠常。原籍浙江紹興,后入籍江蘇長川。)為天一閣撰聯歌詠了這段佳話:“煙波四面閣玲瓏,第一登臨是太沖。玉幾金峨無恙在,買舟欲訪甬句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全祖望撰楹聯

     浙東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史學家、藏書家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浙江鄞縣人。清乾隆元年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有《鮚崎亭詩文集》等。)作為黃宗羲的私淑弟子,自幼遍讀黃著,特別是黃宗羲的《天一閣藏書記》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天一閣及范氏族人充滿了崇敬,并引為甬人的驕傲。認為“浙東藏書家,首推天一閣”。撰《久不登天一閣偶過有感》:“歷年二百書無恙,天下儲藏獨此家。為愛墨香長繞屋,祗憐帶草未開花。一瓻chi(酒具,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人借書,以此乘酒為酬)追溯風流舊,十載重驚霜鬢加。老我尚知孤竹路,誰來津逮共乘槎?!睆那∪?span>(1738) 再次登上了天一閣到十二年(1747),是全祖望的“家居十載”,潛心學術研究的時期,從此便整日埋頭在天一閣內。寫下了著名的《天一閣藏書記》和《天一閣碑目記》。天一閣中廳至今懸掛著他撰的兩副楹聯:一副為清人王德維咸豐同治朝書的:“十萬卷簽題緗帙斑斑,笑菉lu竹、絳云之未博;三百年清秘祥光昺昺bing,接東樓、碧沚以非遙。 ”一副為清同治庚午仲秋月朔日書法家陳勱mai18101888,字子相,號詠橋。浙江鄞縣人。道光十七年拔貢,廷試第二,授廣西知縣,未赴任。)重錄的“ 南望蜜巖,為道石質儲藏都歸杰閣。西瞻祁市,應悵澹dan生淪落早遜高門。”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徐乾學像

     聞聽黃宗羲得以登閣后,接踵而至的還有經學大家、藏書家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號建庵,江蘇昆山人??滴蹙拍暌患兹M士,探花,官至刑部尚書。)他不僅親自登上天一閣抄書,又派遣門生抄錄黃宗羲登天一閣時“取其流通未廣者抄為書目”的《天一閣書目》。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萬斯同像

    另一位浙東學派的重要人物、史學家、藏書家萬斯同(16381702,字季野,號石園,自署布衣萬斯同,浙江鄞縣人。)也慕名登天一閣,博極群書。對于天一閣富藏的明代史料的精深鉆研為他在康熙十八年(1697),以布衣身份入明史館參加修撰《明史》開拓了眼界。萬斯同在明史館二十余年,直至死于任上。一生著作有《明史稿》、《歷代史表》、《紀元匯考》、《明通鑒》等。萬斯同《明史稿》的親筆手稿和修改稿如今就珍藏于天一閣內。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范懋柱所獻《四庫全書》天一閣藏本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乾隆帝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乾隆賞賜天一閣銅版畫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古今圖書集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旨開館纂修“俾古今圖籍薈萃無遺,永昭藝林盛軌”的《四庫全書》。隨即,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大規模征集圖書。范欽八世孫范懋柱代表范氏后人踴躍響應,共進呈了638種圖書,是當時全國進呈書籍最多的一家。兩年后,乾隆皇帝為此特地嘉獎了天一閣,賞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書為毛裝本,保持著初印時的風貌,印刷精良,插圖尤其精美,為海內珍本。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平定回部得勝圖》之一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平定兩金川戰圖》  之一

    后又賜十八世紀繪畫《平定回部得勝圖》、《平定兩金川戰圖》各一套。其中《平定回部得勝圖》全圖共十六幀,既是歷史之畫卷,亦為藝術之精品。卷首有乾隆皇帝親制序文,卷末刻有于敏中等大臣集體撰寫的跋文。圖中描繪清朝乾隆年間平定新疆準噶爾部和回部上層貴族叛亂集團的戰爭,歌頌了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這套組畫是極為精致名貴的銅版畫,是在法蘭西皇家藝術院長馬利尼侯爵的指導下,由名手制成的。版畫的作者是清宮廷畫家意大利傳教士郎士寧。這組畫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十六幀畫頁,每幀都留有乾隆皇帝的詩文墨跡,并鈐有“乾隆宸翰”等印章,是稀世珍寶。

