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是當下流行的旅游方式,由旅游者自己駕駛車輛,自己選擇旅游的路線,自己安排旅游的時間、飲食、住宿等。“自駕游”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相對比一些被“旅游團”安排好的傳統旅游模式,“自駕游”更輕松、更自由,能更好地達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課堂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滿堂灌”的傳統模式已經落伍,學生更期待自己主導課堂。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想法,在原有的高效課堂模式基礎上繼續創新,給學生更大的自由,通過把學習小組細分為“學習共同體”,教師“拼教”學生“拼學”,甚至完全不需要教師的“自駕課堂”等模式,讓學生自己選擇學什么、怎么學、跟誰學,充分體驗到主宰課堂的感受。
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學的課堂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景。
情景一:整間教室沒有一個教師,但學生獨學、對學、群學、展示進行得順利流暢、井井有條。學生代替了教師的作用,巡查學情、記錄評價,還會對其他學生作出點評。沒有教師,學生的表達反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一節課下來獲益良多。
情景二:不知什么時候,教師進入教室,轉了兩圈,然后對某個組講了幾句話,又走出教室。或者,又來了七八個其他班的學生,與這個班的小組融合在一起,交流討論起來,甚至直接參與小組展示。原來,教師同時給兩個班上課,學生可以打破班級的界限,自由交換學習。
情景三:在某教室,居然同時聚集了兩三位教師。他們在學生對學、群學時,不斷地去每個組了解學情,也會直接參與討論。大展示時,教師會像學生一樣,提出“疑問”,作出“點評”。有時,教師也會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積極討論,踴躍發言。
情景四:學生3人一組,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區域;班級被分為18個點,每個點都在黑板上擁有自己的板塊。小展示或大展示的時候,每個展示都是學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
……
如何讓教師更好地放權給學生,把對學生的束縛和干擾減到最少?如何充分利用學生資源,把學生的效用發揮到最大?如何整合教師資源,解決教師實力不均的問題,讓學生共享優質師資?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答,是出現以上情景的直接原因。
“高效”是課堂教學改革所追求的目的,要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不斷探索出更多高效的方法。好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社會進步,技術更新,原來的“高新技術”將逐漸落后,甚至被淘汰。課堂又該從哪里入手?既然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過程,那么自然還是應該從學生和教師這兩個巨大的寶礦下手。學生和教師都是寶貴的資源,高效課堂雖然比傳統課堂更好地進行了發掘,但是利用率有多高?是不是依然有很大的潛力?之前的做法是不是已經老化?教師和學生是否已經倦怠?
基于種種原因,景弘中學的課改核心團隊不斷研發,改革學習小組,改革教師的教學方法,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主導課堂的作用,最終達到完全由學生自主的“自駕課堂”模式。
創新點一:充當活力細胞的“ABC學習共同體”
學習小組是高效課堂的法寶之一,是落實課堂合作交流的載體,所以學校始終高度重視學習小組的建設。一個班有50多個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的人數接近10人。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生往往熱衷于群學和小展示,這就導致一部分學生成了“坐享其成的懶漢”,等著享受大家的合作成果;也有的學生成為合作交流中的“旁觀者”,短短的幾分鐘對學、群學,始終插不上話。由于小組人數偏多,會經常出現不參與、假參與等問題。雖然學生也組建了“學習對子”和“師徒對子”,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學生更習慣跟有共同語言的同學進行交流,而“師徒對子”之間,經常缺少有效的幫扶與互助。我們意識到,教學中對學生的“利用率”還不夠,學生身上還有很多寶藏,正在等待我們去挖掘。
