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多歲,你迷茫又著急。你想要房子,你想要汽車,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活。 你那么年輕卻窺覷整個世界,你那么浮躁卻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斷催促自己趕快成長,卻沉不下心來安靜地讀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響前進的號角,卻總是倒在離出發不遠的地方。成長,真有你想象的那樣迫切? 有人說,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到那個人身邊去。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幸運,但這句話或不只關乎職業生涯,也關乎生活智慧。 人們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長卻開明的前輩交流,他們一望便知你正經歷怎樣的階段:現在絆倒你的,不過是一顆螺絲釘,你愁腸百轉看不穿的,或許是他們也曾有過的迷茫。 在18歲~23歲那段時間,我很沒出息地愛翻閱名人履歷。每知曉一個佩服、羨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尋他的經歷——幾歲碩士畢業?何時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齡開始在職業領域嶄露頭角?何時達到今日的成就? 年齡,年齡,年齡,那是一種對時間的焦慮。張愛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 一個剛剛告別機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對世界和生活的認識剛起步的年輕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優異的成績、同學間的聲望、漂亮的女朋友,他還想要畢業后找到令人稱羨的工作,盡快賺錢、成名、成功。 但“想要什么”不應只關乎俗世的職業、功名,它應該切合更深層次的命題、人本身的掙扎和探索,即——我是誰? 我是說,剝離掉一切外界賦予你的定位和枷鎖,隔離開所有父母長輩試圖左右你、干涉你的聲音,忘掉全部大眾傳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經輸出給你的價值判斷,你又是誰?你軀殼之內那個怦怦亂跳、嗡嗡作響的他、她、它,是誰? 二20歲出頭的年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僅不是災難,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朧知道自己是誰,對什么事感興趣吧?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災難了。 知道對什么事感興趣,就一點點做起來吧。無論多少聲音試圖扭轉你,說你熱愛、著迷的這件事情,沒錢途、沒前途、沒發展、沒出息,都請悠悠地對他說:this is my own life.(這是我的人生。) 不為什么,因為熱愛。千金難買熱愛。 好不容易生在一個可以自由選擇的時代,為什么還要讓別人指導你該怎么活。 當真連自己喜歡做什么,該如何活都不知道嗎?想贏怕輸罷了。該做些什么、走什么樣的路,難道不是循著內心的聲音一步步摸索,試著走出來的嗎?走岔了,就退回來;走得急,就緩一些。時不時停下來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繼續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頭呢?怎么可能有條一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嘗試一些怎知自己喜歡什么不適合什么呢? 正如丹青老師給賈樟柯的書寫序:“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2012年可能是有生以來最不順利的一年,屢遭挫敗,計劃擱淺。回頭望望它,再踮起腳尖往2013年瞅一瞅,我還是想慢吞吞地說,我們都要死很久,活那么急干嗎?慢慢來。 所有的成長和偉大,如同中藥和老火湯,都是一個時辰一個時辰熬出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