    然而,換取榮耀所花費的代價卻是十分沉重的!乾隆深知藏書家惜書如命,在諭旨中多次表明征集上來的圖書即使有點問題,“與藏書之人無涉,必不肯因此加罪。”信誓旦旦:“民間所有藏書,無論刻本寫本,皆官為借抄,仍將原書給還。”再三警告經手者不準扣留中飽、私索地方藏家進呈的書籍。但是,事實上并不這樣:范懋柱代表天一閣進呈的638種珍貴的古籍,真正歸還給天一閣的不到此數。侵吞的正是過手的翰林學士和地方官員們。天一閣藏書由此蒙受建閣以來第一次傷筋動骨的創傷。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寅著上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寅著奏折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乾隆帝《文源閣記》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北京文淵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文淵閣《四庫全書》》

    在考慮建造庋藏《四庫全書》的書樓時,乾隆皇帝專門派杭州織造寅著專程到天一閣作調查。在上諭中說:“今辦《四庫全書》,卷帙浩繁,欲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币敿毧疾焯煲婚w環境結構、丈量高下深廣尺寸,統計書櫥數目排列奏報。留下有關藏書樓形制的最早記錄。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皇帝作《文源閣記》,開頭即說:“藏書家頗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閣為臣擘。因輯《四庫全書》,命取其閣式,以構庋貯之所。即圖以來,乃知其閣建自嘉靖末,至今二百一十余年,雖時修葺,而未曾改移。閣之間數及梁柱寬長尺寸,皆有精義,蓋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在全國陸續建成的《四庫全書》南北七閣,無論從式樣到格局,均仿效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文瀾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乾隆帝御題詩匾

    乾隆帝四十九年(1784)一月,第六次南巡,登臨杭州西湖之畔文瀾閣,作七律《文瀾閣》,中有:“范家天一于斯近,幸也文瀾乃得雙。”詩句。天一閣由于乾隆的推崇,獲得空前的崇高聲譽,自此名揚天下。

     嘉慶年間學界泰斗阮元1764-1849,字伯元,號蕓臺,又號雷塘庵主,晚號怡性老人,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至禮仁閣大學士。)任浙江巡撫時曾登天一閣覽書,并命范氏后人范邦甸等編目。范邦甸很快就完成了《天一閣藏書總目》十卷、補遺一卷、范氏著作一卷。這個常目的體例由阮元親自手定,并于嘉慶十三年(1808)命寧波府學教授汪本校刻。阮元所倡編并督刻的這個書目,是天一閣藏書目錄中編輯較早、流傳較廣、具有較高學術參考價值的一部。該書目共著錄藏書4094種,53 799卷。值得一提的是,該書目后面還附有《天一閣碑目》,共著錄天一閣藏碑720余通。這是現存最早的《天一閣碑目》。阮元在《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序》中寫道:“ 海內藏書之家最久者,今惟寧波范氏天一閣巋然獨存。其藏書在閣之上,閣通六間為一,而以書櫥間之。其下乃分六間,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乾隆間詔建七閣,參用其式,且多寫其書入四庫,賜以《圖書集成》,亦至顯榮矣?!?/span>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清代仕女圖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錢繡蕓為登天一閣嫁與范欽十世孫范邦柱                  錢繡蕓欲登天一閣,范邦柱無能為力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錢繡蕓含恨離世
         嘉慶年間謝枋的《春草堂集》,記載了一個凄婉悲傷的故事。說是有位名叫錢繡蕓的姑娘,乃寧波知府丘鐵卿的內侄女。她酷愛詩書,常聽丘知府說范氏天一閣藏書極富,其中多罕見之版本。閣中三百年來書不生蠹,全賴蕓草(即靈香草)之功。錢姑娘聽后,頓生仰慕之情,用絲線繡蕓草數百本,“繡蕓"之名由此而得。知府為其真情所動,親自做媒,嫁給了范家。結婚后,她滿以為大可登上天一閣,看書看蕓草了,哪知范氏家族有規矩,嚴禁婦女登天一閣。繡蕓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成了范家媳婦之后還是不能登樓,由是得病,抑郁而終。臨死前哭著對丈夫說:我之所以來汝家者,蕓草也,蕓草既不見,生亦何為?君如憐妾,死葬閣之左近,妾瞑目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姚元之像

