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封面
 雖然德軍那精雕細鑿的鋼筋混凝土防御工事聞名于世,但是對于普通德軍士兵來說,最熟悉的莫過于自己親手挖出的工事。無論是修建在蘇聯那遼闊的大草原上,還是北非的沙漠中,或意大利的山脈里,或者歐洲的山岳與樹林中,又或是在無數個因戰火而成為碎石瓦礫的城市中,這些工事才是第三帝國真正的疆界。 本書講述的是前線部隊修建的戰地工事,大型永固式工事不在本書討論范圍。書中著重講述臨時和半臨時性質的火力據點、單兵和小型單位的工事,這些工事都是用臨時性建筑材料及就地取材的方式建造。少數工程人員會提供指引,但多數時候是由步兵修建。不過前鋒部隊、工兵和當時勞工有時也會在后方修建防線,以便撤退時有險可守。 盡管戰時有很多詳盡的德軍戰地防御工事內容可供學習,但戰后可供研究的內容卻不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工事都是臨時的,而且當代幸存者很少。國防軍和黨衛軍都使用同樣的手冊和原則來指導修建防御工事。除特殊情況外,所有德軍武裝力量均可投入修筑戰地工事和障礙。
 ·4· 1914年西線前線的一個機槍排,德軍不想再次回到這種模式。二戰未期,7.92mm的MG.08水冷式重機槍被分配給駐守要塞的營隊。
德軍戰術防御原則 彈性防守模式 一戰時期西線戰斗得到的經驗對戰后的防御原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一戰對德國產生的正面影響,便是摧生了“彈性防御”模式。到了1916年,人們就意識到以堅守每一寸土地為目標的多層式戰壕系統和硬式防守模式完全不符合實際。一場持續6天的大規模炮擊就能使整個防御體系土崩瓦解。對此,德國陸軍的Erich Ludendorff將軍很贊同更大縱深的防御體系。盡管該防御體系仍舊依賴相互聯通的戰壕,但它是由三部分組成:(1)前哨區,布置少量眼線用于預警敵進攻并在縱深之間巡邏;(2)1500-1300米縱深的主作戰區,以地形為依托布置復雜的戰壕系統(不同于覆蓋整片區域的網格式戰壕),目的在于遲滯進攻;(3)后方布置大炮和預備隊。雖然主戰區還是依靠戰壕,但是為了適應新的防守思想,德軍的確會根據需要撤退到更易防守的地形上,把預備隊放在戰壕中躲避敵偵察和炮火,同時在有利地形上修筑要塞。前哨區由遠程炮火提供支援,目的是分裂敵攻勢。當進攻力量堅難地穿越了前哨區后,會在主戰線里顯得精疲力盡。不同于將敵完全阻擋在防線外的作戰方式,彈性防御模式允許敵穿越主戰區,如此進攻力量就會陷入防御體系內而無法自拔,受到炮火和反攻力量的雙重打擊。1917年4月這種防御模式第一次得到應用,直到1918年11月戰爭結束時,所有的防御標準均在這種思想下制定。彈性防御模式在戰斗中得到驗證,并在戰后德國得到應用。
 ~~·5·~~雖然基于閃電戰理論的運動戰被一再吹噓,1940年時德國陸軍138個師僅有10%完全摩托化。步兵師的27個步槍連是步行的,多數大炮和供給都靠馬拉。缺泛機械化對德軍部署防守產生了重大影響。 運動戰 西線戰斗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陣地戰那恐怖、痛苦和漫長的對峙,迫使許多像Hans von Seeckt這樣的指揮官尋求其它戰爭之道。運動式進攻的方法受到青睞,防守被認為是只在需要原地待命或者奪回進攻主動權之前的臨時性措施。 彈性防守模式被寫入一本名為《領導力及聯合武裝的對抗》一書中,該書試圖折中彈性防守模式與運動戰模式,書中認為兩模式可以根據不同戰場來運用,但卻明顯偏袒彈性防守模式,同時對該模式進一步改進。它要求加大縱深并在原有三個區前面再加一個區,即輕型作戰車輛、步兵和大炮的前伸區域,可以分裂敵攻勢并迫使其盡早展開作戰隊形。前伸區的作戰單位可以撤退后加入預備隊。反坦克防守的問題開始出現,但當時缺少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故要求火炮要集中使用并設置路障。 參謀總長Hans von Seeckt嚴厲禁止任何指揮官訓練彈性防守(部分人因此被解職),他崇尚運動戰并避免防守。