為了減少課堂中的精力流失,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強化“兵幫兵、兵練兵、兵強兵”的教學理念,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作用,學校嘗試新的改革,于是就有了“ABC學習共同體”的誕生。
“ABC學習共同體”是一個按照“異體同質,同體異質”原則組建的三人“微小組”,同時又是一個由“學習對子”和“師徒對子”組合而成的共同體。它同時解決了學習小組人數太多、“對子”人數太少的問題。“ABC”既是同一學習小組A、B、C三個共同體的編號,同時也表示同一共同體的三個層次。
同一共同體的A、B、C是一個動態表達,分別用1、2、3號來表現某階段某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某學生有可能是9月份語文的1號、英語的2號、數學的3號,這就代表了他在共同體中,更多充當語文課堂的“師傅”角色,數學課堂的“徒弟”角色,而在英語課堂中,則游走在“師傅”角色和“徒弟”角色之間。當然,充當“徒弟”角色的學生并非在課堂中始終處于接受“師傅”講解的狀態。我們知道,課堂是一個充滿變化的過程,師徒享有同等的發言權,始終處于一種互動狀態。作為學科1號的學生,負有更多組織、管理的責任;而學科3號的學生,則在反饋、展示等環節有優先上臺的權利。
每個共同體與學習小組一樣,都有個性化的名字,也有自己的標志、口號、規則。共同體的3個學生一起接受學習小組的管理,并以共同體為單位,接受捆綁評價。每一節課,每一個班級、年級都有對共同體的重點評價,涉及到課堂參與、紀律表現、成果質量等多個方面,每周、每月都有反饋。每學期,學校除了給優秀共同體榮譽獎勵外,還會組織他們去校外參觀旅游。這樣,學習共同體就如同充滿活力的細胞一樣,讓學習小組這些“器官”正常工作,讓班級這個“人”健康成長。
創新點二:解脫班級和教師束縛的“拼學”
傳統課堂中,教師“滿堂灌”、“一言堂”,把持課堂,霸占話語權。現在雖然大力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但是很多時候,教學依然像表演一樣,教師安排學生的角色,設計學生的臺詞,然后根據教案一步一步進行。教師依然舍不得讓出課堂的控制權、話語權,放不下重點與考點。
高效課堂主張課堂應該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如果教師無時無刻地監管和控制,學生還能自主選擇,呈現出狂歡的狀態嗎?為了最大化地解放學生,最大化地放大學生在課堂中的作用,學校必須設法“控制”和“隔離”教師,讓教師“沒時間”“沒辦法”約束學生。于是,景弘中學“拼學”的教學思想應運而生。
“拼學”就是讓教師同時給2個甚至3個以上的班級上課,而學生可以在這幾個班級中“自由”走動。
當然,“拼學”需要具備一些條件:
編寫導學案是“拼學”的基礎。沒有教師,學生怎么學?導學案是一位無聲的老師,它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施工圖、導航儀。因為它無聲,所以它不會主動控制、干擾學生。課堂上沒有教師,導學案的編寫至關重要,這是教師工作的重點。導學案的編寫需要研讀課標作指南,吃透教材打基礎,緊扣目標抓落實,分層學習重差異,學法指導在其中,集智備課作保證。只有編寫出優秀的導學案,才能充分發揮出“拼學”的魅力。
培訓學生是“拼學”的保障。讓學生自主學習就是放任自流嗎?當然不是。那么,如何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有序地學習呢?如何保證學生能夠按照學習流程完成學習任務、落實學習目標呢?扎實而到位的學生規范培訓是落實“拼學”的保障。任何事物只有遵守其必要規則,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景弘中學每學期的第一個星期不上新課,而是反復進行各類課堂規范訓練。當學生把必要的規范化為習慣的時候,課堂學習就能流暢而有序地進行了。
依靠學生是“拼學”的關鍵。教師不再一直呆在某間教室,并不等于可以不需要教師。教師應該對學情有充分的準備,預設哪些問題需要教師的參與;做好小助手的培訓,讓小助手及時、準確地反饋學習情況,解決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把握好在教室中的時間,簡明扼要地表達,激情有力地點評,讓每一個教學行為都適時而必要、到位而精要;鼓勵學生充分利用黑板資源,讓學生及時把問題、成果展示在黑板上,便于教師對癥下藥;把好最后的達標檢測關,對檢測結果進行點評并采取相應措施。
