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擊大廣場 本人想結交天下武林之士,想廣交武術好友.
八卦掌流派 1、尹氏八卦掌 尹氏八卦掌創始人尹福,字德安,號壽鵬。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卒于宣統元年(1909) 清光緒八年(1882)冬,一代宗師董海川去世,尹福等眾門人攜弟子將其厚葬于京城東直門外紅橋牛房村南,并分別于光緒九年、三十年兩度立碑石于師之墓旁。此二碑所刻銘文為迄今有關董海川生平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后世對其生平的考證以及八卦掌的師承源流,提供了重要的文字史料。此后八卦眾門人承師藝業,分別對其師所授基礎掌式加以充實完善,且各自融合個人所學。尹福一度在今朝陽門外立場授徒,對八卦掌體系的初步形成,做出了重大貢獻。其所傳世的早期拳架,又經后代傳人的擴充創新,終自成體系,形成今日有獨特風格的尹氏八卦掌先生一生有子女四人,其中長子世庭早逝,女兒尹金玉嫁給門徒何金奎,三子成璋、四子玉璋皆承家學。成璋技藝雖精而名聲未顯。尹玉璋(1890-1950),字佩瑤。體瘦而身材適中,動作敏捷,以閃展變化為其特長。曾先后在北京、青島等地傳藝,頗有聲望。1932年于青島國術館編著有《八卦掌簡編》一書傳世,為今人了解尹氏八卦掌的早期風貌,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傳人有王敷、趙壽棱等。 尹福一生收授弟子眾多,其中以馬貴、李永慶、居慶元、崔振東、何金奎、楊俊峰、劉棟臣(約1870-1940)、曹鐘升、門寶珍、曾增啟、宮寶田、劉慶福等馳名后世,尹氏八卦掌在諸公不懈的精究普及下,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 馬貴,字世卿(1857-1941),河北淶水縣人,祖居北京。身材矮小,兩臂過膝,體態寬厚,不擅言語。以開永義木器廠為業,人稱“木馬”。后世以其武功出眾與董海川另一弟子馬維祺1919)任憲兵學校武術教師。民國十七年(1928)河北國術館成立時,被聘為顧問。一生點撥學子眾多,卻從不深授其徒,同門人皆稱馬貴“吝于傳藝”。1937年吳圖南先生在其著作《國術概論》一書中記述:"馬貴除師承外,兼得海川指示,故于八卦拳術頗多獨特之妙,惜乎以技自秘不肯授人,......雖年近八旬,而更絕憐其技,故其困守 平市,不亦宜乎?"言詞間贊其技藝之精,嘆其守秘不傳之憾。馬貴一生因嗜武而不治生產,終至家業敗落,晚年生活孤苦,常因一餐果腹而奔走于親友之間,令人嘆息。 宮寶田,字子瑛。生于清同治三年(1871),山東省乳山縣(今乳山市)青山村人。身長體瘦,面目蒼黑。動作精悍異常,有“猴宮”之美稱。1885年前后來京,經人介紹在糧店中學徒。尹福嘉其聰慧收為弟子。1922年,曾任張作霖私人護衛隊長,兼東三省巡閱使之職。晚年歸隱膠東。傳人有劉云樵、張積甫、孫汝文、姜星伍、張國英(女)、孫富英、王道成、于世友、王壯飛等。1943年6月去世,享年72歲。 孫汝文(1896-1984),山東牟平縣人。12歲從師宮寶田習八卦掌。1924年,因牟平縣官斷案不公,孫汝文推翻公案夜逃朝鮮。兩年后回到膠東。經人介紹赴熱河軍中任文書。四十年代,因其父病重,接父業于大連定居。傳人有黃志誠、崔常發等。 劉云樵,字笑塵。滄州王寺鎮集北關頭村人(今屬南皮)。清宣統元年(1909)二月生于西安。