盡管Seeckt在1926年辭職,他的繼任者仍舊尊尋他的觀點,直到1930年彈性防守方式才重新允許訓練。1933年德國重振軍備,漸漸發現運動戰的意義并進入高速發展運動戰的時期。然而這種發展并不在全軍中展開。新型的德國陸軍仍舊是一支依賴馬匹的大型步兵力量(每個師有4000-6000匹馬)。每個師的27個步兵連是步行作戰,不過確有部分師部、信號設備、反坦克武器和先遣隊用卡車運輸。偵察營雖然使用馬匹和自選車,但也在接收摩托車與偵察車,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
 ~~·6·~~ 1933年的防守原則,允許四個戰區大量使用反坦克路障、地雷,在主戰區后方配置反坦克炮,坦克則集中在后方以支援反攻。將坦克作為移動的反攻血量來調遣的方法在當時不受推崇,因為一戰時德國坦克在防御盟國坦克穿透方面沒有扮演任何角色。坦克只被放置在后方,擊毀想要穿越后方的敵坦克。反坦克炮布置方面也有分歧。部分人認為少量反坦克炮可跟隨前伸區的作戰單位,絕大部分應該放在主戰區阻擊敵方坦克穿透;有些人則認為反坦克炮應該靠前放置以求盡早打擊敵裝甲車輛。步兵使用反坦克槍和手雷來攻擊坦克的方法已被證明效果欠佳。隨著閃電戰思想的深入發展,德軍進攻性越來越強,以至于防御措施的地位越來越低(1940年4月1日,反坦克炮單位被重命名為坦克獵殺單位。) 二戰的頭兩年,德軍的防御作戰始終處于次要位置,各單位僅根據戰場需要自行組織防御,絕大多數時候不需進入大規模防御狀態。盡管有海岸防御行動,及非洲軍團被迫轉入防御作戰,但仍未用到德軍一戰留下的彈性防御模式。這一切直到1941年冬季才有所變化,蘇聯那遼闊的疆土,寬闊的戰線所必須采取的防御措施,人員的減少,主要武器裝備的損失,排山倒海的蘇軍步兵,裝甲車輛和火炮,還有地形等因素,都迫使德軍防御作戰。
 ~~·7-1·~~1942年東線,一輛三號坦克在BF110s掩護下發起進攻。1943年起,裝甲力量不再做為步兵進攻的前鋒,而是做為流動后備隊支援防御陣地。 單位防御原則 不管各條戰線上的具體情況如何,團級以下單位修建防御工事和調遣的原則都應用到班一級。空間、距離和火力密度均跟據建筑材料、工事類型和路障等因素而不同。 高地因為視野火力方面的優勢而受到防守方的親睞,況且高地易守難攻。地形所產生的障礙也被盡可能的融入防御體系中。敵方可能的進攻路線和方向需要事先預測,再把步兵及各種武器安置在相應位置。這樣做的目的是敵方在到達主戰區之前能集中所有武器將其消滅。由于每種武器各有的優缺點,對于步兵團來說有效地布置各種武器是一門藝術,這些武器包括輕重型機槍、反坦克步槍、榴彈炮、步兵炮、反坦克炮與遠程火炮和防空炮。
 ~~·7-2·~~進攻的間隙同樣要修建工事。圖中一名步兵在蘇聯大草原上挖坑,為一輛三號突擊炮過夜提供掩護。 一個指揮防御(或進攻)的指揮官需要找準著力點在哪。對于進攻方,就是找到一個可以集中火力突破敵防線的著力點。對于防守方,便是確定敵方的計劃穿透點,將防守力量和支援性武器集中于此。防御體系雖有一定的縱深,但4個分區并不是獨立作戰,每個分區都有縱深,各種武器可交插掩護。障礙物和雷區的布置也十分關鍵,因為各種反坦克武器無法孤立地遲滯坦克進攻。 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反坦克炮被放置在主戰區和前哨區,裝甲車輛則做為流動后備隊反攻試圖穿越的敵方單位,把裝甲車輛當做移動碉堡的戰例不計其數。隨著裝甲車輛戰損增加及步兵的減少,后備隊的作戰能力也在降低。與以往大量作戰單位主導反攻的方式不同,后備隊規模逐漸變小,運動作戰次數降低,極大地削弱了德軍重奪失地的能力。 由于防線的前沿陣地需要有所發展,“要塞”防御模式在多個前線均有應用。這些前沿陣地并不相聯,各個要塞間的空隙由前哨、巡邏和觀察等方式補充,遠程火力為些提供掩護。這種方式可減少守軍數量,但并不減少武器使用數量,各個要塞都要配備完整的武器序列。強有力的流動后備隊也是必不可少的力量。而4個守區的基本防御原則仍然保留,以使整個體系有所縱深。 偽裝始終慣穿防御工事的修建過程。偽裝必須能達到防止敵方從地面和空中獲得各種位置信息的目的。為了提前預警敵方進攻,防線前的偵察十分必要。通過抵進查看敵進攻動向,德軍在判斷敵來襲的方向和時間方面水平較高。 種類煩多的反坦克和反步兵障礙也有應用,絕大多數障礙都就地取材。雖然各種障礙難以隱藏,德軍仍會在各種地形等高線、低洼地段、陣地邊緣和樹叢內設置帶刺的鐵絲網。地表因素也非常重要:沼澤、濕地、樹林、河流、溪流、溪谷、沖溝和巖石地面均能遲滯坦克進攻。為了讓各種障礙發揮最大效果,它們都要處于監視和炮火覆蓋范圍內。
