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就是著名的小金山,你看,畫舫蕩漾在碧波之上,紅橋掩映于綠柳之中,它們互為襯托,相映成趣。這個叫做“梅嶺春深”的小金山,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朝花夕拾1020”初來乍到就感到別有一番風情。難怪《望江南.百調》中如此描寫小金山:“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既仙寰。”

小金山月亮門前,一座小紅橋橫臥在湖面上,使用如此鮮艷的顏色也許是畫家所忌諱的。然而在此處,大家不但不感到俗氣,反而有一種艷麗動人之感。月亮門前有一對相向側頭而立的石獅,雖并不那么威武卻也饒有意趣,這也許是古代揚州造園者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
上圖為月亮門上古樸典雅的“小金山”三個篆體字。小金山,又稱長春嶺,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島嶼,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這里的亭臺樓閣,構思精巧,營造精致,在清代即有“湖上蓬萊”之譽。
走進小金山“月亮門”,在關帝殿前的門柱上,有清代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和所撰的楹聯:“彈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帶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過江來。”此聯對仗工整,意蘊飄逸,將小金山善于借鑒卻不落俗套的園林特色含蓄而幽默地表達出來,確實是一副妙聯。
在關帝殿前的庭院中,置放著一塊船形盆景狀的大鐘乳巖石。據說,這塊形狀怪異的奇石是宋代“花石綱”的遺物。古代運輸用船編號記數,十船為一綱。用船運送花和石頭,就被稱為“花石綱”。當年的北宋皇帝宋徽宗很喜歡奇花異石,在他六十大壽之際,決定在京城開封府建造一座萬壽山。這塊來自廣西的鐘乳石,就是在運輸過程中恰好碰上方臘的農民起義而遺落在揚州的。這也是目前揚州最大的一塊鐘乳石。
走進“關帝殿”正廳,看見一副楹聯中間,懸掛著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畫像。
“關帝殿”的正廳東側是“琴室”,面南三楹,中為敞間,兩間設半截木欄。墻外石額上嵌有“琴室”二字,室內有包契常題的“琴室”橫匾,并附跋文。
走進敞間,看見一幅瘦西湖風光畫掛于醒目處,兩側有“揚州國畫院”老院長李亞如撰寫的一副楹聯:“借取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惜乎小。” 此聯以“借得”“移來”二詞點明“湖”、“山”命名來歷。一個“瘦”字,一個“小”字,含蓄而幽默地揭示了它們與杭州西湖和鎮江金山不同之點。進而以“堪夸”、“何惜”又強調了“瘦”、“小”的獨特風韻。此聯道出了小金山善于借鑒卻不落俗套的園林特色風格,確是一副妙聯。
離開關帝殿,沿湖邊西行再北折,我們來到湖上草堂。“湖上草堂”名為“草堂”,實為三楹廳堂的瓦屋。門外有聯:“蓮出綠波,桂生高嶺;桐間露落,柳下風來。”此聯妙處在:上聯中“出”對“生”,“綠 波”對“高 嶺”;下聯中“桐 間”對“柳 下”,“露”對“風”,“落”對“來”。 這是一副集句聯,上聯集自《大唐三藏圣教序》:“譬夫,桂生高嶺,云露方得泫其華;蓮出綠波,飛塵不得污其葉”; 下聯“桐間露落,柳下風來”,是庾信的名作《小園賦》中的一句。
眼前懸掛著的匾額中有“湖上草堂”四個字,此為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綬所題書。
緊靠“湖上草堂”的是“綠蔭館”。館內醒目處有描繪揚州風月的楹聯:“仍從水竹開軒,免辜負十里春風,二分明月;偶向湖山放棹,好領略紅橋煙雨,白塔晴云”,上方懸有“綠篠淪漣”匾額。綠篠,指綠竹;淪漣,指湖水。館外有“四面綠蔭少紅日;三更畫船穿藕花的楹聯”。上聯描繪日景,下聯描繪夜景。夏天此處為納涼避暑的好地方。
這是國內少有的不對稱橋—“春波橋”。此橋的橋基用粗獷的黃山石壘成,東面橋頭上建有四角攢尖亭。此橋的畫面曾在瓊瑤的“青青河邊草”電視劇的片頭中播放過。春
波
轉過草堂,沿著蜿蜒的山路拾級而上,在山腰處有一座“寒竹風松亭”。亭柱上有楹聯:“江秋逼山翠,日瘦抱松寒。”此聯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題。
在瘦西湖東岸有“四橋煙雨”樓,該樓建于清康熙年間,舊稱“黃園”,是清代鹽商黃氏兄弟所建的別墅之一。登上此樓可近觀玉版橋,遠眺蓮花橋,北望長春橋,南看大虹橋、春波橋。每當“山色空蒙雨亦奇”之際,這里可領略到“四橋飛跨煙霧里”的美妙景致。當年乾隆皇帝南巡時來到此樓,曾親筆御賜其為“趣園”。
遠眺近觀,風光如畫,這時不禁又想起了《望江南 百調》中的“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既仙寰”詞句。
你看:“一水回環楊柳外,畫船來往藕花天”,這是一幅很美的湖上風光圖!