“拼學”讓學生能更大限度地脫離教師的掌控,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營造寬松融洽的氛圍,同時又因為有導學案的指引、學習目標的檢測,教師可以把握課堂學習情況,不至于讓學生學得漫無目的。“拼學”的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師從課堂中解脫出來,得到更多研究學生、提升自我的時間。
創新點三:讓學生共享優質師資的“拼教”
教育均衡發展是國家發展教育的一個基本思想,不僅在地區與地區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同一學校教育資源的使用和分配也應該體現這一思想。高效課堂依然需要教師,只是教師發揮作用的方式要發生根本改變。但由于從教經歷以及對高效課堂的理解不同,每位教師所體現出來的實力與水平也參差不齊。傳統課堂中,教師分配到各班,接受學校的教學成績考核,各自為政,甚至還私藏“絕招”,導致各班級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既影響學生利益,也影響學校發展。因此,打破教師在各班級任教,推行“拼教”的教學模式,便有了更大的意義。
“拼教”分為固定結對和隨機配對。
固定結對。學校有意識地安排強弱結對,實現教師互助幫扶,既能促進較弱的教師快速成長,也能讓學生享受到學校優質的教師資源,實現各班均衡發展。
隨機配對。由于學校班級較多,“拼教”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為了在更大的范圍內推行“拼教”,學校鼓勵教師根據自身條件,自由選擇班級進行“拼教”。
“拼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學期初做好“拼教”對子的安排,年輕教師盡量與有經驗的教師結成固定對子,以便優勢互補。要求固定對子每周“拼教”1節課,隨機對子每月“拼教”2節課。
2. “拼教”的操作方法。“拼教”者同時進入課堂,分配好任務,如甲負責主持流程、觀察板書、點評學習內容,乙負責組織課堂、觀察學生、點評學習共同體的運行是否規范;或者甲負責主持流程,甲乙各負責3個小組的全方位管理等。同時,“拼教”者可以作為“學生角色”融入到學習小組或共同體中,推動流程、促進生成。
3. 如果在甲教師所教的班級進行“拼教”,則乙教師必須帶聽課本,記錄自己觀察到的優點與不足,特別要寫清楚自己的處理辦法。課后,乙應該與甲進行有效溝通,共同改進課堂。溝通完畢后,甲需要在聽課本上簽字。
4. “拼教”的進一步發展是一個班級將同時擁有多位任課教師;學校捆綁考核“拼教”對子,以激發團隊的力量,發掘每一位教師的潛能和優勢;進一步實行教材整合,實施教師專題化教學,如語文學科甲教師負責字詞過關,乙教師負責古詩詞教學,丙教師負責現代文閱讀,不同班級錯開專題內容,“拼教”對子承包專題教學。
創新點四:海闊天空的學生“自駕課”
景弘中學很多教師出差或者請假時,并不安排別的教師代課,而是由學生開展“自駕課”。平時,教師也會經常安排“自駕課”,以便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顧名思義,“自駕”不再是請司機開車搭載乘客去目的地,而是由學生自己駕馭課堂,達到學習目的。“自駕課”不是“自習課”,它與平時的上課要求沒有不同,質評組遇到“自駕課”時,同樣會全程聽課、打分。
學生終究會離開課堂、離開教師,獨立地進入社會。如果在學校中,能得到足夠的訓練,學生將能更快地融入社會,更好地自主學習。培養出這種素質,在當今信息與知識經濟時代,對學生來講,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自駕課”給學生最徹底的解放,同時也是對教師最大的信任,這是課堂的最高要求,也是最高境界。
“自駕課”看似無師卻有師。沒有上課的教師,不等于課堂就會漫無秩序、毫無條理。在“自駕課”中,充當“教師”角色的,就是導學案和學生自己。學生通過導學案,自主、有序地學習,整個課堂充滿了自由、輕松、快樂的氣氛。
導學案在學生接觸高效課堂初期,暫時處于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像教師一樣,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由于教師的缺位,導學案這份“地圖”、“導航儀”,可以幫助學生少迷路、不迷路,減少時間的浪費和精力的流失。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如果能漸漸地甩掉導學案這根“拐棍”,獨立行走,便能走得更穩、更快。
(作者系湖南省株洲市景弘中學初三年級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