 ~~·9·~~7.92mm的MG.34機槍的兩種作戰方式,小規模的戰術以它們為中心。MG.34和MG.42最大有效距離1200米,但多數時候開火距離大大近于最遠射擊距離。
防御體系的布置 雖然手冊上講述的戰地工事設計十分標準,但實際戰場情況卻非常復雜。由于各種工事要依賴地表的情況,故要對工事的形狀和大小進行修改;修建工事會受到各種因素制約,材料短缺、材料種類、地形因素、天氣、時間和指揮官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手冊上的工事都精雕精鑿,但那只能做為參考材料。雖然同一種武器的工事尺寸和位置均不相同,但在許多實例中仍能看出相同的設計思路。
 ~~·10·~~一個裝甲擲彈師的戰地指揮所。防守時德軍嚴重依賴通信聯絡。戰地指揮所有兩部電話和電話交換機。 構建防區 哪種作戰單位放在哪個位置,需要考慮地形、植被、敵軍火力、作戰單位的戰斗力及后備隊和支援性火力等因素。 縱深與正面 Quote: 守區寬度 單位 米 班 30-50 排 200-450 連 400-1000 營 800-2000 團 2000-3000 師 6000-10000 不同的步兵單位所能覆蓋的正面寬度差別相當大(見表)。步兵師的編制嚴重影響師防區的正面寬度。標準的德軍步兵師由三個團組成,每個團下轄三個營。此種編制可以運用“兩前一后”的方式:即任意兩個單位部署在主戰線,剩下一個做為后備隊。到1943年年底,因為人員短缺,多數步兵師每個團僅下轄兩個營,偵察營則被當作后備隊。如此一來每個團只能把僅有的兩團全部投入前線而沒有后備隊。雖然團級可能會保留一個連做后備,但也意味著其中一個營沒有了后備隊。1942年,一些打仗打得精疲力盡的師將殘存的偵察和反裝甲營合為一體成為獨立單位作后備力量,此種現象在軍、軍團級別中十分常見。山地師和輕步兵師僅有兩個下轄三個營的團,因為它們主要是在不平坦的地形上作戰,故正面寬度也不必太大。“兩個下轄三個團的營”與“三個下轄兩個團的營”,這種師級編制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師級部隊在縱深防守方面的能力。 陣地縱深長度主要根據地形與敵方可能的進攻路線而定。縱深長度不僅要可以容納兩前一后的作戰單位,還要考慮各單位相互提供火力掩護的能力并保障側翼安全。
 ~~·11·~~8厘米迫擊炮陣地僅能容納三個人和迫擊炮,彈藥儲存在陣地后面,反坦克保護戰壕在陣地兩邊。12厘米迫擊炮陣地與其類似,但稍大一點。 主戰線 上級指揮官根據偵察情報在地圖上確定主戰線的位置,而下級指揮官則實地勘察并指揮部隊進入相應地點。下級指揮官不應在偵察時花費太多時間 ,以免部隊無時間建立防線。部隊的位置、主火力區、支援性武器的位置、障礙物、地雷埋設、指揮部隊位置、彈藥和補給地點均由下級指揮官決定。上級指揮官則決定各種裝甲車輛的位置和主火力區,以求將整個防御體系容為一體。 前伸區 前伸區是主戰線前方4500-6500米的陣地,由偵察力量、后備隊、反坦克單位和機槍單位控制,炮兵觀測員也在此處,陣地前方在中型火炮的覆蓋范圍內,可分裂敵攻勢。前伸區陣地的戰斗力量分散在各處,少量兵力集中在通往陣地的道路、鐵路、十字路口、河流交插處和高地。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提前預警敵方進攻,避免敵方穿透,迫使敵方盡早展開隊形,呼叫遠程炮火打擊。當前伸區兵力無法抵擋時,它們可以通過隱蔽的路線撤退。 前哨區 前哨區位于主戰線前方2000-4500米,作用與前伸區類似但兵力可能更強大,可將進攻力量引入歧途。