    清道光間浙江學政姚元之1773—1852,字伯昂,號薦青,又號竹葉亭生,晚號五不翁,安徽桐城人,嘉慶十年進士,官至內閣學士。)為天一閣撰楹聯:“人間庋閣足千古  天下藏書此一家?!爆F代著名園林建筑專家陳從周(1919-2000,號梓翁,上海同濟大學教授)19808月重書,現懸掛于天一閣中廳。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英帝國主義侵略者占領了寧波城。古城蒙羞,雙湖嗚咽。天一閣圖書在戰亂中多有散佚,僅輿地書就被掠取數十種。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二十四日,清朝談判代表耆英、伊里布和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在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為: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賠償鴉片煙價銀600萬兩。如今,大英博物館中現存中國歷代珍稀之品就多達3萬多件。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劉喜海像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金石學家,時任浙江布政使的劉喜海17931852,號燕庭,山東諸城人)登閣閱書,隨手抄錄,編成《天一閣見存書目》十二卷。劉目基本上依照阮同分類次序排列,共收錄藏書2223種,前后無序跋,亦未曾刊印。此目比阮目更為精當,對于后人更有參考價值,但失收的書也很多??赡芟祫⑾埠>幠课淳辜幢涣T官,故匆促收尾。此目天一閣藏有傳抄本。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寧波城內的太平天國士兵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清軍與太平天國軍交戰圖

    清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天國軍隊進駐寧波,天一閣淪為馬廄,當地不法歹徒乘社會動亂之機,拆毀天一閣后圍墻,偷運藏書,論斤賤賣給造紙商人,珍貴書籍成了造紙原料,此后又多有流散,損失嚴重。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薛福成像                       重編《天一閣見存書目》

     光緒十年(1884),浙江寧紹臺兼管水利海防兵備道薛福成18381894,清末外交官,改良主義政論家。字叔耘,號庸盦。江蘇無錫人)命錢學嘉等三人,重編《天一閣見存書目》四卷,首末二卷。該目體例一依《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上也勝出阮目。該書目全面反映了鴉片戰爭以來天一閣兩次遭劫以后的藏書情況。此目共著錄藏書2 152部,計17 382卷,并統計出《古今圖書集成》尚存8 462卷。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繆荃孫像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目錄學家、藏書家繆荃孫18441919字炎之,又字筱珊,號藝風,江蘇江陰人。)乘內兄夏閏枝出任寧波太守之便,委托夏閏枝與范氏約定觀書日期。由于家族共管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麻煩和復雜,據傳“司馬后人一百有二家,須均允乃得登”,夏氏雖貴為太守,也是“至次年始得復”,約定三月十八日登閣。清光緒三十五年(1909)三月十三日,繆荃孫自江寧赴甬,十五日到鄞縣,十八日到閣。范氏后人在以禮相迎的同時,一再言明要“不攜星火”。這一天對繆荃孫來說十分珍貴,“聊慰生平素愿”。他囑托范氏代抄宋《刑統》和正德《江陰志》。后因夏閏枝調赴湖州任職,只抄得《刑統》。這是繆荃孫首次登閣最直接的收獲。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14年薛繼渭潛入天一閣寶書樓盜書   1914年薛繼渭潛入天一閣寶書樓盜書,

                                        掮客馮德富接應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上海來清閣書坊老板楊云溪
    2500元       天一閣被盜因族規遲遲才被發覺