曾從師李書文習八極、劈掛拳三載,后于山東黃縣張驤伍處偶遇宮寶田,此后遂從師深造。“七.七”事件后,投身軍界,49年隨軍到臺灣。年未五十而倦于仕途,退隱蝸居。1969年在臺創辦《武壇》雜志,弘揚中華武學,一生著書多部,身名遠播海內外。 何金奎(1885-1965),字云軒。原身世不詳,幼時過繼給太監何得壽(玉磐)為子。何得壽在宮中任儲秀宮、壽膳房總管,擅長宮廷秘術。何金奎承其技藝。曾一度師事程庭華習八卦掌年余,但為時短暫。得入尹福門墻后,技藝大增,后娶尹福之女尹金玉為妻,其武技成就為尹氏親屬中頗為顯赫的一個。其大弟子盧書魁,字空隱,年齡與何相仿,1930年任河北國術館常務主任之職,該館地址在今阜內大街131號北京一五九中學內。董海川墓地中現存的第三、四塊墓碑均為盧書魁率眾所立。為籌劃經費,先生曾變賣多處房產支用。后去西北,任職于甘肅國術館,傳人有劉元(1903-1989)等人。其在京弟子張鴻吉(1908-1985)、 曹鐘升,字志起,山東省武成縣曹家莊人。十五歲入京至崇文門外玉器行學藝。因體弱多病,從師傅文元習武,后得到尹福的親授與馬貴的點撥。因其母年邁須人奉養,乃返回故里,教拳于鄉鄰,傳人遲士信、崔云清。民國二十三年(1934),率門人參加山東省武術比賽獲得最優,得到當時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渠的賞識。1936年應湯玉麟之邀再度來京,并授藝于張晉臣(1900-1983)、張鼎臣、張述堂、賀普仁等。1938年曹隨湯玉麟到天津,又收盧景貴等多人為徒。1942年,經曹口述由盧景貴執筆編寫的《曹氏八卦掌》一書出版,對后世影響巨大。 門寶珍,字聘三(1870-1957),大興縣人。二十余歲從師尹福。以其身高馬大,故有“門大個子”之稱。善用“削砸劈掛、震擋擒拿”技法,人莫能敵。1930年受聘為河北國術館顧問。1935年,曾述編有《八卦穿掌正宗》一書出版。傳人有王景山、于環、盛起輝、杜漢升、解佩啟等。 楊名山,字俊峰,以販賣磁器為業,有“磁器楊”之稱。帶藝投師于尹福門下,以輕身術見長。藝業傳其子楊久青等。 曾增啟(1862-1951),字省三,原名毓慧。滿族正藍旗,清末文舉,世居北京。幼時體弱多病,因其父成源與尹福為知交,遂于攻讀之余從師尹福習八卦掌年余,并得到過董海川的指授。數年后,病逾體健。曾中試清末文舉,晚年執教私塾。遐時偶以八卦掌示人,因與郭古民等人過往密切,故常加指點。并將所著《八卦轉掌匯覽(復抄本)相贈于郭。該稿中所總結的“八卦掌三十六歌、四十八法訣”后經傳世,倍受八卦同仁重視,并廣泛流傳。一生因系文人,不以教拳為業,然對八卦掌技法、理論多有悟通,總結整理功績巨大。生前曾傳藝七星桿與郭古民等。 此外,李永慶(1852-1922),河北武邑縣人。世家在京經營萬通首飾店,人稱"萬通李"。25歲追隨尹福,25歲正式拜師,以臂力見長,有鐵胳膊之稱。傳人有劉振林等。 居慶元長期居天津傳藝,擅腿功,技藝十分精湛。其弟子洗達文功力深厚,1984年于北京去世,終年九十余歲。 2、劉鳳春八卦掌 劉鳳春,字茂齋。1853年生于河北省涿縣羅家營村。自幼從父耕作,家境貧寒。9歲于鄉里從承俊慶習武,清同治十一年(1872)前后,為謀生機來京,于前門外打磨廠胡同吉祥翠花作坊學徒。后以制賣翠花為業,江湖人稱"翠花劉"。初從程庭華習八卦掌年余,后經程舉薦,拜師于董海川門下。因當時董年事已高,后技藝多由程庭華代授。中年顯赫于京師武林,有"賽貓行"之美譽。1882年冬,董海川去世后,劉鳳春又得劉奇蘭先生授以形意拳術,技藝更加精純。