前哨區位于輕型火炮的打擊范圍內,榴彈炮和炮兵觀測員在該區域內。沿途的村莊、樹籬、灌木叢和小山邱均被作為火力點。德軍明白敵軍更樂于通過樹林及其它可提供掩護的地形進攻,故這些區域德軍都會部署偵察、巡邏、前哨、觀察哨及火力覆蓋。從前伸區撤退下來的兵力則用于前哨區,他們可對敵實施小規模打擊以期延緩敵攻勢。當前哨區有被穿透的危險時,可以放棄該區域。各種重炮和迫擊炮也會攻擊前哨區,以阻滯攻勢和掩護已方撤退,重炮通常部署在主戰線后方三分之一射程處。 主戰區 大批的步兵集結在主戰區,區內有利地形上布置支援性武器。1942年之前的主陣地是由各個排級陣地組成的,彼此交插掩護。每個連有兩個排部署前方一個排部署后方,以使陣地有縱深。輕機槍與步槍靠前放置,重機槍也可靠前放置,但通常稍微靠后,以便泥補各作戰單位間的空隙、敵方可能的進攻方向及側翼。反坦克槍與輕型迫擊炮位于排級陣地內,炮手能直接觀測目標,重型迫擊炮(8cm)布置后方。反坦克炮通常在陣地后面,當然也有部分在前沿陣地。所有這一切都是以縱深為依托,連慣地放在各個精心準備的陣地上。
 ~~·13·~~3.7厘米反坦克炮是團級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后期被5厘米和7.5厘米取代。 1941年11月的要塞防御思想 1941年11月份,為了應付東線日益緊張的局面,德軍執行新的防御思想。1941-42年間的冬季,德軍原計劃把蘇軍逼到烏拉爾山脈一帶,借此占領工業重鎮,然后撤出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的兵力建立一條要塞式防線。要塞式防守既經濟又有效,它可以憑借少量步兵維持漫長的防線。德軍戰損嚴重,部隊根本無法用傳統的“連慣式線性防御法”。11月6日XTL命令不準撤退,德軍停止了全線撤退轉而尋找有利地形度過寒冬。 由于XTL的命令將領們無法有效應對蘇軍大反攻,盡管如此撤退的情況仍然可見。發現敵有進攻意圖時,前線部隊會提前撤退到炮兵火力網內。根據地形不同,部隊可視情況撤退800-2000米。蘇軍越過無人的德軍前線陣地時,重炮就向它們開火。德軍的大炮、迫擊炮和機槍都遠距離開火,迫使對方攻勢減緩。丟掉的陣地德軍稍后反攻奪回。
 ~~·14·~~早期的步槍排防御陣地。圖中的步槍排把三個班放在前線(ABC)。一共有19個雙人步槍陣地(1)。輕機槍應試圖覆蓋排防區使其不留死角(2),但實際情況常難以達成。時間允許的話,一些步槍和輕機槍陣地會分散在防線后方(3)。各個陣地間隔10米。如果一個排有4個班,其中一個班就會在后面。輕型迫擊炮在戰線后方(4),但要處在能夠觀察目標的位置。一門3.7厘米反坦克炮(5)和兩個重機槍班(6)和反坦克步槍(7)被分配給排級。陣地前面30-50米處鐵絲網(8),保證敵方的距離在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外。 8到9月份德軍成功運用彈性防御模式,但到11月德軍戰損十分嚴重以至于無法有效防御,在攻擊面前只不過是張薄紙。如此漫長的前線德軍根本沒有足夠人手,連不可缺少的流動后備隊都沒有。裝甲師只有部分坦克,剩下乘員全當步兵。后勤部隊也投入戰斗。步兵營的人數比連還少,一個連有25-70人。大量作戰單位的重型武器僅有正常數的四分之一。原則上一個師的守區寬度是6-10公里,而現在各個潰不成軍的師守區寬度達30到60公里,卻還要面對蘇軍反攻。各個師只好把三個團都調到前線,除了一個營外沒有后備團,而該營還要把守后方要塞。德軍把這種兵力調配叫作“將一切都放在廚窗里”。師里僅有的流動后備隊是一個編制不全的偵察營。更糟的是德軍后勤補給系統幾乎崩潰。 每個編制不足的連內部調整為兩個排,每個排包括3到6人的班,每班一支機槍,班陣地由3到5個雙人陣地組成,剩下的5cm迫擊炮集中部署在后方50米處由連隊指揮。反坦克炮也部署在后方。 要塞通常布置在村莊周圍控制道路,少數要塞放在高地。武器放在能在最遠距離與敵交火的位置,可以掩護相鄰要塞和覆蓋各要塞間空隙。 為了能覆蓋各個要塞,僅存的少量大炮位置比正常情況更加靠前,更有可能被敵方穿越。多數師僅有一個編制不全的炮營,所以不得不把為數不多的重炮分散布置來覆蓋各個要塞,這么做的結果是重炮無法集中火力對付敵方主攻。2cm防空炮放在要塞內,阻擋步兵十分理想。 部分地區的要塞式防御體系一直堅持到1944年中旬,之后德軍節節敗退。敗退中建立的防御體系均是零散的,毫無連慣性的,小縱深的,忽忽建立的工事。在盟國部隊一刻不停地重擊之下德軍毫無時間與資源去修建規范的防御體系。先頭部隊常常事先筑好防御陣地和障礙等待前方撤退的步兵。