    買下薛繼渭、馮德富所盜天一閣

    明版書300余部750冊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14.6.20-22范氏連續三天在上海《新聞報》刊登         1914年馮德富自首,薛繼渭被緝拿歸
      “購天一閣藏書者注意”啟事                                案,分別被判處8年和9年徒刑,但天

    一                                              一閣被盜古籍一冊也未追回

       繆荃孫第二次登閣在清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以后,正值時代嬗變、時局動蕩時期,天一閣的藏書成為奸商覬覦之物。掮客馮德富在上海六藝書局老板陳立炎的引誘下,伙同竊賊薛繼渭赴甬竊書。竊賊從閣頂挖去瓦片和椽子,潛入閣中,歷時數十天,竊去閣中大批藏書。因為非曝書日,子孫也不得入,平日大門上鎖,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竊賊偷運大量圖書到上海低價出售。當年在上海設書肆的羅振常,曾就個人目睹之書撰為提要,成《天一閣藏書所見錄》一冊,著錄有240種之多。商務印書館亦曾搜集了近500種,放于涵芬樓,不幸毀于戰火。僑居滬上的繆荃孫,忽聞閣書大批出售,初以為“其子孫居然肯賣",急忙致函范氏問個究竟,方知滬上奸商往偷。天一閣此次失竊損失極為慘重,數量達一千余種,多為宋元明別集,明季雜史次之,地方志、試士錄約一百余種。事發后梁上君子雖被抓獲定罪,被竊圖書卻已無法追回。范氏子孫只能從上海空手而返。事后,繆荃孫登閣編有《天一閣失竊書目》二冊,記錄失竊書一千七百五十九種(其中科舉錄四百七十四種),并在序中詳述此次書籍失竊經過。據駱兆平先生研究,此目乃以薛目為底本,對照閣中劫余存書,然后把未對到的一一抄錄下來。由于時間匆促,內中差錯不少。如入目的三十一種明代方志中就有七種未失,四百七十四種科舉錄中,更有多達三百二十八種不曾被竊。可見繆荃孫此目過于粗糙,不足為據。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馮貞群像
         19291月,陳寶麟(18981965,字冠靈。河北東光縣人。)出任鄞縣縣長,在任10年中,注重教育事業,保護鄉邑文化。193211月奉國民政府行政院、浙江省民政廳令,成立了鄞縣文獻委員會,委員長一職由浙東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馮貞群 (18861962,字孟顓,號伏跗居士。浙江慈溪人。)擔綱,1941年卸任。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趙萬里像                          朱贊卿像

    1931年年夏,我國古文獻學家、目錄學家趙萬里(19051980,字斐云,別號蕓盦、舜盦。浙江海寧人。)因結識甬上藏書大家馮貞群、朱贊卿(18851968,名鼎煦,號者卿、宰卿、酂卿、別宥、香句,浙江蕭山人。)得以首次登上天一閣,實現他“十幾年來夢想神游的目標之一?!?/font>1933年又相約自725日起以一星期為限,開閣觀書,整理書目。在此期間,所有監視的范氏族人膳食費用都由他負責籌款擔任。同時協助趙萬里先生編目的朱贊卿也說:“1933年秋,趙萬里重整天一閣見存書目,余為之邀集寫官五人,并幾編寫,揮汗如雨,歷七日之久?!?/span>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4年修葺天一閣時有關人員登樓檢書時合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4年鄞縣重修天一閣委員會成立,馮貞群率全體委具及范氏族人登摟檢書入篋時之合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4年重修天一閣馮貞群墊款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6年經過修葺的天一閣后園假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6年經過修葺的天一閣后院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6年修葺天一閣工程即將完工現場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6年原寧波孔廟內的尊經閣遷至修葺完畢的天一閣后院