1912年至1916年期間,曾先后執教于由許禹生先生主辦的北平體育研究社與講習所,地點在今西單北西斜街12號。1922年故于涿縣碼頭鄉北西郭村,享年67歲。傳人有子劉文華、許禹生、李劍華、王仲猷、張廣居、傅劍秋、周魯權等。 傅劍秋,名長榮。生于1885年5月,河北省寧河縣人。生前喜臨帖,擅顏體,好歌皮。幼年失學,隨父至關外以販布為生。曾師尚匯川習少林宗法十年,并從申萬霖習形意拳數載。1908年前后,傅劍秋變賣家產出外訪學,先后投身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八卦掌名家劉鳳春等巨匠門下深造,其技藝日見精純,功力獨到。1924年傅劍秋出任奉天鐵路局武術教官,后經李景林舉薦,繼宮寶田之后出任張作霖私人護衛隊長。1927年只身走訪武當山,于紫霄宮結識道長徐本善,彼此間切磋技藝,互授所學。1929年秋,杭州國術大會期間,出任監察委員。1933年,經江蘇國術館褚桂亭(1890-1977)先生介紹,傅劍秋攜子少俠(字潤身)出任當時駐軍吳錫惠山的項致莊部武術教官。抗日戰爭期間,先生輾轉流寓杭州,以教拳維持生計。并在此期間結交楊澄甫門人牛春明從學太極拳。1944年再度應邀前往吳錫授教,居古崇安寺內。1946年,吳錫國術館成立時,傅劍秋出任總教練。1954年,因久患痢疾不愈,歸原籍休養。1956年 3、梁振蒲八卦掌 梁振蒲,字照庭。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 郭古民,原名恩普,號德蒼。生于1887年農歷九月,河北省冀縣城南郭家莊人。早年身世不詳,14歲前后來京,在梁振蒲估衣店中學徒。20歲時正式從師梁振蒲習八卦掌。后追隨大槍劉德寬從學多年,并與尹福之徒曾增啟交往甚密。其技藝精純,使"挑掌"。20年代,先后在北京崇文區火神廟、宣武區石頭胡同蓮花庵、江文中學等地執教。抗日戰爭時期,至山東濟南授拳5年,任教于軍閥韓復渠軍中。返京后,受聘于西城輔仁大學。新中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武術教師。一身無家室,文革中受到沖擊,生活艱難。幸而得到弟子劉介民、王其昌及李子鳴等人資助。晚年著有《郭氏錦囊》、《八卦掌拳術集成》等稿本,為今梁氏八卦掌技術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 李子鳴,名鏞,原名直,字子鳴。生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河北省冀縣李家桃園村人。出身世家,家頗富有,4歲起隨父李晉印去私塾就讀,并從叔晉卿習拳棒。16歲至關外祖遺永盛育金店學徒。1923年因病回歸故里,從師梁振蒲習八卦掌年余,身體日見康復。后入河北國術館,得到過張占魁、尚云祥、居慶元等名家點撥。在京與郭古民、李少庵、曾增啟、劉志剛等交往密切,從中所學甚多,博采眾長,為今日梁氏八卦掌技術體系的定型與完善做出了貢獻。1944年投身革命,在中共地下黨領導下,以經商為名同敵人展開斗爭。十年文革當中受到沖擊,平反恢復名譽后,一方面廣收門徒傳授技藝,同時前后編著出版、刻印了《董海川轉掌》、《梁振蒲八卦掌》、《八卦掌悟通》、《八卦掌珍秘錄》等十多部專著、稿本。1981年,以古稀之年發起遷建董氏陵墓,同年在市體委的支持下,成立了國內武術界第一個單一拳術研究會-北京市八卦掌研究會,并出任會長。先后主辦會刊,開設八卦掌輔導站,增進了海內外同仁的交流,推動了八卦掌的廣泛傳播。