 ~~·16·~~諾曼底典型的樹籬。樹籬是由石頭和植被堆疊而成,將地表分割成塊狀。濃厚的植被生長在樹籬上,濃密的植物根系和石頭交織在一起,形成絕佳的反坦克障礙和人員障礙。
 ~~·17·~~諾曼底地區的鳥瞰圖,顯示出樹籬把地面劃分成各種圖形,尤它海灘在圖片底部。灰黑色部分是烏云覆蓋造成的陰影。 1944年底諾曼底樹籬地形防御 在諾曼底地區德軍遇上一種由農田、果園、牧場等組成的網格式地形,許多0.5-1.5米厚1.5米高的土坡相互交錯,像網格似地把每塊地分開。這些土石坡長滿草叢和1到5米高的樹木。道路把每道土石坡切開一個口子,穿梭于其中。被樹籬分開的每塊地,最小處只有幾百米,形狀既有正方形和長方形也有多邊形,所有地塊共同組成一個無規律的圖案。 德軍在挖步兵坑時通常會把指揮點、電話交換機、彈藥點、救護點等放在樹籬內,這些地點均偽裝及好,難以從空中與地面發現。在每塊地里面完全無法對外觀察,進攻者對下一塊地的情況毫不知情。想要穿過每條樹籬,只能穿過中間開闊地帶。盟軍的戰術是部隊在坦克支援下輪流攻擊每塊地,迫擊炮和重炮壓制樹籬內的敵人。坦克則裝上特制的可用于推倒樹籬的裝置,方便在各個樹籬間穿插,但樹籬地形卻能有效地幫助德軍阻擊進攻并向下一個樹籬撤退。
 ~~·18·~~村莊的防御。由于村莊不規則,使得防守難以組織。防守方要判斷敵方的進攻方向,就要選定要塞的區域、確定火炮陣地、路障的位置,都增加了防守方的難度。各種可能性都會存在。觀察哨位于村莊外圍。圖中例子,反坦克防御在左側邊緣展開,防止預想的敵坦克穿越,反坦克炮在村子內部另有可轉移的陣地。機槍手和狙擊手散布在村莊內阻擋延遲敵進攻。迫擊炮與步兵炮陣地位于進村的主要通道上,它們也都有其它陣地以防敵方太過靠近。進出村莊的兩條主要道路故意不設路障,誘騙敵坦克開入埋伏。后備排位于A點。紅色區域是要塞。
防御體系的火力 Quote: ~~·20·~~師屬炮兵。一個師屬炮兵團有三個營,每個營有12門10.5厘米榴彈炮。雖然有一種炮被稱為8.8厘米防空炮,但卻沒有8.8厘米炮的說法,因為它們不屬于間接火力武器。7.5厘米炮在戰前已被10.5厘米的取代,但戰爭后期卻做為10.5厘米炮的可憐取代品。 火炮 射程 7.5cm le.FK.18陣地炮 9425米 10.5cm le.FH.18輕型榴彈炮 10675米 15cm s.FH.18重型榴彈炮 13325米 10cm s.k.18重炮 19015米
 步兵團 德軍的步兵團編制齊全,所有下級單位都裝備有各式各樣支援性武器。各式自動武器、迫擊炮和步兵炮配置合理,主要的不足是缺少反坦克武器,但戰爭中一直在努力解決這人問題。 雖然德軍崇尚運動戰、進攻戰,但是步兵團的主要兵力仍舊依賴步行,只有少量卡車和大量馬車運送給氧和裝備。 步兵團的種類繁多,包括山地步兵、輕步兵和摩步兵等,編制均按照1939年步兵團的標準。按成立時間不同也有例外,主要變化是在武器分配還有下級單位的編制不同。后期由兩個營組成的團反映出基本組織架構的變化,由于長期人員不足兵力規模無法準確統計,一味地渲染標準兵力規模已無意義。
 ~~·21·~~東線上一個掩體射擊口的MG.34機槍,射擊口是用木板和裝滿雪的編織彈藥箱組成。 一個3250人的步兵團包括一個團屬分隊,分隊包括沖鋒隊、通信排、一個輕步兵小隊、一個步兵營和一個步兵炮及反裝甲連。 一個850人的營包括一個通信排,三個步槍連和一個機槍連。在團級中連隊按順序排列為:I,第1-4連;II,第5-8連;III,第9-12連,其中第4、8、12連是機槍連。每個機槍連一位連長,三個重機槍排和一個重迫擊炮排,每個重機槍排有三個班,每個班有兩個小隊,每小隊控制一支7.92毫米的MG.38三腳架式機槍。迫擊炮排有三個班,每人班有兩個分隊,一個排共8門8厘米的S.Gr.W.34迫擊炮。 