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縣城縣衙
慈城古縣城是江南地區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古縣城,享有“江南第一古縣城”的美譽,面積約2.17平方公里。古縣城內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書院、藏書樓、藥鋪、廟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廟、縣衙等傳統建筑,面積約60萬平方米。
歷史變遷 慈城史稱勾、勾余、勾章,自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歷1200多年皆為慈溪縣治。慈城設治始于吳越勾踐時(約公元前495年),名叫句章。縣治在余姚江畔城山地方,作為越國的屏障。
唐朝開元26年(公元729年)房琯為令,遷縣治于浮碧山以南,浚疏闞湖,以灌溉城郊;又以漢名儒董仲舒云世孫董黯母患屢疾,喜歡大隱溪水,奉母筑室以待,擔溪水供母飲,母病漸愈,以此故事以名縣稱為慈溪,屬明州。 慈溪原屬明州,到洪武十四年以犯明諱,改為寧波府,下轄鄞、慈溪、奉化、定海(鎮海),象山五縣,后來到清咸豐間,將昌國衛(舟山群島)改為定海,原定海改為鎮海,是為寧屬六縣。 明永樂十六(1418年)慈溪縣令失縣印,請示于朝廷,詔令重鑄新印,改溪字從谷,名為慈溪。 明嘉靖年間,慈溪縣境濱海,遭到倭寇侵犯,始建慈溪城 ,積極防御倭奴侵犯,清同治十五年重修加高。民國二十六年(1973年)拆城。 ![]() 深巷中的老宅
![]() 老城
![]() ![]() 清道觀 ![]() 人文歷史
明嘉靖間布政史馮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馮氏后裔衰落,賣給應氏,改建院落,大門東側,為衣架錦式屏門二扇,牌科式;二門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磚刻大“福”字,故稱“福字門頭”。 前廳為五開間,通闊18.8米時浮9.9米,明間為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檁下的童柱下端為舌形,而前后上金檁下的童柱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頭皆施十字科,前檐柱為小八角,下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為扁珠形,柱頭卷殺,梁袱間隙用蘆葦為心,谷殼拌泥抹灰,硬山屋頂,明間后方兩檐柱旁砌八字形墻,上端斗磚雕做出斗拱,后墻中間辟有主架錦式門。朝北一面有門楣題額上款書“乙丑冬月”中題“澤流思順”下款書“陳鳴寶題”。
應昌期1917――1999)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人,1917年10月23日出生于慈城玉皇閣桂花廳兩側的樓房內。應氏為寧波大族,相傳先世系漢代河南汝南郡名門,西晉末為躲避“八五之亂”而遷到浙江沿海一帶,子孫繁衍,人才輩出,以德望事功,文章著稱于世。秦潤卿(1877――1966)名祖澤,號抹云老人,今寧波江北區慈城人,其父秦九齡曾任招商局帳房后常失業,坐守家中,門第清寒,15歲由其表叔介紹海豫源錢莊學業,由于深自體會到家境清貧,不能比擬富家子弟,因而生活儉樸奮發向上,逐級由學徒信房外職到經理、督理。錢太希錢太希(1882-1950)近代書法家,小學家。錢罕,字太希,又名吟棠,慈城聰馬橋人,世代書香,畢業于上海復旦大學。先受聘為嵊縣中學國文師。抹云老人秦潤卿創辦上海修能學社,錢太希先生受聘為教師,后到效實中學任教。其教授文字學(小學)尤有特色。曾從章太炎先生共研小學,章太炎先生與馮君木先生譽他為“活字典”,冷僻俚語,能不假思索,都能獲解。從梅調鼎先生學書法。錢太希先生博采漢晉、南北朝、隋、唐諸書法家元眾長,又受晚清崇尚碑學之風影響而致力碑學,又崇晉王楷書。故落筆揮灑,跌宕自如,婀娜多姿。西冷社諸同人譽與任革叔為“ 浙東二炒”。近代金石書畫泰斗趙叔孺對錢太希的字評價甚高。稱其字“天資卓絕,下筆幽雅,無時下之俗”。沙孟海投于其門下,獲受教益,稱其師“碑志文字,每石皆有特色,古今書法家殆無第二手”。錢太希先生曾有《錢太希書品》行世,惜流傳不廣,晚年隱于慈城。? 周信芳(1895—1975),我國當代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和藝術革新家,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寧波江北區慈城鎮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蘇清江浦(今清江市)。周信芳六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七歲登臺演《鐵蓮花》中的定生,藝名“七齡童”,1906年后,隨王鴻壽赴漢口演出。1907年在上海,改用“麒麟童”,此后一直沿用此名。1908年到北京入喜連成社,與梅蘭芳、林樹森、高百歲同臺。1912年返滬,在新舞臺等劇場與譚鑫培、李吉瑞、金秀山、馮子和等人同臺,頗受熏陶,演技漸趨成熟。1915年至1926年間,先后在上海丹桂第一臺、更新舞臺、大新舞臺、天蟾舞臺演出,排演了連臺本戲《漢劉邦》《天雨花》《封神榜》等。在此期間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蕭何月下追韓信》、《鴻門宴》、《鹿臺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1975年3月8日逝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