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6日,在意大利的納不勒斯,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二十一屆大會正式入《世界遺產名錄》。被列入名錄的平遙古城包括三個部分:一是以古城墻為界向外延伸30米絕對保護區之內的整個老城區;二是距縣城西南6公里處的雙林寺;三是距縣城東北12公里處的鎮國寺。也就是說,平遙古城是“一城二寺”的統稱。從此,這個無名小城一下名聲大噪,國內外的游人紛至沓來。旅游業呈跳躍式發展。在登錄前,年財政總收入為4000余萬元,至2000年,單旅游業一項總收入達7800多萬元,而到2004年高達4億元。今年,前9個月,單旅游門票收入已達6000奪萬元。很多人不解,不起眼的平遙怎么會就這樣一步登天了呢?其實,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登錄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有根據的,這就是《世界遺產公約》和《履行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 《世界遺產公約》全稱《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是1972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十七屆會議通過的。該公約第一條規定:“以下各項為‘文化遺產’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畫,具有考古性質成分或結構、銘文、窟洞以及聯合體;建筑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獨立或連接的建筑群;遺址:從歷史、審美、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類工程或人與自然的聯合工程以及考古遺址地帶”。平遙古城就是按此條件被列為文化遺產的。《履行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又具體規定了遺產登錄的兩個標準:一是價值方面的六條標準,二是原真性標準。該指南第24條規定了價值方面的標準有六條。被列入名錄的文化遺產至少符合其中的一條。 這六條是:“①能代表一項獨特的藝術或美學成就,構成一項創造性的天才杰作;②相當一段時間或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對于世界建筑藝術、文物性雕刻、園林和風景設計,相關的藝術或人類居住的發展已產生重大影響的;③獨特、珍稀或歷史悠久的;④構成某一類型 結構的最富特色的例證,這一類代表了文化、社會、藝術、科學、技術或工業的某項發展;⑤構成某一傳統風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針或人類住區的典型例證,這些建筑或住區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轉的社會文化、經濟變動影響下已變得易于損壞;⑥與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關系”。平遙古城的價值,這六條幾乎都符合。符合①的,如雙林寺,人稱東方彩塑藝術寶庫,被聯合國人居中心專家杰伊.穆爾稱為“世界珍寶”。符合②的,如鎮國寺,其五代北漢的古建筑萬佛殿,它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精品之一,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符合③的,如平遙老城,完整的城墻,完整的明清城市格局,清代票號文化,皆為獨特而珍奇的,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特派專家田中淡稱“平遙古城甲天下”。符合④的,平遙古城代表了中國漢民族在明清時代的文化、社會、藝術、科學和技術。符合⑤的,如城內的店鋪、民居四合院建筑,代表了黃河流域秦晉高原的人居文化。符合⑥的,平遙古城文物和建筑,都與漢民族的傳統思想,與儒、道、佛教的信仰有密切關系。關于原真性,國內多譯為真實性,意思是原創的、第一手的、非復制、非仿造的。平遙古城是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城,雙林寺彩塑是明代的原作,鎮國寺建筑是五代北漢的真品。 世界遺產委員會還在登錄批示上要求:“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進行保護”。保護平遙古城是全世界人民的職責。對我們來說,還關系到平遙的復興,乃至山西美好的未來。因此,總結平遙古城保護的歷史經驗,探索平遙古城保護的新途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1.平遙古城的特色理解 談及平遙古城的保護,首先必須明確“保護”這個概念。