190人的步槍連包括連長,三個步槍排和一個反坦克步槍班。48人的步槍排有一個排長和副排長,兩名通信兵和一名醫生。排里有三個制的輕型迫擊炮小隊,裝備一門5厘米的迫擊炮,用來對付敵方的機槍和小股步兵。一個排起初有4個十人制的班,每班有一個班長、一個副班長、一名機槍手、機槍手助手、裝填子彈手和5個步槍兵。3人制的MG.34輕機槍由班長指揮。班長使用9毫米的MP.38或MP.40手槍,機槍手使用9毫米的P.08盧格或P.38Walther手槍,其它人均用7.92毫米的毛瑟98K 。 MG.34和MG.42型機槍在德軍中扮演的角色很多,衡量機槍“輕重”的標準不是重量而是它的角色。輕機槍用雙腳架固定,或者頂在肩膀上射擊,提供相當于半個班的火力強度,班級的調動和防守以機槍為中心展開。三人制的機槍隊還要攜帶一支備用槍管。重型機槍由6人小隊操作,用三角架固定,有三支備用槍管。
 ~~·22-1·~~三名傘兵在一個標準的迫擊炮陣地發射迫擊炮。
 ~~·22-2·~~反坦克炮陣地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彈藥坑在陣地后面,在炮的正下方還有掩壕。 步兵炮 第13步兵炮連包括連部、通信分隊、兩個輕炮排和一個重炮排,共有4門7.5厘米輕型步兵炮和2門15厘米重型步兵炮。這些都是步兵操控的短程榴彈炮,可以不依賴師級炮兵的情況下為團級提供快速間接的低彈道火力支援。第14反坦克連共有4個排,每個排4門3.7厘米Pak.35/36反坦克炮和一個輕機槍分隊。在1個團下轄兩個營的編制內,以上連隊稱為第13、14連。 戰爭頭三年新建的師,團級以下單位的編制與武器的配置變化很多。步槍排有三個班而非以前四個。多數新建的部隊的步槍排沒有了5厘米迫擊炮,或者是少了3個反坦克步槍連。其它一些營級單位的機槍連則少了8厘米迫擊炮排。 1940年組建的團的步兵炮連僅有4門7.5厘米炮。其它一些團就少了團屬連隊,僅在每個營里保留一個排,該排有4門輕型步兵炮和4門3.7厘米反坦克炮。1942年東線的第13步兵炮連開始使用8門從蘇聯繳獲的12厘米口徑HM38迫擊炮代替原有武器:德國人不久就復制出Gr.W.42迫擊炮。1940到41年間5厘米口徑的Pak.38開始取代3.7厘米的反坦克炮。7.5厘米的Pak.40反坦克炮主要裝備在師屬的反坦克營,但在團級部隊還是能見到Pak.40。5厘米的迫擊炮威力太小在1943年后期退出戰場,8厘米口徑的短管Gr.W.42取而代之。1942年年底反坦克火箭筒開始出現,次年大量應用。
 ~~·23-1·~~7.5cm和15cm步兵炮陣地由一個環形坑和防裝甲戰壕組成。
 ~~·23-2·~~一個還未完成的7.5cm反坦克炮陣地,修建在一片空地上,降低炮身減少了輪廓,卻也限制了射擊。 1944年組建的步兵師每團少一營,兵力縮水48%,每團1987人。一個184人的團的團部包括通信、先鋒隊和摩步排。708人的營有3個142人的步槍連、一個205人的機槍連和65人的營直屬中隊。步槍連有16支輕機槍和兩門8厘米口徑迫擊炮。機槍連包括3個排,每排4支重機槍。第13步兵炮連有6門7.5厘米和兩六15厘米步兵炮。第14反坦克連有3個排,每排4門重型反坦克炮,種類有7.5厘米Pak.40,Pak.97/38或者7.62厘米的Pak.36(r)(繳獲的蘇聯M1936陣地炮改裝而來),后者廣泛應用。實際上德軍裝備的各種炮數量比書面上少,部分炮可能是用5厘米口徑炮代替的。
 ~~·24-1·~~重炮陣地通常挖成三角形,但圓形、橢圓形和方形也有。陣地相對較大,能容納8-10人。彈藥坑挖在前面,其它的在后面。后方有斜坡可讓大炮撤離。
 ~~·24-2·~~15cm火箭發射器的陣地要求對人員提供更多防護,和防止沖擊波殃及彈藥。發射器在中間,兩邊是彈坑,人員防護在戰壕兩翼。 1944年擲彈師每個團同樣是兩個營。擲彈兵連只有兩個排,每個排除了4支輕機槍外再沒其它重武器。理論上各個排應該裝備7.92毫米MP.43/Stg.44攻擊步槍,而同時期的排單位仍舊使用98K毛瑟步槍,有時每個班會有一支7.92毫米的G.43半自動步槍。作為重裝備連的第4、8連有兩個重機槍排和一個有6門8厘米迫擊炮的排。第13步兵炮連其中兩個排控制4門輕型步兵炮,另外兩個排每排擁有4門12厘米口徑迫擊炮。第14反坦克連擁有多達54具肩扛式火箭筒,它下轄三個排每排18具發射器。 1945年時步兵師的各個團情況類似,不過每個營的重裝連(第4、8、12連)僅剩兩門輕步兵炮和8門8厘米迫擊炮(沒有機槍),第13重裝連有1個排包括兩門重型步兵炮及8門12厘米迫擊炮,而第14連則裝備18具火箭筒發射器。