    19338月一場颶風降臨寧波肆虐,吹倒了天一閣東墻,書樓遭到一定程度毀壞,范氏家族已無力獨自修復,向鄞縣文獻委員會求助。在縣長陳寶麟支持下,由馮貞群主持,于1933年至1936年間向社會募捐集資銀元兩萬又余,重修了天一閣,并從寧波孔廟移建尊經閣和明州碑林于閣北。隨后,馮貞群登閣編目。在范氏子孫范盈藻等人的協助下,用了6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鄞縣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該目共十卷,依四部分類。一至四卷記明代及明以前版本共l 59l部,卷五收錄清初以降藏書214部及《古今圖書集成》8 320卷。卷六至卷十為附錄及補遺,包括圖像、志傳、額聯、碑石等等。馮目編成后,除抗戰期間因轉運而失散10余部圖書外,天一閣整個藏書基本上沒有變化。所以,馮目從編成到新中國初期,一直起著現存館藏書目的作用。

    19371224日,杭州淪陷,與杭州相距不遠的寧波,霎時被戰爭陰云所籠罩,天一閣的藏書面臨滅頂之災。一旦日軍進犯寧波,范欽開創、呵護四百余年的心血結晶必將付之東流!滿樓的古籍牽動著寧波各界人士的心。陳寶麟、馮貞群與范氏族人心急如焚,一心要給這批古籍找個安全的藏身之地。大家商議決定,先將閣藏孤本善本裝箱轉移,運到市區月湖西邊的碧沚祠藏匿。1937817日,三大箱書搬下寶書樓,運抵碧沚祠。這次移藏,量雖不大,卻拉開了天一閣藏書外運躲藏的序幕。祠堂距鬧市區并不遠,隱蔽性不強,也不安全。藏匿24天后,831日,碧沚祠的古籍再次被轉移到鄞西毛草漕眺頭范家莊。時局漸緊,危險依然存在,運走的只是天一閣藏書的一部分,大量的古籍還存放在寶書樓上。193915日,管委會再次決定,挑選閣中明以前版本及抄本裝了8箱外運,轉移到鄞縣茅山司馬莊墓地藏匿。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陳訓慈像                                        陳立夫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馮貞群與陳訓慈信函

           沒多久,日機開始轟炸寧波,整個城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193928日,在大難將臨的關頭,浙江省立圖書館館長陳訓慈挺身而出,大聲疾呼,為吁請籌度將鄞縣范氏天一閣珍秘藏書遷內陸保管呈文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浙省私家藏書之業,彪炳往史,明清間為尤盛;….其歷數十世而未替,經三百年而長存,雖有散佚,猶保珍秘,殆無出鄞縣范氏天一閣之右者。自嘉靖間范欽創建以來代有增益,士林推重,久而彌著。….誠以斯閣雖歷經多劫,存書不滿萬冊,而如明代之登科錄,皆公私藏家之所未見,即明本之方志,亦足補各家之所闕,珍秘所存,猶甚可貴。…浙東雖暫安定,但鄞縣地處海濱,時局變化難測,寧弭患于無事,毋貽悔于后日?!奔鼻卸茉數仃愂隽颂煲婚w藏書應行遷藏安全地帶之理由,并擬定了極為妥貼細致的辦法。193947日,遵奉教育部電令,在天一閣尊經閣里,由陳寶麟主持,在天一閣、浙江省教育廳、浙江圖書館相關人員和范氏族人參加的特別會議上決定:將天一閣全部藏書遷徙至浙江龍泉。移存鄉間的兩處11箱藏書,加封后也立即啟運;閣中剩余藏書立即清點裝箱;啟運時使用鄞縣政府封條,并由經辦人員簽字;凡移藏之書,在數目上加蓋特制印有:“二十八年四月運藏龍泉”字樣的印章。書目和印章密封后存放省教育廳保管;清點裝箱的目錄裝訂六份分存教育部、教育廳、省立圖書館、鄞縣政府、文獻委員會和范氏房長。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圖書館龍泉秘密藏書點-撻石山村季邊金家祠堂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8.8.17天一閣部分古籍裝三大木箱轉運鄞縣      1939.1.12天一閣部分珍藏分裝八大木箱運至鄞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39.4將范欽、范大沖墓莊處及閣中其他古籍裝入二十八大木箱遷徙龍泉
         地處浙閩萬山叢中的龍泉屬戰時大后方,有58家浙江省屬機關單位從杭州遷于此,浙江圖書館在龍泉山中設立有幾處秘密藏書地。412日,三路依照書目搶運出的9080冊藏書,裝滿28大木箱,悄悄地被抬上船,運往鄞縣橫漲會合地,運書的卡車早已等候在那里。由此,車輪滾滾,直奔浙南而去,藏于龍泉縣福澤鄉石達石村。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41年4月20日日軍平山部隊侵犯寧波