我們這里談的保護是遺產保護,1994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制訂的《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簡稱《奈良文件》)是這樣下定義的:“保護:所有的設計與操作包含,對遺產的理解,了解其歷史和含義、保證其實體安全,以及必要的修復與改善。”此定義指出“保護”的意義有三點:一是對遺產的歷史和含義要了解和理解;二是采取必要的修復和改善措施;三是所有設計與操作都是為了實體的安全。其中第一點,理解遺產的含義非常重要。因為要保護遺產,首先必須理解遺產,如果對遺產都不理解,那還談什么保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解就是保護,理解遺產是保護遺產的前提和基礎。對平遙古城的保護,首先必須正確理解平遙古城的含義,含義即內涵,即特色,也就是說,保護平遙古城首先必須理解平遙古城、理解平遙古城的特色。理解平遙 古城的特色,是保護平遙古城的前提和基礎。 那么,平遙古城的特色是什么呢?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平遙古城特色有個總的概括:“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的特色,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當今,世界遺產的類型有三個層次:一是單純性的文物;二是歷史地段或地區;三是整個城市。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述概括中就指明平遙古城屬于最高層次的“整個城市”類型。指出平遙古城具有明清時期漢民族城市的所有特征。特征即特色。那么,具體講平遙古城的特色是什么呢?根據前面講的遺產登錄的價值標準和原真性標準,對平遙古城的特色作如下理解: 1.1平遙古城的特色之一,是有一個以城墻為標志的完整的明清城市格局。 平遙史稱古陶,帝堯初封于此。奏漢始稱平陶,北魏始光元年(424),因避太武帝名燾,改平陶為平遙至今。平遙縣位于中國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東邊的晉中地區中部。平遙古城位于縣境腹地西北部平原區。地貌屬河流沖擊而成的堆積型。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干旱型,冬寒夏熱,晝夜溫差校大,雨少風沙多。南臨中都河,東靠惠濟河,西北有汾河,西城臨同蒲鐵路。古城面積2.25平方公里,人口6.3萬人。平遙城墻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經明清數百年修建而成今日之格局。城墻周長6162.68米,高10米,底寬8-12米,頂寬3-6米。城墻外包磚內夯土。有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整個城池狀如烏龜,俗稱烏龜城,意為長壽吉祥,金湯永固。南門為頭,北門為尾,東西城門似四腿屈伸。南門外兩側各有水井一眼,恰似雙目。城內街巷交叉如龜背。城南面臨中都河,可謂“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依此為勝”。城外有護城濠,上有吊橋石橋與城門相通。城內街巷南北正直,東西對應。其他建筑物“上下有序”,“寺廟對稱”,“左祖右社”“文武相遙”。素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數不盡的“一線天”之說,實際城內共有199條大街和小巷。三條長街橫貫東西,一條大街南北貫穿,形成一個“ ”字形,取義為“壽”。總之,完整的城墻,完整的城市結構,形成獨特的明清城市風貌,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1.2平遙古城的特色之二,是有一組組以四合院為標志的明清店鋪,民居古建筑群。 平遙大街小巷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高墻深宅的四合院,或為店鋪,或為民居,典型地展現黃河搖籃,秦晉高原人居環境的特有風姿。民居四合院布局嚴謹,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由正房、東西廂房和門面房合成。北屋為正房,一排三至五間,居中三間為一堂兩室,俗稱門道里間,東西廂房稱稍間。門面房稱南廳。坐北朝南的院宅,街門多開于東南隅,不可正對正房大門。俗說不能“大口吃小口”,廁所安在院子的西南角。正房多為拱券式磚結構窯洞,上用黃土墊平后鋪磚,屋頂厚實,冬暖夏涼。窯洞前加一磚木結構的前檐。屋宇素面飾以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柱礎)和彩畫,內容有“獅子滾繡球”“福祿壽三星”“琴棋書畫”等等。瓦獸齊全,龍飛鳳舞。窗戶為雙層,內層木樘木欞,做工考究,花式繁巧,窗面或糊透明窗紙或安玻璃。正房一側或兩側砌磚梯,可以登頂。屋頂上建有照壁或風水樓。條件好的民居,下券窯洞上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樓房。院內左右兩廂房均為木結構單坡瓦頂,坡向院內,雨水皆流入院中,寓意“肥水不可外流”。院內很少栽種樹木,原因是說四合院口形,口中有木,為“困”,因此要諱木。