防御工事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方法 在建造防御工事和障礙方面,德軍經常就地取材。鋼筋混凝土是建造工事的最佳之選,1943年盟軍轟炸大西洋防線體時,體現了鋼筋混凝土的價值。轟炸中各種戰壕和地面工事被毀而鋼筋混凝土卻毫發無損,不過此種材料稀缺,大部分用于制.造大西洋防線、U艇基地、防轟炸設施、指揮所和地下堡壘等。其它各種專業材料也不多,優先用于主要設施。
 ~~·25·~~一輛M4謝爾曼穿過垂直反坦克木樁。木樁埋入地下部分有2米,向敵人的一面常常有傾斜的木樁吸收炮彈穿透力。制作這種木樁障礙要大量使用爆破。 木大梁 大木頭在歐洲和蘇聯隨處可見,德軍的工事修建手冊要求大量使用各種木頭。20-25厘米的原木或者16x16厘米的經過熏蒸處理的原木用于做天花板、水平支撐和垂直支撐最佳。木板片則有限地用于地板、門、戰壕內的地板、彈藥存放位、梯子和樓梯。先頭部隊和工程兵可用便攜式鋸木機切割各種木頭。各種大尺寸的用于大圓木的工事修建的鐵釘經常短缺。 防彈護墻 工事外圍的圓木條會插入地面以下,但是大口徑炮彈貫穿這些圓木條后能產生致命的木刺,為了降低傷害,會用細樹枝編織成約10厘米厚或用柴捆來加固。這些原木條插入地面后形成一根根垂直樁,頂部會用帶釘的鐵線再次緊固。 與其它軍隊一樣,德軍也用堅固的木箱來運送彈藥、糧草和其它各種物資。用柳條編織的容器也很常用,主要用來裝炮彈和發射藥。這種柳條編織的容器還常被裝滿泥土,像磚頭一樣堆疊起來作為工事內部的墻壁,并用木頭或鐵線固定以防在炮彈沖擊下崩潰。各種木箱的木板常被拆下用于射擊孔、門和棚架很設施。從這些木箱上拆下的鐵釘也是重要物資。德軍的彈藥(包括手榴彈、地雷和迫擊炮炮彈)多是用相對昂貴的鐵制容器運輸。這種鐵箱按計劃應該用完退回,不過有時也被填滿沙土用于墻壁 。鐵制油筒情況類似,英軍的3加侖油罐在北非大量使用,均被填滿沙土用來筑墻。 由于需要在德國本土和其它少許地區生產,前線的專用沙袋供應不足,這類沙袋多是棕色或灰色的麻布。雙層沙袋對阻擋輕型火力十分有用,還能防止榴彈的傷害。 部分有射擊位的工事要高于地面,但都會盡可能的降低高度。工事的外側垂直面會堆上足夠斜度的土坡以吸收穿甲彈和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和碎片。圓木條有時只用在工事斜坡面底部做為底層搞沖擊的作用。
 ~~·26·~~機槍掩體。 石頭和其它物料 只要能找到石頭多會用來修筑工事,意大利和北非的情況尤其如此,那里的工事多為純石頭的。工事的天花板作為抗沖擊層,使用石頭和木樁。石頭還可填充在兩堵木樁墻中間以阻擋穿甲彈。戰壕有時也用石頭做墻壁,但要有鐵絲網加固,否則一枚脫靶的炮彈就能打爛戰壕。 鐵板、木板、木頭、屋頂瓦片、木瓦、門、磚頭、水管、鐵軌、水泥和鋼制枕木多取自部隊作戰當地。 東線的冰和凍雪不失為工事的最佳材料。不同地區地面積雪的平均厚度各不相同。北部地區從12月起積雪厚度可達1米以上,直到次年5月份積雪消融。南部的積雪從1月到4月厚度10到40厘米,整個冬天溫度在零下30-45度。冰塊和凍雪的防彈性能可佳且易于修筑。各種冰凍材質對輕武器的防御效果見下表。 Quote: 冰凍材質的防護厚度 冰凍材質 厚度 松散的雪 120cm 雪團 80cm 有冰殼的雪 40-60cm 冰 28cm 凍土 20cm 凍泥 15cm
 ~~·28·~~一門15cm重型步兵炮在一個由木樁做護欄的陣地中。圖左邊一個炮手正在挖防坦克戰壕。