小金山綠蔭館西麓,有一道長堤伸向湖中,長堤盡頭有一座方亭,名“吹臺”。前往“吹臺”,有“長堤春柳”景點,在那兒你會看到瘦西湖最為開闊的湖面。
這個處于長渚之端的重檐斗角黃墻,瀕湖三面各開圓洞門的四方形小亭,即為“吹臺”。
伸入湖中的吹臺,原來是準備乾隆來此游玩時,樂隊在里面彈奏江南絲竹的。誰知乾隆到此,頓生奇想,在風光旖旎的“吹臺”竟釣起魚來。“釣魚臺”由此而得名。
檐口的“釣魚臺”三字匾,為劉海粟所題;亭內的“吹臺”兩字匾,為沙孟海所題。
釣魚臺,三面臨水,重檐四角攢尖式瓦頁,東、南、北面有磚砌圓洞。造型小巧別致的釣魚臺,位于瘦西湖中心地帶,寬闊的湖面上,它與與白塔、五亭橋形成三足鼎立之狀。
釣魚臺令人叫絕之處,其實不是釣魚,而是借景。你若面“吹臺”偏北而立,向西側圓門觀望,五亭橋臥碧波中;向南側圓門觀望,白塔似劍插蒼穹。這一橫一豎的框景奇觀,可謂精妙絕倫。在瘦西湖寬闊的湖面上,這一橋一塔一亭形成的絕妙畫面,謂之“三星拱照”。這是我國造園藝術中,運用借景手法最為成功的范例。另外,在同一景點劉海粟、沙孟海、啟功三位書畫名家分別寫了“釣魚臺”、“吹臺”及“浩歌向蘭渚;把釣待秋風”楹聯的書法,這可以說,又是一個新的“三星拱照”。
據說,當年隋煬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以護堤,又可以遮陰。隋煬帝一聽,大喜,并親自栽了一株柳樹,還賜垂柳姓楊。所以,從那時開始外地柳樹只要一到揚州都稱其為楊柳。因有此故事,楊柳成了揚州市樹。剛才我們游罷“釣魚臺”,現在來到美麗的“長堤春柳”景點。“多情最是揚州柳”,當“朝花夕拾1020”行走在長堤上,看著岸邊搖曳的柳絲,不禁又想起杜荀鶴的“絡岸柳絲懸細雨”詩句。
兩岸,柳絲搖曳;龍舫,富麗堂皇。前方映入眼簾的是玉版橋。
瘦西湖在小金山與長春嶺之間,猶如一條碧綠的玉帶。此處建的一座石拱橋,因神似綠色玉帶上的一塊白色玉版,故人們稱其為“玉版橋”。過“玉版橋”可去“徐園”。
徐園,是瘦西湖畔一個為紀念徐寶山而建的園中園。“徐園”二字由清末民初揚州書法名家吉亮工手書。吉亮工,為“揚州八怪”后又一個詩酒放蕩的人物,他書寫的“徐園”兩字雖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字體,卻仍是和諧成趣。吉亮工與徐寶山之間的交情是比較深厚的。1915年,在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上重建“徐園”時,他曾撰聯緬懷徐寶山:“感慨意如何,煮酒話當年南北;英雄人不見,看花到今日園林”。
“徐園”的主人徐寶山,生于1862年,江蘇丹徒人。初為鹽梟,后受清廷招安,先后任清軍緝私營管帶、參將等職。辛亥革命時參加鎮江光復活動,并在揚州組織鎮江都督府揚州軍政分府,后任第二軍軍長,出兵浦口,擊退南下清軍。1913年5月,袁世凱派人將其殺害。
徐園內,有黃石圍砌的荷花池塘,池水與外面的湖水相通。庭院范圍雖然不大,但構建得體,錯落有致,起承轉合非常自然,流暢之中不乏變化,宛如一篇優美的散文。
“徐園”的半畝池塘中有白蓮,池塘邊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
在聽鸝館前,有兩只很大的鐵鑊,在鐵鑊旁邊,立有《徐園鐵鑊記》碑刻,碑文的撰寫者為焦汝霖。據碑文記載,這兩只鐵鑊為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已有1500年的歷史。
館外抱柱上有:“綠印苔痕留鶴篆;紅流花韻愛鶯簧”楹聯,為同治狀元陸潤庠撰寫。