但可在院內再筑花墻,上置樹木花草盆景。院里皆用方磚鋪地。宅門裝修精致,門頂形式多樣,上掛門匾,匾書“凝瑞”“樹德”“致遠”之類字樣。門邊安一對石獅。門對面均筑照壁,壁上飾有磚雕,刻有吉祥如意,招財進寶圖案和山水畫。 豪華民居為組合式四合院,有二進、三進、四進式不等,每進之間用漂亮的垂花門隔開。還有的在正院之旁再建偏院和花園。四合院外墻高出屋頂,不開窗戶,顯示其高墻大院的氣派。 目前城內有價值的四合院達3797處,保存完好的400余外,屬文物保護的有14處,一級保護的145處。有代表性的民居如冀氏老宅,此宅按五行八卦布置而成,全院平面呈鯉魚跳龍門狀。正房底層是五孔窯洞,上建五間硬山項明樓。此宅建于元代,為平遙民居的始祖和樣本。還有侯殿元舊居,現留存豪華型四合院一座。正房下為七孔窯,五大二小,前檐插廊,檐柱通天。上建木結構雙坡硬山頂樓房,也是五大二小。東西廂房底層是五孔窯洞,前檐插廊,通天柱廊,上木結構雙坡硬山面樓房五間,迴廊環繞。全院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木石雕刻,古雅別致,庭院深深巍峨壯觀,聞名全縣,人稱“七間七檁”。再有雷履泰舊居。該院坐北向南,包括東西兩院及后院。西院內宅辟于八卦中“巽”字方位,坐西向東。南廳三間臨街高筑,五檁前后廊式,正廳與南廳同,東西廂各有鵪鶉尾式單坡山頂房三間,舉架甚高出檐深長。東院是四進院落,里院正窯五孔。每進院東西各有廂房三間,后院正窯五間帶前檐,窯上連木結構樓房五間,欄桿飾件,用料粗獷,圖案簡樸。總之,高臺基,高屋身,高舉架是雷宅特色。堅實牢固的深宅高墻,樸質無華的建筑工藝,表現雷履泰這個日升昌票號創始人豐厚的家財和務實的創業精神。 平遙南大街和東西大街兩側,鱗次櫛比的四合院店鋪,成了古城市井的獨特景象。這些店鋪多為前店后寢式和多進院。院的臨街倒座為鋪面,多為木結構插板式。第一進院為經營受理和接待處,二進、三進院供居住、儲存或作坊。多數鋪面較高,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下面營業,上面居住。門面油飾彩繪,古色古香。這些店鋪前門靠街,后門通巷。有代表性的店鋪是日升昌票號舊址和協同慶錢莊舊址。日升昌舊址有相鄰的東西兩院,東為正,西為偏,東院為三進式穿堂樓院,前兩進坐南朝北,鋪面北對西大街,有上下兩層,鋪面板門裝修。一進院廂房為對外營業的“柜房”,地下筑有窖式金庫。二進院廂房為“信房”和“賬房”。二進院南房三間是中廳,為會客議事處所,上有木板樓,供儲藏。與中廳相背的是三進院,改為坐北朝南,背靠中廳有正房三間,供票號經理辦公、起居之用。東西廂房供客人住宿。南廳五間,臨東郭家巷,側有便門出巷。西邊偏院是一進四合院,臨街是鋪面,院內是晉中地區相鄰各縣的票號辦事處。整個建筑群的四面除北面臨街鋪面外,東西南三面均筑高大的實砌磚墻,既體現四合院民居的傳統特色,也吸收了晉中商業店鋪的風格,其使用功能、空間利用和建筑藝術和諧而統一。 協同慶錢莊舊址,為前后兩院四進式四合院。前院為二進式,坐西朝東,面向南大街。門廳五間,兼作鋪面。過廳五間,各院南北廂房作經營之用。進二進院右轉入后院,亦為二進式,分上下兩層,改向坐北朝南,上有樓房五間,供議事之用。樓前建天橋,橋上設涼亭左右配廂房。下層是下沉式庭院,有窯洞六孔,封閉性極強,供生活、儲藏之用,側有便門,通向小巷。協同慶舊址格局別致,頗有金融界遺風。 1.3平遙古城特色之三,有一批以雙林寺彩塑為代表的品位很高的歷史文物。 平遙堪稱文物寶庫,庫中珍藏世界驪珠。現有國家、省、縣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9處,其中國家級三處,即城墻、雙林寺和鎮國寺。省級文物六處,其中城內四處,即文廟大成殿、清虛觀、市樓和日升昌票號舊址;城外兩處,金莊文廟,冀郭村慈相寺。縣級90處,其中城內有27處,如城隍廟,武廟、雷履泰舊居,冀氏老宅,侯殿元舊居,協同慶錢莊,百川通票號等。平遙文物不僅數量多,而且品位極高。城墻是全國保存最完整的縣治磚城,上有垛口3000個,敵樓71個,奎星樓1個,象征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城墻氣勢恢宏,雄偉壯觀,為山西十佳旅游景點之一。雙林寺被譽為“東方彩塑藝術寶庫”被聯合國人居中心專家杰伊?穆爾稱為“世界珍寶”。寺內千佛殿的韋馱像雄健英武,觀音像世俗自在。羅漢殿內的十八羅漢,形象各異,個性分明,均為彩塑珍品。釋迦殿的墻壁上用懸塑手法表現釋加牟尼的生平經歷,情節生動故事引人入勝,是彩塑佳作。千佛殿內懸塑于墻壁上的眾佛與菩薩可達千余,且形象因人而異,世俗化較濃,翩若天仙,也是很好的作品。鎮國寺內五代北漢建筑的萬佛殿,是全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精品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殿形近正方形,殿頂龐大,出檐極深。但由于殿頂采用了斗拱舉折,屋角反翹,使龐大而沉重的殿頂呈現出輕靈活潑的藝術特點,而整個外觀給人一種雄偉壯觀,氣勢非凡的感覺。萬佛殿古建筑的成就,已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不朽之作。市樓位于南大街北段,跨街而立,雄距古城中心焦點。具有“點睛”的藝術魅力,樓頂為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鋪彩色琉璃瓦。