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國防軍(Die Wihrmacht)最初的山地師成立于1938年,當時德國吞并了奧地利,擁有山地部隊的奧地利軍隊也并入了德軍。首先組建的是第1至第3山地師,戰(zhàn)時最多擴充到了10個師。按照當時德軍的編制,一個山地師下屬若干山地步兵團,山地炮兵團,山地工兵營,山地反坦克營,山地通信營,自行車(或摩托車)營以及師直屬后勤部隊。由于部隊在山地行動時基本靠人力運輸,因此無論是單兵裝備,還是重型裝備,也或后勤物資,都要充分考慮到士兵的負荷能力,編制的確定過程,也要加入這些因素。與一般步兵師不同,為了適應地形特點,山地師以自行車營代替了一般部隊中的偵察營。
山地步兵團 粗看起來,山地師的編制似乎和步兵部隊類似,實際上,山地師與步兵師在編制上的最大區(qū)別是在山地步兵團的組成上。上世紀30年代以前,德國陸軍的步兵師一般下轄2個步兵旅,每個旅轄2個步兵團。進入30年代后,德軍步兵師改為直接下轄3個步兵團,山地師則下轄2個團(第1山地師成立時有3個團,但1940年其中一個團也被抽去組建山地師)。但山地步兵團的員額并不比普通步兵團少很多。前者的標準員額3064人,后者的表針員額3250人,甚至還有部分資料顯示兩者的人員定額基本相同。究其原因,是由于山地步兵團所轄的步兵營,每營都有5個步兵連(普通步兵營僅含4個步兵連) 【注】。3個營共有15個步兵連,每團還有一個直屬團部的反坦克連,團下共計16個連,比步兵團多三分之一。 此外,普通步兵營中,每營轄3個步兵連和一個重裝步兵連,山地步兵營在次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一個機槍連,這樣可以加強山地戰(zhàn)斗的壓制火力,而且機槍及彈藥比重裝連的迫擊炮更便于攜行。營級編制隨年代不同有些變化,山地步兵連和普通步兵連的編制相同。1940年春以前,他們都是一連三排九班制(步兵),重武器有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和3門50毫米迫擊炮。1940年春,由于步兵排由3個班改為4個班,因此山地步兵連和普通步兵連的重武器變?yōu)?2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和3門50毫米迫擊炮。 山地步兵營所轄的重裝步兵連由一個山炮派(裝備18型75毫米山炮),1個工兵派和1個通信排組成。山地機槍連則有3個重機槍排和1個迫擊炮排,機槍連裝備的是12挺重機槍和2挺輕機槍。機槍排主要使用MG-34和MG-42型機槍,但戰(zhàn)前到戰(zhàn)爭初期的一段時間,也使用過一戰(zhàn)時留下來的MG-08型機槍。迫擊炮排戰(zhàn)爭初期使用的是Grw34型80毫米迫擊炮Grw40型120毫米迫擊炮。 團屬反坦克連一般裝備Pak35/35型37毫米反坦克炮計12門。戰(zhàn)爭中期以后,反坦克部隊裝備的火炮換為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和火箭筒,但編制一般則改為3門反坦克炮加上36具反坦克火箭筒。 山地炮兵團 德軍山地炮兵團的編制也普通炮兵團無異,轄有4個炮兵營,其中,第1,2營裝備75毫米榴彈炮,第3,4營裝備105毫米榴彈炮。 單從口徑上看,山地炮兵團的編制和步兵部隊基本相同,但山地炮兵團所用火炮均為山炮,在設(shè)計時已經(jīng)考慮到了使用因素,可以較快的分解為若干個組件,又騾馬馱運或由人力運送。起型號主要包括GebIG18型75毫米輕型山炮。