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
馮小剛的崛起,可以說是臨危受命。上世紀90年代,隨著以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學院派導演的成熟,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節上揚眉吐氣,其中尤以93年《霸王別姬》摘走金棕櫚,將這場瑰麗的造夢運動推向巔峰,但這些金光燦爛的獎杯,卻無力挽救中國電影市場連年萎縮的頹勢,幾大國營電影制片廠接連出現虧損,上影,西影甚至靠借債度日,在這樣的背景下,馮小剛被任命為攻堅電影票房的排頭兵。
這三部電影票房依次為,3600萬,4300萬,3300萬,夯實馮小剛賣座導演的地位。
電視劇導演出身,接地氣是表面說法,更重要的是,與功成名就的張藝謀們相比,馮小剛并不強勢,“甚至有點自卑感,可以強加市場理念給他”。最終,拍攝于《甲方乙方》1997年,以3300萬的票房讓持續低迷的中國電影市場揚眉吐氣了一把。
馮氏喜劇曾一度成為唯一能與好萊塢分庭抗禮的國貨
隨后的《不見不散》,《沒完沒了》依樣畫瓢,為賀歲檔量身打造的頭三炮的票房依次為,3600萬,4300萬,3300萬,雖不是步步高升的遞增關系,但足以夯實馮小剛賣座導演的地位。馮氏喜劇成功的意義,對39歲的馮小剛而言,是否極泰來、迎來事業的春天,于整個中國電影的大環境,卻是一聲響亮的吹哨。要知道,當時的中國,并不缺乏深刻,藝術性質濃郁的作品,卻罕見有觀眾緣的“俗片”。
說馮小剛憑個人之力,將站在云端的中國電影拉回地面有點太狗腿,但起碼也是個以身作則,為中國電影的“科學發展”指出一條明路的模范標兵,毫不夸張地說,以他為起點,中國電影市場化探索摸到了類型化的門道,罵聲最猛烈的時候,馮氏喜劇,幾乎成為唯一能夠與好萊塢分庭抗禮的國貨,合作伙伴高軍這樣定義他的奉獻,“當年如果《甲方乙方》沒有出來,中國賀歲檔探索至少要晚5年。
[轉型期解碼:“我為當一個能賺錢的導演而自豪”]
馮氏喜劇最鮮明的標簽——葛優。
《甲方乙方》是馮小剛導演生涯的轉折點,自此之后,“文藝先鋒”馮小剛華麗轉身,成為徹頭徹尾的“商業大腕”,在早期的賀歲喜劇三部曲中,馮小剛毫無私心地取悅大眾,任勞任怨又貪婪地重復行之有效的賣座法則,這些電影無一例外呈現出段落式的套路結構,靠連篇累牘的俏皮話粘合,主角葛優扮演的,幾可看做一個角色——《編輯部的故事》那個不正經的李冬寶。
在學院派的評論家眼里,這些電影缺乏場面調度,無視電影語言,只不過是一些小品段落的串聯,膾炙人口的臺詞其實是對王朔京派文化的模范與抄襲。另一方面,馮氏喜劇在票房上也呈現出北熱南冷的地域特色,三部賀歲喜劇,《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沒完沒了》的北京票房分別是1150萬,1280萬,1000萬,單北京一地票房便占了全國票房約三分之一,馮氏喜劇這個品牌,在南方地區并不暢銷。
不過,對于窮怕了的馮小剛來說,這些非議更像是成功招來的妒忌,成名主旋律外的小插曲,他完全沉浸在幸福中,“我為當一個能賺錢的導演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