遠看市樓,造型挺秀,雄渾壯麗。登樓遠眺,可觀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車行,屋坡灰瓦盡收眼底。文廟大成殿,是全國罕見的宋金時代的大成殿。清虛觀龍虎殿,是元代的懸梁吊柱結構,極為奇特。日升昌票號為全國金融發展史上的活化石,為“匯通天下”存放匯兌統一經營的鼻祖。 1.4平遙古城特色之四,是有一段以票號為標志的清代商貿文化的燦爛歷史。 平遙可稱晉商之源地。平遙人好商賈,善金融。清初,商業逐漸興起。康熙年間,平遙商邦不僅稱雄江北,而且勢及江南。平遙商人多在本地設總號,外地設分莊。嘉慶年間,平遙商邦遍布全國通都大邑水陸碼頭,總號與分莊及顧客之間,經營大宗的批發、運銷、中轉業務。各種貨物源源不斷地運進古城,又直接發往省外各地,甚至遠達蒙古、俄羅斯。平遙成為晉中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故有“填不滿,拉不完的平遙城”之說。商品繁榮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道光三年(1823),平遙商人首創日升昌票號,總號設在平遙城內西大街,分號遍布全國各地。此后,相繼成立的票號有22家,在全國各地設立的分號有400多個,承攬各地上至官銀、稅賦、軍餉,下至商號店鋪個人私銀的匯兌、存放業務。平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票號中心城市,故有“進了平遙城,銀子元寶絆倒人”之說。著名學者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寫道:“在山西最紅火的年代,財富的中心并不在省會太原,而是在平遙、祁縣和太谷,其中尤以平遙為最”。平遙商業的繁榮,富甲天下,并非靠天時地利,而是靠 人為,靠一批富有開拓精神,講信義會經營的商業人才。其經營宗旨是“以德為懷”,“雖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潔之行;雖利而不污,利以義制,名以清修”。平遙商人所體現的這種晉商精神為商界所仰慕,為世人所矚目。今天的平遙古城實際就是清代商業先輩們留下的財富,南大街,東西大街連綿的商鋪舊址就是這燦爛歷史的見證。 2.平遙古城保護的歷史經驗 平遙人素有文物收藏和保護的傳統,對城墻等高檔文化遺產歷經數百年的艱苦建設和保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旅游業的興旺,聰明的平遙人創造性地應用他們的遺產保護經驗,開發遺產資源,打造旅游品牌,終于走出了一條通向世界的成功之路。所以,保護經驗就是資源,就是財富。平遙保護古城的歷史經主要有以下三條。 2.1平遙古城的保護,根本的一條經驗是依法保護。 文物是特殊的遺產,其價值是非常隱蔽的,而且文物不可再生,一經破壞就不可挽回,所以靠人們自覺保護是很難做到的。平遙的經驗是政府出面,置文物保護于法律的框架內,強制執行。解放后,經過文物普查,1965年,城墻、雙林寺、文廟大成殿和鎮國寺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過后,1973年平遙縣革委便發布了《關于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進入80年代,平遙文物保護工作更走上了法制化的道路。1981年5月,縣革委發布了《關于加強古建筑和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要作城市保護規劃,對街道、民居和店鋪加以保護。同年10月,平遙縣七屆人大通過《關于加強城鎮建設的決議》決議作出了保護老城區,開辟新城區的戰略,提出了一系列保護環境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1982年縣政府公布了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處。1982年《中華人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修正本)》正式公布,平遙大力貫徹落實并于1984年又發布了《關于貫徹“文物保護法”的通知》,進一步貫徹實施。1986年平遙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8年城墻、雙林寺和鎮國寺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平遙縣政府發布《平遙古城保護條例》,該條例于1998年由山西省人大九屆六次常委會通過,正式成為文物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該條例劃定了城市保護的級別,有絕對保護區,一級、二級、三級保護區,并提出了各級保護區的要求。具體劃定了各級保護區的范圍。規定了審批程序和處罰事項。1997年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后,2002年隨最新《中華人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2003年《中華人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公布,平遙都認真貫徹執行了這些法規。 