GebG36型75毫米山炮,GebH40型105毫米山炮。另有捷克斯洛伐克的斯柯達工廠所制造的GebK15型75毫米炮和GebH16型105毫米炮,戰(zhàn)前曾提供給西里西亞邊境山區(qū)的捷克邊防部隊使用。德軍占領(lǐng)捷克后,繳獲了相當數(shù)量,將其列入裝備,并賦予了上述編號。此外,德軍在發(fā)火繳獲的什耐德-克魯索75毫米野戰(zhàn)炮和105毫米榴彈炮分別被命名為GebK238(f)型75毫米炮和GebH322(f)型105毫米炮。 戰(zhàn)爭后期,山地部隊經(jīng)常被作為普通部隊使用,由于裝備的消耗加快,他們也經(jīng)常使用本應配備給普通部隊的裝備,在當時的照片中,偶爾就可見到山地炮兵團在使用普通炮兵團的18型105毫米榴彈炮。戰(zhàn)爭末期,甚至有部分部隊裝備了Nbw41型150毫米火箭炮。 山地反坦克營 該營轄3個連,其中第1,2連裝備反坦克炮,第3連作為防空連,裝備20毫米機關(guān)炮。反坦克連裝備Pak35/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1941年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出于戰(zhàn)場需要,換裝為Pak38型50毫米反坦克炮,但前線部隊猶嫌其威力不足,戰(zhàn)爭中期以后,有部分部隊干脆換裝了Pak40型75毫米反坦克炮。營的第3連理論上裝備的應該是專用于山地部隊,可迅速分解的GebFlak38型20毫米山地高炮(普通部隊裝備的是Flak30和Flak38型20毫米炮),但此炮生產(chǎn)數(shù)量不多,目前留存的山地部隊照片中大多還是普通型的20毫米炮,這種火炮有時也使用穿甲彈,用來進行反坦克作戰(zhàn)。 此外,山地反坦克營還裝備有一種sPZb41型28毫米反坦克炮,由于它重量輕,反裝甲效能尚可,頗受山地部隊歡迎,但不知為何產(chǎn)量不大,具體裝備情況也不詳。 山地工兵營 山地工兵營由3個工兵連(有時其中的一個為摩托化輕工兵排),1個運輸排和1個補給對組成。后兩支部隊是普通步兵師的工兵營所沒有的。山地工兵營的裝備充分考慮到地形特點,攜帶有大量登山器材和山地用輕便架橋器材,另攜帶有20具火眼噴射器和大量的炸藥,應急時,或者需要采用特殊方式攻克對方的堡壘時,工兵部隊也可以直接頭入戰(zhàn)斗。 偵察營 該部隊是山地師的偵察部隊,編有3個自行車連和1個山地騎兵連。自行車在山地使用的效果較好(山國瑞士至今還保留有自行車部隊),但愛好機械的德軍似乎相對更為重視摩托化部隊,山地師部隊足見后不久就將其中的一個自行車連改編為摩托車連,自第5山地師開始,自行車營全部改為摩托車營。 山地通信營 通信營下屬有先通信連(電話連)和無線通信連,其裝備與普通部隊相同,只是多了山地聯(lián)絡(luò)不可缺少的信號旗。在無線電通信受山體阻礙時,就采用旗語,燈光信號等較為原始的方式聯(lián)絡(luò)。 師直屬部隊 師直屬部隊包括補給,情報,后勤,衛(wèi)勤。獸醫(yī)和憲兵部隊,另有一個野戰(zhàn)郵局。衛(wèi)勤部隊除了普通的理療器材外,還帶有很多治療凍傷和高山病的器材及藥物,此外還帶有用于搜救傷員的救生犬。師下屬還擁有卡車等358輛各色車輛,其中還有專門設(shè)計的山地車,但實際使用十,這些車輛還是在平原上使用,每到山地,主力的運輸力量還是騾馬。 以上就是山地師的基本編制,武裝黨衛(wèi)隊山地師與陸軍的山地師編制基本相同,但黨衛(wèi)隊山地師的防空部隊是獨立部隊,偵察部隊編制也有所不同。 山地部隊的雪絨花徽標——
|
|