     日本侵略軍對天一閣的古籍垂涎已久。1941420日,剛剛攻占寧波,當即派了一連士兵如狼似虎直撲天一閣,準備大肆劫書。然而此時早已書去樓空,日寇的癡心妄想最終化為一枕黃粱。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1949.5.25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寧波后,專門派兵保衛天一閣

    抗戰勝利后的19461225日,虎口脫險的28箱古籍終于重返天一閣。194731日至3日是公開展覽的日子,樓上書櫥大開,多種海內孤本,任人參觀。聞訊者紛至沓來,達2000余人。史上只有鄉賢大儒方可登樓一閱的孤本善本,這次也破天荒地展示在了家鄉父老面前。 

    天一閣藏書樓珍品屢遭劫難。至新中國成立前夕,除去清代御贈的《古今圖書集成》外,天一閣原藏書只剩13000多卷,僅為鼎盛時期的五分之一。

     1949年春天,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來在解放戰爭中的一次會議上,特地指示南下大軍要保護好天一閣。19495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野二十二軍進入寧波城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范氏后人化私為公,將天一閣并藏書捐獻給國家,天一閣從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天一閣自此成為寧波市人民政府管轄的文化事業單位和尋常百姓可以近距離觀摩的游覽勝地。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鄭振鐸像

    19514月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考古學家。筆名西諦、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長樂,生于浙江永嘉。)視察天一閣,參觀時見閣樓舍亟待整修,當即與寧波市文化界有關人士舉行座談,就修建樓舍、充實設備,加強保管諸項問題進行調研。1953年鄭振鐸在一則批示中提出:“天一閣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館,必須像保護敦煌千佛洞一樣的來保護它?!?span>1956414日已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再次視察天一閣。他當場作了重要決定:一、這是一個最古老的圖書館,應嚴格保護原貌,現在設在里面的古物陳列所應遷出去;二、這是一個歷史文獻性的參考圖書館,應以收藏有歷史性的重要圖籍為主;三、注意防火,工作人員的住宅應離得更遠些;四、應開展孤本的影印工作,包括出版《天一閣叢書》和攝制縮微膠卷;五、動員范氏捐獻給國家,由政府管理。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朱贊卿捐獻天一閣圖書    眾多社會賢達或后人化私為公,向天一閣捐獻藏書、藏畫、碑帖等

    1959418日天一閣被列為寧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415日,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天一閣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建立了天一閣文物保護管理所,專門從事對天一閣藏書樓及其藏書的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1982223 日,國務院公布天一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和地方政府本著“維護原狀”、“保持原狀”的原則,多次撥款維修藏書樓,并且整理周邊環境。當地文物管理部門在國家“重點保護”、“古為今用”方針的指導下,陸續收集了散存在民間的天一閣原藏圖書3000多卷,還專門配備、培養了管理員和修書員,對天一閣的藏書進行全而維修和保護。寧波許多著名的私人藏書家,如馮貞群1962年3月去世。一個月之后,長孫馮孔豫代表家屬,遵照馮老的遺囑,將全部藏書260余箱10萬余卷,捐給天一閣,同時捐出的還有安放藏書的私宅伏跗室。)、朱贊卿1979年,家屬遵照老人遺愿將其生前所藏古籍10余萬卷,書畫1148件,瓷、石、玉等文物近2000件,碑帖538種、1309頁冊悉數捐贈給天一閣。)先后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圖書、繪畫等文物捐獻給天一閣收藏。天一閣藏品從此日益豐富。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沙孟海揮毫
    19628月,現代學者、書法大家沙孟海(19001992)為天一閣揮毫題寫楹聯:“建閣閱四百載,藏書數第一家。”1964年為天一閣藏全祖望《辭家》詩墨作跋;19803月為天一閣藏藏北宋黃庭堅草書《劉夢得竹枝詞》長卷作跋;1981年春天一閣西大門落成不久,又送來墨寶“古閣藏英”四字匾額;1982年為編纂《中國書法史圖錄》專程來天一閣搜集材料,又留下了“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題詞;1991105日特地來閣,提看萬斯同的《明史稿》。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郭沫若與夫人于立群1962年10月26日天一閣合影