聽鸝館,單檐歇山,周繞廊廡,在廳堂正中的梁枋下有徐培深書寫的“聽鸝館”三字匾額。“聽鸝館”的館名,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
徐園主廳“聽鸝館”中的陳列品,高雅中略帶奢華。眼前你看到的是一副“歲寒三友”木雕落地罩隔。它由雕工極為細膩的三塊楠木拼接而成,這是揚州木雕工藝中少有的精品。
門內向外看,前面拾級而上還有亭閣。身在園中園,眼底畫中畫,此處真是別有洞天。
“聽鸝館西鄰”的“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適宜客人小憩。此“春草池塘吟榭”之名,藏有謝靈運“池堂生春草” 詩句之意。在“春草池塘吟榭”里有楹聯幾副,錄此作收藏:
秋雨一簾蘇子竹;春煙半壁米家山。
——佚名題揚州瘦西湖徐園春草池堂吟榭
煙景四時新,聞顰鼓之聲,則思將相;
叢祠千古事,雖潢污一水,可薦鬼神。
——陳含光題揚州瘦西湖徐園春草池堂吟榭
碧落青山飄古韻;(杜牧) 綠波春浪滿前陂。(韋莊)
——張華甫題揚州瘦西湖徐園春草池堂吟榭
以少勝多,瑤草琪花榮四季;即小觀大,方丈蓬萊見一斑。
——李圣和題揚州瘦西湖徐園春草池堂吟榭
壘石穿池,桃塢有香仙露浣;曉風殘月,柳堤無恙將星孤。
——王文藻題揚州瘦西湖徐園春草池堂吟榭
錄清末秀才吳次皋題揚州瘦西湖徐園享堂聯
勝地足清游,開門對劫后湖山,兒女歌功,殘月河橋聽簫管;
將軍許長揖,把劍覓當年煙水,神明鑒我,秋風俎豆薦蘋花。
離徐園不久處的“花室藝苑”,其門為草木結構,風格古樸,別有風韻。
園中樹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幽靜,漫步在這兒有點世外桃源之感。
“花室藝苑”里不但有珍貴名木,還有名目繁多,千姿百態,造型獨特的盆景。
游罷徐園,我們又來到萬花園簪花亭西面的靜香書屋。你看,黛脊粉墻邊,竹影搖曳,中間大門上有“靜香書屋”四字。該靜香書屋是按《揚州畫舫錄》記載,清代園林檔案中的效果圖,為紀念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而復建的。
上圖中的天然橋亭廊與靜香書屋相連。另附一資料:1993年,以“靜香書屋”為藍本設計的“清音園”參加德國斯圖加特博覽會“中國園”展出,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獨特的營造構思,榮獲“金杯獎”,在德國當地永久保存。
靜香書屋,面水而建,有亭臺、畫舫、假山、橋閣,園中景色有些與大觀園相似。主廳為卷棚式,正門兩側有“飛塔云霄半,書齋竹樹中”的集句聯,為鄭板橋所書。
在靜香書屋主廳的案臺前,有松竹梅圖案的雕木罩格,其上方有金農的“靜香書屋”漆書字體匾額。漆書,融漢隸與魏楷于一體,為金農獨創。由于金農學問淵博,書法功底深厚,被列為“揚州八怪”之首。
離開靜香書屋,經過單孔石橋,來到石壁流淙。石壁流淙,原為徐氏別墅,乾隆乙酉年間,乾隆南巡,賜名“水竹居”。此園中輦巧石、磊奇峰、瀉泉水,景點甚多,很有特色。
陡峭的石峰上,一股清泉從石壁上奔流而下。你看,匹練懸空,水花飛濺,蔚為壯觀。
錦泉花嶼的人造景觀,彌補了景區地勢無起伏的缺憾,增添了湖光山色的美感和魅力。

在瘦西湖畔,你現在看到的遠處那座高塔,就是揚州的千年古塔——大明寺塔。揚州,歷史悠久,于公元前486年建城。歷經秦、漢、魏、晉、宋、齊、梁、陳直至隋、唐,城垣雖有興廢,但城址未變。五代時,在牙城的東南隅筑小城;宋時又筑大城,南宋末年筑寶佑城以抗元兵。宋亡,寶佑城夷為平地,僅剩殘破的宋古城。明代和清代,分別在宋大城西南和東南筑舊城和新城。揚州,這座古城到2014年時建城史將達到2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