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聽說日本人很細,工作安排到分秒,待人接物有條不紊、一絲不茍,我原以為這只是傳言,現實生活中未必那么神。然而近期隨中國青年媒體代表團的赴日交流之行,確實讓我開闊了眼界。 從廁所說起。廁所,雖然只是狹小的天地,但里面牽涉的東西很多,從這個“小天地”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到達成田機場,機場的廁所就馬上讓人感受到日本的廁所文化。馬桶左側有一排淺紅色的按鍵,分別是潔凈鍵、水量鍵、預熱鍵、停止鍵,還有自動除臭、自動加熱功能,極其人性化。 日本雖然國土狹小,但為不便人士而設的廁所卻非常寬敞,里面的設施也考慮到不同人士的需要。有些母嬰用的廁所里裝有供嬰孩穩坐的架子,有的裝有方便換尿布的小板子,有的除了母親用的馬桶外,旁邊還有供小男孩用的小便器,以致于像我們這樣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會懷疑自己是否進錯了廁所。 再說酒店。日本的酒店房間不大,但功能齊備,而且很干凈。一位朋友告訴我,剛進屋洗手時,把水濺出了洗臉池,她就充滿罪惡感,忙用紙擦拭干凈,這才安心。這大概就是日本的恥感文化對人的熏染吧! 考慮到一次性用品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污染,日本酒店取而代之的是大瓶的洗手液、沐浴液和洗發液,一批批客人接著用,既節省資源,又保護環境,兩全其美。 最讓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日本的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垃圾箱,更不用說垃圾站了。無論是在銀座、新宿的繁華街頭還是鄉村的僻靜小道,想丟棄一張廢紙,你都找不到垃圾箱。 日本社會流傳一句話:“管好自己,不給社會添麻煩。”日本人如果在外產生垃圾,一般會帶在身上,回家放進自家的垃圾桶。在自助餐廳吃飯,人人用完餐都會自己收拾桌面,桌上灑的幾滴湯會用紙巾擦去,杯盤碗筷收到集中存放的地方,最后還要把椅子放回到桌子下面。 長野縣的飯田市,是日本去年確立的13個環保示范都市之一。和日本許多城市一樣,飯田市也實行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當我們看到飯田市獨特的垃圾分類年歷時,都不禁瞠目結舌。這樣的年歷有5種語言版本,在這張五顏六色的紙上,對當地垃圾分類、收集的方法進行了詳盡的介紹,把生活垃圾分為可燃垃圾、填埋垃圾及資源垃圾三大類,連玻璃瓶都要分成3種不同顏色分類處理,其細分程度令人咋舌。當地居民按照規定,在每周固定的時間用標準的垃圾袋裝好垃圾,擺放在自家附近的收集點。 這樣復雜的垃圾分類,讓人懷疑普通老百姓是怎么做到的?飯田市政府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從20年前開始推廣垃圾分類。為了幫助市民正確分類,市政府每5年要更新一次垃圾分類的詳細說明書,如果有新來的居民或外國人不會分類,總會有熱心的鄰居主動教他,直到教會為止。 日本的兒童從小就要學習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對日本人來說,必須要會處理垃圾,不會處理垃圾就無法在日本生活。但對于不按規定處理垃圾的人,日本的法律相對寬松,一般都是由日本政府派人上門拜訪、說服。由于日本人都比較愛面子,所以效果明顯。 在飯田市的松尾凈化處理廠,我們遇到這樣一件小事。廠方招待我們喝的是污水處理廠經過特殊凈化后的玻璃瓶裝的飲用水,但當我們坐上大巴準備離開時,廠方負責人發現少了一個玻璃瓶,因而追到車上問有沒有人拿走。原來這些瓶子是要回收的,對數量也有嚴格管控。 到過日本的人,多會對他們呵護自然文化遺產的“心細如發”印象深刻。例如,全用木料建成的松本城,被日本人奉為國寶,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甚至于外墻摸上去竟無灰塵,游人游覽這座城堡,必須脫鞋才能進入,然后把鞋放到管理人員提供的塑料袋中;在偌大的上高地國家公園,仍然沒有設立一個垃圾筒,游人進入之前就被告誡幾大“禁令”,不能踐踏或采擷植物、不能向野生動物喂食、不能撿拾路上的落葉……其他還好理解,為什么就不能撿樹葉呢?詳問之下才得知,日本人認為落葉是蟲子的食物,因而也要給蟲子留下生存的糧食。在上高地,即使是路邊的石頭,也要用鐵絲網圍起來,以防被水沖走;垂死的樹木被系上紅繩,提醒游客繞行;即使死掉的樹木也讓它留在原處,讓它成為昆蟲和小動物的樂園。 日本這種對待文物、對待自然的做法有廣泛的民間基礎,但也得益于法規的制訂。早在1950年,日本就頒布實施《文化遺產保護法》,對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民俗文化遺產、名勝古跡、文化景觀和傳統建筑群的保護,分別作出了明確規定。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在我們身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盡管我國的GDP已經趕超日本,但我們不該忘記國民素質上的差距,要盡快改掉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細節、把小事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