生前被國內外五十余家武術團體、館社聘為顧問及名譽館長,學生遍布各地,傳人有馬傳旭、趙大元、王桐、李功成、邸國勇、張全亮等。 4、程氏八卦掌 程氏八卦掌創始人程廷華,字應芳。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河北省深縣程家村人。自幼入京學徒,藝成后于北京崇文門外花市上四條火神廟旁開一眼鏡鋪,以經營眼鏡為業,江湖人稱“眼鏡程”。 先生弱冠時善摔跤。二十八歲經舉薦,投身拜師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 程殿華,號老殿,程廷華之四弟。在將其兄安葬后不久,攜侄兒程有信回到河北祖籍,將程門武技帶回故里。先后傳子程有生、劉子揚等多人。程有生,又名程中發,殿華四子,傳人有 程有龍,字海亭,幼名二海,生于1872年。程廷華之長子。幼承家學,少年喪父后,力學不綴,終成高手。后不僅精熟八卦門拳械,兼潛心研習太極拳二十余年,尤以春秋刀、方天畫戟見長。民國十七年十一月,故于天津凈業庵,葬于京城東郊樓梓莊。生前主要傳藝于京、津等地,傳人有馬德山、孫錫堃、王達三、石忠義、何廣、李景林等 5、張占魁八卦掌 張占魁,字兆東,同治四年(1865)八月生于河北省河間縣后鴻雁村。早年在家務農,從一姓王拳師習少林拳技。光緒三年(1877)秋,因華北大旱,張占魁進津謀生,以販賣瓜果蔬菜為生。有幸結識河北深縣李存義,并結為金蘭。后經李薦拜師于劉奇蘭先生門下,習形意拳法。光緒七年(1881),在京結交程庭華,并有意拜師于董海川先生門下學藝,因當時董已年邁,其八卦掌技藝多由程庭華傳授。1882年冬,董海川去世,張占魁墳前遞帖,程庭華代師傳藝。后成為近代武術史上一代巨匠,其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爐火純青,功力獨到,有“閃電手”之稱。1900年后,在天津歷任縣衙“馬快”、營務處頭領,拿賊捕盜,成績卓著。1911年,參與創建天津中華武士會,并親身執教。1918年9月,與李存義一道攜門人韓慕俠、李劍秋、劉晉卿、王俊臣等十余人進京,參加在中山公園舉行的“萬國賽武大會”,挫敗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此舉在當時轟動全國,京津等多家報刊均有記載。晚年,張占魁在天津家中以授徒為樂。1929年杭州國術游藝大會、1930年上海市運動會、1933年青島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南京第五屆全國運動會、第二屆國術國考、1934年天津第十八屆華北運動會上,張占魁應當時南京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邀請,出任總裁判長或評判委員之職。民國二十七年仲夏(1938年7月),因患食道癌在天津去世,享年73歲。一生傳授門徒學子達數千人,知名者有: 韓慕俠、王俊臣、劉晉卿、裘稚和、李劍秋、趙道新、姜容樵、錢樹樵、張雨亭等眾多。為后世形意拳、八卦掌的發展與傳播貢獻極大。 韓慕俠(1877-1954),又名金鏞,天津蘆北口人。自幼習武,13歲從師周斌義習少林拳。后拜師張占魁習形意拳、八卦掌,技藝精湛。1916年到華山投應文天學藝多年。1912年在天津河北創辦武術館(1919年改名為韓慕俠武術專館)。1916年在天津南開學校任教期間,結識周恩來,并授拳于周,兩人關系密切。