 ~~·29·~~一個防空炮陣地,可攻擊低空來襲的飛機。防空炮安裝在水泥基座上。陣地直徑2.5米深1.5米。 工事的建筑原則 德軍為部隊修建工事和障礙提供了詳盡的設計圖紙,許多設計標準是建立在一戰的經驗之上。雖然實戰中不見得總有充足的時間和材料,但實際建成的工事多少還是受到標準設計的影響。 大多數防御陣地都會盡可能挖深一點并盡量降低以求減小輪廓,一來有利隱藏二來減小目標。一些不不需要射擊口的工事與地面持平。當遇到地下水位較高、沼澤地和巖石層地表時,工事只能完全建在地面之上。為此工事頂部就必須能抵御重炮襲擊,那么加厚的頂部就會讓工事的輪廓更加明顯。某些情況下射擊點必須完全顯露在地面上才能有效地控制它所掩護的位置。 多數工事的棚架都是粗樹干搭建,樹干通常是水平放置,兩端開槽固定。樹干水平放置搭建的木墻需要用垂直樁固定。工事內部的墻壁會用木頭、柴捆、編織的樹枝、石頭和沙包來制作,以防受到炮擊后工事倒塌。
 ~~·30·~~德國國土陣地上的一門3.7cm防空炮,炮裝在車架上但輪胎卻被拿掉,可能裝到卡車上了。 工事頂部鋪的是兩層大口徑的粗樹干,兩層樹干水平交插狀擺放。德軍的手冊中沒有提到使用兩層以上樹干制作頂部,但是實踐中發現約6層的頂部結構能確保工事不被重炮炸毀。有條件的話防水頂棚會蓋在頂部樹干上,其次才在蓋在底部沙土上,有時還會在頂部樹干上鋪一層5厘米厚的泥土以增加防水能力。如果工事暴露在地面之上,那么會用泥炭和草皮堆于墻體側面以增加側面傾斜度。工事建成后會把原來位置的草皮蓋回工事表面,有必要的話還會在背面也蓋上草皮,這樣可以躲避空中偵察 。手冊提供了十分詳細的工事尺寸,但沒有規定頂部厚度。頂部厚度取決于工事能挖多深,工事挖得越深頂部越厚。修建在地平面以下的班級單位掩體,推薦厚度160厘米,地平面以上的機槍雕堡推薦頂部厚度130厘米。 輕型榴彈炮(美制60mm,英制20mm,蘇制50mm)無法穿透絕大多數掩體,中型榴彈炮(美制81mm,英制3英寸,蘇制82mm)打擊效果較好,而重型榴彈炮(英/美制4.2英寸,蘇制120mm)則非常適合打擊這些掩體,有延遲引信的榴彈效果更佳。輕型火炮(75mm,105mm,25磅)對掩體打擊能力有限,不過155mm口徑的中型火炮可以完全炸毀掩體。 射擊掩體和槍眼會盡可能的做小,以求減少子彈射過槍眼的幾率和減少目標的暴露。射擊槍眼推薦角度60度,但實際操作中角度可以改變。這類掩體用較小直徑的圓木、柴捆和沙袋搭建,即便其高度無法與地面持平,也會做得非常低矮。 諸如步兵坑、戰壕、機槍坑、榴彈器發射掩體、步兵炮掩體和坦克炮掩體等開頂式掩體,會盡可能的做小。這位陣地剛好可以容納武器和操作手及操作裝備所需的空間,既節省建造時間又易于偽裝,使其難以被發現。相關手冊對戰壕的標準是頂部開口60-80厘米底部40厘米,墻壁稍微傾斜。實戰中傾向于把戰壕做得更窄而且墻壁做成垂直的,只要土壤結實穩定即可。戰壕不做胸墻或者只做一點點,當遇到太堅硬的土壤或者沒有時間或地下水位太高而無法把戰壕挖得太深時才有必要做胸墻。另外把從戰壕挖出的廢土清理干靜還原戰壕周圍的原貌也要花費一翻時間。 各種工事的出入口一般在背面,但是根據地形特點提供的掩護,出入口也可能設在兩邊。通常出入口會做好設施以防火焰、爆炸碎片和爆破器材。設施有建在工事內部的抗沖擊波屏障或者是建在外面的類似設施。進入較大的工事通常要穿過由樹枝組成的木墻分隔開的過道和大廳,這樣可以保護工事內人員不受手榴彈、爆破器材、爆炸沖擊波和化學武器的傷害。平時大廳還可以用于人員更衣及防止冷氣進入工事內部。 放置火炮的開頂式工事都有反裝甲戰壕保護。反裝甲戰壕在工事左右兩個方向,這類戰壕又窄又深,并裝有翼狀物以防坦克越過時傷害下面的人。當坦克壓過戰壕時要保證蜷縮在下面的人的頭上有75厘米的空間。當受到重炮和空中打擊時這類戰壕也能提供保護。 對于彈藥的存放,則是在戰壕等的墻壁上挖出凹槽,通常會塞個木箱進去再存放彈藥。反坦克炮、步兵炮和重炮陣地彈藥的存放方法,是在地面以一定角度挖出部分沙土將炮彈箱放在里面,炮彈箱最遠距離陣地后面10米。
 ~~·31-1·~~15cm的s.LG.33重型步兵炮陣地與意大利的巖石地表很好的融為一體。
 ~~·31-2·~~石頭和樹枝組成的棚架。是上圖15cm炮的背面。入口很窄且建在兩顆樹之間,讓這個棚架難以被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