2.2平遙古城的保護,重要的一條經驗是科學保護 遺產保護不僅法律性強,而且專業性高。事實教育了我們,很多珍貴遺產受到破壞就是缺乏專業知道。平遙人對遺產保護,特別尊重專家,傾聽專家的意見,重視專業隊伍的建設所以平遙古城的保護工作自始至終都走在科學保護的道路上,很少有失敗和遺憾。 最難忘是1981年。這一年,全國建設高潮正值興起,城市改建日新月異。在這股大潮下,平遙縣的工程師們按照領導的意圖,制訂了一份平遙縣城總體規劃,送交省建委審批,時值同濟大學教授院儀三在榆次協助城市規劃工作。省建委把平遙總體規劃送給阮教授看。阮教授一見大吃一驚。按此規劃要在城內縱橫開幾條大馬路,城墻相應開挖八個大口子,城市中心要將市樓周圍房屋拆掉,做一個環形的交叉口。阮教授馬上放下身邊的工作,親自到平遙察看。果然,東城墻已經扒開一個大口子,正在拓寬馬路,已經拆去180米長兩旁的傳統民居。阮教授建議立即停止這種“建設性的破壞”。平遙縣政府非常尊重阮教授的意見,立即終止了原有的規劃,停止了所有施工,并通過省建委委托阮教授重新制訂平遙總體規劃。此后,同年七月暑期,阮教授帶領十名研究生和大學生來到平遙,制訂了一個新規劃送到北京。時任建設部的高級工程師,全國政協城建組長的鄭孝燮,見到此規劃非常高興,并在規劃上寫道:“這個規劃起到了‘刀下留城’的作用,為保護祖國文化遺產作出了重要貢獻”。文化部又撥了專款維修城墻。此后,山西省很快批準了這個規劃。平遙古城就這樣保留了下來。現在平遙施行的經過省人大批準的《平遙古城保護條例》,其基礎就是阮教授原來作的規劃。試想,如果沒有阮教授,如果平遙不尊重阮教授,那平遙古城就會隨著大潮在鐵鏟、泥刀下被糟蹋,被拆毀。現在見到的只能是千城一面的高樓、馬路,一派舊城新貌,留下的僅是回憶和遺憾了。哪有今天的輝煌和驕傲。所以有人建議在平遙為阮儀三和鄭孝燮塑像立碑,是應該的,這不僅是尊敬一個人,而且是尊重科學。 平遙縣一貫重視文物保護工作隊伍的建設。早在1964年,就建起了一支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保護隊伍,人數達到148人。70年代以來,全縣建立文物保護小組96個,單業余文物保護員就有300余人。80年代以后,文物保護幾乎全民皆保,各種專業隊伍浩浩蕩蕩。文物保護成了縣政府的中心工作,成為一種產業,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先后相繼成立了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文物之友協會,平遙縣收藏家協會,愛我古城民間協會等。 3.3平遙古城的保護,過硬的一條經驗是保護措施落實 遺產保護,一般是依法制訂規劃,按規劃采取保護措施。平遙古城保護工作,貴在這最后一步:措施落實。如果措施不落實,那所有的規劃和法律都落空了。平遙古城保護措施落實,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文物保護措施落實;二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措施落實。 ⑴.城市文物保護措施落實 A.城墻的維修和修復 城墻自明初誕生以來,歷經明清,民國和新中國這三個大的歷史時期。從明到清的276年間,補修重修11次,平均25年一次。清康熙年間維修過10多次,道光三十年大修一次,重修了敵樓和四城門。民國年間戰亂不斷,破壞較重。民國27年(1938)日軍炮擊古城,上東門南墻被炸30余米,部分敵樓,垛堞被毀。日軍占領期間,墻體多處被挖了防空洞,改建了上下西門甕城。1946-1947閆錫山部隊占領期間,6個城門樓被拆,筑了碉堡樓、敵樓被拆,建了炮臺。新中國成立后,城墻原貌基本得到維護。個別單位利用城墻建水塔、修倉庫、蓋廁所,不少群眾偷城磚。文革期間在墻體下挖防空洞。1977年特大洪水,致使城墻有17處墻體大面積倒塌。平遙城墻大規模維修和修復始于1979年,當年縣革委發布通知,根據“修舊如舊,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制訂方案,繪制預算,仿制城磚。80年代開始施工,歷經十多年,到93年基本竣工。首先全面修繕了四面墻體,原樣原質地的磚、原地的土、原樣的夯土和砌磚工藝。之后,在原址上按原設計,原材料和原工藝,修復敵樓71個,修繕了奎星樓一座,修繕了六個城門洞,并修復了甕城。1997年以后,又修復了南、北和下西門城門樓。新建了西城墻外一段護城河。在墻體外絕對保護區開始綠化。對墻體和馬面出現的裂縫實施加固工程。在城外建設控制區,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和色調,對墻內環城馬道硬化路面,鋪設水泥磚。 B.寺、觀、廟、樓的維修和修復。 雙林寺 80年代對菩薩殿半落架翻修。修復了大雄寶殿后翼角兩處。90年代對天王殿大落架重修,并依原狀新置了寶殿鴟吻。 鎮國寺 60年代維修了天王殿,鐘樓,修復了鼓樓。80年代復原了觀音、地藏殿。 清虛觀 解放后一度為糧店占用,拆改較多。1979年遷出糧店,開始全面修繕。90年代整修龍虎殿和東廊房,重修了后院兩廊窯,中院西廊房。對三清殿撥正了梁架,更換了折裂構件,翻修了層頂,并補裝了脊飾。 