    19621026日郭沫若與夫人于立群興致勃勃地參觀天一閣藏書樓,瀏覽了許多珍本秘籍,意猶未盡,第二天又欣然而至,并留下七律詩一首:“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瑯信不虛。歷劫只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余。林泉雅沽多奇仃,樓閣清癯類碩儒。地六成之逢解放,人民珍惜勝珍珠。 楹聯一副:“好事流芳千古,良書播惠九州。”如今,懸掛于天一閣大門兩側。

    1981年,在天一閣藏書樓后側西北角上,又建成了一座使用面積達980平方米的三層藏書樓。該書樓吸取天一閣古建筑的優點,保持了青瓦屋頂馬頭墻的當地建筑特色,可貯存30萬卷圖書,底層還設有圖書閱覽室,供各界人士查閱天一閣寶藏。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天一閣《包氏家譜》

    19841030日下午,世界八大船王之一的包玉剛(19181991,浙江寧波人,香港實業家、環球航運集團創始人)回鄉參觀天一閣。從珍藏的《橫河堰包氏家譜》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是北宋赫赫有名的龍圖閣大學士包拯,包玉剛諸兄弟是包拯第二十九代嫡孫。船王高興得呼喊起來:我是包青天的子孫!    與他同行的妹妹包素菊也在《包氏家譜》上查了幾遍,卻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有人在旁邊開玩笑地提醒她說:家譜只修兒子,不修女兒,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嘛!” 太封建了!包素菊似乎有點不高興地說道。此時,天一閣書樓上響起了一片輕快的笑聲。

    1982年,當地政府又開始擴建了與天一池僅一墻之隔的東園,移建了兩幢古建筑,以陳列明清法帖刻石及名家書畫。還在園中挖池取土,堆山造景。東園內新挖水池稱“明池”,蓄水量比“天一池”大十倍。東園擴建工程于198610月竣工開放?!皷|園”及“明池”的命名,含有紀念東明山人范欽的意思。新書庫和東園的先后建成,使天一閣猶如老樹新枝,呈現出更加迷人的蓬勃生機。目前,天一閣藏書已達30萬卷,其中古籍部分達20萬卷,善本書有7萬余卷。

     浙江藏書樓之一天一閣
                            余秋雨天一閣留影

    19908月當代文學家余秋雨到寧波講學,登天一閣留下膾炙人口的佳作“風雨天一閣”。斷言:“我看來,天一閣的歷史是足以寫一部宏偉的長篇史詩的?!?/spa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 色欲久久人妻内射|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精品玖玖玖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自拍| 无遮挡免费高清羞羞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蜜桃|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 成人啪精品视频网站午夜| 亚洲熟女乱色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国产在线精品| 一区二区和激情视频| 丰满爆乳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欧美大bbbb流白水|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影片最多| 亚洲av无码之国产精品网址蜜芽| 性虎精品无码AV导航|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电影| 亚洲午夜理论无码电影|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 人妻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 亚洲欧美牲交| 久久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 亚洲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成人亚欧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国产|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观看| 日本欧美大码a在线观看| 鲁鲁网亚洲站内射污| 办公室强奷漂亮少妇同事|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PP|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少妇熟女久久综合网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