1918年,隨師張占魁等赴京,在六國飯店擊倒號稱“世界第一大力士”的俄國人康泰爾,其事跡在當年京、津多種報刊中多有記述。1927年,任天津市武術團教官。晚年棄武行醫,后因病去世。傳人有郭書蕃(1893-1985)、子韓琦等。 錢樹樵,生于1894年,河北省河間縣錢閣莊人。自幼好武,民國初年拜在形意八卦名家張占魁門下,技藝精純,登堂入室。曾隨師先后在馮國璋步兵營、馮玉祥將軍駐天津文廟部任武術教官。1944年,錢樹樵攜眷南下徐州現居福水井,后遷居林家巷。為古彭徐州培養了眾多后繼人才。傳人有:張仁甫、宋庭順、耿繼義、潘榮弟、張愛幫、王金玉、苗繼善、李少武、王秀山 、張樹華、張德平,張漢華,李復初等眾多,潘小杰、熊守年、黃萬祥等較年輕的多由張樹華所授。 姜容樵,字光武,生于1891年,河北滄州人。幼讀私塾并從叔父德泰、姑丈陳玉山學秘宗拳械。1909年投師張占魁習形意拳、八卦掌。并于李景林、李雨三、好友湯士林處學武當劍、太師鞭、太極拳。1920年,在津浦鐵路局任職員期間,始授武技。1928年在上海創辦尚武進德會,并致力于尚武樓叢書的編撰出版。1932年受聘為南京中央國術館編審處處長,主編《國術叢刊》。抗戰期間赴皖南任教多年。晚年定居上海虹口區多倫路,原張之江寓所,致力于整理遺文、編述新作。后雙目失明,猶口述手劃指導后學。一生精武通文,著作頗豐,前后達28部。其中1963年出版的《八卦掌》一書,目前再版發行已達百萬冊,對八卦掌的總結整理與廣泛傳播,影響很大。1974年去世,享年83歲。傳人有沙國政、盧永才等。 6、李存義八卦掌 李存義,原名存毅,字肅堂,后改名存義,字忠元。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河北省深縣南小營村人。少時家貧,以幫人趕車為生。及長習長短拳技并周游各地。中年師形意拳名家劉奇蘭學藝,后至京與程庭華等為友,并兼從董海川習八卦掌。其八卦掌技藝多為程庭華所授。曾任兩江總督督標把總,后至保定開設萬通鏢局,兼收徒授藝。1900年,以53歲之齡,毅然投身義和團,手持單刀上陣,奮起抗擊外敵,一時間"單刀李"之名,不脛而走。晚年棄鏢行,專志授徒。宣統三年(1911),與葉云表在津創辦中華武士會。后任教上海精武體育會、南洋公學院(交通大學前身)等地。生前于北方武術界威望甚高。1921年去世,終年74歲。著名弟子有黃柏年、郝恩光、尚云祥、馬玉堂、李星階、傅劍秋等眾多。 黃柏年,字介梓。生于清光緒六年(1880)。河北省任邱縣莫州鎮三鋪村人。幼年體弱多病,從莫州少林拳師高士平習武。清光緒二十一年(1896),拜師于李存義先生門下,專攻形意拳、八卦掌技藝。1912年,隨師李存義執教于天津中華武士會。1916年,在同鄉黃振魁(駐防上海)任武術教官。1928年任上海"尚武進德會"教務股主任。1929年11月,受聘為杭州國術游藝大會評判委員。1931年,應南京中央國術館之聘,教授形意拳、八卦掌、刺槍之術,因技高藝純,頗負重望。1937年,于重慶軍校任國術教員。1938年流落西安。中年在其師所授"四門龍形掌"的基礎上,集自身所學,融會貫通,創"龍形八卦掌"傳世,并于1928年將此術編著出版,為八卦掌在江南的傳播,貢獻極大。先生生前于武術界素有“百步奪槍飛掌黃"的美譽。一生所授弟子眾多,諸如張文廣、何福生、溫敬銘、蔣浩泉、楊紹虞等。其子女四人子國信、國勛、國楨,女國維,俱承家學。1950年,黃柏年回歸故里。1954年秋,因患疾病去世,享年74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