文廟大成殿 一直保存完好,只是因地震東北挑角有所下沉,1956年局部落架維修,更換了折斷的構件,翻修了殿頂。此后,基本未動。解放后文廟被平遙中學所占,文廟大部分建筑被拆除,幸存大成殿前東西廡,殿后明倫堂、賢侯祠,忠孝祠,時習齋和日新齋。90年代,平遙中學遷出,對新建的建筑物包括三層教學大樓全部拆除,重新恢復文廟原樣。修復了大成殿前的欞星門、玉帶石橋、泮池,大成殿后的超山書院,尊經閣。 市樓 在60年代,為方便交通,將最下層樓板抬高一米多。90年代揭瓦翻修,更換糟朽構件,自上而下油飾彩繪。 C.店鋪、民居的整修 解放后,經公私合營,店鋪皆改為國營商店,少數為民宅和企事業單位占用,個別店鋪改為洋式,絕大部分店鋪為原樣保存。80、90年代后,所有商店、企事業單位全部遷出,對南大街和東西大街的絕對保護區按“整舊如舊”的原則,保持原格局,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鋪面維修突出青磚青瓦,木結構板門特色,重新油飾彩繪,制作并懸掛老字號牌匾、商幌、宮燈。路面改鋪為石板。取消了電線桿。新架路燈,高度在店檐之下,斗型玻璃燈罩。禁止車輛通行,成為名副其實的步行一條街。對民居實施法律保護,不準隨意折遷改建,不準超高建筑,新建民居一律到城外新區。政府對民居造冊登記,確定保護級別。 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措施落實 A.道路 舊社會城內道路都是土路,雨天,大街小巷路面泥濘、行走不便。解放后50年代,利用磚塊,灰渣、石灰配制,鋪設了城內的主要街道。70年代后,城內絕大部分道路改為瀝青路,并使上下水配套。90年代后,把東西大街的絕對保護區,南大街街、城隍廟街、衙道街及站馬道等主要街巷全部石板化。近年來,將墻內環城馬道硬化,水泥磚鋪地,與黃土城墻色調相符,非常好。 B.排水 舊社會,城內無排水設施,自然降水順地勢由南向北排入護城河內,還有部分雨水留在城內三四個低凹水坑內。生活污水隨手傾于路面。解放后,修筑了磚混結構的地下排水渠道。目前,東西南北主要街道和重點小巷,已建起16條排水渠道,城內排水基本暢通。 C.供水 舊社會,生活用水以地下水源為主,靠水井。水井有“甜水井”和“苦水井”,甜水井可以飲用,苦水井含硝堿多,不可飲用。取水靠轆轤。總的講,用不緊張,水貴如油。賣水市場忙碌,一年四委早晨擔水拉水人流絡繹不絕。解放后,這種狀況沿襲多年,直到1965年縣政府才在東城墻上修了一個蓄水池,后來改為水塔,靠深井水供應城市部分民居的生活用水。1980年正式成立自來水公司,開始在地面上修建了水塔和蓄水池,基本解決了城內的用水。1986年自來水公司在尹河水庫西岸修建了水廠,城內外的用水基本解決,自來水普及率達92%。 D.環衛 1957年成立衛生清潔隊,發展到1980年專業隊人員達到40人。90年代后,成立環衛綠化管理站,有職工115名,機動車輛13輛。全城設垃圾站1153個,垃圾筒200個。清潔隊負責3條路22條街巷的衛生工作。 3.平遙古城保護再思考 面對平遙古城飛速發展的新形式,古城遺產的保護工作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以便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大趨勢。為此,再作如下思考: 3.1放眼世界,維護古城的原真性 平遙古城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監管的,受國際遺產公約的約束。我們所作的一切,必須遵守有關的國際法。隨著平遙古城的發展和旅游業的開發,當前面臨的挑戰是遺產的原真性保護問題。原真性是世界文化遺產登錄的一個重要標準,也是評估遺產的一個重要原則。文化遺產的原真性若是喪失了,文化遺產的登錄資格可能會被取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關于原真性的文件主要有兩個:《威尼斯憲章》、《關于原真性的奈良文件》。《威尼斯憲章》對原真性的要求是“要保護文物建筑的全部,從平面、立面到室內裝飾、雕刻、繪畫,強調保護全部的歷史信息,保存各個時代的疊加物,修復時添加的部分必須保持整體的和諧統一致,但又必須和原來的部分明顯地區別開來。禁止任何重建。”但是,在貫徹《威尼斯憲章》地實踐中,就遇到了如何理解遺產的原真性問題,于是又產生了《奈良文件》。《奈良文件》指出:由于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和遺產多樣性”,“將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原真性置于固定的評價標準之中來評判是不可能的。相反,對所有文化的尊重,要充分考慮文化遺產的文脈關系。”因此,《奈良文件》規定,要尊重不同文化對遺產原真性的不同理解。例如建筑,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對其原真性的理解就有不同,標準也不一樣。東方的傳統結構多以木結構為主,為了保護和維修,需要更換部件。在中國和日本對傳統木結構建筑都有落架大修的方式。在中國,對木結構建筑還有油漆一新的傳統。這些,用《威尼斯憲章》來衡量都是不合適的。但是,得到了《奈良文件》的肯定。在歐洲,他們的建筑主要是石結構的,對石結構建筑來講,《威尼斯憲章》的要求就是合適的。 我國的文物法,在2002年作了新的修改。