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王樂亭” 的十二透穴法,用于治療中風偏癱,療效顯著。今介紹如下,以饗讀者。其十二透穴為: 一、肩髃透極泉:肩髃為手陽明經與陽蹻脈之會穴,其功能可疏經絡,祛風濕,利關節,調氣血;極泉為手少陰心經起始穴,有清心寧神,通經括活絡的功能。二穴相透,可疏通陽明和少陰之經絡氣血,利于肩關節之恢復。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 二、腋縫透胛縫:二者皆為經外奇穴,有舒筋利節、活血通絡之功能,透刺可促進上肢功能恢復。 三、曲池透少海: 曲池為大腸經合穴,可疏經絡,調氣血,利關節;少海為心經合穴,可疏經調氣,二穴透刺可使二經經氣貫通,氣血通暢促進上肢功能恢復,尤可疏通肩肘關節之經氣。 四、外關透內關:外關為三焦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陽維,可散風解表,通經活絡;內關為心包經絡穴,亦為八脈交會穴,通于陰維脈,為醒腦開竅法之主穴。二穴相透可使三焦、心包及陰.陽維脈之經氣疏通 中風多與肝風內動有關,外關可鎮驚熄風平肝,內關可寧心安神,舒肝降逆。二穴透之使肝風平息,內風可滅也。 五、陽池透太陵:陽池為三焦經原穴,可疏散少陽風火,通達三焦經絡,滋陰除煩;大陵為心包經俞穴原穴,可清心寧神,疏通心包,和胃寬胸。二經原穴相透,可治其臟腑之疾。 六.合谷透后溪:合谷為大腸經原穴,有醒腦開竅,通調氣血,疏風清熱的功能;后溪為小腸經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可清熱解表,醒神通陽。二穴透剌,可開竅醒神,清心豁痰,驅邪外出,恢復掌指關節之功能。 七.環跳透風市:二穴皆為膽經之穴。環跳為足少陽、太陽之交會穴,有疏通經絡,強腰益腎的功能,是治療腰骶下肢疾患之要穴。風市可祛風寒、強筋骨,主治下肢頑痹,腿膝無力。二穴可疏通下肢的經絡氣血,是恢復下肢功能的要穴。 八、陽關透曲泉:膝陽關為膽經合穴,有疏風散寒,舒筋活血之功能;曲泉為肝經之合穴,功能舒筋活絡,調理氣血。二穴透之可治膝關節僵直,屈伸不利,小腿麻木不仁。 九、陽陵透陰陵:二穴分別為膽經脾經之合穴。陽陵泉為八會穴之筋會,可疏肝清膽,舒筋活絡,主治筋之病。陰陵泉有健脾利濕,通利三焦的功能。二穴透剌可補肝腎,健脾溫陽,強筋健膝利關節。 十、懸鐘透三陰交:懸鐘又名絕骨,是八會穴之髓會,可通經絡,祛風濕,補腦益髓,強壯筋骨;三陰交為三陰經之交會穴.可健脾胃助運化,通經絡活氣血。二穴透之,可使三陰三陽經之氣血貫通,調和營衛,滋補陰陽, 可舒利踝關節。 十一、昆侖透太溪:昆侖為足太陽之穴,功能為解肌通絡,強腰補腎;太溪為足少陰之俞穴原穴,可滋補下焦,調理沖任。二穴透剌可疏利踝關節,恢復其功能,糾正足內翻、外翻。 十二.太沖透涌泉:太沖為肝經俞穴原穴。有泄肝火,清頭目,行氣血,化濕熱的功效:涌泉為腎經井穴,功能可滋腎清熱,除煩寧神,開竅救逆。腎陰虛,肝火旺時可致中風。二穴透剌可清舀肝火,滋補腎陰.肝腎同調, 中風為恢復手指、足趾功能,還可取八邪、八風穴, 以1.6寸針向腕踩關節方向透刺。若病程較久,正氣已虛,可用捻轉補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