關于原真性是這樣要求的:“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可移動文物一經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筑物及其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等等。所以,對平遙古城這樣的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必須嚴格執行國際國內的相關法律,按其原真性的要求嚴加保護,絕對不可因經濟建設需要和旅游業的開發而破壞文物的原真性。下面就以城墻保護為例來討論原真性問題。①有人對重建城門樓表示質疑,認為這是違背國際國內“禁止重建”的原則的。我們認為不能這樣看。禁止重建是指全部毀壞的建筑物,而城門樓只是城墻建筑物的一部分,一個構件。整個古城墻基本是完好的,我們筑建城門樓是對城墻的一個修繕或修復,并非對城墻重建。而且,城門樓的重建符合我國原真性的傳統,是在其原地,按原設計,原材料、原工藝進行的,并非臆造。從現實的效果看,重建城門樓更增加了古城墻的原真色彩。②城墻外磚墻及馬面有很多裂縫,有造成墻體大面積倒塌的危險,目前實施了加固工程,這是否破壞了城墻的原真性呢,我們認為不是。目前的做法是在有裂縫的馬面外再修馬面,在有裂縫的墻體外再修2米多高,10幾米寬幾十米長的墻基,是加固的需要,而且用磚用土,工藝和色調都是原樣的。雖然對原貌有一定損害,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基本是符合原真的。③關于西城墻外護城河的恢復,其原真性是值得商槯的。現在的護城河是石頭壘壩,水泥澆底,完全是現代的水利工程,哪里是歷史上的護城河?而且它的形象與古城墻完全不相協凋。更嚴重的是河中無水,成了垃圾溝,更有損古城風貌。 3.2立足本土,切實保護古城環境 保護古城當然應該首先保護文物古跡的實體,但是,按國際法要求這還不夠,還必須保護好古城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1987年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美國華盛頓通過的《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或稱《華盛頓憲章》,這是繼《威尼斯憲章》之后,歷史上第二個國際化法規文件。該文件指出,要保護歷史城鎮和地段“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環境的關系”。要使歷史城鎮和地段“和諧地適應現代生活”。所以,平遙古城保護工程的重點應該由過去的文物古跡的實體保護轉入環境保護上來。過去,平遙對古城環境的保護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比如為減輕古城人口密集的壓力,在城外開辟了居民新區。為恢復古城的原貌,遷出了縣政府,平遙中學,人民醫院和國營商店等大型事業、服務業單位,停辦或遷走了像柴油機廠、棉織廠、化纖廠等企業。為整頓市容、整修了店面民居,硬化了主要街道的路面,加強了環境衛生工作。但是,平遙古城的環境仍然與遺產保護的要求不相適應。低檔次的城市環境與世界一流的歷史遺產、品位很高的文物古跡極不和諧。“臟、亂、差”的環境帽子還同有摘掉。所以,必須加大力度整治環境。 平遙的自然生態條件不很好,突出的問題是缺水,因而綠化較差,給城市的衛生清潔也帶來困難。平遙水資源并不太差,主要是開發利用不夠。如果在城外建立水庫之類的設施,保證有充足的水源解決古城的綠化,生活和清潔衛生問題,是需要認真考慮的。 平遙古城的環境改善重點是人工環境。從整體來看還是臟、亂、差。突出的表現是老城居民區有很多居民遷入城外新區,留下的舊房無人居住,年久失修,頂塌墻倒,垃圾遍布,雜草叢生,缺乏人氣。老城居民做飯、取暖主要依靠燒煤,煤渣灰渣亂倒,地面不干凈,煤煙污染空氣。還有不少居民區公共基礎設施差,道路坑坑洼洼,塵土飛揚,生活環境不佳。從局部環境,特別是重點文物古跡所在的環境看來,也需要強化環境保護意識,深化環境保護的水平。還是以城墻為例。城墻景觀除了自身,很大部分與環境有關。城墻景觀有三個視點,第一視點在城墻之上;第二視點在城外護城河邊的大道上。第三視點是在城墻里邊的馬道上。第一視點景觀最有特色,有三個視角。第一視角是看城墻本身,第二視角是俯視城內市井風貌。市井風貌形象就是城墻的環境,過去特別美也特別和諧。現在總體是好的,但很多地方不美不和諧,如南城墻內一片農民院落,雜亂骯臟,房屋破敗,頹垣斷壁。走在城墻上,歷歷在目。又如西北角柴油機廠新宿舍,屋頂上煙囪林立,亂七八糟,如果是冬天,肯定是濃煙飛騰,是何種景象。這些地方縣里規劃上是屬于三級保護區,但實際上是屬于城墻的絕對保護區。應該加以重點保護。第三視角是眺望城外風光。歷史上城外風光是特別好的。一片綠色田野上,點綴幾處小小的民舍村莊。現在這種景觀不復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新的平遙城市。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城外還留下了絕對保護區和限制建設區,給城墻留下有限的風光。那么,在這兩片地帶如何保護環境,就有文章可做了。首先是30米左右的絕對保護區,是建環城公園還是搞綠化帶。公園是什么樣子的,綠化帶又是什么樣子的,這涉及到園林藝術與城墻藝術的和諧統一問題,不那么簡單。別的不說,就目前東城墻外栽下一片楊柳林,就值得商槯。幾年以后,柳林高大成蔭,把城墻全遮蓋了,檔住了人們對磚墻的視角,這恐怕是破壞了城墻的景觀特色。古城有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四合院院內不種樹,大街乃至小巷內也不種樹。為什么?就是不讓樹遮蓋住磚建筑的人工景觀。那么城墻這個龐然大墻,樹把它蓋了能行嗎?再說城外的限制建筑區,目前西城外建起仿古一條街,別有特色。北城外蓋起了一片平房農舍也是好的。農舍旁保留了一片田野,更是好的。田野邊修起了一座現代化的公園,就值的商槯了。此公園設計造型,結構布局、用料、乃至樹木花草都是現代的,甚至是非本土化的,這與古城何關?南門外的建筑物更是沒有限制,與古城也不協調。 平遙古城的人文環境總的說是好的。平遙人有勤儉質樸,好客善友的美德;平遙商人有“以德為懷”、“利以義制”的傳統,但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下,平遙傳統的人文環境也受到了挑戰,也出現了弄虛摻假,欺詐游人的不良行為,這也需要在整治環境中加以克服。 總之,環境保護這涉及到移風易俗是一件不容易做的工作;環境保護又要因地制宜,與文物保護工作相協調,這又是一件科學性很強的工作;環境保護又是遺產保護的新內容,為世人所關注,這是一件很有新意的工作。總之,保護環境,勢在必行。 3.3合理利用,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平遙古城作為世紀文化遺產,它是歷史的,又是現代的;它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它不僅有歷史的、藝術的、科學的價值,還有現實的使用價值。所以,遵循《華盛頓憲章》的保護原則,提高城市的活力,適應現代生活;貫徹我國文物法“合理利用”的方針,仍然是今后古城保護工作著力要做的。因為合理利用就是很好的保護。保護古城是為了發展古城;古城發展了,才能保護好古城。 平遙古城的合理利用,目前已經積累了經驗。 第一是具體的直接利用,表現有四:①利用古城的人文景觀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城墻、雙林寺彩塑,鎮國寺古建筑、市樓、文廟大成殿,清虛觀,日升昌舊址等這些享譽世界的文物古跡,引來了海內外眾多的游人,給我們創造了大量的門票收入。②利用文物舊址開設博物館、展覽館,既增加了文化遺產的內涵,又開發了旅游業。如利用城墻陳列古代兵器展覽;利用店鋪舊址和遺物開設票號,錢莊、當鋪、鏢局等博物館和展覽館;利用縣衙舊址設立古代監獄展覽館。③利用民居開設客棧、旅館,供游人居住食宿、體驗鄉土生活,從而促進了旅游服務行業的發展。④利用原南大街、西大街等傳統商業舊街,開設古玩,民間工藝品和鄉土特產商店,供人們購物,發展商業。 第二是對遺產的開發利用,最突出的是舊縣衙。平遙舊縣衙,解放后為縣政府所占用,原有的大部分建筑都已拆毀,只留二堂、大仙樓等零星建筑物。1996年以后,縣政府遷出,開始了大規模的重建。用的是傳統磚木材料,古建筑工藝。恢復了衙門外的風水樓,照壁;衙門和衙門內的儀門、牌坊、大堂、宅第;東西廂吏、戶、禮、兵、刑、工房;院東的鐘樓,糧廳、花廳;院西的申明亭重獄、女獄、輕獄。目前基本完好地恢復了舊縣衙的原貌。這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廣闊的院落和舉辦的監牢,書畫等展覽,深得游人的喜愛和好評。游人進城,幾乎與重點景點一樣必到。 第三是宏觀上創造性的利用。山西省政府利用平遙的國際知名度,在平遙開展了各種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最突出的是每年九月在平遙舉辦的國際攝影節。今年已經是第五屆。本屆舉辦了國際攝影作品展,有美、英、法、日、印等30多個國家的攝影藝術家參展,國內外的游人蜂涌而至。平遙國際攝影節已成為山西省打造的文化品牌,對促進山西的對外開放,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和經濟交流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今年這次展覽中,法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普羅萬與平遙結為了友好城市。普羅萬是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它和平遙類似,有城墻,歷史上也是法國的商貿中心。山西副省長和法國的文化部長共同宣讀了《世界遺產保護“平遙?普羅萬”宣言》。普羅萬市長克里斯蒂安?雅各布親臨平遙參加攝影作品展,并與平遙縣政府商談了關于旅游、遺產保護,文教、農業等交流的事項。形勢的發展說明,平遙古城已成為山西對外開放的窗口,已成為山西與國際進行交流的平臺。 平遙古城沒有辜負平遙人民對它的珍愛和保護,也沒有辜負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遺產委員會把它作為世界遺產的列名。 2005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